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高考题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1.(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答:(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析海棠】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诗人首先刻画微风中的海棠,着意表现海棠的色彩。
东风就是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
这句诗的意思是:微风轻拂着海棠,海棠泛出华美的光泽。
一个泛字,写出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中,海棠花朵闪烁不定的情景。
第二句描写月下的海棠的清香。
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廊的意思是说,明月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花。
既然这样,海棠花就只能在孤寂黑暗的夜幕里,散发幽香了。
显然,此时的海棠花就如同诗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却得不到重用,真是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啊!所以,这里的空蒙幽寂的夜景描写,暗示的是诗人幽寂孤独的心理。
最妙的是三四两句。
句中恐是担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爱花的心理活动和依依不舍赏玩的情态;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
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
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
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爱花更惜花的感情。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

古代诗歌阅读:咏物言志类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贾探春①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咏白海棠林黛玉②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
①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
1.下面对词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贾诗”首联以白海棠生长的环境,“斜阳寒草、苔翠盈盆”的清幽暗寓贾探春出身卑微。
B.“林诗”首联以“半卷”“半掩”写赏花人娇媚含羞之态,为后面抒发幽怨情感作铺垫。
C.两诗都是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其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神韵各有不同。
D.两诗均采用拟人、比喻、夸张以及化用前人诗句的手法,将个人的命运与海棠神韵融合。
2.请结合探春、黛玉“海棠”诗,赏析探春与黛玉形象特点的异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萤萤火陈与义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莫赎。
嘉尔萤火不自欺,草间相照光煜煜。
却马已录仙人方①,映书曾登君子堂。
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
【注释】①相传仙人方术,取萤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马见而鸣,却不敢行。
汉代武威太守刘子南佩戴萤火丸,敌箭不近身,安然脱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飞蛾在月光烛火边翩然起舞,终葬身于灯油之中。
飞蛾心向光亮,扑火而亡,“烹”字见其惨烈,“罪莫赎”的结局令人同情。
B.颔联作者态度鲜明,赞扬萤火不会自欺欺人,它生活在幽深僻暗的草野之间,质性卑微,却会在夜晚的草丛间发出煜煜之光。
C.颈联以萤火“却马”“映书”的典故来揭示萤火能入仙人之方、登君子之堂,兼有实用价值和风雅意味,对其赞赏也更进一层。
高考咏物诗鉴赏练习诗词鉴赏专题训练高三总复习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

⾼考咏物诗鉴赏练习诗词鉴赏专题训练⾼三总复习⼈教版语⽂试题下载试题预览⾼考咏物诗鉴赏练习⼀、⾼考回眸1、(2008年⼴东)阅读下⾯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芙蓉 吕本中 ⼩池南畔⽊芙蓉,⾬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旧桃李,⼀⽣开落任东风。
窗前⽊芙蓉 范成⼤ ⾟苦孤花破⼩寒,花⼼应似客⼼酸。
更凭青⼥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传说中掌管霜雪的⼥神。
⑴这两⾸诗都描述了⽊芙蓉的什么⾃然属性?都运⽤了哪种修辞⼿法?(2分)⑵两⾸诗中⽊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2、(2007年重庆)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雾空蒙⽉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句抒写情感时使⽤了什么⼿法?(4分)(2)苏轼的《海棠》与⽩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赏花,⼆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3、2006年湖南薛宝钗咏⽩海棠林黛⽟咏⽩海棠珍熏芳姿昼掩门,⾃携⼿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为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借得梅花⼀缕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痕。
⽉窟仙⼈缝缟袂,秋闺怨⼥拭啼痕.欲偿⽩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据⼈民⽂学出版杜1996年12⽉第2版《红楼梦》第三⼗七回)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
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海棠之“⽩”,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其⾃然本⾊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洁之魂。
倒装句式的运⽤,显得新颖别致:“洗”“招’⼆字,运⽤拟⼈⼿法,⽣动地传达出⽩海棠的情韵神态;⽽“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
诗⼈含蓄地表现了⽩海棠朴素淡雅、清洁⾃励的品性。
高考复习咏物诗鉴赏训练1

例4、阅读下面诗,回答问题: 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金络脑,指马披上威武的鞍具。 (1)这首诗中的“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这首诗刻画了渴望披上威武的鞍具,在 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的马的形象。 (2)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感慨。
(1)“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 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 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 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 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 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 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 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例3、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答(1)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 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 自由的飞翔。 (2)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 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注释:西陆:秋天。 南冠:囚犯。玄鬓影:蝉。白头吟:古乐府篇名, 传说是汉代卓文君丈夫司马相如再娶而写的一首哀愁的诗。
(1)这两道诗是 诗。(2)分别说出两首诗中“蝉”的 形象特点。(3)这两首诗借咏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咏物 (2)《蝉》:生性高洁、啜饮清露、居高 声远。《在狱咏蝉》:身处恶劣的环境, 但品性高洁。 (3)《蝉》:寓贤能之人,并不需要某种 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在狱咏 蝉》:感伤自己经历了种种政治上的磨难, 青春已逝,自己有着蝉一样的高洁品性, 却不为时人了解。
高考语文咏物诗鉴赏

