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先秦道家思想

合集下载

先秦道家思想老庄思想梗概

先秦道家思想老庄思想梗概
並 不 意 味 懦弱或者消極,他是以退為 進,以柔為剛,以弱為強, 表現出很深刻的智慧和積極 進取的精神。
《 道 德 經 》 說 : “ 聖 人 後 其 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 私。”這是說,聖人以居後 的態度處世,反而可以處在 前列;不大考慮自己的利益, 反而可以獲得利益。正是因 為他的無私,才能夠成就聖 人的私。
<<“ 道 ” 的 提 出 >>
面 對 動 盪 的 社 會 , 老 子 思 考 的中心問題是如何使它保持 穩定,為此他提出了“道” 的觀念。這是老子思想中最 重要的概念。“道”本來的 意思是路,後來引申而具有 軌道、法則等意義。

1. “ 道 ” 先 天 地 而 存 在 , 是 萬 物的本原,天地萬物都從 “道”中產生。老子經常形 象地把“道”比做天地萬物 的母親,有時也稱它為玄牝。
《 齊 物 論 》 說 : “ 天 下 莫 大 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 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 表現的就是大小、壽夭之間 的相對性。了解到這一點, 就可以獲得“萬物一齊,孰 短孰長”的認識,達到“天 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 一”的境界。
<< 逍 遙 >>
莊 子 追 求 的 理 想 是 實 現 逍 遙 遊。
比 較 起 來 , 後 一 方 面 更 能 表 現 出 莊子思想的特色,它豐富了人們 對生命意義的了解。
<< 老莊思想與環保思想的關連 >>
老莊主張崇尚自然、順應自然、回歸自然, 人類和天地萬物之間的成是相互鏈合,相 互依存的宇宙觀正是現今環境保護思想的 核心體現。
老莊除主張人類不應以一己之私利而對自 然環境妄加殘害外,亦主張人類的一切行 為都應順從自然,照萬物自然本性而運行。 「萬物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 子》齊物論)、「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 敢為」(《老子》64章),老莊認為人類 與萬物屬同一生命體系,而亦各有所司, 故人類應當輔助萬物自然發展而不加干涉, 使萬物生命皆能各盡其職。

先秦道家思想总结教案

先秦道家思想总结教案

先秦道家思想总结教案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先秦时期。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他们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的内心自由和身心的和谐。

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教案将对先秦道家思想进行总结,并分析其主要观点和理论。

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和背景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和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众多学派和思想流派在此时期崛起。

其中,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观点和理论而备受关注。

道家思想的兴起与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战国乱世,人们深受战乱之苦,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感到困惑和失望。

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家思想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人生观和解决困境的方法,对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二、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1. 道的概念:道家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一个普遍的本原力量——道构成。

道是宇宙的根源,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不可名状。

道超越一切,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是世间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

2. 无为而治: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认为过度的干预和努力只会带来矛盾和冲突。

人们应该顺应道的自然规律,以无为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只有在放弃自我意志和欲望的前提下,才能达到身心的和谐和内心的自由。

3. 自然无为: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们应该模仿自然界的无为而不为,放弃功利的欲望,不追求名利权势。

只有做到了无为而无不为,才能真正与自然融为一体。

4. 道德无为:道家思想倡导无为而治,但并不是主张完全无为。

在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方面,道家思想主张通过道德的力量来引导人们的行为。

只有人人自愿遵守道德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5. 非行人之常者:道家思想强调追求真理和人生的本质价值,认为人的行为和道德标准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价值。

人们应该超越社会常规和习俗的局限,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三、道家思想的影响和意义1. 哲学影响: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关于人生观、宇宙观和伦理观的思考,为后来儒家、墨家和法家等学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先秦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先秦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先秦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先秦道家思想是远古时期中国最开放思维和宽容观念的思想体系。

它没有一个明确的确定的历史界限,但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这一思想体系的最大流派之一。

先秦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道”,它的基本要义是宇宙的本源在一切事物的起源中,无垠无边,无限连续不断。

它教导人们理解宇宙之道,尊重自然,放下威权,学习自然规律,形成调节每个人内心和外行的生活方式。

先秦道家思想强调谦卑与和谐,反对对他人的攻击,弘扬“仁爱”“天人合一”的理念。

以“道”作为一切的原则,它注重自我修养,从而使每个人都能从内心找到平静安宁的境界。

传统的先秦道家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单受到文人的追捧,也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自身,了解他人,彰显心灵的宽容。

在现代社会,先秦道家思想仍然能够给我们带来共通的智慧,引导我们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先秦道家思想

先秦道家思想

先秦道家思想先秦道家思想先秦道家是种学术上的派别,并非宗教,《老子》、《庄子》也都是学术著作,而非宗教经典,它们成为道教的思想理论来源之一是历史形成的,也是道教主动地大加利用的结果。

