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思想的廉政价值

合集下载

庄子廉政典故

庄子廉政典故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的廉政思想中,他强调了“无为而治”,认为政府应该少干预自然规律,让事物自行发展。

同时,庄子也反对贪欲和权力欲,认为这些欲望会让人失去自我,走向毁灭。

庄子的廉政思想中还强调了“廉洁从政”,他认为执政者应该秉持公正、公平、廉洁的原则,为人民服务。

庄子主张去掉私欲,坚守道义,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廉洁从政。

此外,庄子还提出了“齐物论”,认为万物都有其内在规律,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不去过度干预。

庄子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不应该有贵贱之分。

庄子的廉政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强调了廉洁从政的重要性,主张去掉私欲,坚守道义。

同时,庄子也提出了“齐物论”,认为万物都有其内在规律,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不去过度干预。

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治国理念

道家治国理念

道家治国理念
道家治国理念
一、以“礼”为基础
1、看重仁义礼义:道家的治国理念主张实行仁义礼义,认为民本是仁者的根本,王本是义者的基础,礼义是文明治理的基本方式。

2、以尊敬礼为根本:要增强社会的文明礼节,对优秀的行为及其激励要表示尊敬,对失范的行为及其削弱要表示反对。

3、注重道德政治:要把建立治理社会的文明和政治体制结合在一起,注重道德政治,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以“治”为基础
1、深入论证:要调动大众的思想积极性,对有关治理国家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的论证,增强公众对政治治理的理解。

2、深刻理解:要理解真正的政治治理,包括完善法律机制,把人民的知情权放在首位,加强宗教信仰活动。

3、严格权制:要处理好治理政治和治理社会之间的关系,思考改革的政治体制,建立起良好的权力制约制度,健全休灵政治体制。

三、以“泽”为基础
1、当仁不让:要以文明庄严的气质,当仁不让的治国百宝梯,维护传统政治价值观;
2、忍慈仁恣:要加强正确的治理思想,以忍慈仁恣的态度放宽思想审
查,增强公民参与权;
3、宽缓政治:要使硬拗的政治文化转变成宽缓的政治文化,加强法治精神,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

总而言之,道家的治国理念强调以礼以治以泽,强调仁义礼义、尊敬礼义和道德政治,强调论证深刻理解、严格权制和忍慈仁恣,以及强调当仁不让和宽缓政治,以促进更好的治理体制和政治文明,有助于推动社会继续进步。

老子的道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老子的道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观 。在政 治思 想方 面 , 家提 出礼治 、 儒 德治 和仁 治 的主张 ; 墨家提 出尚贤 、 尚同 、 爱 、 兼 非攻 、 主张 贤人政
治观点 ; 法家则反对儒 、 墨而主张法治。与儒家崇礼乐仁义 , 墨家提倡兼爱 、 尚贤, 法家主张耕战 、 变法
的救世 方略 不 同 , 以老子 为代 表 的道家则 主 张“ 为而治 ”提 了道廉 思 想 。 无 ,
望 的发 源地 。由于生 存是 人 的第一欲 望 , 因此 , 寻求第 一欲 望 的满 足 是无可 厚非 的 , 问题是 欲望 的不 断 升级 乃 至失控 , 最终 为贪 欲所左 右 , 不仅会 阻碍 人 的 良性 发展 , 甚至 于加速 自我 的毁灭 。 老子 没有 明确
以“ 字来纠正这种来源于肉体的欲望。 廉” 苏格拉底说过哲学家每天都在练习死亡 , 其死亡的 目的也是 为了摆脱肉体的欲望对肉体的玷污而去追求 肉体的纯洁。老子崇 尚“ 的 目的即救世摆脱 肉身的欲 廉” 望, 控制欲望向贪欲的转化 , 帮助个体 良 性发展。 老子重视克制贪欲 , 强调清廉无欲。 老子》 《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 目 ; “ 盲 五音令人耳聋 ; 五昧令人 口 爽 ……”“ 口爽” 是指 口病 , 指味觉的差失。老子向人们揭示 了对五官感受的过度欲求 , 带来的是对官 能的伤害。 感观贪欲就像个黑洞 , 越是深入 , 越是不能 自 , 拔 后果绝不是官能的发展 , 而是官能的丧失。 目肓 、 耳聋 、 口爽都是官能的病变 , 是人欲向外无限膨胀的结果 。 五色 、 、 五音 五味本来都是对人生命的 滋 养物 , 由于 人的贪欲 , 可 它们 便成 为伤 害人 身 的利 器 。因此 , 老子告 诫人们 对外 物采 取 的正确态 度应 当是“ 利用”是作外物的主人 , , 而不是奴隶。 个人 的保命延生需要积德静心, 那么国家的长治久安便需 要统治者克制私欲, 为百姓营造一个 良 的政治环境。 好 老子主张廉洁淳朴 , 反对奢侈虚华 ; 提倡清正无

