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四节 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农业景观 农业区位论
红旗风情小镇
多谷屯村
田心村
农业区位论
提出者:杜能 七大假设条件 六大农业圈 价值
七大假设条件
1、孤立国中唯一的巨大城市位于沃野平原的中央,周围为其农业 腹地,平原被未开垦的荒野所包围并与外界完全隔绝。 2、城市是腹地多余产品的唯一市场,并且不从其他区域获得产品 供应。 3、孤立国内德交通手段固定为马车 4、腹地具有均质性 5、腹地各地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和技术条件相同 6、腹地经营者是追求最大利润,并且有能力按市场要求调整其农 业经营类型的农民。 7、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并且由产品生产者-农民负担
类型 主要 经济作物 农作 物 家畜 肉食 动物 家 禽 鸡
分布
旱作 农业
小麦 棉花、烟草、 牛、 猪、 花生、大麻、 马、 羊 亚麻、甜菜 驴、 和杂豆 骡
中国的东北、北方和西北地 区,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 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及西北 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和 西亚的一些地区,非洲的埃 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泰加 林南缘一些地方
谷物农业
1、规模大——农业企业 2、机械化程度高 3、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水稻
市场园艺农业
1、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 2、保鲜与存储有特别要求
牲畜育肥农业
1、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 2、主要种植玉米和大豆
大牧场
区别于一般游牧业: 1、规模大 2、不以家庭为单位放牧,由牧主雇佣牧工放牧 3、不是自给自足为目的,产品全部投向市场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第二节 农业的发展和类型
第三节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第四节 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人文地理学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二、农业形成与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农业的形成过程:采集天然野谷--垃圾堆上的野谷苗-- 人工种植野谷 -- 定居农业 创新:人类从依靠大自然的食物资源为主,转向利用生物资 源创造出符合人类需求的食物资源。这种创新的意义在于: ①使人类食物多样化,大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②促进了一系列劳动工具的发明和改善。 ③驯化植物中的棉、麻以及驯化动物的毛,为人类发展提供 了条件。 ④剩余农作物的储存使人类由过去的季节性忍饥挨饿过渡到 稳定食物供应的生活。 ⑤人类由长期的食用生食过渡到食用熟食,提高了身体素质, 促进了人口的普遍增长。
我国关于农业起源的说法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经济卷》 ( 1990): 原始农业产生与新石器时期以后,冰河消退,气 候转暖,为农作物的栽培提供了环境条件;人口 增长,食物短缺,促进人类开发新的生活资料来 源;火的利用、弓箭的发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 期,在生产工具改进的同时,人类也在长期的采 集和渔猎活动中熟悉了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学会 了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原始农业就产生了。
(一)索尔的推断
美国地理学家索尔在《农业起源与传播》(1952年)一书 中推论: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其推论的依据是: 1、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2、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 3、驯化不可能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 4、耕种不得不在林地中开始。 5、农民必须已经掌握使之倾向于耕种的技能。 6、原始的驯化者应该是家居的。 驯化技术在东南获得成功后,在旧大陆逐渐向北传播,至 于新大陆驯化植物技术是否来自旧大陆仍难确定。
2、水稻农业:分布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 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 粮食作物:水稻为主,其次为玉米。 经济作物:茶、甘蔗、蚕桑、黄麻。 家 畜:水牛、猪。 家 禽:鸡、鸭、鹅。 桑基-鱼塘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创立的一 种生态农业模式。 该类地区大规模农业机械化使用困难。
《人文地理学》第5章农业起源与发展PPT课件

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与分布
特点
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如生产结构、技术水平、经营方式、经济 效益等。
分布
