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人物素材:曹操

曹操人物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安徽毫州)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人物素材:(一)经典语录:欲取胜他人,自己先要立于不败之地!翻译: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
翻译:计划的实施,就像转动圆的物体一样的快,那么你的事情就如同摧枯拉朽般的极容易成功。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翻译:神龟虽然长寿,但终有死亡的时候;飞龙尽管能腾云驾雾,神通广大,但最终也要化为乌有。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翻译:人生命的长短,不只是由天来决定的,您只要能很好地保养身体,做到身心健康,是可以做到延年益寿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翻译:老了的千里马,虽伏在马厩里,但仍想着还可以驰聘千里;有雄心壮志的人,虽然老了,但他高远的志向仍毫无减退。
(二)人物事略1.疑杀华佗晚年的曹操患了头脑痛风症,僚臣华歆向他推荐了神医华伦。
遗憾的是,当华伦指出其症因风而起,病根入脑,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须利斧开脑取风涎方可根除时,曹操竟疑心华佗是想乘机害他性命,遂将华佗杀了,一代神医命绝于世。
2.废除寒食节“寒食节”相传起于春秋时严明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
以介之推抱木焚死,人们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一百余天。
曹操有一年视察并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民情时,发现民间百姓每年度过“寒食节”的方式,己经非常严重地影响和危害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于是下令废除。
3.提倡薄葬218年,曹操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提起曹操,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把他当作奸臣的代表。
但艺术的形象与历史的真实并不是一回事,需要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千百年来人们从三国演义的描写中得来,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是有出入的。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曹操生在战乱时代,一生的大部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
他在三十五岁以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参加了大小近五十次的战役,征战地区几乎遍及到大半个中国。
在战争中,他长于选将料敌,“运筹演谋”,不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还善于吸取部属的正确意见,因此常常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
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
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
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
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
他毕竟也犯下了不少罪过,除镇压黄巾,屠城杀降外,还对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进行迫害,如对孔融、杨修、崔琰、祢衡、华佗,甚至连大有功于他的荀彧也不放过。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的生理 现 象 , 因此 并 不 追求 什 么 “ 德 ” 同样 , 也并 不 要 求 人 家 妇 , 他
为他守节 。曹操这样想 , 其他人却未必如此 , 张绣的降而复叛就是
典 型 的例 子 。建 安 二年(9 17年) 春正 月 , 曹操 讨伐 南 阳军 阀张绣 , 对
1 0 2图 2 . 史 带 o4 I 宽 l0 历 0
于 这段 历 史 , 三 国志 》 记 录是 : 张 绣 降 , 而 悔 之 , 《 的 “ 既 复反 。公 与 战, 军败 , 流 矢所 中 , 子 昂 、 子安 民遇 害 。” 为 长 弟
千 年 河 西 , 掘 出来 的 “ 发 曹操 墓 ” 有被 盗掘 过 的痕 迹 , 是 捉 雀 的 , 真
被雀 啄 . 坟祖 师 爷 的坟 也 被挖 , 操遭 遇 了“ 挖 曹 职业 悲 剧 ” 为此 , 。 民
间戏 称 , 出来 摸 . “ 迟早 是 要还 的” !
据 为 己有 . 这便 是 曹操后 来 的尹 夫人 。 更 有人 大胆 推 测 . 赤壁 之 战 , 也是 曹 操 为美 色 而发 。东 吴 有 绝 色 大乔 、 小乔 , 操垂 涎 不 已 , 曹 于是 挥 师 百万 , 欲夺 得 双娇 还 。不 想 “ 风不 与 曹公 便 , 东 铜雀 无法 锁 二乔 ” 曹 操对 女 色是 否狂 热到 大 动 。 干 戈 的地 步 。 也许 只有他 自己才 最 清楚 。
心 。 代 以后 , 会 上对 正统 的思 想逐 渐 淡泊 , 人 再提 篡 汉一 说 。 元 社 没
历史趣谈:世间第一福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第一名将曹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世间第一福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第一名将曹仁
