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 古诗两首2

合集下载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PPT课件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PPT课件

所 蝉
牧 闭
捕 立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振:振动
林:树林
樾:树荫 捕: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 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蝉:又名知了。
与范成大、陆游等合称南宋“中兴
四大诗人”。其词风格清新、活泼 自然,与诗相近。著有《诚斋集》。
代表作有《宿新市徐公店》。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再 见!
雄蝉近腹的基部 有鼓膜,震动膜 时能发出响亮的 声音。
想一想:牧童是怎样 捉蝉的呢?他捉到了蝉 吗?把这些编成一个故 事,讲给大家听。

袁枚
养鸡纵鸡食, 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 不可与鸡知。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
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
出的诗人,汉族人。一生力主抗金,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ppt课件古诗两首一年级下册13古诗两首一年级下册一年级古诗两首ppt一年级下册ppt课件一年级下古诗两首ppt古诗两首ppt课件21古诗两首ppt课件24古诗两首ppt课件一年级下册找规律ppt
13 古诗两首
所见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

写农民大丰收的句子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写对农民同情的句子是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春种一粒粟,
秋天收获很多粮食。
全中国所有的田地都种上了庄稼。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民还是全部饿死了。
农夫犹饿死。
春天种下一粒种子。
反义词: 无—( 有 ) 饿—( 饱 ) 苦—( 甜 )
闲—( 忙 ) 死—( 活 )


xīn

禾 午 辛 苦
(禾苗) (中午) (辛劳) (刻苦)
nóng shōu wàn xián

农 收万 闲 夫
(农民) (收成) (万一) (空闲) (大夫)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粒皆辛苦
锄禾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我看见(
)!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锄: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头给禾苗松土除草。 日:太阳。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谁知盘中餐,
知:知道。 粒粒皆辛苦。 餐:粮食。 皆:都、全。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当我们看见( 想对( )说:( ),我 )。
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 道理?
告诉了我们粮食来得不容 易,人人都要爱惜粮食。
21
李绅:字公垂(772—846), 唐代诗人,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 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对唐代诗歌 的创作与繁荣,作出了理论和实践 两方面的贡献。曾写过《新题乐府》 二十首,可惜今已失传。李绅的诗, 感情朴实、语言平易近人。
pán

jiē

一年级二年级语文必背古诗词

一年级二年级语文必背古诗词

一年级二年级语文必背古诗词一年级必背古诗词:
1.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5.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年级必背古诗词:
1.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以上古诗词均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适合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背诵,以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古诗二首一年级

古诗二首一年级

古诗二首一年级
第一首:《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译文:一个小娃娃划着一条小船,偷偷地采了莲蓬回来。

(小孩子毕竟还是小孩子)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水面的浮萍上仍留着一道小船划过的痕迹。

第二首:《小池》
南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泉眼悄然无声地流动着,好像是舍不得细细的水流;绿树的树荫倒映在水面上,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嫩绿的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小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原文chí shàng 池上xiǎo wá chēng xiǎo tǐng,t ōu cǎi bái lián huí。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bù jiě cáng zōng jī,fú píng yī dào kāi。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两个僧人坐着下围棋,竹树树阴遮盖了棋盘。

再无他人能在竹林外见到他们,人们在竹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人微小的落子声。

xiǎo小chí池sòng宋•yáng杨wàn万lǐ里quán泉yǎn眼wú无shēng声xī惜xì细liú流,shù树yīn阴zhào照shuǐ水ài爱qíng晴róu柔。

xiǎo小hé荷cái才lù露jiān尖jiān尖jiǎo角,zǎo早yǒu有qīng蜻tíng蜓lì立shàng上tóu头。

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注释: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

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篇二】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12課《古詩兩首》原文chíshàng池上xiǎowáchēngxiǎotǐng,tōucǎibáiliánhuí。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bùjiěcángzōngjī,fúpíngyīdàokāi。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譯文:兩個僧人坐著下圍棋,竹樹樹陰遮蓋了棋盤。

再無他人能在竹林外見到他們,人們在竹林外的話可以聽到兩位僧人微小的落子聲。

xiǎo小chí池sòng宋•yáng楊wàn萬lǐ裏quán泉yǎn眼wú無shēng聲xī惜xì細liú流,shù樹yīn陰zhào照shuǐ水ài愛qíng晴róu柔。

xiǎo小hé荷cái才lù露jiān尖jiān尖jiǎo角,zǎo早yǒu有qīng蜻tíng蜓lì立shàng上tóu頭。

譯文:泉眼悄然無聲是因捨不得細細的水流,樹陰倒映水面是喜愛晴天和風的輕柔。

嬌嫩的小荷葉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調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頭。

注釋: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裏。

晴柔:晴天裏柔和的風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還沒有舒展的荷葉尖端。

上頭:上面,頂端。

為了押韻,“頭”不讀輕聲。

【篇二】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12課《古詩兩首》教案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正確認讀本課“首、蹤、跡、浮、萍、泉、流、愛、柔、荷、露、角”等12個生字,會寫田字格裏的“首、采、無、樹、愛、尖、角”7個生字。

