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思想老庄思想梗概共32页

合集下载

先秦道家思想老庄思想梗概

先秦道家思想老庄思想梗概
並 不 意 味 懦弱或者消極,他是以退為 進,以柔為剛,以弱為強, 表現出很深刻的智慧和積極 進取的精神。
《 道 德 經 》 說 : “ 聖 人 後 其 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 私。”這是說,聖人以居後 的態度處世,反而可以處在 前列;不大考慮自己的利益, 反而可以獲得利益。正是因 為他的無私,才能夠成就聖 人的私。
<<“ 道 ” 的 提 出 >>
面 對 動 盪 的 社 會 , 老 子 思 考 的中心問題是如何使它保持 穩定,為此他提出了“道” 的觀念。這是老子思想中最 重要的概念。“道”本來的 意思是路,後來引申而具有 軌道、法則等意義。

1. “ 道 ” 先 天 地 而 存 在 , 是 萬 物的本原,天地萬物都從 “道”中產生。老子經常形 象地把“道”比做天地萬物 的母親,有時也稱它為玄牝。
《 齊 物 論 》 說 : “ 天 下 莫 大 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 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 表現的就是大小、壽夭之間 的相對性。了解到這一點, 就可以獲得“萬物一齊,孰 短孰長”的認識,達到“天 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 一”的境界。
<< 逍 遙 >>
莊 子 追 求 的 理 想 是 實 現 逍 遙 遊。
比 較 起 來 , 後 一 方 面 更 能 表 現 出 莊子思想的特色,它豐富了人們 對生命意義的了解。
<< 老莊思想與環保思想的關連 >>
老莊主張崇尚自然、順應自然、回歸自然, 人類和天地萬物之間的成是相互鏈合,相 互依存的宇宙觀正是現今環境保護思想的 核心體現。
老莊除主張人類不應以一己之私利而對自 然環境妄加殘害外,亦主張人類的一切行 為都應順從自然,照萬物自然本性而運行。 「萬物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 子》齊物論)、「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 敢為」(《老子》64章),老莊認為人類 與萬物屬同一生命體系,而亦各有所司, 故人類應當輔助萬物自然發展而不加干涉, 使萬物生命皆能各盡其職。

老庄思想总结ppt

老庄思想总结ppt

参考答案
• 7.治国(1分),清静无为、不扰民 (1分) • 8.相同点:以民为重,不伤民(或:无为而治(1分) 不同点:老子:主张以道来治理,遵循自然之道, 互不干扰,以德互交。(1分) 韩非子观点:以法治理,要保持法律的稳定简明性, 不要轻易改变,让百姓安心。 (1分) • 9.老子的“道”是指遵循自然的规律,各自不伤对方, 自然德到,这种境界是更高的境界,是人达到一定的自 觉后才有如此行为。 (1分)韩非子是强调在法治的前 提下各自相安无事,各自遵循自己的规则,不违背法律, 统治者不朝令夕改,执法公正,如此达到清静无为。 (1分)在当今社会大多人无法达到自然德到的境界, 应该制定严格的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两者应是相辅相 成,互补治国更合理些。(1分)
参考答案
• 3.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 4.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并不在 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是否富贵。孔子心怀仁义, 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而庄子追 求的快乐只悬一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 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观点+理由) •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 乐的源泉,庄予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 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是真正懂 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 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而已,所以我并不赞同。
“道”与“德”
• “道”可以引申为人们行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 范、行为准则、处事方法,系统的组织范式、运 行的程序规则,以及各种存在物的运动规律等。 谈“道“就是谈论在走向目标的进程中,我们“ 应该怎么走”。 • “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论“德”是 评价、对比人们“走路的水平”怎么样。