“无为而治”理念下的廉政思想研究——基于《道德经》的分析

“无为而治”理念下的廉政思想研究——基于《道德经》的分析

出 的科 学 发 展 观 更 全 面 、更 具 体 、更 具 可 操 作 性 。从
反 面讲 ,是 不要 不 必 要 的 作 为 ,更 不 要 强 作 妄 为 ,恐 妨 自然 , 即 “ 妄 为 ” 需 要 指 出 的是 ,无 为 并 非 老 不 。
子 的 终 极 目标 ,老 子 意 在 以 无 为 臻 于 有 为 ,“ 常 无 道 为 而 无 不 为 ”n 0,道 永 远 顺 任 自然 而 无 所 作 为 ,却 19 2
向:公共管理 、思想政 治教育 ; 桧晓林 ( 9 6 15 -),男 ,湖北 罗田人 ,华 中科技 大学公共管理 学院教授 、博 士生导师、院长 ,主要研 究方向:数 字城 市政 府 管理 ( 电子政务 )、行政 学基础 理论 ; 朱国伟 ( 9 1 ),男,河北 河间人 ,华 中科技 大学公共 管理 学院博 士研 究生 ,主要研究方 向:公共行政 学理 论、政 府管 18 一
从 “ 法 自然 ” 的 天 道 观 出 发 ,老 子 提 出 “ 为 道 无
而 治 ”的政 治 理 念 。老 子 生 活 在 礼 崩 乐 坏 、 室既 衰 、 王
收稿 日期 :2 1- 8 1 010 - 1 作者简 介 :李厚刚 ( 9 7 1 7 -),男 ,山 东泰安人 ,华 中农 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华中科技 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 究生,主要研 究方
的 思 想 博 大 精 深 , 是 一 种 充 满 了 独 特 智 慧 的 治 心 治 国 之道 。 它 不 仅 曾为 历 史 上 的 国人 提 供 了安 身 立 命 的
观 存 在 的 自然 界 ,而 是 “自然 而 然 ” ,不 加 强 制 力 量 而 顺 任 自然 的状 态 。“自然 ” 的写 状 是 “ 为 ” 以 无 ,“ 辅 万 物 之 自然 而 不 敢 为 ”[0,意 指 “ 任 事 物 自身 19 1 3 顺

从道廉文化想起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问题

从道廉文化想起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问题

从道廉文化想起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问题十堰市柳林中学陈东新近日,市教育局党委组织各学校领导干部到武当山道廉文化教育基地和市纪委廉政文化培训中心参观学习,我参加此次活动后感触很深。

经过梳理总结主要如下:一、要建设深入人心的文化工程,就要善于运用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善于汲取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精华。

中央高层已经认识到,腐败是导致各种社会问题产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解决腐败问题,在坚决惩治腐败、大力治标的同时,还要注重治本,用教育的力量,用文化的力量从根本上去解决。

中央现在强调加强廉洁、廉政文化建设,在全国各学校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就是以此作为治腐的根本之策。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直是我们行之有效的基本工作方法,推进廉政文化教育工作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也不例外。

现阶段,要建设深入人心的廉政文化,就要坚持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善于运用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善于汲取古今中外的廉洁、廉政思想精华。

