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三首

古代诗词三首
古代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的。

古代诗歌赏析黄景仁《登北固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登北固楼》 黄景仁 振衣直上最高楼,吴楚青苍一望收。 此地山形常北顾,千年江水自东流。 乾坤莽莽鱼龙气,今古愔愔花月愁。 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振衣”典出《楚辞·渔父》中的“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首联点题,写诗人整衣登高,饱览胜景,心怀大畅。 B.颔联写山形如同顾望北方,化静为动;“千年”二字写出历史的沧桑感,江水滔滔,古今不绝,与后文的“今古”二字相呼应。 C.颈联“莽莽”同“茫茫”,写天地间鱼龙腾跃,莽撞而富有生气;“今古愔愔花月愁”暗含历史兴亡之叹。 D.本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妙用借代、叠词、夸张等手法,对仗较工稳,气势雄浑,富有表现力。 15.有人说,此诗尾联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分析二者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家一贯注重内省法,《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劝告读书人要在内心不断省察自己以提升自身道德和学识方面的修养。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蛟龙舞动于深渊,寡妇哭泣于孤舟的情形,侧面描写箫声的悲凉。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使用借代手法并借鸟鱼欢跃之态描绘春和景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C。“莽莽”指广阔旷远;“鱼龙气”指江面水汽,而非“鱼龙莽撞而富有生气”。 15、同:弘大意境、磅礴气势和高远理想。诗人面对自然的浩瀚无垠,激发出内心建功立业的抱负。 异:毛词偏重的是对个人前途与国家未来的思考,以问句形式发出深沉慨叹,答案暗寓其中,有“舍我其谁”的豪气,表现形式更为含蓄蕴藉。 黄诗偏重的是对自我力量的信心和把握命运的雄心。以上天赋予的“一拳”之力压服自然的浩荡潮流,彰显以一己之力挑战、征服命运的霸气,凸显其锐意进取的积极人生观。表现形式属直抒胸臆,酣畅淋漓。 16、(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1

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的练习题

5古诗词三首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______”标出。 1.草铺.(pūpù)横野六七里。 2.收篙停棹.(diào zhào)坐船中。 3.清平乐.(yuèlè) 4.最喜小儿亡.(wánɡwú)赖。 二、读拼音,结合语境写字词。 春风bāo kāi( )了大地的冰层,披着suōyī( )的mùtóng( )和扛着chú tou( )的老翁,都táo zuì( )在这míng mèi( )的春光里。 三、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笛弄晚风 三四声( ) .... A.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 B.牧童在晚风中挥舞着竹笛 C.舞动的竹笛捉弄着阵阵晚风 2.最喜小儿亡赖 ( ) .. A.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B.顽皮,淘气 C.放刁撒泼 无雨都张伞( ) 3.怪生 .. A.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B.责怪两个小孩子 C.怪不得 四、根据意思写诗句。 1.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喜欢的是调皮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牧童》的作者是______代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将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2.《舟过安仁》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______,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____。我们还学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______代著名词人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词写出了老夫妻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初中古诗词:《次北固山下》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古诗词:《次北固山下》原文译文赏析《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

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旅途。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顺风。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将尽之时。 江春:江南的春天。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指北固山。 乡书:家信。 【赏析】 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是人物一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风平浪静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

五下5.古诗词三首

5.古诗词三首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一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古诗词三首》。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 导入: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古人眼中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词三首》。 请同学们伸出右手,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初读: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三首古诗,注意老师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尝试读出节奏,下面开始吧。同学们读得可真投入啊!相信这些词语也难不倒大家,谁自告奋勇?这位男生,你举手最高,你先读。你声音洪亮,请坐。哪个词语没有读正确?我听到有的同学说剥莲蓬的剥(bāo),这里应该读剥,还有一个音是剥(bō)。你真是有一双火眼金睛呢!那你可以组一个词吗?非常好。同学们读得都非常棒! 老师在课前批阅大家的自主学习单是,发现锄头的锄字出错较多。我们一起来写一写。“锄”它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一个金字旁,说明它和金属有关,右边是一个帮助的“助”,我们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同学们眼学千遍,不如握笔一遍,快在你的自学单上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吧。写字的时候要注意头正,肩平,足安。 精读:生字词大家掌握的都非常的好了,刚才读的三首古诗中你最喜欢哪一首呢?我听到呼声最高的是第一首牧童。那我们就先学习这一首。请同学们伸出手与老师一起板书诗题。同学们,我们在写牧的时候,牛字旁的最后一笔要变提。那什么是牧童呢?对,就是放牛,放羊的孩子。一起来读:牧童。同学们的声音真洪亮!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就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呢?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吗?你说诗人吕岩因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你了解的可真不少呢,请坐。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朗读本首古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现在开始吧。同学们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你们已经读好了,有哪位同学可以尝试的来读一读呢?这位女生,你来读。你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但是总还感觉缺少那么点感情,请坐。谁还可以来读一读?你读的时候注意了停顿,非常好,请坐。同学们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如果能读出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们一起再来试一试!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同学们读的可真好!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描写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你是从哪句诗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同学们真会读书,那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呢?原野辽阔,笛声悠扬。概括的真不错。那哪位同学可以是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你来说。你说,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原野,放眼望去,无边无际笛声悠扬悦耳,时断时续的从远处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放完牧之后他又去了干了什么呢?他跑去草地上看月亮了。那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果真如此,那谁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呢?这位男生,你来。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后已是黄昏时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你说的非常的好,请坐。同学们,读完这首诗,这个牧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呀。非常的快乐,自在,无拘无束,那你你能从中体会到作者怎

