传统文化中孝亲敬老思想漫谈

合集下载

中国的孝文化浅谈

中国的孝文化浅谈

中国的孝文化浅谈浅谈中国的孝文化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下所有的父母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对自己的子女施与无限的关爱,尤其在他们年幼弱小的时候,就连动物也是如此,人对父母的这种爱的回馈就是?孝?。

孝的观念,要远远早于孔子时代。

孔子时代往前推算两千多年,一位种地的普通农夫,其生母早逝,后妈性情粗暴、凶狠,同父异母的弟弟凶残、蛮横、傲慢、无理,但这位农夫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

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

他在山下种田时有大象帮助耕地,有小鸟帮忙除草。

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为妻,并把帝位也?禅让?给他。

这位农夫就是?舜?,他的孝行被列入古代二十四孝之首-?孝感动天?。

意思是说,舜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他的孝心所致。

古代有关?孝?的典籍很多,《论语》中有多处谈到孝;《孝经》据说是孔子所作,计有十八章之多,其实合计不过2400个字,后人关于孝的规范多是此书发挥引申出来的;《弟子规》是古代学堂中的日常行为规范,其第一章叫?入则孝?,集中讲了孝的要求。

另外流传比较广的有?二十四孝图?,有图有故事,记录了从尧舜至清朝的孝子的故事,还有佛教的《百孝经》,在84句七言诗文中含有100个?孝?字,现在更有念诵歌唱的音视频,通俗易懂,是古今民间劝人行孝的好教材。

什么才叫?孝?,在大庭广众之中给父母洗洗脚就叫?孝?吗?我大体浏览了上述典籍,总结出古人提倡的?孝?有含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让父母费心、担心或伤心。

《孝经》中孔子对曾参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为人父母的都深有体会,从小到大,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安全出问题。

如果孩子自身不注意安全,出入无常,身处险地,或打架斗殴,胡作非为,使父母整天为之提心吊胆,甚至导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恶果,无疑是最大的不孝。

2024年尊老孝亲心得体会范本(3篇)

2024年尊老孝亲心得体会范本(3篇)

2024年尊老孝亲心得体会范本尊老孝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家庭观念的体现,也是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的重要保障。

在日常生活中,我对尊老孝亲这一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总结出以下心得体会。

首先,尊老。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孝道的重要体现。

在家庭中,我们应该尊重老人的意见和决策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中,老人都是宝贵的财富,他们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因此,我们应该虚心向老人请教和学习,尊重老人的人格和尊严,给予他们应有的权益和尊重。

其次,孝亲。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和家庭观念的基石。

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心存感恩,知恩图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关心父母,多陪伴他们,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与父母的交流不只是表面上的问候和寒暄,更应该有真情实意的对话和沟通。

同时,我们也要尽量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尊重并遵守父母的意愿和习惯,不得擅自决定或者强行干涉他们的生活。

此外,我还意识到尊老孝亲不仅是个人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社会应该为老人提供充分的关爱和保障。

政府要加大对老龄事业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同时,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老人的生活状况,尽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无论在公共场所还是在社区,我们应该对老人友善礼貌,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

在实践尊老孝亲的过程中,我慢慢意识到,尊老孝亲不仅是传统美德,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

尊老孝亲不仅需要我们在行动上尊重和关爱老人,更需要我们在内心深处保持一种感恩和敬畏之心。

尊老孝亲不只是为了满足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幸福和内心的宁静。

尊老孝亲可以培养我们的孝道和家庭观念,促进家庭的和睦,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

总之,尊老孝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珍贵瑰宝,我深深明白它的重要性和内涵。

孝亲敬老的理解和认识

孝亲敬老的理解和认识

孝亲敬老的理解和认识
1、孝亲敬老是指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也因此被世人誉为“诚信礼仪之邦”。

“孝亲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当今世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家庭价值自信。

2、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也因此被世人誉为诚信礼仪之邦。

孝亲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当今世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家庭价值自信。

