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礼六仪之出行之礼

合集下载

八礼四仪进校园

八礼四仪进校园

具体规范 1.勤洗头、洗澡,头发、身体无异味。 2.指甲里无污垢。 3.不当众挖鼻孔、掏耳朵。 4.勤换衣服、鞋袜,保持仪表整洁。 5.坐立姿态端正,在公共场合不东倒西歪。 6.保持书包和个人物品整洁。 7.公共场合不脱鞋。 8.站立时抬头挺胸。
仪表之礼
目标 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
宽容礼让、诚信待人
返回
待人之礼
目标 尊敬师长、友爱伙伴、 宽容礼让、诚信待人
1.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并表示祝福。 2.尊重老师劳动,上课认真听讲。 3.遇人面带微笑。 4.进别人房间先敲门,得到应允再进入。 5.用他人的东西,应先征得他人同意, 用后及时归还并致谢。 6.用零花钱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 7.客人来访,热情相待,出门迎送。 8.不在休息时间拜访他人、给别人打电话。 9.不对老师、同学的相貌和衣着评头论足。
八礼四仪进校园
文明礼仪知多少?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你知道应 遵守哪些文明礼仪?
八礼:
仪表之礼 餐饮之礼 言谈之礼、待人之礼、 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
四仪:
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
向下
仪表之礼:
面容整洁、衣着得体 发型自然、仪态大方
返回
仪表之礼
目标 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
• 10.不顶撞家长、老师。 • 11.给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 • 12.学会原谅他人。 • 13.尽力完成答应别人的事。 • 14.上网聊天用语文明,不编发、转发恶意造谣 、诽谤贴子。 • 15.拜访他人应预约,并准时赴约。 • 16.及时回复正常交往的手机短信、电子邮件。 • 17.尊重少数民族和外国友人的风俗习惯。
10.为别人夹菜要用公筷。 11.尽量不起身夹菜。 12.提前离席,向长辈、客人礼貌打招呼。 13.在饭店用餐时,吃不完的食物要打包。

传统礼仪知识

传统礼仪知识

传统礼仪知识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国传统礼仪知识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

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中国传统礼仪知识

中国传统礼仪知识

中国传统礼仪知识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

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八礼: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

八礼: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
4.不与陌生网友见面。
5.及时回复手机短信、电子邮件。
6.尊重少数民族和外国友人的风俗习惯。
行走之礼
目标
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携幼,主动让座
具体规范
1.知道“红灯停、绿灯行”。
2.知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
3.知道行走时跟好成人,不在马路上奔跑嬉闹。
1.上学放学时走规定路线,不绕道和买零食。
2.乘车有序排队,不拥挤、不插队。
3.瓜皮果壳放入垃圾袋,自觉带离场馆。
4.不站立和在通道观看。
5.观看结束有序离场,不拥堵通道、出口。
1.观看演出,尊重演员劳动,在合适时机鼓掌喝彩。
2.不爆粗口,不喝倒彩。
3.未经允许不随意拍照摄像。
4.观看时取下帽子,尽量降低身体重心,不影响后排观众观看。
5.无特殊情况不提前退场,确需退场,在演出节目间隙离开。
2.参加入学、入队等仪式活动时,着装整洁,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队徽。
3.仪式活动中按规行礼,肃立倾听,不随意走动。
4.春节向师长拜年。
5.清明祭扫不穿鲜艳衣服。
1.参加入团等仪式活动时,着装整洁,共青团员戴团徽。
2.重阳节问候家中老人,参加敬老活动。
1.参加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向师长表达感恩之情。
2.参加成人仪式穿正装。
3.主动搀扶老人、盲人过马路。
4.不在道路上交谈围观,拥堵交通。
5.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不把脚翘到前方椅背上。
观赏之礼
目标
遵守秩序,维护环境,学会欣赏,礼貌喝彩
具体规范
1.在家长、老师带领下学会鼓掌。
2.不乱扔杂物。
3.在座位上不乱动,不大声吵闹。
1.准时入场,对号入座。
2.观看电影、文艺演出时不随意走动,不高声讲话。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古人外出社交礼仪有哪些?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古人外出社交礼仪有哪些?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古人外出社交礼仪有哪些?中国自古就是礼仪大国、君子之邦,相信很多人了解“礼”,都是从孔子的诸多言论而得知。

