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概论

合集下载

议论文教学三要素

议论文教学三要素

议论文教学的三要素议论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作为语文教师要怎样讲好议论文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从事教学工作是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师教会学生阅读议论文,必须让学生弄清议论文的概念及常识。

议论文包括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所以议论文教学也中这三个要素是重点,下面主要从这三个方面阐述一下本人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准确把握论点所谓论点就是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讲解和主张。

一篇文章往往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文章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现在先谈谈怎样去找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的提出有很多种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文章去把握中心论点。

我们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论点的表述规律。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观点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必须是完整的句子,其观点要鲜明,表述要简明。

通常情况下,中心论点都可以从课文中找出来,其提出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1、文章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学生一定要先看文章题目,看看作者是不是在证明题目中的那句话,如果全文都在证明问题中的观点,那么毫无疑问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我们一看题目这句话,就发现它很显然是作者的一个看法,再通过阅读全文就可以肯定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再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题目非常明显,它清楚地表明了这就是作者的观点,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开门见山。

有很多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因此找中心论点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开头的语句。

如《怀疑与学问》开头就引用名人名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3、结尾归纳中心论点。

如《哨子》一课,作者先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论题,然后进行阐述,最后在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4、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

如在《想合做》。

作者由生活中的现象提出论题,在论述过程中阐述看法,即课文的中心论点:“想和做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怎么确定论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文构思方法)

怎么确定论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文构思方法)

在论文构思阶段,首先需要根据选题和材料提炼论点,其余工作才可以在此基础上组织和进行。

一、论点和分论点(论点和分论点的概念及关系)1.概念在逻辑学上,论点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又叫论断。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态度,反映作者的主要思想观点,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

论点要非常明确,不能摸棱两可;不能没有论点,否则将是无的放矢,不知所云,论文既无法组织,也没有任何意义。

一篇论文总的论点为总论点,或中心论点。

一篇论文只能有一个总论点,整篇论文的论证过程将围绕这个总论点展开。

不是所有的判断都适合作为论文的总论点。

论点的核心是其真实性尚需要论证,可以理解为猜想。

不需要证实的常识,以及显而易见的判断,都不能作为论点。

此外,虽然需要证实,但逻辑关系太简单的判断,因为无法展开,也不适合作为论文的论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论点相对于现有的成果,应是向前推进了一步,体现了论文的创新性。

对于论文而言,由于总论点通常比较复杂、深刻,所以还应有分论点。

分论点用来论证某一方面观点、某一事理,将总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分别论述。

这每一层次、每一侧面,就是一个分论点。

分论点从属于总论点,并为阐述总论点服务,回答总论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凡经过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就转变成为论证总论点时的有力论据。

每个分论点又可继续细分,并成为相对下一层次分论点的总论点。

可以一直分到段落的中心句或主旨句。

细分层次的多少,反映了总论点的深度,同时也决定了论文层次的多少。

重大选题,往往有很多层次。

对初学者,可以不必设计过多的层次。

2.总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存在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关系。

总论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统摄分论点并包举全篇论文。

它既是论文全部论证过程的中心,又是论文所有论证的落脚点。

分论点的设计应服从于对总论点展开论证的需要,是总论点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总论点的“血肉和手足”。

纪念白求恩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纪念白求恩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纪念白求恩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

分论点:①我们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②我们要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③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关系:文章从3个分论点论述了中心论点。

拓展资料:《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为纪念白求恩写的悼念文章。

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该文被选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2016年秋季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

该文叙议结合,夹叙夹议,叙则简明扼要,议则精辟恳切,为议而叙,议从叙出,叙议有机结合。

如:第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第二段分三个层次,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段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

叙述的内容不但有白求恩同志的情况,而且有用来对比的“不少的人”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不良表现,叙述白求恩的情况又先正面介绍后侧面介绍。

同是叙议结合,议论的方法也因段而异。

以第一段和第二段为例,第一段着重于事理分析,议论部分先作判断,后作深刻剖析,指出我们如何学习,所以先叙后议,以议为王;第二段着重于从正反事例的对比中证明论点,所以夹叙夹议,议论点到即止。

夹叙夹议,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中进行论述,立论就有很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语言概括而有力一是恰当运用成语,使语言生动、简洁,感情色彩鲜明,音节整齐均匀,便于诵读。

如写白求恩的精神,用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益求精”等成语,写白求恩的逝世,用了“以身殉职”这个成语;批评有自私自利思想的人用了“拈轻怕重”“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等成语,批评不安心本职工作的人用了“见异思迁”这个成语。

这些成语使文章言简意赅,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1文学审美特征是什么( 1 )哲理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

作为“表意之象”,即表达某种哲理和观念。

在文学上,是使用形象来表达文学艺术作品。

因此,被称为文学象征意象艺术,具有哲理性。

( 2 )象征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

认为对于一种外在事物,不能以它的表面现象来看,应该以它所暗示出来的另一面来分析。

象征由两种因素构成,第一层是是“ 意义”,另外一个是“意义的表现”。

第一层可以理解为外在的感性存在物,而“意义的表现”就是对这种外在感性存在物的某种意义的载体。

3 荒诞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

它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指形象、形态上的荒诞性;另一种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

( 3 )求解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

读者通过思考和求解,希望能够了解对作品意象所附载的意义或哲理,类似于猜谜。

读者对作品的审美过程,便形成了不断追问、不断探索的、不断求解的审美鉴赏过程。

读者在这个审美过程中,既有可能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如叔本华所说的那样“完全忘却了自己”,成为了艺术的痴迷者。