2024年敬老爱亲心得体会样本(3篇)

2024年敬老爱亲心得体会样本(3篇)

2024年敬老爱亲心得体会样本一、引言敬老爱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敬老爱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我多年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不断深化对敬老爱亲的理解,形成了一些心得体会。

在此,我想通过此文分享我的心得体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敬老爱亲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敬老爱亲的实践中去。

二、敬老爱亲的内涵和重要性敬老爱亲,是指尊敬年长者、关爱亲人、合理安排家庭事务,做到孝敬老人、爱护亲人的一种美德。

首先,敬老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精神。

中国文化历来强调家庭的尊卑和睦,尊老爱幼是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尊重年长者,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是孝道的具体表现。

其次,敬老爱亲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敬老爱亲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只有呵护和关爱年长者,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

再次,敬老爱亲也是一种道德义务。

作为家庭成员,我们有责任照顾年长者的生活,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们的独立和尊严,给予他们应有的权益与尊重。

三、敬老爱亲的体会1. 学会倾听和关心:老年人经历的岁月长,他们有许多珍贵的经历和智慧。

与他们交流时,我们应该倾听他们的讲述,关心他们的感受。

即使他们的言语简单,我们也要用心去体会,并给予适当的回应。

2. 随和、耐心和宽容: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因为身体上的不便而感到困扰,情绪也会变得敏感。

在与他们相处时,我们要表现出随和、耐心和宽容的态度,理解他们可能会有的情绪波动,并尽力保持良好的沟通。

3. 给予关怀和照顾:年老体弱的老人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照顾。

我们可以通过给予他们温暖的陪伴,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和身体健康等方面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关怀与爱。

4. 尊重和尊严:年老的人不应被视为弱者,而应被尊重和关爱。

在与老年人交往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独立和尊严,理解和支持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选择。

中国传统美德在敬老尊老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美德在敬老尊老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美德在敬老尊老中的意义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观念和尊老敬老传统。

作为一种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敬老尊老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体现。

下文将从尊老敬老的背景、实践意义和具体做法等方面阐述中国传统美德在敬老尊老中的重要意义。

一、背景敬老尊老的传统根源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对长者的尊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视为最亲密、最重要的关系,尊重长辈和关爱老人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标志。

传统的家庭观念强调对长者的敬重和照顾,这一观念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项基本准则。

二、实践意义1. 传承优良家风敬老尊老可以通过代代传承来弘扬优良家风。

尊重和关爱长者是培养后代的优秀品质的根本。

当年轻一代能够理解和尊重长辈,懂得关心和照顾他们,将使家庭更加和谐,培养出更多具有责任感和家族荣誉感的后代。

2. 传递社会正能量敬老尊老是社会正能量的源泉。

尊重长者和关爱老人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家庭传统,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尊老敬老的价值观。

通过社会共同传递这种思想,可以培养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维护社会稳定敬老尊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群体正在逐渐增加。

尊重和关爱老人是缓解社会紧张矛盾、减少代际冲突的重要途径。

将尊老敬老作为一种社会共识落实到行动中,不仅能够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具体做法1. 孝顺父母作为中国传统尊老敬老的具体体现,孝顺父母是最基本的一环。

无论是言行举止还是物质上的供养,都应表达出对长辈的尊重和关爱。

2. 关注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在现代社会中,很多老年人由于生活状况或身体原因感到无助和孤独。

我们可以通过定期走访、陪同购物、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方式,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

3. 倡导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在社区、学校和媒体等公共场合,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活动、组织讲座和宣传报道等方式,倡导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引发更多对长辈的关注和尊重。

尊老孝亲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尊老孝亲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尊老孝亲心得体会范文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牢记尊老、孝亲的传统美德,向着实践和传承这一价值观的方向努力。

尊老孝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和家庭伦理观念。

而对于我们来说,尊老孝亲更是一个使命和责任。

在我与老人相处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尊老孝亲的重要性,也让我认识到尊老孝亲背后蕴含的深刻内涵。

