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大纲《中国饮食文化》教学大纲学时数:144课程类型:必修课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国饮食文化》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极其丰富,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选择:一是对特定群体饮食文化现象的整体分析与研究;二是对饮食文化现象中某个专门领域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研究的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中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三、学时分配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概论 2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源流 16第三章中国饮食文化的风味流派 14第四章中国饮食文化原料与烹饪技法 17第五章中国饮食审美 13第六章酒文化与茶文化 15第七章饮食养生 15第八章食礼与食俗 17相关专业知识拓展 10复习 22合计 144 四、教学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一)第一章概论[教学内容] 1.1饮食文化的概念 1.2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 主要概念和观念。
[教学难点]饮食文化研究状况。
[教学要求] 对饮食文化的概念有基本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二)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源流[教学内容] 2.1饮食文化的萌芽阶段 2.2饮食文化的形成阶段 2.3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 2.4饮食文化的成熟阶段 2.5现代中国饮食文化[教学重点]饮食文化各个时期的发展状态。
[教学难点]饮食文化各个时期的转变。
[教学要求]掌握饮食文化发展源流。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中华食文化》教案大纲

活动二:“食”之多
2-1通过一条鱼,了解中华美食的烹饪方式多样。
2-2通过一袋面,了解中华美食的品种多样。
2-3通过中华美食分布图,了解中华美食菜系众多、风味多样。
活动三:“食”之美
通过欣赏各具风味的美食,华贵典雅的餐具,感受中华食文化的实目标2
5:在研究中巩固目标1;
在参与中落实目标2
第二单元《追根溯源》第一课《吃穿住话古今一》
第二课时:《中华食文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华食文化的特点。
2、感受饮食文化中闪烁着智慧和创新,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华食文化的特点。
难点:感受饮食文化中闪烁着智慧和创新,增强民族自豪感。
活动一:“食”之源
1-1:“食”字入题,激发想象。
总结:这一多一美,体现中华民族的创新与智慧。
活动四:“食”之故
4-1看书中“屈原故事”体会“情”字。
4-2找同学讲美食故事,找寻美食中的文化传承,增强民族自豪感。
活动五:“食之魅”
创设举办“中华美食节”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让他们共同参与到对中华食文化的探究中来。
1-2:落实单元目标
2-1/2/3:落实教学目标1
中国饮食文化 大纲(选修课30课时)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制定教学大纲的依据本课程教学大纲是依据高职院校各专业提高学生素质素养教育目标而制定的。
二、适用范围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我院理工科各系、文科除旅游酒店类各专业学生。
三、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国饮食文化》是一门任选课。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有一个概貌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美食常识,。
学生在了解中国饮食特点和文化的基础上,掌握中国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重点掌握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研究体系,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层次性,茶文化与酒文化,以及食礼、食俗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四、课程的背景知识(一)前导课程及主要知识:中学语文、历史等基础知识。
(二)后续课程及主要知识:艺术欣赏等课程及其基本知识。
第二部分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建设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主要是自制的课件,也采用现成的VCD等音像材料,通过对各种饮食文化形态的文字介绍、形象展示,使同学们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知识。
第三部分课程的学时分配及考核一、课程教学总学时数、学分数课程教学总学时30学时。
1.5个学分。
全部为课堂讲授。
二、主要教学过程与学时分配:三、考核考核采用论文形式。
第四部分理论部分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一、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以广义的饮食文化为中心组织教学,涉及烹调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以及习俗、医学、旅游等的结合。
通过课程学习,重在使同学们树立大文化观念,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掌握相应的的饮食文化理论知识,对未来生活与人生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饮食文化的含义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征第四节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色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的形成第三章中国烹调文化第一节中国烹调文化的起源第二节中国烹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中国烹调文化的特色第四章中国茶文化第一节茶史溯源第二节茶文化的发展第三节中国茶叶的种类第五章中国酒文化第一节饮酒溯源第二节中国酒的分类第三节中华名酒第六章年国饮食支化礼仪与习俗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礼仪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习俗第七章中国饮食文化与医学第一节饮食养生文化第二节中医食疗第三节现代饮食健康第八章中国饮食文化与旅游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第九章当代饮食消费文化第一节饮食消费文化概述第二节饮食消费行为第三节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饮食消费文化第十章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发展第一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第二节西方饮食文化发展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发展趋势第五部分教学参考资料1.《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赵荣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中国饮食文化史》,马健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3.《中国饮食文化》,乔淑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4.《烹饪学概论》,马健鹰,薛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5.《中国饮食文化》谢定源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大纲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教学大纲《中国饮食文化》教学大纲英文名称:Chinese Dietary Culture 课程代码:0504322 学分:2 学时:32 适用对象:本科先修课程:考试方式:闭卷考试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目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旅游专业重要的学科结构内容。
目前,国内商业、旅游、农业、食品、师范、职业技术高等院校,甚至一些综合大学的相关专业,都开设了中国饮食文化课。
旅游、餐饮专业的本科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知识的系统足够了解,是学科理论方法的必要掌握,是学生知识积累、方法训练的必备,大有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
本课程性质与民众和社会饮食生活有密切关系,富于实践性适宜于田野方法,可以参阅资料较多。
有较充分发挥读、写、议教学方法的空间。
(二)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上讨论、田野调查与社会实践、读写译(三)教学安排每周2学时,16教学周,共32学时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本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认识饮食文化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滞后的历史原因以及研究的发展趋势。