导语:《三国演义》里曹操有句评价曹仁的话:“曹子孝世间福将”,但翻阅整本《三国演义》,曹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是相当平凡,既没有吕布那样骁
《三国演义》里曹操有句评价曹仁的话:“曹子孝世间福将”,但翻阅整本《三国演义》,曹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是相当平凡,既没有吕布那样骁勇,又没有吕蒙奇袭南郡那样的赫赫战功,何来“世间福将”之称呢?不会是一向以知人善任著称的曹操在为曹仁贴金吧?曹操并没有为曹仁贴金,只是《三国演义》严重弱化了这位堪称曹魏第一名将的曹子孝而已。
曹仁,字子孝,曹操从弟,史称曹仁“少好弓马”;可能正是曹仁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所以骑术、箭术精良,后来跟从曹操,便长期带领骑兵作战。
曹操征讨陶谦、吕布,曹仁“仁常督骑,为军前锋”、“谦遣别将救诸县,以骑击破之”;后曹操西迎献帝成功,曹仁正式成为统领骑兵的将领“以议郎督骑”;后官渡之战,刘备奉命到汝南接应黄巾起义军旧部刘辟,曹仁“将骑击备”。
后曹仁多次作战,但书并没有明言曹仁是否带骑兵,从曹仁行军迅速来判断,当主要率领骑兵。
说了这么多,只说了曹仁带骑兵,并没有提及曹仁的能力,那好,现在就说说曹仁的大将之才。
早期曹操兵力有限,每次作战,几乎所有军队都出动,但在战争中,一样有“正兵”、“奇兵”(即偏师)之分,简单说,“正兵”就是负责正面作战的军队,偏师是负责侧面作战或者开辟第二战场的军队;正面战场,指挥者当然是曹操本人了。
偏师虽然兵力不多,用好了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指挥偏师的将领必须要具有大将之才,方能完成任务;只要有曹仁在,负责偏师的,几乎都是他。
曹操攻击陶谦,曹仁“别攻陶谦将吕由,破之”,后陶谴分兵救援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挟天子以令诸侯 揭秘曹操的真实面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挟天子以令诸侯揭秘曹操的真实面目
导语:东汉末年战火纷扰,枭雄曹操一生都是在斗争中度过的。
很多影视艺术作品对曹操这一形象充满兴趣,极尽能事的刻画,但历史上的曹操的性情究竟
东汉末年战火纷扰,枭雄曹操一生都是在斗争中度过的。
很多影视艺术作品对曹操这一形象充满兴趣,极尽能事的刻画,但历史上的曹操的性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建安十五年(公园210年),曹操五十六岁。
此时,他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后,政权逐渐巩固,继而想统一全国;但是孙权、刘备两大军事势力仍然是他的巨大威胁。
他们除在军事上联盟抗曹外,在政治上则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等(《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在这种政治形势下,曹操发布了《让县自明本志令》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表明自己的本志,反击了朝野谤议。
原文中“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表示自己经过连年征战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并无篡位谋反之心,大大方方承认自己绝不会放弃权力。
失去权力往往意味着个人的死亡、家族的覆灭。
他并不掩饰自己,也不唱高调,因为直白而更加真实。
挟天子以令诸侯,败董卓,平袁绍,一连串的政治军事行动漂亮利索,精彩纷呈。
治理天下,何等繁忙,却还能吟诗作赋,可见不是凡人能比。
纵观中国历史,再没有第二个这样游刃有余的男人。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殷殷求才之心,跃然纸上。
这样的殷切,却又意态壮阔。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述志令看真实的曹操 不是圣人却有圣人的追求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述志令看真实的曹操不是圣人却有圣人的追求导语:建安十五年(210),曹操五十六岁,起兵作战已二十余年,“挟天子而令诸侯”已十五年,做丞相已三年,赤壁大败已三年,“天下三分”局面此时建安十五年(210),曹操五十六岁,起兵作战已二十余年,“挟天子而令诸侯”已十五年,做丞相已三年,赤壁大败已三年,“天下三分”局面此时已形成,统一梦想更加渺茫。
朝野政敌攻击他为汉贼,内部拥汉派亦心存狐疑,还有很多人巴望他赶快称帝。
曹操整理他此时此地心事,创作了此人此生最长“公文”《述志令》(又名《让县自明本志令》)。
天下有窥测曹操心事欲望,曹操亦须向天下交代: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
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
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
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
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后孤讨禽其四生活常识分享。
真实的曹操:一代强人的爱和怕

曹操 复出是因为公元 1 8 4年的黄 巾起 义。董 卓得势后, 曹操表 现出了他的政治
葬礼 : 古之葬者 , 居瘠薄之地 必
特 别不 允 许占民良田, 坏 生产 的葬俗 , 记! 洁癖 。 破 切 拒绝了董卓推 举的骁骑校尉, 改名
距 离 2 里。 8
再往后,他所呈现的,便是一个职业政治 家的奸诈、 冷酷形象。