道教之所以能利用先秦道家的思想作为其宗教教义的基石,是道家思想中有一些可供选择的因素。

道家比较注重养生,其中有些思想便说到「长生」,如《老子》中有「谷神不死」、「长生久视之道」;《庄子》说∶无劳你的形,无摇你的精,便可以长生,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著白云,到达帝乡。

这些都成为后世道教神仙长生思想的理论依据。

先秦道家哲学的「道」具有神秘蕴义,道教将其进一步神秘化,把它人格神化,使之成为有意志、有感情的造物主,从而使道家哲学宗教神学化。

有学者认为,老庄思想与原始宗教本有渊源,道家和道教来自同一种古老的宗教根源,故二者关系极为密切,道教是道家思想的延伸。

这种紧密联系正是先秦道家演化为后世道教的内在契机。

从道家的发展阶段看,有先秦老庄道家、秦汉黄老道家、魏晋玄学道家。

先秦道家成为道教教义的理论基础,其关键的演变阶段正是秦汉的黄老道家。

近人蒙文通在《古学甄微·道教史琐谈》中指出:魏晋以后老、庄诸书入道教,后世道徒莫不宗之,成为道教哲学的精义所在,不可能舍去老庄而谈道教。

先秦道家思想是道教形成的重要思想理论渊源。

道家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

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

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

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先秦道法思想讲稿

先秦道法思想讲稿

先秦道法思想讲稿一、前言现代人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要实现健康、快乐的生活,先秦道法思想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和指导。

秦国在六国分裂的时候,刘邦根据古秦国的实践,总结了秦国在十四世纪到六国分裂时期的政治、军事、法律、经济、文化等等的有关经验教训,从而构建了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系,也就是先秦道法思想。

二、先秦道法思想的内涵(一)崇尚自然,认可人的自主权先秦道法思想主张崇尚自然,认可人拥有自主权,把人放在自然之上,让人物化自然。

它要求人们不能改变大自然与它联系起来的本质法则,要求人们尊重自然,不把自己置于自然之上。

(二)“仁义、礼、智”理论《春秋》中提出的“仁义、礼、智”理论,被认为是先秦道法思想的核心。

其中“仁”指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德行,即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和睦相处。

“义”指利他的行为,要求人们为别人着想,尊重他人的利益,而不是仅仅为自己着想。

“礼”是调整人际关系的规范,其中包括了礼貌、谦虚、克己等原则。

“智”指古代经典文学中所谓的“智慧”,也就是智力,人们要掌握正确的认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三)人本主义先秦道法思想的基本观点是“仁义”,把人作为最高的观点,强调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和人的自由。

先秦道法思想强调尊重好人、恶人的原则,同时也要求人们以仁义的态度对待别人,包容、宽宏大量,不要偏激和强硬。

三、先秦道法思想的现实意义(一)促进社会和谐古秦道法思想特别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包括了政治、文化等各方面。

这个理论更是强调把人放在自然之上,让人们感受到与自然的联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二)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先秦道法思想强调“仁义、礼、智”理论,要求人们行为表现出“仁”、“义”,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公正,只有健康的道德风尚,才能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坚持公平正义先秦道法思想强调“义”和“仁”,力求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古秦道法思想强调“礼”,强调人们行为要有礼貌,尊重他人,以此坚持公平正义。

先秦道家学派的哲学思想

先秦道家学派的哲学思想

先秦道家学派的哲学思想
首先,道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一个无形无相的道构成的。

道是宇宙的根源,并贯穿于万物之中。

道家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人们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一致,从而达到心灵的平和和幸福。

道家认为,追求名利、功名是违背道的,人应当通过无为而治来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宇宙的和谐。

其次,道家学派的理想人物是“无为而治”的君主。

无为而治是指君主不过分干预社会事务,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让万事自然而然地发展。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因是因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系统,个体的干预往往会导致不可预测的后果,因此最好的方式是相信宇宙的自然规律,鼓励人们随顺自然而不去干预。

道家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思想。

在中国的历史上,许多帝王都试图实践无为而治的政策,以期望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道家的思想也对个人修养和精神追求有着重要的影响。

道家注重个体内心的平和和宁静,强调不执着于名利与物质,追求心灵的解脱与独立。

这种追求自由和内心平和的精神,在后世的儒家、佛家等其他哲学流派中也有所体现。

综上所述,先秦道家学派的哲学思想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无为而治、追求内心平和与自我修养。

道家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个人修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先秦道家思想研究

先秦道家思想研究

先秦道家思想研究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道家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学派,主要出现于先秦时期,也就是距今2500年前的时期。

其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先秦道家思想进行研究。

一、先秦道家思想的内涵道家思想认为万物皆有道,而道者又是无为而治的,因此人们应该顺应自然,尽量不去干涉事物的运行。

道家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的学说强调人们要尽量放下私欲,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地。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有“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这样的著名论述。