首先,尊老的本质是尊重老年人的人格和生命价值。

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他们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而我们作为年轻人,应该珍视老年人的存在,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价值,不做任何侮辱和伤害老年人的事情。

尊重老人的意见和想法,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指导,给予他们应有的关爱和尊重,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寄托和牵挂,这是我们尊老的基本态度。

其次,尊老的表现是关心老人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比较脆弱,容易生病、忧虑和孤独。

我们要时常关心老人的身体状况,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时地给予饮食和药物上的关心和指导。

同时,我们还应该多陪伴老人,用我们的陪伴和关怀填补他们孤独的时光,陪他们聊天、倾诉、散步等,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关爱。

关心老人的身心健康,这也是我们尊老的具体行动。

再次,尊老的实践是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

老年人生活上有时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帮助,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忙于工作和学习而忽视了老人的需求。

我们要时常给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比如帮他们洗个衣服、做个饭菜、整理一下房间等,这些微小的行动都能给老人带来很大的温暖和感动。

同时,我们还应该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给他们解答一些生活常识、帮他们购买一些生活用品等。

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这也是我们尊老的具体表现。

最后,尊老的意义在于传承中华民族的家庭美德。

中国传统美德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珍贵。

而尊老孝亲作为家庭美德的核心价值观,是家庭幸福和和谐的重要保障。

只有当我们尊重和孝顺老年人,才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深厚。

传统文化是如何“尊老重孝”

传统文化是如何“尊老重孝”

传统文化是如何“尊老重孝”民俗文化中认为“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许多地区的人们认为,老人到了七十岁以后,如果到了亲戚或朋友家,主家不应该强留其住宿;到了八十岁以后,便不要再强留其吃饭;到了九十以后,如果老人自己想走,便不要再留他多坐。

尊老重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主要是人们认为可能违背老人意愿会给老人家和自己家里带来不吉和灾难。

这一民间俗信看上去似乎与传统美德相违,但从中国传统养葬习俗和人的生老规律来看,也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传统文化赡养秩序的特点是,老人们始终不离开他们生活了一生的生存环境,从熟悉的生存环境中得到主人感和生存安全感的双重满足,从而平静安详地安度晚年。

这种传统赡养秩序又给中国老人们造成了另一种心理现象,即非常重视他们的最终离世之地。

圆满理想的目标是在自己家的正房中离开人世,即所谓“寿终正寝”。

在中国传统赡养秩序中,作为赡养者儿孙辈是以“孝顺”为道德准则的。

“孝”指赡养父母尽心尽力;“顺”则指对父母意愿的遵从。

父母的愿望是寿终正寝,儿女们当然应该遵从老人的心愿。

所谓“七十不留宿”,是指人到七十岁后已进垂暮之年,病老弃世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

如果外出不幸死丧他乡或亲友家中,首先是违背了老人们寿终正寝的心愿。

其次是赡养老人的儿孙们会因自己不孝,使老人外出死于他乡而受到良心的谴责和社会舆论的批评。

再次是接待老人的亲友家会因老人不幸死于自己家中,产生许多尴尬和麻烦。

显然这种局面是人人都不想看到的。

因此,老人们到了七十岁以后,儿孙们都尽可能劝阻老人到亲友家走动。

亲友们也并不欢迎老人们到自己家里来。

这种老人与亲戚间的亲缘感情交流,在民间遵循着另一敬老尊长秩序,即每逢过年过节晚辈应主动去看望前辈,同辈年轻者主动去看望长者。

即便是有这样的亲缘感情交流机制,作为儿孙辈也不愿老人外出。

民俗文化所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是说年龄越大发生不测的可能性越大。

为了避免出于意外的麻烦,一般都是让其子女接回,这与大家都是合情合理的。

古代中国的敬老孝道与家族观念

古代中国的敬老孝道与家族观念

古代中国的敬老孝道与家族观念在古代中国,敬老孝道和家族观念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和社会准则。