“不学礼,无以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礼几乎是儒家思想的魂与根,在古代贵族眼中,礼甚至比法更为重要。

古代社会中有“五礼之说”,包含祭祀、吊慰、纪念、军事、人际关系,而社交礼仪,为君子之邦的重中之重。

古代中国的社交礼仪,如今一直延续并传承现代中国“社交”上。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画像在古代,社交礼仪的丰泛,对于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维持,思想的交流,共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而社交礼仪,也是古人必备的生活技能,走南闯北,发家致富,这都需要“社交礼仪”的辅佐。

而古代社交礼仪主要表现在叩拜礼仪、基本社交礼仪环节与礼物、言行举止上。

一、古代的三跪九叩大有学问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周礼》社交礼仪在现代,概念其实已经被削弱了很多,至少从礼仪角度上来讲,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条条框框的礼仪规定,更多的是只要保持一个谦逊的心,客气的态度,就能受人尊重。

众所周知的古代社交礼仪中,最为人称道的还要属三跪九叩,这也几乎是古人“仪式感最重”的表达方式。

除了《周礼》以外,“三跪九叩”这一概念,来源于清朝散秩大臣昭槤的书中言论,表达了中国古人,对于社交礼仪叩拜环节的繁琐与重视。

可三跪九叩不是一个整体流程,不同的跪与叩,分别针对于不同人、不同事、不同场合。

这样的“跪叩之礼”,不仅仅只表现在社交的成分,更多时候,还有敬意、崇拜、臣服的成分在。

中国古人的坐,与现代人的坐的概念不同,在日本、韩国的许多电视剧中,我们都能看到“跪坐”的姿势,这就是中国古人们最常用的“跪”。

在古代人迎接来宾的时候,为了表达对于客人的敬意,会用这种方式的跪,来让客人觉得自己在尊重他。

至于双手作揖的迎接与客套,现代很多地区每逢过年时,拜访亲戚经常还在使用,这就不必过多解释。

中国传统礼仪知识

中国传统礼仪知识

中国传统礼仪知识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

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八礼四仪

八礼四仪

八礼四仪“八礼”为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

“四仪”主要是在学生7岁、10岁、14岁、18岁时,学校要为其组织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以此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

八礼仪表之礼: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

餐饮之礼: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

言谈之礼: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

待人之礼: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

行走之礼: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

观赏之礼: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

游览之礼: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

仪式之礼: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

四仪7岁:入学仪式,让刚入学的小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接触校园生活、感知礼仪规范。

10岁:成长仪式,让小学三到四年级的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

14岁:青春仪式,要让中学生学会交往沟通,控制情绪、包容他人,迈好青春第一步。

18岁:成人仪式,让年满18周岁的学生懂得成人之责,做守法公民,担社会责任,不断完善自我,立志成才报国。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中国传统礼仪知识

中国传统礼仪知识

中国传统礼仪知识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

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礼六仪之出行之礼
最近,我们学校一直在学习和强调六礼六仪,六礼六仪指的是仪容仪表之礼、言谈举止之礼、待人接物之礼、文明出行之礼、文明餐寝之礼,成长六仪之礼(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毕业仪式、升国旗仪式)。

其中,我对文明出行之礼的印象最深,因为那次乘火车出去旅游我才亲自感受到。

那一次爸爸带我和姐姐去秦皇岛旅游,在郑州火车站乘车时,爸爸去电子取票口取票了,我和姐姐就在火车站瞎逛,突然在垃圾桶前看到了一片可能是擦过鼻涕的纸,好脏。

看上去已经被扔了好久了,不知顶过了多少人的鞋。

我和姐姐都不想去捡,正在这时,一个大哥哥跑到废纸旁,我估计他不会捡起来。

可是,他竟然弯下腰,把纸片捡了起来。

我姐姐忍不住问了一句,那么脏,捡它干什么?那位大哥哥把废纸扔到垃圾桶后说:“做好事嘛!如果人们看见垃圾都不管,那么世界就会到处是垃圾,那才叫脏呢,对吧!如果都主动弯弯腰勤动手,世界上的垃圾就会比现在少的多了多,你们说呢”?大哥哥说完,开心地耸了耸肩。

我和姐姐脸上火辣辣的,被说的心服口服,因为我们觉得大哥哥说的实在太有道理了。

礼仪影响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问个好,敬个礼,一个简单的行为,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

我以后一定会用六礼六仪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知礼守礼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