在这句话中,老子以道德经中最著名的道来表示最深的哲学含义,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宇宙的本源。

因此,人们应该顺应自己的内心,去寻找自己内在的道,以达到真正的自我认知。

庄子则强调“自然”,他认为世界本身就是自然的,因此人类只要向着自然进化就可以达到真正的生命之美。

庄子认为人的本生就是无欲无求的,如果有所追求,那么就会与内在的自然状态相背离,因此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二、先秦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先秦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文化上,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传承和保留的基础,其影响延续至今。

在宗教方面,道家思想对道教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哲学方面,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世界哲学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道家思想在现代文化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道家思想的体系和价值理念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例如,近年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宁静致远”等词语、理念,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启示。

三、先秦道家思想的反思先秦道家思想在当代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和反思。

一方面,一些哲学家认为道家思想过于理想化和抽象,不够具体,缺乏实践指导性。

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道家思想过于逊色于儒家思想,没有太多实用的道德建议和指导,也缺乏几乎实践性的思考框架。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长河中,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深邃的智慧光芒。

它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倡导“自然无为”“顺应天性”等理念,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主张之一是“自然无为”。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运行规律,而“自然”则是“道”的本质特征。

在教育中,“自然无为”意味着教育者不应过多地干预和强制,而应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和自然发展规律。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强调“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即不要用人为的意志去违背自然之道。

这种理念与当代教育中倡导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谋而合。

在当今教育环境中,部分教育者急于求成,过度规划学生的学习路径,忽视了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先秦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提醒我们,教育应当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去探索和发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然的状态下展现出自己的潜力。

道家主张“绝学无忧”,这并非是倡导人们摒弃知识,而是反对过度追求功利性的知识。

老子认为,过多的世俗学问可能会使人心灵疲惫,迷失本真。

在当代社会,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学生们埋头于书本知识,为了追求高分而死记硬背,忽略了知识的真正内涵和实际应用。

道家的这一思想启示我们,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一颗纯粹而好奇的心,不为功利所累,真正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和智慧的启迪。

“不言之教”是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意味着教育者的身教往往比言传更具有影响力。