敬老孝道是尊重和爱护老人,而家族观念则是注重家族内部的互助和团结。

这些价值观和准则不仅影响了个人行为和家庭生活,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和文化。

敬老孝道的重要性早在《大学》中就有所体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里的“人”包括了老人。

人们认为,敬老孝道是一种基本的人情德行,是各种美德和道德规范的核心。

在古代,有许多关于敬老孝道的故事和典故,例如著名的“孝女”故事,就讲述了一个女子听从了严厉母亲的命令,为了敬老尊贤,忍受着极端的痛苦。

这样的故事旨在教导人们要尊敬和倾听长者,了解孝道的真正含义。

在家族观念中,重要的是家族的尊重和支持。

古人认为,家族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对社会的重要联系。

因此,家族内部的相互关系和支持非常重要。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族观念的许多表现形式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尊敬和关心、传统的家族聚会和宴会、家族成员之间的经济互助等等。

虽然敬老孝道和家族观念都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但它们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有重要的影响。

在许多中国家庭中,家族观念仍然被视为维系家庭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些现代的家族机构依然保持着古老的传统和规矩,以确保成员间的相互尊重和支持。

此外,虽然社会生活和家庭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敬老孝道仍然被人们看作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准则和良好的社会习惯。

总之,敬老孝道和家族观念是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它们先后深入社会意识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种行为规范中,对塑造中国社会的道德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代社会中,敬老孝道和家族观念作为重要的社会信仰之一,继续激励着人们尊重和珍视传统的道德准则,维护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中的孝亲敬老思想漫谈XX市二中裴杰生[西汉] 戴圣《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同: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XX。

——题记何为孝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

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老,考也,七十日老……言须发变白也,凡老之属皆从老。

" 又“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X。

一、孝的起源及其内涵关于孝起源于何时,可以说众说纷纭。

学者康学伟在其《先秦孝道研究》一书中认为:孝观念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产物。

孝观念之所以形成于该时期,在于其产生应该具备的两个条件在父系氏族公社时代已经具备,即一是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亲之情,二是个体婚制的建立。

《论语·学而》孔子日:“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表明孝道产生于血缘家长制之中,并扩展到宗族以外的地缘性农村公社中去,形成家国同构,国之本在家至观念。

经过众多学者考证研究,至少在商代,孝亲敬祖观念已经产生了。

《尚书》记载两则事例:殷王小乙死了,他儿子武丁曾为他守丧三年,没有理喻国事。

另一件事是,武丁的儿子孝己,他对他父母很孝顺。

只因母亲早死,他父亲误听他后母的话,把他放逐死了,后来许多人都非常哀悼他。

卜辞中有兄己,据王国维的研究,就是孝己。

只是因为孝己不曾继承王位,所以《世本》和《史记》两书都不曾提到他的名字。

这样说来,孝己是确有其人了。

至于他为什么称作孝己,想来这应该是由于他对父母孝顺而得名吧。

在甲骨卜辞中,“孝"字还被用作地名,如“孝鄙”。

商代金文中也发现有“孝"字,是作器的人名,身份是贵族。

可见,商代统治者已经有了孝的思想,这是没有疑问的。

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X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

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

周代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一级的封建贵族官员,七十岁就要把执掌的政事交还国君而告老还乡。

贵族官员致仕后,朝廷把他们奉养于各级官学。

周代的学校就是官学,把“国老”、“庶老”们安排在官学养老,让他们兼任学校的老师,传播知识,推广教化,可见当时不但注意到了养老,而且已注意到了发挥老年人的智力资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X。

《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以致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

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

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

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

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记载他仅有数千言的《孝经》,以孝为纲,历陈“五等之孝”,提出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个等级所应遵守的基本规X,成为两千多年来的文化经典之一。

《论语·为政》里也记载了孔子的许多弟子向他问孝的事情。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对子游的发问,孔子说得极有道理。