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廉洁、廉政文化资源。

其中,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其包含的廉洁、廉政思想影响我们最深,受到的重视也多。

诸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责任意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奉献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悬鱼太守、半鸭知县、四知先生”等廉吏的传奇佳话等等。

同时,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一直和儒家文化联袂而行,是哺育中华民族发展成长的两条最重要血脉,同样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样包含许多“廉洁、廉政思想元素”,同样对当代廉洁、廉政文化建设具有极大参考价值,理应在我们借鉴之列。

根据自身感悟,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一枝奇葩——道廉文化,就是对道家廉洁、廉政思想的借鉴和挖掘运用,是对廉洁、廉政文化建设的一种大胆创新和有益探索,顺应了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文化是指强调廉洁、公正、诚信等价值观念的文化体系。

廉政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廉洁自律、清正廉明的追求和要求。

以下是一些体现廉政文化的特点和元素:
1. 仁义礼智信五常:五常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包括仁、义、礼、智、信。

廉政文化强调这五常的实践,特别是强调仁和义,即要有仁爱之心,秉持正义之志。

2. 忠诚孝道:在儒家伦理观念中,忠诚和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廉政文化要求官员对国家、对人民忠诚,同时强调对父母的孝敬之道。

3. 清廉节俭:儒家强调清廉节俭的生活方式,要求官员不沉溺于奢侈享受,保持廉洁自律的品行。

4. 道德经义:道家的经典《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淡泊名利的理念,对于反腐和廉洁有一定的启示。

5. 赏罚分明:在传统文化中,强调赏罚分明,对有德之人予以奖赏,对有过之人予以惩罚。

这种观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廉洁。

6. 文官武将并重: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官和武将被视为国家的两支支柱。

强调文官应当具备德才兼备,以清廉之德来治理国家。

7. 谏官制度: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谏官制度,鼓励朝廷官员对君主进言忠告,是一种监督和制衡的体现。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对当今中国依法行政法律文化的启示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对当今中国依法行政法律文化的启示


“ 道法 自然 ”的内涵
“ 道” 老子 《 道 德经 》第 四十二 章 : “ 道生 一 ,一生二 ,二 生 三 ,
三 生万 物 。万物 负 阴而抱 阳 ,冲气 以为和 。人 之所 恶 ,唯孤 、 寡、 不 谷 ,而 王 公 以 为称 。故 物 或 损 之 而益 ,或益 之 而 损 。人 之 所 教 ,我 亦教 之 。强梁 者不 得其 死 ,吾将 以 为教父 。”这 里 “ 道”, 老 子认 为 “ 天” 源于 “ 道” , 人 之本性 源 于 “ 天” , 因此更 源 于 “ 道” 。 “ 道 ”生养 万物 的性质 就是 “ 德 ”。由于生命 的 源头来 源 于 “ 道 ”, “ 道 ”的本 性就 是 万物 的本性 ,因此 , “ 道生 一 ”,即 “ 道 生元 ”、 “ 道 生德 ” , “ 一 生二 ”即产 生 “ 阴阳 ”或 日对立 , “ 二 生 三” 指 “ 阴 阳” 必然 在 一 定 时 空构 成 的 宇 宙 中才 能 “ 生化” 、 “ 运 行 ”,从 而才 有 “ 天”、 “ 阴 ”、 “ 阳 ”这 三者 “ 三合二 后 生 ”, 生 出万 物之 理 。在 这 个 意 义上 , “ 道 生 一 ”再 ,即 “ 道生元” 由、 “ 道 生德 ” , 再 由这 个 “ 德 ”之 “ 本性 ”产生 天地 ,由天 地 、 阴 阳之 “ 性” 产 生万 物 和人 ,由人 产生 “ 社会 法则 或确 定法 律 ”。 Ⅲ在道 家 的观念 里 , “ 道 ”是 一切 人定 法 的基 础 和本 源 ,所有 人 定法 都必 须受 制 于它 ,服从 它 ,从 它那 里 获得 力量 源泉 。
钫另一方面要求被统治者无欲无求这无为既不是指对一切无所谓也不是签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民众得到自助我满足就不能生出多余的欲望也就是万说人们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客醭观规律并且按照客观规律去制定相应的呒法律制度不能轻易变更当人们在这慑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先秦诸子廉政思想述评