墓地 的位置是 曹操自己选定的。作为一个 治世 :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农耕社会的统治者,他在遗言中流露出对 少年的曹操伙同 袁绍干过一段时间的 离世 : 欲令传道我心, 他人皆知之 使 于土地的尊崇: “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 古惑 仔,但 绝大 多数都 限于恶作 剧而已。 , 曹 操预 感 到死 亡的临近,是在 建安
在死前 4个 月, 了这个 女人一 个正式的 给 名分。卞王后出身娼门,曹操 2 5岁时纳之
袁绍一块,都属于 “ 大院子弟” 。他从小就 受到当时名人的重视,太尉桥玄和名士许
劭将都对他有过极高的评价。这段浑浑噩 噩时光应该很快就过去了。和曹操年龄相 仿的夏侯悖 l 4岁时,杀死了侮辱自己老师
真实的曹操i 代 强 人的爱和怕
一
的人。曹操指责他的这个 堂兄弟鲁莽。夏
侯很郁闷,平时比自 己还鲁莽的兄长, 凭什 么指责自 己鲁莽。
陈留攒了一票人马。随后曹操仍以一副 “ 热
被迫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次进退。 曹操是在 1 2 日于洛阳去世的,年 月 3
下田躬耕 。
10 多 年 的 历 史 问隔,我 们已经 无 法 血青 年”的形象,参与了十八 路诸侯讨董 80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一提起曹操,人们便会想到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笔下那个奸诈、无耻、狡猾、不择手段的形象。
然而,曹操真的像罗贯中说的那样吗?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希望能帮到你。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一、有胆有识,临危不惧在董卓独揽朝廷大权时,滥杀大臣,飞扬跋扈,导致朝中大臣人人惶恐不安。
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朝中大臣的愤慨,于是大司徒王允假借喝酒之名,商议如何杀掉董卓,说完,竟痛哭起来,众大臣见状,也都哭了起来,可曹操听后不但不哭,反而拍巴掌笑了起来,自告奋勇前去刺杀董卓。
虽然没有成功,曹操却凭借自己的机智骗过了董卓,逃离了虎口,这是何等的有胆有识,临危不惧。
二、果断坚毅官渡之战中,面对袁绍的七十万大军,曹军节节败退,连回许昌押运粮草的使者都被袁军抓住,并夺得了押运粮草的信,此时,曹操可谓弹尽粮绝,在这种情况下,袁绍的谋士许攸站出来,为袁绍献策:“曹军的主力在官渡,如果我们派一支兵马袭击许昌,定能攻下许昌,到时再捉曹操,如瓮中捉鳖。
”但袁绍非但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还怀疑他是曹操的奸细。
于是许攸连夜投奔曹操,曹操知道后,连鞋子也来不及穿就跑来迎接许攸,听完许攸破敌的良策后,曹操并没有像袁绍那样优柔寡断,怀疑许攸是奸细,而是当机立断,听许攸之言,最终打败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
三、爱才心切,求贤若渴曹操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爱才,对那些前来投奔的才人,如同自己的兄弟一般,因此投奔者众多。
典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典韦为保护曹操而战死,曹操闻典韦已死,为之痛哭,招募间谍取回他的尸体,亲自临哭,遣其归葬襄邑,拜其子典满为郎中。
车驾每次经过,常祠以中牢。
曹操追思典韦,拜典满为司马,引为近侍。
但是,曹操的这种爱才心理也使他尝到了不少苦头,如为了得到关羽,在关羽投降后对关羽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但最终也没留住关羽,放关羽走了,还落得个过五关斩六将,损失惨重。
还有,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因为爱才心切,才中了黄盖的苦肉计和庞统的连环计,导致赤壁之战打败,这些都足以体现了曹操的爱才心切、求贤若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一说到曹操,我们自然会想到:“宁可我负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负我”,“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等等的语句。
曹操在我们老百姓心目中就是一个大奸贼,大坏蛋,篡权夺位的乱臣贼子。
其实,人们对曹操的了解是从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获得的。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曹操。
曹操,字,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和,三国时代的奠基人和主要,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宁可我负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奸诈多疑的典型形象。
出于文学,形象刻画的需要和曹操形象的大致影响,小说里的曹操给人留下了敌对和可恶的印象。
为了刻画这个人物典型,作者独具匠心地通过借黄祖之手杀害曾帮助自己解粮草之危、韬略满腹又恃才傲物的扬修的举动揭露他的奸诈和卑劣行径;通过描写曹操的梦中杀人以防随时的不测来表现其生性多疑、欺诈;通过借督粮官之首以平众怒定民心来渲染曹操的诡诈和残忍。
特别通过描写其杀害故人吕伯奢一家,然后竟声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狠毒心性刻画其忘恩负义和残忍无情。
作者还通过曹魏集团的内部关系来刻画曹操对人才的迫害。
文中的曹操为了罗致人才,往往不惜利诱和胁迫;对于已经到手的人才,又大抵充满猜疑和欺诈。
一些谋士对曹操事业的发展殚精竭力,屡建奇功,可当他们对曹操的愿望有所忤逆时,曹操便“深恨之,以为不助己也”,不久或赐死或借他人之手杀害。
似此宅心,小说中多所描绘。