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地域 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畜牧业主要分布在 草原和荒漠地区。
04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供了有利条件。
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对农业起源也有重要影响, 如平原、河谷等地区具有适宜农作 物生长的土地和水源,成为农业起 源的重要区域。
文化传承的影响
文化传承对农业起源也有影响,如 古代文明中的农耕祭祀、水利建设 等文化传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 起源。
02
农业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农业发展的早期阶段
农业起源
人类从狩猎采集转为农耕生活,开始种植作物和养殖家畜。
早期农耕文明
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等,形成了各自的农业技术 和文化特点。
早期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开垦土地、破坏植被,导致土壤侵蚀和环境恶化。
农业发展的中期阶段
1 2
农业技术的进步
如轮作制、灌溉系统、农具改进等,提高了农业 生产效率和产量。
市场需求。
提高农业产量的对策
科技创新
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 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
产效率和产量。
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 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
规模化经营
政策扶持
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
场竞争力。
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提供政策优惠和资金支
持。
改善农业结构的对策
调整种植结构
农业起源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
人文地理课件 第5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内容提要 第1节 农业的起源 第2节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第3节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第4节 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思考题与作业
内容提要
本章首先详尽论述了农业的起源,包括农业 起源的理论和农业起源的地点;明确总结了农业 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类型,以此为基础分析农业 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机制以及农业对人类 文明出现的重要意义;其次本章系统分析了世界 粮食生产、主要经济作物生产与畜牧业生产的布 局规律,并对农业景观,即农田景观、农村聚落 景观和观光农业景观作了比较条理的介绍,最后 引用了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提供农业生产布局区 位差别的理论依据。
1、概念解释:
(1)刀耕火种(2)敞田制(3)三圃制(4)皮包农场 (5)农业区位论
2、问答题:
(1)传统的农业基础理论,包括哪几个方面? (2)阐述《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经济卷》中关于农业起 源的解释。 (3)阐述“发现论”、“人口压力说”、“宴享说”等几个 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 (4)阐明索尔关于农业起源地点的论述。 (5)根据考古学目前的证据,论述西亚两河流域的新月地区 和中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驯化地点。 (5)阐述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6)说明中国传统农业、欧洲混合农业、美国殖民农业,它 们形成上的不同点。
一、农业起源的理论
20世纪60年以前,农业起源的假说以 “发现论”为代表。 20世纪60年代,以博赛洛普 (E.Boserup)的“人口压力论”为 代表。 目前,“最佳觅食模式”作为主流理 论。与海登(B.Hayden)提出的 “宴享说”相似。
二、农业起源的地点
阿尔芳斯·德·康德尔(A.de Candolle)认为中 国、西南亚、亚洲热带是农业的发源地,他主张农 业起源多元论。主张农业起源一元论的代表是美国 地理学者索尔(G.O.Sauer)。 (一)索尔的推论 索尔推论,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 (二)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 西亚两河流域的新月地区被认为是动植物的一个驯 化地。 (三)世界动、植物的驯化 在中东地区,山羊、绵羊的驯化大约在公元前7000 年。 中国亦是世界上作物最重要的一个驯化中心。 南北美洲,在动植物驯化方面非常独特。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5、6章 农业、工业区位 知识点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一)农业的起源1、农业起源的理论2、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二)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三)世界农业生产布局(四)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1、农业景观➢人类在自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活动所形成的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是环境的镜子。