关于如何具体行孝,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很是精僻到位!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孔子明确地提出在伺俸父母时,还要做得和颜悦色。

他特别强调这个态度问题,主要是在于为人子女者的孝心是否根于诚笃,要求子女要确实出于敬爱之心,真心实意。

关于孝孔子还有一句名言:“父母唯其之忧。

”这句话的意思是,为子女者要想想自己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的心情。

言外之意,不言自明。

这句话的深意还在于:为人子女者除了因病使父母担忧外,其他的一切都不要让父母操心,如安全、守法等,作到了这些也是孝。

孔子的弟子曾子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启示,由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认为做人之道,除尊敬父母师长、供养侍奉外,还要洁身自爱,力争进取;上则尽忠报国,下则爱人以德。

否则:“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

”儒家之孝,由父母之孝,演绎成五伦之孝,推家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极力推广孝道的教化。

自秦代后,历代朝廷也都注意从正面导向,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就是表彰孝子,让他们青史留名。

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基本标准。

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类似现代大学的“公共课”;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孝经》也是《十三经注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

到了宋代,我国的儒学伦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其间宣扬的孝道有的偏离了儒家的基本原则,在历史上起到了较大的误导作用。

到了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也极力提倡孝道,他们经常举行“千叟宴”,颁诏“旌表百岁”,昭示其尊老敬贤的教化,推行其以少胜多的统治政策。

我国历代的法令都有类似的规定,凡需赡养老人者,官府可以减免其徭役和赋税,有罪者可以减轻其刑罚;同时都把“不孝”定为十恶大罪之一,不肯抚养甚至辱骂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被官府严厉处治,甚至处以绞刑和腰斩。

经过历时沉淀,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

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

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

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

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

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

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

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

《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

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

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

《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

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6、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孝道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二、孝在历史上的影响孝在历史上有过不同的命运,先秦儒家讲孝,不象汉代那样由统治者来讲,以孝治天下,每位皇帝的谥号前面都加一个“孝”字,如孝文皇帝、孝武皇帝。

这虽然只是形式,也很重要。

另外,当时有所谓“举孝廉”,就是推举孝子和廉吏当官。

当时人认为,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会爱别人呢?没有爱别人的仁爱思想,怎么能做好官呢?现在那些跑官的人,他们会将跑官所花的时间、精力、金钱用在为人民做好事上吗?这种人当官,不能“造福一方”,只能为害一方!汉唐时代都设有“孝悌力田科”,清代还有“孝廉方正科”,历朝都有选拔孝子做官的传统,因为人们都认为忠臣必出于孝子之家。

汉时流行的《孝经》是“五经”之外的“经”。

谁可以当帝位的继承人,学习过《孝经》,也成为一条成立的理由。

例如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上奏说:“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善事业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

”(《汉书·宣帝纪》)病已就是汉宣帝。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引了《孝经》中的话:“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这些说法成为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动力之一。

孝德在中国影响之深,可以说无与伦比。

道光帝晚年时为选择接班人的问题而大伤头脑。

在道光帝考虑继承人选的时候,长子、次子、三子早已不在人世;第五子又过继给了兄弟;而七子奕譞、八子奕詥、九子奕譓尚在襁褓之中,品格、能力、体质诸多方面均无从考察。

可供选择者只有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两人。

如果让道光帝在这二子中择一而立,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二人均为庶出(奕詝出生时其母尚不是皇后),在年龄上仅差一岁,同在上书房读书,各有所长。

奕訢的长处是天资聪颖,在兄弟中首屈一指,“就傅日授千言,少读即成诵”,同时他又常习武功,操练刀法,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为此道光帝特赐白虹刀,可见对他器重有加。

可道光帝为什么最终没有选择奕訢作为继承人呢?道光帝颇犹豫,道光二十六年三月“欲付大,犹未决,令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訢获禽最多。

文(咸丰)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

’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受田①辅导之力也(《清史稿·杜受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