通过绪论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和掌握以下问题:一、饮食文化二、饮食文化研究内容三、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滞后的历史原因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概念与研究内容一、“文化”的定义二、“饮食文化”的定义三、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基本状况一、历史上滞后的饮食文化研究二、近代至20世纪中叶的国内饮食文化研究三、海外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热潮四、方兴未艾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五、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趋势第一章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2学时)本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掌握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的具体内容,认识饮食文化基础理论的意义,了解民族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
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问题:一、食医合一二、饮食养生三、本味主张四、孔孟食道五、五大特性第一节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一、食医合一二、饮食养生三、本味主张四、孔孟食道第二节民族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一、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二、进食选择的丰富性三、肴馔制作的灵活性四、区域风格的历史传承性五、各区域间文化的通融性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3学时)本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认识中国饮食文化众多区位性类型历史存在的概况,理解其成因;了解菜品文化地域特征表述的方法及其认识根据。
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华传统饮食文化;
2.掌握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及其影响;
3.掌握中华传统食物的烹饪方法;
4.掌握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基本理念;
5.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6.提高学生文化意识;
7.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念;
8.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性。
二、教学内容
1.介绍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概况
2.开展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
3.介绍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理念
4.介绍中华传统饮食的文化特征
5.深入了解中华传统饮食文化
6.开展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烹饪
7.开展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服饰文化
8.探究深层次的中华传统饮食文化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讲授课:结合典籍读本、示范、讨论等介绍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概况;
2.小组活动:在小组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常见课件等,深入学习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理念、特征、烹饪技巧、服饰文化等;
3.趣味游戏:采用探索式、排除式、博弈式等多种游戏形式对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4.小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完成自己对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
中国饮食文化27919教学提纲

中国饮食文化27919教学提纲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
2.学习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3.探究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30分钟)
①通过PPT等视频教学的形式,简要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源远流长;
②叙述历史上各个朝代饮食文化发展的经历;
③强调古今中国的饮食文化光辉灿烂、瑰丽多彩。
2.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的认识(30分钟)
①通过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不同地区的饮食特点;
②提示学生认识中国菜的根源概念;
③让学生学会认知传统饮食的美好禅意。
3.用图片和文字去探究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30分钟)
①通过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扩散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加全面来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②分析中国饮食文化文化的传承性以及创新性;
③从古今中国美食文化流传、开拓中来探究菜品的分类及味道的特点。
三、结语
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也为他们以后去探索和欣赏中国饮食文化打下了基础。
中中国饮食文化讲授提纲

<<中国饮食文化>>讲授提纲谢定源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概念及研究内容一、文化(一)定义:狭义广义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自十五大报告)。
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关于“大文化”的结构与构成,最简单的是划分成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就是实体文化,是指人类用各种材料对自然加工造成的器物的、技术的、非人格化的、客观的东西,如城池、宫殿、祠庙、长城、桥梁、器皿、工具、服饰、饮食等等。
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
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
实体文化与虚体文化组成文化统一体。
比如,建造宫殿,是先设计后建造的。
设计建筑物时,表现为精神文化;当建成这一建筑时,表现为物质文化,同时这个建筑物体现了这个设计师的建筑思想。
建筑是工程,又是艺术。
所以说,建筑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影视先是实体,后是虚体,最终成为欺骗眼睛的艺术。
根据学者的研究。
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等。
(1)物态文化层约相当于物质文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艺术文化均属物态文化层,大运会上有传统服饰表演,展示的是中国传统物态文化。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存需要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制度文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如家族制度、婚姻制度、官吏制度、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伦理道德。
科举制度也属制度文化层。
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兄弟共妻、一夫多妻均属于制度文化层。
新颁布的《婚姻法》、《户籍改革规定》也属制度文化层。
《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教学对象高职高专空中乘务专业学生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是涉外文秘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国饮食特点和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中国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重点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研究体系,使学生能够了解与掌握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层次性,茶文化与酒文化,以及食礼、食俗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作为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饮食文化,这是一门必不可少的知识,它可作为其他专业课程强有力的补充,对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学生能力培养要求1、基础知识要求:全面了解本课程的体系与结构,掌握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各章节内容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在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与内容整体性的意义与作用。