➢农田景观反映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
➢农业景观的观光价值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兴的交叉型产业。
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观光农业主要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分布在城市周围地区,以满足城市居民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为主。
2、农业区位论是古典区位理论的代表之一,杜能农业区位论是代表,主要探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该理论认为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不同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从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杜能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是土地利用问题普遍性原理论基础。
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这是现代农业商品经济条件下有关农业生产体系空间布局的理论。
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首先创立。
(1)假设条件(2)6个农业圈①自由农作带:最接近城市市场,土地用于生产不易运输和易腐食品,以蔬菜、牛奶和花卉为主。
在经营方式上突出的特点是集约化程度很高。
②林业带③作物轮作带④谷草农作带:主要为谷物和畜产品,经营较为粗放,在轮作中增加了牧草的比重,而且出现了休闲地。
⑤三圃农作带:农业经营粗放,土地大量休闲,实行三圃农作制。
⑥畜牧带(3)意义首次确立了对农业地理学和农业经济学都很重要的两个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或农业类型)的区位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
➢补充: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industrial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人文地理学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敞田制农业(欧洲移民农业生产方式) 休闲种植制(印第安人农业生产方式)
灌丛
(二)传统农业——生计农业
三种农业模式: 上述三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说明了人、地与技术
之间的关系特点: 中国:较早时期的农业休闲------由于人口压力,消
除休闲----靠劳动力集约化的道路(旱作、水田); 西欧:休闲农业----饲料与饲养业发展----混合农业; 美洲:农民来自发达的地方---土地多而劳力少---退
浙江金华武义“刀耕火种”的“有机茶”
(二)传统农业——生计农业
是人类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阶段。 1.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① 土地不需要休闲,可以连续耕种下去; ② 是一种生计农业,农业生产是为自己的生存而进行的劳动。 ③ 动力主要靠体力、畜力和简单的机械; ④ 依靠积累的经验生产,缺乏科学和技术的指导,生产方式较 为稳定; ⑤ 传统农业的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并且严重受环境 条件影响。 ⑥农民占绝大部分,二三产业人数少。
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
4.农业起源模式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罗耀) 发生于中石器时代的农业起源,是在冰后期环境大变动情
况下,面临人口和资源双重压力,应运而生的。其发展演变 的过程,我们认为其中应该经历如下三个阶段: ①简单的狩猎经济向广谱采集经济过渡采集植物果实、根茎、 籽粒,渔猎河湖中的鱼、蚌或海边浅水区的蛤、贝类水产; ②广谱采集中发展出集中采集最早的栽培驯化; ③集中采集走向原始农业栽培 。
③ 地中海农业
特点:地中海气候位于温带大陆的西岸,是夏干热,冬季湿冷。 分布:地中海周围地区,此外有美国西海岸,智利中部,南非与 澳大利亚南部沿海。 农作物:小麦,大麦,玉米,水稻;经济作物:葡萄(酿酒原料, 产量多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油橄榄(榨食用植物油等);家 畜:山羊,绵羊,猪。
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学—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出现的初期依靠自然界的天然食物为生,通过采集和捕猎获得。
过采集和捕猎获得随着人类的发展,终于摸索现种种方法把野生的动植物驯化,靠种殖和养殖生活。
农业出现。
发展现代农与原始农又是大有别经过发展,现代农业与原始农业又是大有差别。
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我国农业起源的说法、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在冰后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扩大了,人口的增长,使人类的足的生存环境扩大了人的增长使人类的足迹,已经遍布五大洲的各个角落。
