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2.能运用克和千克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克和千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1.克和千克的模型或图片。
2.学生分组实验材料:苹果、香蕉、橘子、剪刀、电子秤等。
3.投影片或黑板,用于展示克和千克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一袋糖果,问:你们知道这袋糖果有多重吗?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拿出电子秤,称出糖果的重量,告诉学生这是克。
2.认识克教师展示克和千克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教师解释克的含义,即1克是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
学生分组实验:每人拿一个苹果,用剪刀剪下一小块,称出其重量,感受克的实际意义。
3.认识千克教师展示千克的概念,即1千克是1000克。
学生分组实验:每人拿一个香蕉,称出其重量,感受千克的实际意义。
4.换算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物品的重量,让学生进行克和千克的换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拓展活动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重量,并说出估计的依据。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克和千克的概念。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7.课后作业请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找出克和千克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换算等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两个单位进行简单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难点补充:克和千克的概念理解:通过实际称重,让学生感受到克和千克的实际重量差异,理解1千克=1000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出示一袋糖果,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袋糖果有多重吗?”学生可能会回答:“不知道。
小学数学《千克的认识》教案(11篇)

小学数学《千克的认识》教案(11篇)小学数学《千克的认识》教案 1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
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克、千克的认识PPT课件

15 碰碰车用了( )分钟。
聪聪玩碰碰车用了多长时间?
聪聪和爸爸( 9 )时(10 )分到达公园,( 10 )时( 30 )分离 开,到达时刻和离开时刻没有在同一小时内,也可以用不同方法计算出 聪聪在公园玩经过的时间。
(1)一壶食用油重10克。
()
辨析:一壶食用油重10千克。
(2)一袋花生重500克,两袋花生重1000克。 ( )
(3)1千克食盐比1千克石头轻。
()
辨析:1千克食盐和1千克石头一样重。
(4)称一个乒乓球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
辨析:称一个乒乓球的质量用克作单位。
辨析:估计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没有实际经验,克和 千克混淆不清,误以为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100。
略。
小试牛刀(选题源《典中点》) 1.写出钟面上的时刻和经过时间。
(1)
45
40
11:45
12:30
1:10
50 (2) 7:20
50 8:10
9:00
2. (1)小明从家到学校步行需要15分钟,今天他8:30到 达学校。你知道他是什么时刻从家出发
的吗?
3. (2)(如1)果301-1:1450=放15(学分,)小明什么时刻可以回到家中?
2 课时流程
探索 新知
课堂 小结
当堂 检测
课后 作业
归纳总结:
1.数格法:通过指针向右旋转的操作或想象,数出 由起始时刻分针一共经过几个大格,用几乘5得 出经过的分钟数。
2.计算法:用结束时刻减去起始(讲时解刻源。于《点拨》)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克、千克的认识

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重1(千克) 重200(千克) 重10( 克 ) 重80( 克 )
1 在 里填上“>”“<”或“=”。
5200克 > 5千克 6000克 = 6千克 8克 < 8千克
4千克 > 400克 2千克 < 2200克 1000克 < 10千克
2 鸭子和鸡分别重多少千克。
2 填一填。 4千克 =(4000)克
5000克 =( 5 )千克
9000克 =( 9 )千克 3千克 =(3000)克
6000克 - 2千克 =( 4 )千克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千克=( 1000 )克 2000克=( 2 )千克 3千克=( 3000 )克 1000克=( 1 )千克 5千克=( 5000)克 6000克=( 6 )千克
1斤=500克 1斤=10两 1两=50克
“斤”“两”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量质量的单位, 但不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
妈妈买了1斤4两糖果,你知道妈妈买了多少克糖果吗?
500+4×50=700(克)
1 估一估下面的物品有哪些比 1 克轻?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 1 克轻?
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有很多,例如1颗绿豆、1颗黄豆……
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
用手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2个曲别针约重1克。 1克的物品很轻。
放在手上掂一掂,就会感觉很轻很轻, 好像手上没有放东西一样。
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
1克
1克
1克
生像具活这测中样量约比呢重较?轻1克的的物物品品用有什很么多工。
托盘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指针
托盘 砝码
1g 2g 5g 10g 20g 50g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5、 数一数
五:小结: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有什么收获?
六:考考大家:
练习1:认秤
练习2:选择合适的单位(说说填的理由)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三、时、分、秒的复习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习
完成复习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为什么呀?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二」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习。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最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优质课件