先秦诸子廉政思想述评
体 , 治 中 的根本 问题 , 先就 是伦 理 道德 问题 , 政 首 为此
要求统治者要有一身正气 ,政者正也 , “ 子帅以正 , 孰敢不 正。 “ ”其身正 , 不令而行 ; 其身不正 , 虽令不从 。 孔子认 ” 为, 国家统治者 的行为 , 对社会有着决定性影响, 百姓的 行为举止是否规范 , 是否符合 国家的道德要求。 取绝于统
关系 , 还要靠礼 、 信等道德观念来维 系, 忠、 要做到“ 君使 臣以礼 , 臣事君以忠” 。他主张 , 在政治中要讲道德修养 ,
以道德治理国家 , 以礼乐教化人民, 就可以使人 自我规范 和自我约束。他主张重德轻刑 , 德与刑应该宽猛相济 , 必
须要 以德 治为 主导 。
其三 “ 见利思义” 的道德标准。廉与不廉, 说到底, 是
道德 为主 , 为辅 。道德 高于 刑政 , 治 的实施 看作 刑政 把政 是道 德感 化 过程 。他 认 为 , 臣之 间不 只是权 力 制 约 的 君
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 研究传统的廉政思想, 析取其中可以
为当今廉政建设服务的精粹 , 提供历史的借鉴 , 对今天的
廉政建设是不无裨益的。 廉政思想是一种政治思想 , 而廉政建设是一项综合 工程 , 涉及政治 、 经济 、 道德、 教育等各个方面。古代的德 政、 仁政、 礼治的政治思想 , 富民、 利民、 惠民的经济理念 , 仁 、 礼、 信的教导规范 , 义、 智、 以文、 忠、 行、 信为主要内容 的教育观念等, 都与廉政有关 。单从统治者为政之道来
如何对待公与私 、 义与利的问题 。克 己奉公者一定廉洁, 任其私欲膨胀者必然贪得无厌 。贪婪者掌握了一定的权
力, 就会以权谋私, 贪赃枉法。古代的义利观就是在公与 私、 廉与贪的斗争中产生的。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是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道家思想的廉政价值探析摘要:先秦道家较早对廉政的内涵、重要性和实现路径进行探索。

他们认为,实现政治清明,达致长治久安是廉政的客观要求;正确看待物质利益,协调公私关系是廉政的价值旨趋;能否妥善处理官民关系,做到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是评价官员廉政与否的标尺;修身养德、节俭节欲是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而加强官德建设、规范在上者的行为则是廉政建设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先秦;道家文化;廉政;价值过去学术界或者对传统文化中可资借鉴的廉政资源重视和研究不够,或者笼统地谈传统文化的廉政价值,对其中各个部分缺乏具体深入的探讨。

而在对先秦诸子廉政思想研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

关于儒家的研究很多,而关于道家的仅有两篇,一篇是李书均2009年7月28日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的《老子思想中的廉政价值观》,还有一篇是赖红卫发表在《衡水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的《孔子和老子廉政思想之比较》。

与此同时,在对道家思想的研究中,对其有益于和谐社会构建、健康人格养成和个体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剖较多,而对其有助于当前我国党风廉政建设的价值则研究不够,成果不丰。

因此,挖掘先秦道家文化中有益廉政的宝贵资源,对深化传统文化研究,推进我国当前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先秦道家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1、先公后私是廉政建设的核心内涵。

对廉和廉政内涵的解读是培育健康廉政文化,营造浓郁廉政氛围的理论基础,也是实现清明政治的必要前提。

在中国历史上,道家首先对廉政的内涵进行了探讨。

“廉”本是指器物的棱角和堂前的边角,因为有棱角,所以不易触犯,有边角,则方正不斜,用于人则指人的品行端正、刚直不阿,后有公正清白,不求不义之财之意。

《楚辞·招魂》中有“朕幼清以廉洁兮”,王逸注曰:“不求曰清,不受曰廉,不污日洁。

”西汉韩婴说:“廉者不求非其有”,意思是说凡是非自己所有的,或者非自己通过劳动获得的都是“不义之财”,都不应去追求。

老子曾赞扬圣人道德高尚,“方而不割,廉利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显然,“廉”在这里指的就是要正确看待物质利益,合理处理人我关系、公私关系。