与人口增长的同时,采集与狩猎的强度谁知上升,导致动的同时采集与狩猎的强度谁知上升导致动植物数量下降,使食物短缺。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就不得不转向其他食物来源,开始动植物人类就不得不转向其他食物来源开始动植物驯化,出现了农业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二关于农业的起源的地点二、关于农业的起源的地点:二、关于农业的起源的地点:1、C.O.索尔的推论(《农业起源与传播》)a. 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b. 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
b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c. 驯化不可能首先出现在大河谷地内,因为需先进的治水技术。
进的治水技术d. 耕种不得不在林地中开始。
因为缺少耕作工具。
最早的农民是“林居”的斧头使用者e. 最早的农民是“林居”的斧头使用者。
f. 原始的驯化者应该是定居者。
因为作物需要长期照管。
期照管根据这些必要条件,索尔推论,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
这一推论有很强的科学性,但在考古学这推论有很强的科学性但在考古学上,还待事实佐证。
2、考古学的目前资料的证据考古论证了的早期农业发生地分布图3、世界动、植物的驯化3、世界动、植物的驯化新月地区大麦、小麦、燕麦、椰枣、无花果、葡萄、橄榄、洋白菜、胡罗卜、洋葱、碗豆、罗卜杏苹果樱桃亚麻大麻小扁豆甜瓜梨胡桃中亚杏、苹果、樱桃、亚麻、大麻、小扁豆、甜瓜、梨、胡桃中国东部黍、粟、水稻、高粱、大豆、杏、桃、李、桑、萝卜、茶、橘、竹东南亚稻、香蕉、黑胡椒、橘、茄、芒果、甘蔗、芋、薯蓣稻香蕉黑胡椒橘茄芒果甘蔗芋薯蓣埃塞俄比亚咖啡、大麦、小麦尼罗河谷粟、高梁、棉花、甜瓜、芝麻、黄瓜、碗豆、小扁豆西非稻、粟、西瓜、油棕、可拉果、中美洲玉米、甘薯、蚕豆、可可、棉花、南瓜、辣椒、西葫芦、向日葵、烟草、番茄烟草番茄北安第斯马铃薯、蚕豆、南瓜、西葫芦、草莓、番茄南美东部马铃薯、甘署、蚕豆、花生、可可、木薯、凤梨、向日葵、西葫芦西南亚与东非猪、山羊、绵羊、马、驴、狗、猫、鸭、鹅、鸽、兔、单峰驼南亚、东南亚与华南水牛、瘤牛、猪、狗、猫、鸡、松鸡、孔雀、鸭、鹅欧、亚大陆中部山羊、绵羊、马、双峰驼、牛、驯鹿中美洲和北安第斯美洲驼、羊驼、火鸡、豚鼠第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第二节一、农业发展阶段农业的发展是随着种殖技术与种殖工具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工具的改进,农业各从其发源地向外扩展,接着由于作物物种与技术的交流农业更加速了发展进步。
人文地理学 第5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简单的狩猎经济向广谱采集经济过渡 2、广谱采集中发展出集中采集 3、集中采集走向原始农业栽培
1、简单的狩猎经济向广谱采集经济过渡
1.棉花的分布
特点:喜热、好光、耐旱、忌渍,适宜于在疏松深 厚土壤中种植
亚洲中部、东部和东南部 美国南部的棉花带
2.糖类作物分布
甘蔗
高温环境,生长期长 南北纬35°之间 巴西、印度、中国、
泰国
甜菜 温凉的气候 南北纬40- 60°N之间 集中在欧洲
第 4 节 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不过,内布拉斯加州和米尼苏达州的玉米产量也 很多,在排名上占美国玉米产量的第三名和第四 名,只因地形的划分而没被列入玉米带。
美国玉米主产区: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一带 .
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
轻工业原料 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 特殊的生产环境 劳动力多 集中于少数地区 单一经济
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
(一)索尔的推论
1、推论的依据 2、推论的结果
(二)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
1、驯化动物、植物的原因
(1)气候变化
(2)人口增长、食 物供应紧张
2、驯化区域——西亚、中东(地形、气候的多样性、 季节移动)
3、穴居的必要性——储存谷物、加工工具、食具 制作、炊具等村舍活动
在这个阶段中,广谱仍然存在,集中采集 只是植物类采集活动的进化发展阶段,虽然 这一支将来导致了农业产生,但当时人们并 无预见,其优势是逐步显露的。渔猎活动也 是并存的,狩猎活动也未完全消失。
人文地理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家畜 家禽
家 畜:水牛、猪 家 禽:鸡、鸭、鹅
桑基-鱼塘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创立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
池中养鱼、池埂种桑 生产方式是:蚕沙(蚕粪)喂 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 鱼三者结合,形成桑、蚕、鱼、 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 环,避免了水涝,营造了十分理 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 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的方式。
灌丛-休闲农业(地多人少)
3、传统农业的类型
水稻农业
旱作农业
传统农业
游牧业
地中海农 业
(1)旱作农业
该类地区主要靠自然降水,为易受灾地区
分布 区域