2020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是很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里反而倍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 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本来诗歌教学我一向遵循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本堂课也不例外。本课结束后我通过询问学生,自我反思,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有几点思考: 1.在学生谈到西施的美美在何处时,学生无法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对西施浓淡相宜的美无法领悟时,我的教学环节就显得过于守旧,不知道恰当的引导,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其实可以引导学生,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被错过了。 2.平时学生习惯了那种一本书一支笔的课堂学习模式,师生间的交流和默契显得较为生疏,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旅途。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顺风。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将尽之时。 江春:江南的春天。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指北固山。 乡书:家信。 王湾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赏析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此诗载于《全

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

2019部编版语文三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径、斜、赠”等10个生字。会写“寒、霜、盖”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过程与方法: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山行》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诗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学生发现交流,再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句。)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1古诗词三首(3篇)

1古诗词三首(3篇)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三首古诗词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三首诗词进行比较教学。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 《独坐敬亭山》中的“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子的意思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变通,如: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望洞庭》中的“镜未磨”。要让学生知道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忆江南》中的“旧曾谙”要交待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导学生查字词典帮助理解。 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如用人称来说,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说,根据提供的画面来说,形成宽松的、相互交流环境。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质量,看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语言是不是连贯等。 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调。如《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忆江南》,以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朗诵。 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如采用三首诗词比较教学,可以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人不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较;对诗和词的形式上作些对比。还可以运用不同的音乐作配音朗诵,借以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 教学本组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通过查字典和联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时练习

17 古诗三首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两岸青山 ...。 ....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湖光 ...。 ..无风镜未磨 ..秋月两.相和.,潭面 二、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和时的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重点诗句品析 1.根据诗意写诗句 (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 一、1.(1)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1)湖面的光芒。 (2)指湖光和秋月。 (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4)指湖面。 (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二、1.宋苏轼雨天喜爱和赞美 1.李白“诗仙” 2.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三、1.(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1)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四、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1-精选

4 古诗三首 第1课时:学习《山行》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

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诵、默写《山行》。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斜人家 深秋美景 近景:枫林霜叶 第2课时:学习《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 唐山市玉田县鸦鸿桥镇河西小学刘杰博 QQ:449276438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

1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第二课时《望洞庭》、《忆江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 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优质教案