对什么是廉政,老子虽没有直接予以回答,但他对作为廉政的对立面——腐败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认为,统治者为满足自己奢靡生活而对人民横征暴敛,把自己欲望的满足建立在人民生活的痛苦之上,这不仅是不道德的,也是与廉政的本质背道而驰的。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他认为,那些不关心民众生产,热衷于奢靡生活,聚敛财富,满足私欲的人是不配作统治者的,简直就是强盗,说:“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庄子则通过对社会的批判,更加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廉”的理解。

他认为:“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也就是说,“廉”就是取利必须顾及他人,绝不能把自己利益的获取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那种为了自己的享受而让别人遭受痛苦的行为是完全违背“廉”的要求的。

在庄子看来,当时社会之所以出现混乱不堪、纷争不休的局面,就是因为一些人贪得无厌的缘故,“不足故求之,争四处而不自以为贪;有余故辞之,弃天下而不自以为廉”。

他批评当时的社会混乱状况是“大道不称,大辨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

2、长治久安是廉政建设的现实追求。

使江山永固,传至千秋万代是众多统治者苦苦思索而无法解决的难题。

王朝兴衰更替的历史充分说明,“官廉则政举,官贪则政危”,廉政是实现政治清明的有效途径,是维护政权长治久安的当然要求;腐败直接削弱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并最终导致政权的衰亡。

由于老子“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因此得以从历史递嬗中发现官员贪腐与王朝倾覆之间的必然联系。

他曾剖析腐败对国家和官员自身的危害,指出为政者能否勤政廉洁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统治者如果为谋私欲而置天下百姓于不顾,就必然会丧失民心,激化社会矛盾,从而动摇统治根基。

老子对腐败行为的抨击和对廉政的赞美,表明了自己反对贪腐、崇尚清廉的原则立场,也反映了下层群众对清明政治的渴求和向往。

3、以民为本是廉政建设的价值旨趣。

妥善处理官民关系、君民关系是统治者践行廉洁从政宗旨的最好体现。

老子强调要坚持廉政的价值导向,处理好公私关系,始终做到以民为本。

他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认为统治者应顺应民心,以民心为基础,以民意为转移,不以一己或少数人意志取代百姓意志,更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人民身上。

他把“慈”列为“三宝”之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即仁厚和慈爱,就是要对天下万物及他人都保有一颗仁爱之心,像爱自己一样去爱万物和他人,反对对人民进行残酷剥削。

他还提出统治者应“善利万物而不争”即应使人民得到实惠,而不是与之争利,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要“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长”。

总之,他主张要遵循自然规律,体恤百姓,做有利于万物生长,有益于人民福祉的事情,而不损害他们的利益,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4、节俭节欲是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道德修养和加强法治是廉政建设的两大法宝。

比较而言,道家更强调通过修身养德,以祛除内心的贪欲,消解滋生腐败的根源。

庄子认为,“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就是说,“廉”是一种保证自己不侵犯别人利益的品德和行为,而形成这种品德主要依靠自律,同时只有通过自身修养才能达到“廉”。

那么,如何去进行自律呢?先秦道家主张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抵御贪腐的诱惑,构筑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

(1)不为物欲所役,夯实廉洁从政的心理基础。

先秦道家把贪欲当成犯罪的根本诱因,告诫人们要淡泊名利,节制物欲,追求纯真的人性和有价值的人生。

老子认为,腐败是物欲膨胀的必然产物,“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追求稀世珍宝将导致行为乖张,进退失据。