“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
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
20÷5 = 4 (千克)
答:这些苹果大约重 4 千克。
27
解答正确吗? 称一下,看有没有 4、5个重 1千克的苹果。
口答:如果 45 个这苹些果苹重果1千重克4.,8千这克些,苹 果大概重 54 千克和。我们刚刚估计的差不多。
28
三 随堂练习
(教科书第104页做一做)
估计 24个梨大约重多少千克。 大约 5 个梨是 1 千克。
21
二 新课探究
3 王奶奶摘了20个 苹果,估计一下 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科书第104页例3)
22
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王奶奶
让我们估计
一共摘了20个苹果。 这些苹果有多重。
23
怎样解答?
要估计 20 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要先看几个苹果大约重 1 千克。
苹果有大有小,要根据大小来估计。
24
先估计 1 千克
二、班级分析
我所执教的班级共有30名学生,其中贾如可由于父母在外务工转走。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
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
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
人教版数学二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下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度量单位,具备了一定的度量观念。
但是,对于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质量单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认识质量单位。
2.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和动画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质量单位。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如水果、蔬菜等,用于直观演示。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小卡片,上面标有不同的质量单位,如克、千克等。
3.课件: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或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一颗苹果,提问:“这颗苹果重多少克?”让学生初步接触质量单位。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如克与千克的关系:1千克=1000克。
同时,通过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如每组分发一些小卡片,让学生互相提问,用所学质量单位进行回答。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9篇克和千克的认识 1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
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用“克” 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 品用“千克”作单位。
3.计量下面的物品用哪个单位合适?圈一圈。 (克 千克)(克 千克)(克 千克)(克 千克)
500克7 +岁5的都0小0是克朋=1友千1体0克0重0,克一 4. 判断对错1。千克般=在 2当120然0千0一克样左重右了。!
“净含量”指桶 里、箱里的物品 实际有多重。
“净含量”是 什么意思?
1 千克=1000 克
2 袋盐重 1000 克, 也可以说重 1 千克。
掂一掂 1 千克 指针指着几,就表示 的物品,体会 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一下有多重。
你知道吗?
电子秤
体重秤
磅秤
除了这些,生活中你还见 过什么秤?介绍给大家。
你知道吗?
电子秤 体重秤
磅秤
在生活中,人们习 你还知道人们常用 惯用“斤”和“两” 什么质量单位来表 来表示物体有多重。 示物体有多重吗?
你知道吗?
电子秤 体重秤
磅秤
1 斤 = 10 两 1 斤 = 500 克 2 斤 = 1 千克
斤、两与我们认 识的克和千克又 有什么关系呢?
三、课堂练习 1. 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 1 克轻。
来表示。
常用“克”作单位。
真1 是个太2 轻分了硬!币 约重 1 克。
用1 手克掂有一多掂重,? 感觉怎么样?
看生看活比中1 克较还黄轻有豆的哪大物些约品物有常品 多的少质粒用量,天大并平约掂来是一称1克掂。?。
我知道“千克” 像这些计量比较
用字母“kg” 重的物品,常用
来表示。
“千克”作单位。
知识增长的同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1千克有多重的概念确
定上。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 教学经验,让学生在掂一掂、称一称中感受1千克 的重量,丰富学生的教学体验,建立了1千克是 1000克的认知,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带领学生 认识各种不同以千克为单位的秤,让学生感知数 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 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电子体 重秤等。
五、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六、教学反思
1克有多重?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 验,准备了充分的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 进行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活动,感受1克物 体的轻重,形成对单位克概念的初步认识。这种 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通过 亲身体验得到的,在实践中感知新知,更能让学 生理解“克”的正确含义。整个教学过程中,以 “做”、“听”和“说”的方法介入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获得
克和千克
第1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R·二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千克 的质量概念,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
2.帮助学生认识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 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能够进行简单的称量和计算。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 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手、 动脑习惯。
(1)一个鸡蛋约重50克。
( √)
(2)小明今年7岁,约重2000克。 ( ×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 )
(4)一袋盐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1千克。 ( √)
四、课堂小结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
常用天平来称。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学习重、难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 1 千克 = 1000克,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 的意识。
一、新课导入
同表学示们物,品看有看多他重们,在 超可市以都用买质了量什单么位?分 别克是或多千重克呢。?
二、探究新知
请你先掂一掂这些物 品,你有什么感受?
我知道“克” 这些物品都比较轻,
用字母“g”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