中国文化概论——老庄与道家思想

中国文化概论——老庄与道家思想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演变)
④道家与道教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 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经过历代的发展,道教正式分为正一、 全真两大教派。 正一派从事符篆斋蘸,驱鬼降妖, 祈福消灾,道士可以结婚,非斋期可 食酒肉。全真派重修持,主张“全神 炼气,出家修真”,道士蓄发留须, 守斋出家,不婚配。两派虽在形式和 要求上有不少区别,但基本主张是完 全一致的,都讲求“修道”、“积 德”、“清静”、“无为”。


《道德经》高居第二。

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庄子)
庄子 [人物档案] 姓 名:庄周,字子林 出 生:约公元前369年 逝 世:公元前286年 祖 籍:宋国蒙邑 主要身份:思想家、文学家 主要功过: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主要著作:《庄子》 曾任职务:漆园吏 荣誉称号:逍遥游仙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晚年在陈国居住, 后出关赴秦讲学,不 知所踪。老子是“中 国哲学之父”,遗留 下来的著作仅有《五 千文》,即《老子》, 也叫《道德经》。
老子(BC571?—BC471?)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老子的思想智慧 1 “道”——宇宙万物的产生和运行规律 (1)“道”是万物的本原。 (2)“道”生万物 (3) 道法自然 2 “道”——万物变化的原因 (1)事物存在着普遍的矛盾性 (2)矛盾对立面会相互转换 (3)弱者道之用 3 为学与为道——认识世界的方式 4 “小国寡民”——社会的理想形态 ;无为政治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 可以治人。” ——魏源《老子本义》
“老子者,民主之制之所用也。” ——严复

杨朱老庄——道家思想综述

杨朱老庄——道家思想综述

7、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 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 (qú )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 齐物论》

儒道比较 第一,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 第二,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 第三,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 第四,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社会的责任, 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后世的不少士大夫从儒家指示的“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找到了通往道 家思想之门,由“独善”而至超脱了功名 利禄,这样,儒、道两家从这里由对立走 向了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紫气东来图
而 著 《 道 德 经 》 , 后 出 关 西 。
子关他载度喜西天周 骑令向难关深迈象昭 青,朝逢西通进,王 牛 而以廷的行天,只时 至便请求,道此见, ,迎求道这,为东一 应接作机可知祥方夜 尹圣为会是有瑞有尹 喜人函,自圣之紫喜 请。谷于己人象气观 求老 关是千要,向察

老子出关
范曾· 老子出关图
2.老子的社会观
② 政治学说 ●圣人治国,无为而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 姓为刍狗.” “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 ●愚民政策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章)又说:“不尚贤,使民不 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 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补充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 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 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 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 章)

老庄哲学思想

老庄哲学思想

老庄哲学思想老庄编辑词条B添加义项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

借而代指道家(道教)老庄教派学说。

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

"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

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觉悟的假道德,认为这些不过是愚弄人的幌子。

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则天下化。

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学派。

基本信息•国籍中国(春秋战国)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

借而代指道家(道教)老庄教派学说。

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

"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总结一下老庄思想

总结一下老庄思想

总结一下老庄思想老庄思想,又称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支重要流派,由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构成。

它强调返璞归真,倡导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无为而治,注重个体修养和自身境界的提升。

老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将从哲学、政治、社会以及个人修养四个方面来总结主要内容。

在哲学方面,老庄思想赋予了“道”以重要地位。

道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是超越一切的至高存在。

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无欲无为的,是自然的本质。

而庄子进一步强调了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顺其自然,坚守自己的本性。

他认为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应该悟道归真,修炼自己的性情,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政治方面,老庄思想反对儒家的道德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人为法令,民多盗竊;剪除禁令,民自至善。

他认为政府过于干预社会会导致社会混乱,他主张“以无为而治天下”。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君主应该追求“聖人无为之德”,让百姓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由发展,不受束缚。

在社会方面,老庄思想强调自然和谐共生。

老子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不去干扰它的自然规律。

他反对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主张“微言大义”。

庄子进一步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摆脱功名利禄的约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无欲而无不欲的理念,主张返璞归真,回归到最初的自然状态。