温带大陆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高原地区。如: 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 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 富汗和西亚的一些地区,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 泰加林南缘
驯化性质 对驯化的进一步
依赖 传播相关性 宴享证据
竞争宴享假说
无 丰富 复杂 宴享食品 稳定利用
富裕环 境 有
农业出现满足的条件
野生食物资源有基本保证,
人群不需要进行长距离、
1
强度大的劳动。
全年中食物供应不均匀,出
2
现季节性短缺。
压力
寻求新的 食物来源
发现优势
驯化动、植物
农业产生
二、农业起源的地点
(二)考古学目前资料证据
使用的工具
固定的居住地
最早驯化动植物的 一些物证
西亚的两河流域 (中东地区)是 动植物的一个驯 化地点
(三) 世界动、植物的驯化
世界主要驯化物种可能起源地
Ø狗是最早的驯化动物 Ø山羊、绵羊的驯化--中东地区,公元前7000年 Ø牛--欧洲或俄罗斯草原 Ø猪--中东,公元前6000-7000年 Ø驴--北非,公元前3000年 Ø骆驼--中亚,公元前4000-5000年
赵荣《人文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圣才出品】
3 / 3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从 19 世纪中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开始,西方就从栽培植物的遗传变异和地理分布 来研究农业的起源。
②代表人物 a.阿尔芳斯·德·康德尔 认为中国、西南亚、亚洲热带是农业的发源地,主张农业起源多元论。 b.瓦维洛夫 在康德尔植物地理学中应用达尔文物种变异概念,追述栽培植物的多样性和变异的幅度 与区域性,并对各种栽培植物的原产地进行了研究,发现世界有八处栽培植物的发源中心, 进一步发展了农业起源多元论,其中第一个中心便是中国。 c.哈兰 运用考古学与植物学、孢粉学、古生态学等新资料并吸收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对瓦维 洛夫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将起源地分为近东、华北、中美洲三个中心地和非洲、南亚、中国、 非洲、中美、中安第斯山和南美东部。 d.索尔和卡特 他们认为农耕是从东南亚向全世界扩展的,而中国、印度等都是其传播地区。 (2)从西方文明中心论和各自成果来研究 ①布雷德·伍德 在《农业革命》一文中曾说:“食物生产的最初的成功实验,发生在西南亚洲肥沃的新 月形地带的山坡上,后来的农业实验也在中国(可能上独立的)和新大陆(当然是独立的) 出现过”。 ②N.C.瓦西里耶夫 认为直到公元前 4000 至 3000 年间,伊朗农业向中亚强烈渗透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迁,才使中国人“接受并掌握了邻人的最重要成就——农业经验和定居生活方式,栽培谷 物,驯养动物,磨制石器和制造彩陶,建筑房屋和埋葬仪式等”。
③费正清 中国人使用的铁器、战车、马匹、麦子、家畜和象形文字,全都是从近东经由中亚路线 传入的。 ④凯瑟温 在所有的栽培作物中,只有谷子才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 (3)索尔的推论 ①观点 a.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他们是中石器时代居于河水沿岸以捕鱼为主的人。 由于鱼类丰富,人类食物供应较为稳定,故人类可以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 b.热带地区生态环境多样化,具有食用价值的植物种类繁多,可以常年生长。这里的 环境条件就为那些具有无性繁殖的食用植物提供被人类选择进行驯化的机会。 ②最早发生驯化的区域和人群需具备的条件 a.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b.驯化中心要有多样化的地形和气候。 c.驯化不可能首先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因为那里需要先进的治水工程。 d.耕种不得不在林地中开始,因为原始的人类在那里“能够容易取得由于树木枯死而 用于栽培的空地”。 e.最早的农民必须已经掌握使之倾向于耕种的技能,索尔认为“林居”的使用斧头者 必然是驯化者的祖先。 f.原始的驯化者应该是定居的,因为“人类的食物也是兽类喜欢吃的”;如果人类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前,农业起源的假说以“发现论”为
代表。
这种观点认为,与原始社会采集狩猎获取食物相比,农
业是更有效率、更有优势的获取食物方式,由于原始人智
力发展水平有限,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初期并未发现农业的 这种优势。只要有人一旦发明或发现这种生产方法,农业 的优越性马上就会体现出来,并会被其他群体所采纳而迅 速传播开来。
(三)现代农业
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
我国关于农业起源权威的说法为《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业经
济卷》 “原始农业”条目:“原始农业产生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 以后,不是偶然的。冰河的消融,气候由冷变暖,为农作物的栽培提
供了环境条件;人口迅速增长,事物缺乏,也促使人类去开发新的生
活资料来源。在旧石器时期,人类劳动使用的是经过打击而成的极为 简陋的石器工具,后来在劳动中逐步学会了对石器进行精细的磨制加
类社会的发展就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
(一) c.o索尔的推论: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
依据:索尔认为最早发生驯化的区域和人群满足下列条件:
