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的盐1案例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案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把盐等同于食盐是常见的误解。
本课题一开始就在上一单元所学盐的概念基础上,提醒学生注意二者的区别,教材接着指出即使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进一步印证上述盐类的概念,同时引出本课题主题——生活中常见的盐。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四种盐。
根据它们的组成特点,将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氯化钠,简介氯化钠的用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配制,并由此引出粗盐提纯的步骤。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之后,通过前面已学的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及含碳酸钙的建材被盐酸腐蚀的照片,自然地引出碳酸钠、碳酸氢钠相关性质的探讨实验,进而总结含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盐的共性,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最后根据所学过的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概括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反应发生的条件。
第1课时几种常见的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知道粗盐提纯的步骤。
2.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碳酸根、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具准备】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稀盐酸、澄清石灰水、试管、多媒体课件等。
【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通常指食盐(主要成分是NaCl,而化学中的盐是指一类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铜、碳酸钙等,不仅仅是指食盐。
生活中常见盐还有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高锰酸钾和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03)等,都属于盐。
【阅读回答】让学生阅读教材P72~P73“一、氯化钠”,了解、总结氯化钠的组成、用途、分布和制备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优秀教学案例: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

2.掌握盐的制取方法,了解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探究盐的性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如实验、观察、归纳等,探究盐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图片,如食盐、纯碱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日常用品背后的化学知识。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盐的用途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盐的定义、分类和性质,让学生了解盐的基本概念。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盐及其用途,并分析其性质如何决定其用途。
初中化学_《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一、基本理念1、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积极探究化学奥秘,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2、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计思想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
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等常见盐的组成和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学会检验碳酸盐。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碳酸盐与酸的反应,学会碳酸盐的检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2.通过鉴别食盐与纯碱的探究活动,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巩固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合理使用和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盐,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2.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和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化学从生活中来,又走向生活中去”的观念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在生活、生产中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学会检验碳酸盐。
难点:逐步学会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生活有关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
五、实验准备实验药品: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鸡蛋壳贝壳钙片碳酸氢钠片酚酞柠檬酸白糖石灰水实验仪器:大试管中试管单孔橡皮塞(带导管)试管架滴管镊子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现场制作饮料学生现场品尝并说出感受,并对饮料中的“白色粉末”产生质疑引入真实的生活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11.1生活中常见的盐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盐的定义、分类和性质,掌握生活中常见的盐及其用途。
2.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够运用实验方法验证盐的性质,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教学策略灵活多样,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困惑。例如:“你在学习盐的性质和用途时,有哪些理解上的难点?”
2.设计评价表格或问题,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例如,学生可以评价自己在实验操作、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
3.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问题所在,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2.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法。
3.教师在下次课堂上可以与学生分享和学习成果,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进一步指导学生的学习。
五、案例亮点
课题1__生活中常见的盐(确定稿)

③检验方法:取少量待测样品,加入少 量稀盐酸,看能否生成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 浊的气体。
实验二:碳酸钠与氢氧化 钙的反应
与碱反应:
碳酸钠溶液+澄清石灰水 现象 分析 出现白色沉淀
二者发生反应,生成一种难溶物
Na2CO3+Ca(OH)2====CaCO3 ↓+2NaOH
(2)能与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 (3)能与某些盐反应 Na2CO3 + CaCl2 = CaCO3↓ + 2NaCl
达标检测
1、有四种澄清透明的溶液:①MgCl2溶液 ②Cu(NO3)2 溶液 ③K2SO4溶液 ④KOH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可进 行鉴别,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是(
B
)
A、④①②③
C、③②①④
B、②④①③
D、②①③④
2、化学反应要符合一定的原理和条件,下列认识正确的 是(
C
)
A、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一定有单质参加或生成
盐是什么?