一个人如果为欲望和感官左右,不仅会迷失本性,而且会危及个体的生存,甚至引发社会纷争,导致世界动荡不宁。

因此,老子主张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从对名利的痴迷和追逐中解放出来。

惟其如此,方能在名利面前保持平和的心态、清醒的头脑,以免招灾惹祸。

他说“罪莫大于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相反,“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只有少私寡欲,才是保全生命的长久之道。

庄子认为人们离不开衣食等物质条件,但过度的物质享受是对身体有害的,因此要有所节制,“人之所取用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

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势必利令智昏,最后自掘坟茔。

因此他希望人们能“不以物害己”、“不与物迁”、“不为物役”,而应该淡泊名利,实现精神的超越和自由。

在庄子看来,世间的贫富、穷达均系身外之物,是暂时的,而真正具有永恒价值的则是人的生命本身,因此他主张要破除欲望,把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从自己的心中驱赶出去。

此外,庄子还针对欲海横流的社会实际,尖锐地批评了统治者贪得无厌而造成天下贫困的局面,指出:“古之蓄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2)倡导节俭的生活方式,抵御贪污腐败的诱惑。

节俭不仅有助于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而且有助于促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直接对廉洁从政有所裨益。

先秦道家十分看重节俭。

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百姓困苦皆由统治者追求奢侈的生活而引起。

因此,他崇尚节俭,反对奢华。

在他所列“三宝”之中,“俭”赫然排在第二位,体现了他对节俭是政治清廉的重要保证的认识。

他希望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不要走极端、存奢望、好大喜功,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素质。

这无疑是十分正确和明智的。

5、官德建设是廉政建设的关键所在。

为官者自身廉洁、正直对廉政建设起着示范和保障作用,也是社会廉洁风气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老子认识到官员的道德风尚对民众的教育和引导作用,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圣人”在廉政建设中的特殊价值,指出“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希望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为普通民众作出表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为腹不为目”,仅仅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而不要过分贪求,这样,百姓自然会崇尚纯朴,俭约不奢,做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惟其如此,天下方能祥和安宁,政治自然廉洁清明。

二、先秦道家思想的廉政价值笔者以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道家思想是一朵不容忽视的璀璨夺目的奇葩,值得关注和珍视。

其廉政价值突出地表现在:首先,道家思想抓住了廉政问题的关键,从而也掌握了遏制腐败的命门,这就是戒除贪欲。

人的欲望是复杂多样的,无止境的,如果不加以必要的约束,势必会变得贪得无厌,行为失据。

反腐败必须要解决“不想”、”不敢”和“不能”的问题,可以说“不敢”只可治标,而“不想”方能治本。

加强拒腐防变教育是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因此,道家主张要节制欲望,防止其恶性膨胀是很有见地的。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一些人价值扭曲、道德缺失,在对无穷贪欲的追逐中迷失自我。

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大案要案来看,贪官们生活条件与升斗小民相距不可以道理计,但由于其不能自我约束,而使自己变成了无穷贪欲的奴隶,走上了堕落、毁灭的末路。

因此,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律意识,规范从政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把廉洁从政与正确处理伦理关系密切联系,把握了廉政的核心和关键。

廉,本是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范畴,常与“耻”相对应,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由于中国古代的伦理与政治紧密相联,于是,“廉”又与“政”连接起来,其基本要求是握有一定公共权力的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古人云“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为廉矣”。

孟子说:“可以取,可以不取,取伤廉”。

显然,廉就是指在物质利益方面以“义”为准绳,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

在正确的义利观指导下,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就是廉洁从政,简称“廉政”。

腐败是廉政的对立面,其本质是以权谋私,为个人名利而损害大多数老百姓的利益。

可见,“廉政”的核心是处理好人己关系、公私关系、义利关系。

再次,先秦道家不是高谈阔论,坐而论道,而是以日常生活为切人点和着力点,使其廉政思想具有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近代儒学大师曾国藩曾提出“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先秦道家正是这一思维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节俭,看似无关宏旨,其实与廉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曾剖析俭啬与廉洁之间的关系认为节俭有利于养成廉洁的品性,“苟能俭则无多求于世界,并无求于国家,即使适然为官,亦可我行我意,无所贪恋,而高尚之风成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