贬斥、嘲讽 ____________ 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 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 由此联想到什么? 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姻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 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 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4.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1. 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 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两首 南冠 诗都在诗中表明白己的处境,前者是 ______ 薄宦 _,后者是_______________ 。
器重飞难进, 风 2.骆诗写环境恶劣的句子是 ______ 多响易沉。 , 李诗 写处境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 平。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 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 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 词语。 思、似、可、堪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 么? 想象之词,因为作者所咏是画中的鹰。 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画 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 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②, 侧目似愁 胡③。绦镟光可摘④, 轩栅势堪呼⑤。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咏物言志类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杜荀鹤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写雪,主要描写了下雪之前的情景,条理清晰。
B.颔联通过飞禽无影、竹枝折断从侧面烘托了雪之大、雪之厚。
C.颈联写景由高到低,写出了雪后大地白茫茫一片的情景。
D.本诗没有一个雪字,但雪又无处不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文学功力。
2.诗歌尾联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思想?请结合所学的三篇课文《<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行见孤松成咏张宣明孤松郁山椒①,肃爽凌清霄。
既挺千丈干,亦生百尺条。
青青恒一色,落落②非一朝。
大厦今已构,惜哉无人招。
寒霜十二月,枝叶独不凋。
【注】①山椒:山顶。
①落落:高超、卓异的样子。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郁”字意为茂盛,总领对松的描写,二到六句都是对它的具体描述。
B.“千丈”百尺”以夸张手法写孤松的高大,与其他松之弱小形成鲜明对比。
C.“青青”句写松生命力强,“落落”句写松不同凡响,字里行间寓赞颂之意。
D.末四句写这棵孤松虽然“无人招”,却依然凌冬不凋,保持着昂扬的气概。
4.七、八两句是理解本诗的关键,请对其做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蝉唐·赵嘏①风蝉旦夕鸣,伴夜送秋声。
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
噪轩高树合,惊枕暮山横。
听处无人见,尘埃满甑②生。
【注】①作者一说“贾岛”。
①甑,炊具。
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蝉旦夕鸣,伴夜送秋声”句用白描手法写出秋夜、秋风中寒蝉带来的特有秋声,表现其夏生秋死、朝不保夕的凄惨境地。
B.刘勰《文心雕龙》有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虫声有足引心。
”客居之人对物候变化很敏感,几声蝉鸣便可引发思乡之情。
高考古诗阅读题讲析(14)解答咏物诗阅读题(第488期)

高考古诗阅读题讲析(14)解答咏物诗阅读题(第488期)咏物诗是以某一事物为描写对象,通过描摹事物的物征寄托了思想感情或阐明道理的诗歌。
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021首,其中仅晚唐就有3556首。
一、知识梳理1.咏物诗标题一般是“咏(题)+物”的格式,如贺知章《咏柳》、黄巢的《题菊花》;或直接以所咏之物为题,如苏轼的《海棠》(2007年重庆卷)。
2.托物言志是指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品格志向。
如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三位诗人均借咏蝉比兴,寄托个人不同身世遭遇。
虞世南《蝉》(2002年京皖卷)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明品格高洁的人不需任何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骆宾王《在狱咏蝉》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通过餐风饮露的秋蝉形象,表达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也流露了“飞难进”而欲飞、“响易沉”而仍欲响的不甘沉沦的奋进精神。
李商隐《咏蝉》中“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展示了一个怀才不遇、生活清贫的正直文人形象,谴责了当时整个政治集团。
由此可见,同咏一种事物却可以抒发不同的情感。
3.咏物明理是指凭借所咏之物来阐明某种道理的表现手法。
如罗隐的《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首诗借泾溪行舟阐明了安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行舟安全取决于驾舟人重视程度的道理。
4.咏物诗所咏之物比较常见的有梅花、菊花、兰花、荷花、竹子、落花、流水等,这些景物已成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
梅、兰、竹、菊常隐喻正道直行、坚贞孤傲的节操。
如元代王冕《墨梅》中“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以冰清玉洁的梅花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南宋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以凌寒傲霜的菊花象征自己坚毅不屈的爱国情怀。
2024届高三年级语文咏物言志微专题训练

咏物言志微专练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题小松李商隐①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②柱石功③。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注释]①李商隐:唐代诗人,少年早慧,品行高洁,有才华,有抱负。
后不幸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他一生坎坷不平,襟怀未展,壮志未酬。
②方资:正可用作。
③柱石功:栋梁之材的功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题咏的是一株枝叶未茂的小松,因此诗人以“细”状其叶,以“轻”状其荫,突出小松的秀美。
B.这首诗善用对比,如以桃李春日之盛来衬托小松的寂寞,突出小松的“孤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C.颈联“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是说小松一年中经历多次枯荣变化难以长成栋梁之材。
D.“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写西园车马客争驰看花,怎奈荣华百态,转首成空,发人深省。
2.《题小松》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小松的形象来象征某种精神、品格。
下列诗文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A.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B.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李白《古风(其十二)》)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王安石《梅花》)D.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主观题一、诗人通过小松的形象寄托了哪些思想感情?请联系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鹧鸪天·桂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
山花子②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③,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②作于北宋灭亡,词人南渡之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 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 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2、(10全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
•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 风送竹香。 •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 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 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 错觉。 • •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示例二:要 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 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 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 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 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 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 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 切。
• (1)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 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 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 答成“烘托”也算对) (2)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 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 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 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 功立业的志向。
4、(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 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 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 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 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 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3、(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 醉落魄· 咏鹰 [清]陈维崧 •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 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 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 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 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 想感情。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 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 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 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 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 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 ①梅花与雪花 大自然 • ②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 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 赏之情。
7、【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 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 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1、(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 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 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5、(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 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②箨(tuò),笋壳。 ③帙,包书的)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6、(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 分)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 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 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 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①词中的“两种”指的是 ,“一家”指 的是 。(2分) ②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 分
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分
• (1)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 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 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 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 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 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 衬托。 • (2)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 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 展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