练习
俗称 化学式 分类 食盐 纯碱\苏打 烧碱\火碱 生石灰 Na2CO3 盐 硫酸
熟石灰
NaCl
盐
NaOH
碱
CaO
氧化物
H2SO4 Ca(OH)2
酸 碱
新课导入
婚宴无知误用工业盐 中毒放倒八十一人
2002年3月31日上午9时许,重庆市长寿 区罗围乡寿山村发生一起严重的亚硝酸盐食 物中毒事件,当场造成吃婚宴的81人中毒, 其中8人生命垂危。这起罕见的群体中毒事 件其主要原因是,帮忙做饭打杂的一妇女误 将一瓶写有亚硝酸钠的化学品当食盐用了。
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11.1生活中常见的盐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例如,在小组合作结束后,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贡献和表现,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他们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能力。例如,在课堂结束后,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目标和达成情况,并记录在反思日记中。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盐的定义、分类和性质。讲解盐的概念,介绍盐的分类方法,如根据来源分为天然盐和合成盐,根据化学成分分为无机盐和有机盐等。讲解盐的性质,如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2.教师通过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用途,如食盐用于调味,白糖用于甜味,味精用于增鲜等。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如食盐的溶解实验,白糖的燃烧实验等,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总结盐的性质和变化。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生活中常见的盐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见解。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总结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特点和用途。
(五)作业小结
1.学生展示作业成果,分享自己的调查和了解结果。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学习和作业完成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盐作为切入点,通过展示各种盐的图片和实物,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盐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十一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同时,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新一代。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盐的概念、分类和性质,能正确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盐,并掌握它们的用途。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生活中与盐相关的现象,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盐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中,我将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盐的种类,如食盐、纯碱等,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盐的溶解性、酸碱性等性质。此外,我还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与盐相关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盐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2.采用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盐的性质进行观察、实验和分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情感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教育学生关爱生活,关注健康,懂得运用化学知识保护自己和他人。
5.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既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关注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侦查案件一、 氢氧化钠能否和二氧化碳反应 破案工具:
氢氧化钠 溶液 止水夹
水 止水夹
氢氧化钠 溶液
滴有红 墨水的
水
案件结论: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
侦查案件二、 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破案工具: 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 氯化钙溶液,无色酚酞溶液,
侦查案件三、 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
( NaOH 、Na2CO3溶液)
不变红 完全变质
(Na2CO3溶液)
完全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 你会如何设计实验溶液, 氯化钙溶液,无色酚酞溶液,
侦查案件四、 如何处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
破案思路:1、怎么处理部分变质的 氢氧化钠溶液?
2、怎么处理完全变质的 氢氧化钠溶液?
无明显
变化 没有变质
过量
(NaOH溶液)
样 CaCl2 品 溶液
白色沉淀 有变质
无色酚 酞溶液
红色 部分变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案例及评析
——“四段八步”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生活中常见的盐》属于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的课题1,分为3个课时,本教学案例讨论的为第一个课时。
1、总体设计思路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单纯灌输,较少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途径是否恰当。
而“四段八步”教学模式,彻底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手、口、脑得到解放,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主动学习远多于接受性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同学讲解。
老师点拨等环节,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课堂充满了活动,不断生成许多精彩的东西,师生的思维通过不断的碰幢,产生智慧的火花。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贯彻新课程教学的理念,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设计“学案”,采用“四段八步”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认知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行为更加主动,获取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
2、教学过程设计及评析
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段八步:
以“课前预习--导读”、“课堂探究--导学”“知识应用--导练”“体系拓展--导思”四段为课堂流程的教学模式,包括八个授课环节,分别是“情景导入、明确目标、预习前测、探究展示、拓展测评、小结收获、点评激励、分层作业”。
2.1课前预习--导读
盐在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中已经学习过,所以第一阶段自主学习的课前预习部分作出如下设计:
课前自学课本第十一单元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把你认为重要的、感兴趣的知识以及不理解的语句用不同符号标记出来。
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情景导入:教师要用最有效的方法、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时一般不超过2
分钟。
例如学点1氯化钠的导入:氯化钠的学习,用死海的图片引入,其盐度是一般海水的8倍多。
并引入氯化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盐。
由于知识比较简单,设计如下
【导学】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其盐度是一般海水的8倍多,任何人皆能轻易地漂浮在死海水面。
氯化钠、氯化镁、碳酸钠等都是死海中的盐类。
常见的调味品食盐的重要成分也是氯化钠。
大家知道氯化钠还有其他用途吗?请大家阅读教材P72有关氯化钠的知识,归纳整理。
请大家阅读教材P72有关氯化钠的知识,归纳整理。
明确目标
教师根据学习内容与学生实情,确定并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地学习。
【学习目标】
1、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知道一些盐的性质和用途。
2、学会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预习前测
检查并核对学生在这一环节上是从宏观上了解本节的学习目标完成预习检测内容。
把该强化记忆的知识点呈现,加深记忆。
预习的内容设计较为简单,可以在课本上找得到内容。
例
如
填出下列空白:
1、氯化钠的俗名是,碳酸钠的俗名是、,碳酸氢钠又称为;它们是物质分类属于类。
2、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是,他为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2 课堂探究--导学
探究展示
教师设计3至5个问题,问题的设计应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巡视,起到督促组织的作用。
引导学生互教解决疑难问题,同时通过巡视发现问题,学生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矫正学生学习行为,适时向学生提供自学、合作方法;二是组织小组合作与组间竞争,使学生高效自主学习;三要全面了解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存在的面、点上的问题,注意展示的方式,学生间的合作、点评。
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引导学生更正,寻求规律,帮助学生归纳,指导学生运用。
片段一、合作学习活动
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学习,就其三种盐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只是一个简单的介绍。
可以采用互学的方式,合作学习的设计如下
【导学】生活中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都是常见的盐,请你阅读课本73页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归纳整理:
1、三种碳酸盐的比较
俗名或存在用途
名称与化
学式
碳酸钠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的生产。
候德榜制
碱法制的是。
碳酸氢钠碳酸氢钠是的主要成分之一,还可以用于治
疗。
碳酸钙碳酸钙是重要的,还可以用作。
这里,需要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任务分配要明确,可以采用PPT把四人学习小组的任务分配明确,如图:
这样合作学习的设计,包括三动,身动、心动、神动,一切围绕“学”而动,在组与组、生与生、生与师之间互动交流。
用“碳酸钙为什么能用作补钙剂?”“盐酸腐蚀含CaCO
3
的建材”的照片,引出碳酸钠、碳酸氢钠相关性质的讨论和探究,设计如下
【导学】
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根据化学式比较碳酸钙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推断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是否也能发生上述类似的反应。
思考如何用实验来进行验证?