在个人修养方面,老庄思想主张追求无为而生的人生境界。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通过无欲无求、虚心谦和的态度来修养自己。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走上“无为之道”,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念,他认为人要“离奇泰然”,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宁静。

他主张通过让心灵与世界一体化来达到超脱尘世、获得自由的境界。

综上所述,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流派,它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强调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无为而治,注重个体修养和自身境界的提升。

老庄思想

老庄思想

南越王趙佗上漢文帝書




蠻夷大長老臣佗,昧死再拜上書皇帝陛下:老夫故越吏也。 高皇帝幸賜臣倫璽,以為南越王,孝惠皇帝義不忍絕,所 賜老夫者甚厚。 高後用事,別異蠻夷,出令曰:毋與越金鐵、田器、 馬牛羊。老夫僻處,馬牛羊齒日長,自己祭祀不修,有死 罪,使凡三輩上書謝過,終不反。 又風聞父母墳墓已壞削,兄弟宗族已誅論。吏相與議 曰:今內不得振於漢,外亡以自高異。故更號為帝,自帝 其國,非有害天下也。高皇帝聞之大怒,削南越之籍,使 使不通。老夫竊疑長沙王讒臣,故發兵以代其邊。 老夫處越四十九年,今抱孫焉。然夙興夜寐,寢不安 席;食不甘味者,以不得事漢也。今陛下幸哀憐,複故號, 通使如故,老夫死骨不腐,改號不敢為帝矣。
兩封信,消弭了一場可怕的大戰, 這就是黃老之道

漢文帝個人的道德修養,當然是學老子,行黃老 之道。例如:他即皇帝位後,所穿的一件袍子, 一直穿了二十年,補了又補,就沒有換一件新的, 這不是矯揉造作,完全出於道德修養,老子 “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三寶之一的 奉行。然後,又儘量減輕刑罰,更改法律與社會 制度,財經上減輕稅賦,種種改變,寬大到極點。 歷史的記載,漢文帝當了二十幾年皇帝,監獄中 幾乎沒有犯人,這是著名的“文景之治”的景象。
庄子



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 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 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 (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 厚币礼聘 。 著有《庄子》,亦称《南华经》, 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 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 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 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 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 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精华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精华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精华展开全文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道家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老子、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老庄最著名的观点是“道”和“无为”。

道是规律,德是方式;道家的“道”,是“无为”;“道无为而德有为”,规律本身当然无所作为,方式却不能没有可操作性。

在老庄看来,社会动乱的原因是瞎折腾。

为什么会瞎折腾呢,因为多欲望。

欲望也无非两条,一是名,二是利。

只有把这些统统废除、抛弃,人类才能回到他们理想中那个最美好的时代和社会。

这就是老庄的主张:无为。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道家之所以叫做道家的原因。

老庄的无为,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寡欲、愚民、反智、不德。

老子的思维方式是“正言若反”《老子·第七十八章》,也就是反过来思考问题,反过来表述观点。

这样一种“反向思维”,在《老子》一书比比皆是。

比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老子·第四十一章》)。

也就是说,明白就像隐晦,前进就像倒退,高尚就像卑下,洁白就像污黑。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第六十三章》),就是“以没有追求为追求”,“以没有动作为动作”,“以没有成就感为成就感”。

这也就是虚、静、淡。

“为无为”就是虚,“事无事”就是静,“味无味”就是淡。

淡就没感觉,静就不折腾,虚就不存欲望。

相反,有欲望就会有追求,有追求就会有动作,有动作就会有成就,有成就当然就会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又会更有追求。

老子和庄子将知识智慧和仁义道德放在一起,来加以反对。

《老子·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段话,可谓“三绝三弃”。

在老庄看来,只有把儒墨两家视为宝贝的东西都消灭得干干净净,天下才能太平,人民才能幸福。

道家反对儒家的仁义,原因也很多。

比方说,虚伪。

庄子反对仁义的又一个原因,是认为违背人性。

在道家看来,人的本性是天然的,也是自然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