(1)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受饥饿威胁的居民,没有闲暇 去进行那种在遥远将来获得更多食物的实验。 (2)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那里有大量的遗传 因子可供选择和杂交”。这意味着要有多样化的地形和气候。 (3)驯化不可能首先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因为那里需要先进的治水工程。 (4)耕种不得不在林地中开始,因为原始的人类在那里“能够容易取得由于 树木枯死而用于栽培的空地”,他没有能力去破碎草地的表层草土。 (5)最早的农民必须已经掌握使之倾向于耕种的技能,索尔认为狩猎者不可 能是这些人;但“林居”的使用斧头者必须是驯化者的祖先。 (6)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原始的驯化者应该是定居的,因为“人类的 食物也是兽类喜欢吃的”;如果人类不在那里经常照管成长中的食物,就 不会有什么收获。
(二) 传统农业
3.传统农业的类型: (1)旱作农业: A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岸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 B农作物:小麦、谷子、高粱、玉米、大麦、大豆、甜薯、马 铃薯 经济作物:棉花、烟草、花生、大麻、亚麻、甜菜、杂豆菜 家畜、家禽:牛、马、驴、骡、猪、羊、鸡 C多是易受灾地区 (2)水稻农业: A分布:中国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 B是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集中 C经济作物:茶、甘蔗、蚕桑、黄麻 家畜、家禽:水牛、猪、鸡、鸭、鹅 D“三基鱼塘”模式与梯田
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
考古研究发现: 在野生食物资源分散、数量不太丰富的地区,单位面积内 不可能负担较多人群的食物供应,就使当地人群分成较小单位
进行觅食,以适应流动性较大的活动。因为人群无法定居下来
关注动、植物的习性,积累经验,进行驯化活动,农业与牧业 也就无法出现。 在食物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也就缺乏动力去推动人群花 费较多精力去开展动、植物的驯化活动。
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
因此,农业可能首先出现在野生食物资源有基本保证, 人群不需要进行长距离、强度大的劳动,在全年中食物的供应 并不均匀,出现季节性短缺的地区。这种生存压力就迫使人群 去尝试驯化动、植物,以获取新的食物来源,应付野生食物资 源的季节波动所造成的短期饥馑。这种驯化作用的成果逐渐发
展,使农业的事物供应超过了狩猎与采集所获得的食物时,人
单器械、传统经验等进行生产。
(2)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农业人口比量大,农业社会发展慢。
(二) 传统农业
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1)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 A 北方旱作农业: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北方旱作农业发展, 北方成为经济、人口重心,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B 南方水稻种植农业:东汉是有突破性进展,由撒播变成育种移栽; 至唐时,南方水稻农业有很大发展 C 由于人多地少,我国农业走上集约式的精耕细作与大量人力投入 的农业 (2)欧洲中世纪的农业 A敞田制:短期休闲农业,“两圃制”、“三圃制” 如“三圃制”一块用于冬种小麦、黑麦,一块用于春种大麦、燕麦, 一块用于休闲做牧场发展养殖业 B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混合农业 (3)美国的殖民农业:灌丛——休闲农业 A欧洲人和印第安人的作物与技术的融合 B出现占有大片土地的独家村式美国农村
第2节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1.“刀耕火种”锄耕、犁耕机械化作业
2.从农业驯化的起源地其他地方扩散
3.16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农业发展与传播给世界农业带来巨 大变化,形成多种类型
第2节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一、农业发展的阶段:
农业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 原始农业一一迁移农业 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迁移农业。现在
作用的。因为热带雨林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土壤中储存的养分太少,
不足以维持作物生长,“刀耕火种”可以解决土壤养分问题,符 合环境条件。但是,如果“刀耕火种”的强度太大,就会给热带
雨林带来破坏性的后果。
(二) 传统农业
(二) 传统农业 1.基本特征: (1)是一种生计农业,产品剩余量不大,依靠体力、畜力、简
工,使其生产效率提高,用途更广。尤其是火的利用和弓箭的发明,
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了一步。这样,人类社会就逐步进入了新石器 时期。在生产工具改进的同时,人类也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活动中熟 悉了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学会了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的简单方法。原 始农业就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