【探究】
药品:
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仪器:
试管、带导管的单孔塞、药匙
实验装置图:
碳酸钠 + 盐酸碳酸氢钠 + 盐酸
现象
分析
方程式
归纳整理:
2、CO
32-和HCO
3
-的检验:
取样,滴加,若有,则说明样品中
含有CO
32-和HCO
3
-。
有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共性。
通过方程式书写的学法指导,总结得出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
最后用发酵面团中碳酸氢钠的作用来再次检验碳酸氢根,教学过程中从生活入手,了解盐在生活中的用途,最后回到生活,了解了碳酸氢钠做发酵粉的原理。
这一过程很好的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又可以应用于生活。
2.3“知识应用--导练”
拓展测评
教师设计有梯度的练习题,可以拓展练习聚焦错误,了解、收集和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最终全面了解每位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组内交流讨论,达到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1、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盐的是( )
A、钻石(C)
B、水晶(SiO
2
)
C、烧碱(NaOH)
D、钟乳石(CaCO
3
)
2、下列物质如混入食品中,会导致食物中毒的是( )
A、NaCl
B、NaNO
2 C、Na
2
CO
3
D、C
2
H
5
OH
3、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物质的类别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食盐是盐
B、纯碱是碱
C、醋酸是酸
D、水是氧化物这3个达标练习最为基础,可检测出本堂课是否达到目标。
2.4体系拓展--导思
小结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本节所学所得和不足之处;注意知识梳理、经验总结。
结合课堂评价表对本节课各小组及个人的表现进行点评小结。
例:
对本课题知识的学习,进行整理和反思,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与同学或者老师交流,分享你的收获,解决你的疑惑,请你对本课题知识进行小结,并在小组内展示出来。
小结部分,教师的指点和引导也可以在PPT上呈现出:
点评激励
教师的点评,意在引导学生互教解决疑难问题,及时矫正学生学习行为,适时向学生提供自学、合作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引导学生更正,寻求规律,帮助学生归纳,指导学生运用。
例如:
侯氏制碱法制得的是纯碱,纯碱属于盐类。
容易搞混,所以可用口诀“候德榜制碱,制的是纯碱。
纯碱不是碱,它是一种盐。
”来进行记忆。
分层作业
分层作业,属于导练的一部分,按学生的梯度布置作业,有的放矢。
如:
(基础练习)1、下列各组物质,属于同一种物质的是( )
A、生石灰、熟石灰
B、纯碱、烧碱
C、苏打、纯碱
D、大理石、石灰乳
2、鉴别盐的组成中是否含有碳酸根离子(CO
3
2-),应选用的一组试剂是( )
A、盐酸和石灰水
B、BaCl
2和稀HNO
3
C、AgNO
3
和稀HNO
3
D、石灰水
(拓展作业)当你惊叹于美丽的建水燕子洞神奇秀丽的景观时,你是否会想,这些石笋和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上网了解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原因,并收集我们到各处溶洞旅游的照片,制成小数字故事。
(小组为单位)
拓展作业的设计,可以合作完成。
依据的是资料卡片,结合碳酸钙的性质简介石笋和钟乳石景观的形成,让学生们联系实际和本地地理知识,可以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兴趣。
3.结语:
该教学的设计,基于“四段八步”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本教学案例,采用了学生独学、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分组实验等方法,体现了学生的“学为中心”,辅以教师的补充拓展,有效地完成教学。
亮点二: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把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亮点三:在合作学习中,进行了合作技巧的教授,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有的放矢。
亮点四:教学设计前后贯通,注意了教材前后知识点的融合,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