2、素质要求:对饮食文化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和把握,能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3、实践操作要求:对饮食文化有深入的理解与灵活运用,具备学生对与饮食文化相关问题的分析与研究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结合实际,比较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区别。
通过比较,认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从中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在了解并掌握四大原则与五大特征的基础上,阐述区域间饮食文化的通融性。
教学重点:1、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研究体系2、掌握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及五大特征教学难点: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及五大特征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一、饮食文化的定义二、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一、中国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第二章中国菜概述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饮食文化区域理论的形成与意义,同时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区位历史概况有所认识,了解菜品文化表述方法的理论意义。
教学重点:八大菜系教学难点:八大菜系第一节中国菜系的形成与发展一、饮食文化区域二、中国菜系的历史发展第二节八大菜系二、川菜三、苏菜四、粤菜五、徽菜六、湘菜七、闽菜八、浙菜九、其它菜系介绍第三章中国茶文化教学目的:认识茶文化的研究内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了解茶的形成与发展,掌握茶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所属学院:人文与旅游学院
课程编号:19031035
课程名称:《饮食文化》
学时/学分:28/2
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全国导游基础、中国历史文化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饮食文化》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一门选修课,属于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拓展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国饮食特点和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中国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重点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研究体系,使学生能够了解与掌握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层次性,茶文化与酒文化,以及食礼、食俗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饮食文化》突出了实用性和适用性原则。
即以高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重点培养学生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相关知识,为日后从事旅游行业和酒店行业相关岗位提供必备的知识积淀。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求面面俱到,事事详论,而是遵循择要和适量原则,论述尽量深入浅出,显白易懂,力求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给学生一个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又兼顾整个内容的完整性和各个部分之间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同时,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注意从“文化”角度进行阐述,增强“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点。
其次,注意通过练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己动手进行“文化”调查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饮食文化、饮食民俗、饮食礼仪、茶文化、酒文化等相关知识,并对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国各民族间的交流、中外交流、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三个层次)问题有所认知。
(二)分目标
1、知识水平: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研究的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中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3
《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2、能力目标:通过介绍中外饮食的起源与发展,饮食品制作过程中的一般技术、科学、艺术,以及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观念、制度、习俗、礼仪、规范等内容,使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了解中外悠久的饮食历史、民俗以及包括饮食哲学、美学、养生学在内的科学思想,掌握中外饮食文化的的特点及其内涵,接受中外优秀饮食文化的熏陶,形成宣传和推销旅游商品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接受中外优秀饮食文化的熏陶,形成宣传和推销旅游商品的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开设《饮食文化》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酒店相关行业的基础知识,因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内容采取项目教学法或案例教学法、部分重点知识精讲、部分内容课下自我学习、部分内容课上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方法。
教师改变满堂灌输理论的做法,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来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真正起到引导、指导、评价和监督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考核评价建议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采用百分制。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饮食文化》课程的部分教学活动应该在校外实习基地展开,比如在酒店、旅行社中开展管理基本职能、组织文化、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教学活动等,使学生亲身感受酒店管理行业的最新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四)教材编写建议
根据本课程标准对现有的教材进行修订、改编,尽量向酒店行业挂靠。
五、参考文献
1.赵连友.中国饮食文化.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2.赵荣光. 饮食文化概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 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李维冰. 国外饮食文化.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5. 王仁湘. 饮食与中国文化.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瞿明安.隐藏民族灵魂的符号_中国饮食象征文化论.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7 .姚伟钧.中国饮食文化探源.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8. 徐海荣主编. 中国饮食史.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9.【美】马文·哈里斯. 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10.【美】阿莫斯图. 食物的历史.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编写人:郭苏星
审核人:
编写日期:2010年10月9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