17.《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①认识5个字。会写13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5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④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1古诗词三首_9110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认识 2 个生字,会写 5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明诗意,背诗词,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 教学创新点:边学边练,实时反馈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1 独坐敬亭山 1.学生齐读课题“古诗词三首”,教师导入:把这个课题和以往的同类课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不同吗? 2.学生表述,教师相机训练学生规范的表述:是诗,是词。 3.教师过渡: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唐朝的诗写得最好,宋朝的词写得最好。诗和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些我们先不谈,咱们一首一首地学,慢慢地就明白了。 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4.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点:是否读正确了?注意“相”字的读音。 5.运用反复手法,训练几个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横向评价:诗味读得最浓的是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6.教师过渡:诗和词,最大的作用就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李白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听一段小故事:在被迫离开长安十年后的一天,李 白在游完安徽宣州郊区的敬亭山之时,写下了这首诗。一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 首诗,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感受? 7.学生表述,教师相机:(1)这种感受在诗题里边有没有表现?(2)在诗句里 有没有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着重注意“闲”和“厌”的解释。8.教师小结诗中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只有”一词的深意:能陪伴李白的,只有一座无言的敬亭山。这句话当中的“只有”什么意思?只有,就是除了 敬亭山,什么都没有!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的只是眼前的青山,身 边的孤独! 9.教师过渡:学了这么久,也不知道同学们学明白了没有,听老师说一段话,看老师说的是哪一句诗?教师引读:天上的鸟儿都结伴飞走了,不见了踪影; 那一片白云,它也飘走了,只留下孤孤单单的我。这世界上能陪伴我的,恐怕只有眼前的这座敬亭山了。 10.训练学生看着课件反复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11.教师组织学生在朗齐诵诗歌,笔记,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山行》。 3.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难点 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教学 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可以在初读古诗时引导学生集中自主识记,对多音字“挑”的读音可以放到语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要求会写的字和易错字老师要做重点指导。 本课的生字,除了在古诗中认读和理解,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这个生字的认知组词。如:“径”除了组词“石径”,还能组什么词语呢?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自然会引出很多含“径”的词,如“小径、山径”等;“斜”字除了组词理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来理解这个字;“赠”可以提出问题:你收到过别人赠送的礼物吗?你赠送过别人礼物吗?通过日常情境来理解这个字。 本课要写的字,包含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3种结构,可以归类指导,提高效率。易错字如“寒”,重点强调最后两笔是两点,不要写成两横。左右结构中左窄右宽的写法,可以归类指导。 2.古诗朗读 古诗朗读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古诗的真正意境。可以先听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轻声跟读,了解停顿、诗中感情等,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这样既可以有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古诗的思想感情。 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的,在诵读中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 3.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

三上《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名师精品教案 一、文本教学解读 本课的三首古诗均是七言绝句。《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回忆。本课三首古诗,既要让学生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又要在诵读中积累传承,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习这三首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词语、诗句意思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美好感情;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诗画结合,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 本课教学主要任务有如下四项: 1.识字写字。 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有11个,可引导学生在初读古诗时,标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互相交流后,教师作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径、赠、橙”是后鼻音,“挑”是多音字。 要求会写的字有13个,其中“径、斜、赠、刘、残、君、橙、挑”既要求认读又要求会写。针对难写易错的字,引导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作重点提示。如“径、斜、赠、刘、残、橙、挑”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结构的匀称和紧密;“寒、霜”是笔画较多的上下结构的字,上半部要写得扁一点。 2.朗读理解。 这三首古诗千古传唱,家喻户晓。诗文形象美、意境美,学生读起来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学要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借助注释理解词与句的意思,再比一比谁诵读得好。 古诗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配图、配乐、多媒体课件展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如《山行》这首诗,学生先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再小组合作朗读,借助注释理解词句。《赠刘景文》,教师可以借助图画帮助学生理解。从图画中启发想象,感情朗读,反复诵读,感受意境,体会诗情。《夜书所见》中还有许多用词巧妙生动、意境优美的地方,像“夜深篱

1古诗词三首()练习题

古诗词三首 一、给下面的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y īn ( ) lu ó ( ) ān ( ) nu ó ( ) xi án ( ) cu ì ( ) xu án ( ) chu ì ( ) 二、读拼音,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 山。 2、遥望洞 。 3、江南好,风景旧曾。 三、比一比,再组词。 谙( ) 庭( ) 亭( ) 潭( ) 暗( ) 廷( ) 停( ) 谈( ) 四、先解释带点的字词,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1、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厌: 句意: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和: 磨: 谙 闲 翠 螺

句意: 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谙: 句意: 五、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比喻 B、拟人 C、反问 D、对比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能不忆江南?() 六、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1、《独坐敬亭山》一诗中让我能体会到作者当时孤寂的心情的诗句是: 2、《望洞庭》一诗中让我能想象到的洞庭山水秀美的诗句是: 3、《忆江南》一诗中令我仿佛看到了江南色彩明丽的春光的诗句是: 七、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湖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1、这句话写的是刘禹锡《望洞庭》中的两句诗,这两句诗是: ,。 2、诗人的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把“洞 庭湖的水色”比喻成,把“洞庭湖中的山水”比喻成。

部分答案: 四、1、满足。鸟儿飞走了,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 动地看着诗人。 2、和谐。打磨。在月光皎洁的深秋,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相映衬, 显得那么和谐、宁静。在月光的照耀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带着宁静和柔和。 3、熟悉。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熟悉,多么了解。 五、1、B 2、A 3、C 六、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