苏轼《东坡志林》载王彭语云:涂巷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说
明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宋朝已非常明显,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只是这种思想倾向的总结和发挥。
可以说曹操奸险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已成了无法改变的事实,这只能说罗贯中塑造的曹操形象太成功了。
那么历史上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由于优越的生活环境,他养成了任性妄为,放荡不羁的性格,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但是他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了机智警敏,随机应变的能力,能辨别人才,更有笼络人心的能力。
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像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他们都有雄才大略,能驰骋神州大地,创经世之伟业,而我觉得曹操更胜一筹。
可是,曹操由于当时的形势没能完成统一大业。
俗语说,“成者王,败者寇”,历史永远是写给胜利者的,况且《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小说的内容不可尽信,小说有时会加入作者的主观因素。
治国之能臣!二十岁时曹操就被举为孝廉,开始步入仕途。
他在洛阳任北部尉时,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
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曹操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能治理得井井有条,可见他是太平盛世中治理国家的能臣,更可以看出他有非常的能力。
济南国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
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
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
当时正值东汉政权最黑暗的时期,而且国内还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巾军起义,可以说朝廷的威信力已经下降到可有可无的地步。
对于济南国这个小地方,朝廷根本就管不了。
处于这么乱的地方,曹操能处之泰然,可以看出曹操无论在盛世还是在乱世都是治理国家的人才。
乱世之英雄!汉灵帝死后,朝纲败乱,各地军阀割据,起义四起,人民急需一位能叱咤风云的能人来拯救。
这个人是骁勇善战的吕布吗不是!吕布有勇无谋,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管百姓死活。
那么是袁绍吗不是!袁绍自恃三公之后目中无人,不听谏言,处事犹豫不绝,非大将之才。
那么是孙氏父子吗不是!他们雄而不奸,偏安一隅。
那么是刘备吗不是!刘备势单力薄,整天把“皇叔”挂在嘴边,有点招摇撞骗的感觉。
他有严
重的妇人之仁,拘泥于小节,受儒家思想影响太深,不敢冲破世俗束缚,没有帝王之风。
那么是曹操吗他有匹夫之勇,只身一人刺杀董卓;他谋略过人,在进军遭遇水源断绝时想出了一招“望梅止渴”;他唯才是用,有拢略人心的能力,招揽了像郭嘉,毛玠,司马懿,张恰,夏侯渊等一大批人才;他有“若使国家无孤,当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自信与豪迈;他在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优势;他占据了中原地区,物产丰盛,人口庞大;他认清时势,在他有生之年不称王称帝,避免了成为众矢之的。
因此,曹操是一位拯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王者。
时势造出了曹操这样的大英雄。
当时东汉已经四分五裂,皇帝昏庸无能,忠臣死的死隐居的隐居,百姓流离失所,已经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
曹操只是顺应大势,采用非常的方法,这有什么不对说他凶狠奸诈就有点过了。
生于乱世之中,他不凶狠就治不了暴民反贼,就不能做到令行禁止;不奸诈就不能以雄者姿态立于乱世之中。
奸诈只能说明他处事圆滑,谋略过人。
因此,人们说他是奸雄就错了,他其实是一位大英雄。
向来皇位都是有能者居之,那么把他当做反贼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他关心人民疾苦,推动社会的发展。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总的来看,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可见,他的确是一位帝王之才。
曹操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文人,创作了《短歌行》,《》、《蒿里行》、《》、《》等名篇。
他还推动了建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总的来说,曹操是一个能在太平盛世中很好地治理国家的忠君爱国的大臣,更能在乱世中有所作为的英雄。
如果撇开政治,他也是一个能舞文弄墨的大文人。
曹操就是一个这样真真彻彻的人,不应该把“奸雄”,“反贼”这样的帽子强加在他的头上。
还原曹操的真面目不是说硬要帮他平反,况且死者已矣,而是要我们学会用质疑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认清历史的根本面目,以史为鉴,不要一味地去追崇某个人或否定某个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百度文库》,
《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