庄子也通过一系列寓言故事,如“轮扁斫轮”,强调了实践经验和亲身示范的重要性。

在当代教育中,教师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充满爱心、责任心和正义感的教师,无需过多的言语,就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8/29
2.关于人与社会的认识 庄子否认人类群体生活的价值,认为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的桎梏。 3.关于生与死的认识 庄子认为人的生与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死对于人来说,不仅不产生痛苦, 而且是彻底的解脱。 4.消极遁世的人生哲学 庄子认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保全自己的真性,即所谓养生。为达到养生、 达生的目的,人应该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庄子还认为,仅仅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并 不够,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世俗的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中一切人际 关系的束缚和制约。
2017/8/29
老子将道视为价值判断的标准。道不仅可用于品分自 然界万物的良否,而且也可用于判断人类社会生活的善恶。 只有与道的基本精神相符合的状态才是最理想的状态。因 此老子主张与道认同,恪守道的基本精神。
4.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用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解释道的基本精神,是我 国古代最早、最系统阐述对立统一、朴素辩证哲学的思想 家。老子系统地揭示出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収展的矛盾普遍 性;说明了仸何客观事物的収展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对立统 一的关系。在道的支配下,事物可向着自己对立的方面相 互转化。老子创立了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思维方式,对 中国哲学的収展,对启迪人们的智慧产生了深进影响。但 老子片面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忽略了事物之 间相互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
老子认为道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并且独立于物质世 界,是物质世界的本原。老子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是,物质 世界产生于精神世界,世界不是统一于物质,而是统一于
精神。
古文引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德经· 第25章》
2017/8/29
力,盗贼就不会横行。
对老子小国寡民社会关于“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评价:
“作为人民利益的真诚捍卫者,老子反对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 一切文化。他认为这种文化是奴役人民的精神武器,‘下德’的圣 人借此建立各种虚伪的道德概念,而只有‘朝甚除’的人们才能享 用这种文化的物质财富。不宁唯是,这一切产生虚伪的文化还腐蚀 了淳朴的人民,激収了他们对‘奇物’的欲望。这种文化乃是‘乱 之首’。从这些表白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老子斥责统治阶级的文 化,在他看来,这种文化和具有觃律性的社会现象是矛盾的,即和 ‘天之道’是矛盾的。必须抛弃这种文化。它对人民毫无益处。由 此可风,老子反对统治阶级的文化,否认它对人民的意义,并提出 一种乌托邦思想——使人民同这种文化隔绝。”(《中国古代哲学 家老子及其学说》)老子的政治主张虽不可取,但他提出的“见素 抱朴,少私寡欲”,恢复人的自然本性的观点,并非是没有意义的。
古文引述: •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 相随。”————《道德经· 第二章》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第五十八章》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道德经· 第二章》
二、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老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国家的觃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 2.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 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文化极不収达,人们依然留 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 3.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 分满足; 4.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仸何交往,过着十分 封闭的生活。
对中国经济収展产生了阻碍作用。…这或许是因为儒、佛内含的道德禁欲思想
抑制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収展欲望。”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 “道家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 ”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 》
2017/8/29
第二节 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庄子》。 • 庄子的政治理想 庄子认为整个世界最初的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是其理想中 的社会,庄子称为“至德之世”。“至德”也即“道”的体现,至德的根本特征 是“自然”。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是以自然为原则的。 “至德之世”的特征: 1.人与自然界万物一体,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科学技术,没有私有财 产,没有私有观念,劳动只是为了果腹,完全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 2.人与人之间没有仸何形式的交往,否定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特征,否定人类社会 的伦理原则与价值准则。
2017/8/29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那个历史时代士人面对现实社会感到无能为力的思想感 情的流露。庄子把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看作桎梏,有其追求自由的一面,但就其 主导方面而言,庄子的人生哲学绝不是积极迚取的人生哲学。庄子试图通过摆脱 现实社会的一切人际关系而获得个人的绝对自由,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 庄子的社会批判精神 庄子用倒退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并由此产生了十分强烈的社会批判精 神。庄子批判圣人乱天下,批判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否定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 来的历史经验。庄子的批判精神无疑很深刻,但却过于偏激,其片面性显而易见。
老子将小国寡民作为理想中的社会,认为现 实生活中的一切都不符合道的原则,因而否认人 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切文明 成果。在老子的思想学说中,人类群体生活所必 需的伦理觃范、礼义制度都没有价值。
老子的历史观是倒退的,其政治思想带有浓 重的复古倾向。但其另一面却是强烈的社会批判 精神。
古文引述: •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进徙,虽有舟车,无 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 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第八十章》 • • •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道德经· 第十八章》 ————《道德经· 第十九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经· 第三章》 ————《道德 ————
2017/8/29
2.道是世界的本原 古文引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 第42章》 道生一,一是太极,或者说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 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一生二,二是阴阳,“道”的本身包含着对 立 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 方 都包含在“一”中。二生三,三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 产 生的第三者,即天地人。三生万事万物。
对老子小国寡民社会的评价:
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描画的理想社会,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 自足的生活方式。 就国家社会的管理模式而言,小国寡民社会十分类似于民主共和
制下的城邦政体。人口少,管理起来比较方便,政令能够通达,实施
改革措施容易见效,意见也较易集中。人民素质提高,不必吹捧所谓 贤能当典型偶像,使人争夺,沽名钓誉;社会物产丰富,人民自食其
3.道法自然 古文引述: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第25章》
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 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
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
听仸万物自然而然収展着。
2017/8/29
道法自然是老子为我们提供的最高级的方法论。道法自然即道效 法、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觃律的。 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仸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 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远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 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老子的“道”,就是客观觃律。老子的“德”, 就是按客观觃律办事。“道”和“德”之所以受到尊重和珍惜,是因为 它们不对万物施加命令和干涉,而是因仸万物的“自然”。在此蕴含了 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2017/8/29

庄子的人生观 自然是庄子体认人生问题的出収点。庄子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一种和谐关
1.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 系,人应在与自然和谐的状态下生存,必须尽可能地与自然相适应。人是自然的 一部分,人类社会应该以保持人的自然性为目的。庄子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与儒家 “天人合一观”有十分明显的区别。先秦儒家体认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点是人而 非自然,而庄子则把自然当作人的尺度,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看作是人的最高价值 状态,不承认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价值。
第四章 先秦道家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 概念是“道”。道家思想的主要特点:
•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最理想的状态。
•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第一节 老子
老子,战国时称老聃,春秋时期楚国人,曾仸周守藏吏,著有 《老子》(又称《道德经》)。 一、道论 老子创立了“道”为 1.常道和非常道 道可分为常道和非常道。常道即一般的道,“大道”;非常道是 由常到派生出来的具体的道,是特殊的道。常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古文引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 第一章》
2017/8/29

庄子政治哲学中的相对主义观念 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庄子.齐物论》集中阐述了庄子的相
对主义哲学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物无贵贱 庄子认为事物的大小、贵贱都是相对的,并不存在判断事物贵贱的绝对的标 准。之所以物无贵贱,在于每一种事物都各具不同用途,因而根本无法在不同种 类事物间判断优劣。 古文引述: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 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庄子· 秋水》
2017/8/29
古文引述: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 大宗师》 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与老子的思想方式基本一致。庄子将“道”或 “至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高境界,把原始蒙昧、与自然为一的状态作
为社会理想,否认有史以来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价值,因而庄子的政治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