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草原》

第一课草原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理清顺序,学习第一段。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及表达顺序;初步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3、学习、背诵第1、段,用结合生活实际和联想、想象的方法品味、感受草原静态的美,体会比喻句等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相应生字新词、重点监控易错、误读字形和字音。

教学难点:用结合生活实际和联想、想象的方法品味、感受草原静态的美,体会比喻句等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四、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1.激情导入。

同学们,那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想去欣赏吗?(想)请让我带大家去领略草原那美丽的风光。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让学生欣赏。

2.板书课题。欣赏完了,草原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景色美丽,草原辽阔)作家老舍先生笔下所描绘的内蒙古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带着疑问,这节,我们一起来学习12.《草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草原

二、整体感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1.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初略地读了课文,我可以向大家提个问题吗?(可以)课题是草原,课文写了草原什么呢?板:景色美丽热情好客。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四、自主、合作、探究“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五、拓展延伸及质疑问难

展示学生搜集到有关草原的图片、诗歌、歌曲……小组中交流、欣赏。

思考:题目是草原,但作者却不仅仅写了草原的美景,还写了草原人民,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听写生词

2、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尝试背诵。

3、对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草原》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联系上文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2、通过资料的搜集与补充感受蒙古族人民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性格特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蒙汉情深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体会课文表达的对草原景色的赞美和蒙汉情深的民族团结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写草原美景与蒙汉情深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这种融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方法

《草原》一课,我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为主打问题,以情景创设为手段,以“蒙汉情深与天涯碧草“上下文联系为线索始终贯彻整个课堂,进行小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实践。引领学生在体验蒙汉情深之际始终紧紧联系上文——草原美景。通过不同的朗读形式使之有动有静,让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与本课相关的草原风光片视频及乐曲;与重点语句相关的草原图片;课文重点句的文字课件等;

(2)与草原及蒙古族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归草原美景图

1、播放草原风光片,教师情景谈话导入:还记得那天我看到草原的情景吗?

2

3、想象美景,走进文本

(二)细读课文,理清场景,分清段落

1、自由读读课文第二部分,看看课文向我们描述了几个不同的场景在那些段落?简要批注或标画在书上。

2、学生读后标出,四个场景。草原途中——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

(三)精读课文,紧抓景人联系,理解“蒙汉情海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2、预设学生情况:蒙古族人民特别热情好客;评价引导:这火一般的热情,深厚的情谊让我么真是难舍难分啊;你想用怎样的话语来凝练这份情谊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