2、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情感目標:理解詩句的內容,想像詩中描寫的情境,感受鄉村孩子質樸、純真的童心之美。

小学一年级课本必背古诗+注释+译文(大字版保护视力)

小学一年级课本必背古诗+注释+译文(大字版保护视力)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①向天歌②。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③清波。

注释:①曲项:弯曲着脖子。

②歌:长鸣。

③拨:划动。

译文: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

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①田田②,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①何:多么。

②田田:莲叶长的茂盛相连的样子。

译文:江南水上可以采莲,莲叶多么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嬉戏。

鱼在莲叶的东边游戏,鱼在莲叶的西边游戏,鱼在莲叶的的南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北边游戏。

画[唐]王维远看山有色①,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②。

注释: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②惊:吃惊,害怕。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悯农二首[唐]李绅锄禾日当午①,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②,粒粒皆辛苦。

注释:①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②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古朗月行①[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②。

又疑瑶台镜③,飞在青云端④。

注释:①朗月行:乐府旧题。

《乐府诗集》卷六五收录此题,列于《杂曲歌辞》。

②呼作:称为。

白玉盘:据应劭《汉官仪》,封禅滩有白玉盘。

这里指晶莹剔透的白盘。

③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④白:一作“青”。

译文: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只把它称作白玉盘。

有时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镜,飞到了天上。

风[唐]李峤解①落三秋②叶,能开二月③花。

过④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⑤。

注释:①解:能够。

②三秋:农历九月,指秋天。

③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天。

④过:经过。

⑤斜:倾斜。

译文: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小学必背古诗一年级上下全册整理

小学必背古诗一年级上下全册整理
小学1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咏鹅
[唐] 骆宾王(日积月累)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课文)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悯农(其二)
[唐] 李绅 (日积月累)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古朗月行(节选)
[唐]李白 (日积月累)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唐] 李峤 (日积月累)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小学1年级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必背古诗
春晓
[唐] 孟浩然 (日积月累)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赠汪伦
[唐] 李白 (日积月累)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静夜思
[唐] 李白 (课文)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日积月累)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池上
[唐] 白居易 (课文)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小池
[宋] 杨万里 (课文)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画鸡
[明] 唐寅 (日积月累)
头上红冠不用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2一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2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

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

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

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

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

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

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

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

字子美,巩县(今属____(省、市、区、县))人。

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

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

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____(省、市、区、县)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

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____(省、市、区、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

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k#ng)告乃翁(w5ng)蓟北(j@)襄阳(xi1ng)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

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

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

“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

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

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

“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

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

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

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

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

如:(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队。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____(省、市、区、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

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六)作业。

1.读诗。

2.写生字。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三)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有较具体的体会。

(四)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体会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

1.指名读诗,让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说。

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们知道。

示儿:把事物让儿子知道。

因为这是诗人临终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可能有:“元知”、“万事空”、“但悲”、“九州同”。

元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伤。

九州同:指全国的统一。

④教师接着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诗人临终前感到最悲伤的不是自己的身体、家庭,而是祖国不能统一。

可见诗人具有多么强烈的爱国之情啊!(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诗。

①让学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向北方进军去平定。

中原:课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文中指的是陆游自己。

③说一说第二句诗的意思。

大家讨论。

南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你们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④体会诗人情感。

陆游临终前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是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自己的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是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千万别忘了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呀!3.逐句讲解、理解、体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的含义和它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1)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讨论整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爱国的情感。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首诗。

(1)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哪些词语或诗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但悲九州同无忘告乃翁北定中原日(2)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爱国热情。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诗的重要特征是感情丰富,节奏鲜明,声韵铿锵。

我们在朗读时,不仅要把感情读出来,而且要把诗的节奏和韵脚读出来,并通过反复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引导学生背诵《示儿》。

(1)在背诵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句体现出来的?使学生对诗有整体上的认识。

(2)再引导学生逐句背诵。

(3)学生试背诵后,教师可指名检查背诵情况,再通过小组背、两人互背、全班齐背做巩固练习。

(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首诗。

1.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各抒己见,逐字逐词理解后,连起来说题意。

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收:收复。

蓟北:指现在的____(省、市、区、县)北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喜报而泪下。

③引导学生试讲诗句的意思。

对的充分肯定,错的及时纠正。

第一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可见诗人当时十分激动,是通过“初闻”、“涕泪满衣裳”等词句表现出来的。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①学生读第二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②学生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却看:再看。

愁何在: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胡乱卷起。

喜欲狂:高兴地简直要发狂。

③引导学生试讲第二句意思。

第二句诗意为: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诗人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④体会诗人的情感。

高兴地要发狂了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心。

(3)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句诗。

①指名读第三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②理解词意。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③理解第三句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④体会诗人此时的情感。

通过“放歌”、“纵酒”等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体会诗人当时如痴如狂的情态。

(4)引导学生学习第四句诗。

①教师让学生读这一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理解词意。

即:就。

穿:穿越。

便下:顺流而下,一……就……③理解第四句意思。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④体会诗人此时情感。

通过“即从……穿”、“便下……向”等词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当时听到收复失地后急切返乡的异常欢快的心情和强烈的爱国情。

3.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体会诗的内容和作者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