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
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
目前, “最佳觅食模式”作为主流理论,被用来解释更新世 末到全新世处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的利用经济向农业的生产经济过 渡的原因。
这种理论认为,动物觅食一般集中在一种或少数几种猎物上, 即所谓的最佳觅食。这种最佳食谱是那些平均食物收获量与平均食 物处理时间比值最大的那些种类;也就是说,花费最少力气或时间 而能获得最高回报的那些食物。人类也如此,在自然环境的压力下, 往往需要寻找最便捷的方式以获取食物维持自身生存。 海登(B.Hayden)提出宴享说 他认为,在农业出现的起始时期,其生产量不大,所以其在人 类原来的食物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可能很大。因此,海登考虑在 这种条件下,农业所驯化的植物的种类,与其说是为了补充原来食 物的短缺,不如说是扩大食物的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种类更加重要。
2、农业的特点:
(1)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经济部门。 (2)对土地的特殊依赖性。 (3)强烈的地域性、综合性和生态性。
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来说,认识农业就要认识世界上农
业的起源和扩散、主要农业分布区、农业与自然条件及文化因
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农业生产景观等。
要探讨农业起源问题,具体来讲,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考古, 就是搜集、挖掘和研究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和化石材料;
只在热带地区还保留这种农业类型,其主要地区包括:①南美
洲的亚马孙地区;②非洲中部的刚果地区;③亚洲的新几内亚 岛、东南亚一些雨林地区。
特点:对土地进行轮种,“刀耕火种”,依靠植物的灰分,
土壤的自然肥力,需要靠休闲来恢复,无法长期耕种。
(一) 原始农业一一迁移农业
在这个阶段,农业最大的特点是对土地进行轮种,在居住区
(三)现代农业
(三)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商品农业):产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取利 润为目的 1.基本特征 (1)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消费的 (2)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农业人口比重低 (3)大量使用机械、化肥、高产种子 (4)农场规模大 (5)与其它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农业社会化程度高“农工 商一体化”
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
(二)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
西亚两河流域的肥沃新月地区被认为是动植物的一个驯化地; 中东地区食物丰富多样;
野生谷物有大麦、小麦,是新的食物来源。谷物的保存需要储 存,加工需工具,食品制作需炊具→需要永久性的营地→定居;
植物驯化与动物的驯化是同时进行的。 (三)世界动植物驯化 1.驯化的动植物最早出现在中东,但后来亦出现于世界其他 地方 2.南北美洲在动植物驯化上有重要特色
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
20世纪60年代, 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以博塞洛普的人口压力 说为代表。 在冰后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扩大了, 人口的增长,使人类的足迹,除冰雪覆盖的极地外,已遍布五大洲 的各个角落。与人口增长的同时,采集和狩猎的强度亦随之上升, 特别是狩猎技术的进步,例如弓箭的改善与广泛使用,对大型动物 的捕杀过度,导致其数量下降,使食物出现短缺。在这种情况下, 人类就不得不转向其他事物来源,就不得不设法制作新的工具,发 明新的方法,增加新的事物来源与数量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在新的 食物来源中,植物的种子就占有重要地位。除去陆地与水中的动物 和鱼类的肉,其营养价值比较高以外,在植物中,种子所含的热量 明显高于植物其他部位(如根、茎叶和果实)。因而就在约一万年 前左右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
(二) 传统农业
(3)地中海农业: A分布于地中海周围地区 B农作物:小麦、大麦、玉米、水稻 C经济作物:葡萄和油橄榄 家畜:山羊、绵羊、猪 新发展的部门:果品业、花卉业、旅游业 (4)游牧业: A分布:副热带及温带及其干旱的草原与荒漠地区 B逐水草而居定居或半定居 C牲畜:羊、牛、马、骆驼等 东非:以牛无主 西非、北非、阿拉伯半岛:羊、骆驼 中亚:羊、马为主 青藏高原:牦牛 北极圈内冻荒漠:驯鹿
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理论,概况起来说,主要有: 詹姆配利· 罗恩的“天才理论”、 柴尔德的“绿洲说(接近论)”、 布雷德· 伍德的“核心地带(原生地)说”、 宾福德(Binford)的“边缘区域理论”、 贝廷杰(R.L.Bettinger)的“最佳觅食模式”论 海登(B.Hayden)的“新气候变化说”、 博赛洛普(E.Boserllp)的“人口压力论”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