2、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春笋的起伏状况。

节奏有三种类型:长短型、高低型和轻重型。

3、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

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

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4、典型环境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社会环境,即主人公和周围人物所形成和辐射出来的具体关系。

5、典型人物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具有(有代表性的人物)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1文学审美特征是什么( 1 )哲理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

作为“表意之象”,即表达某种哲理和观念。

在文学上,是使用形象来表达文学艺术作品。

因此,被称为文学象征意象艺术,具有哲理性。

( 2 )象征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

认为对于一种外在事物,不能以它的表面现象来看,应该以它所暗示出来的另一面来分析。

象征由两种因素构成,第一层是是“ 意义”,另外一个是“意义的表现”。

第一层可以理解为外在的感性存在物,而“意义的表现”就是对这种外在感性存在物的某种意义的载体。

3 荒诞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

它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指形象、形态上的荒诞性;另一种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

( 3 )求解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

读者通过思考和求解,希望能够了解对作品意象所附载的意义或哲理,类似于猜谜。

读者对作品的审美过程,便形成了不断追问、不断探索的、不断求解的审美鉴赏过程。

读者在这个审美过程中,既有可能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如叔本华所说的那样“完全忘却了自己”,成为了艺术的痴迷者。

2、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春笋的起伏状况。

节奏有三种类型:长短型、高低型和轻重型。

3、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

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

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4、典型环境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社会环境,即主人公和周围人物所形成和辐射出来的具体关系。

5、典型人物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具有(有代表性的人物)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议论文文体知识梳理

议论文文体知识梳理
议论文文体知识梳理
1.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定义
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持有的见解和主张,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分类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不是每篇议论文都有分论点,有的只具备一个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道理论据。
论据
定义
用来证明观点、看法、态度的材料(事实和道理),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分类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实践检验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原理、定律等。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列举“四书”之一《大学》中的名言。
论证
定义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解决“怎样进行证明”的问题。(详见下面的“论证方法”)
有“某某说”等提示语,内容多为含哲理的古诗、名言警句、古语、俗语、谚语等。
引用×××的话来论证×××的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
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鲜明的对比。
举出×××和×××的例子加以比较,构成正反对比论证,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3.议论文的结构
4、语言特点: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2.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论证方法
判断标志
作用(答题格式)
举例论证
常以“如、又如”等字眼提示,并且有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
举出×××的例子来论证×××的论点,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说服力。
比喻论证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论点)比作×××(喻体)来展开论证,使论点更加鲜明生动、通俗易懂
道理论证

怎样确立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怎样确立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如何确定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谈论文写作是高中生须掌握的写作技术,但在平常的习作实践及高考考试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谈论文写作存在诸多问题。

此中最大的缺点就是写出的谈论文连架子都搭不起来,文章结构凌乱,缺少层次感。

致使结构杂乱的根来源因就是作者脑中没有清楚的纲要,行文时没有清楚、严实的分论点,因此只好东拉西扯,最后一篇文章凌乱无章。

不知所云。

这样的文章自然得不到评卷者的认同。

要除去这一缺点。

一定增强谈论文结构训练。

总论点的提出以“拆掉心墙”的话题作文引用式“人与人之间的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站在你眼前,你殊不知我。

”泰戈尔一句再一般可是的话,却道出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堵心墙。

人与人之间本应没居心墙。

直截了当式社会的发展(人的感情需求)呼喊我们拆掉心墙。

拆掉心墙要有(讲究、追求)正确的方法。

设问式人与人之间必然会产生摩擦、隔阂。

那么我们是去回避它,仍是解决它呢?我们应当选择后者。

反问式(总)从太古的原始社会到今日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人们的生活愈来愈好,但人与人间的距离愈来愈远。

矛盾、猜忌、愤恨聚积成一堵厚厚的心墙,隔断在你我之间,让我们没法走进相互。

这时颠覆这堵心墙,去目睹交流的称心,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损坏?运用比喻和排比式心墙是一道屏障:它挡住了阳光,让我们在黑暗中探索;它挡住了欢声笑语,让我们生活在冰凉的世界;它遮住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不到希望。

让我们拆掉那堵墙吧,由于它使我们失掉太多太多。

分论点确实立1、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此中心论点,一般能够有分论点。

论点应当鲜亮、正确、归纳,绝不行含糊其词,让人捉摸不定。

论点的地点一般有四个:①文题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②开篇如《改造我们的学习》③文章中间如《拿来主义》《论积贮疏》④结尾如《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资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

语文作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语文作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语文作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在语文写作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构建是十分重要的。

就像一座大厦的基石和支柱,它们决定了文章的结构和走向,也影响着文章的说服力和逻辑性。

中心论点是整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最主要的思想。

它应该简洁明了、明确具体,能够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旨。

比如,一篇关于“读书有益”的作文,其中心论点可以是“读书能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个中心论点清晰地表达了作者对于读书的积极态度和总体评价。

分论点则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支撑和论证。

分论点应当紧密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并且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仍以“读书有益”为例,分论点可以是“读书能够丰富知识,让我们了解古今中外的各种事物”“读书可以开阔视野,使我们超越自身的局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读书能够陶冶情操,培养我们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一个好的中心论点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它要有针对性,能够针对特定的话题或问题提出明确的看法。

如果论点过于宽泛或者模糊,就会让读者感到不知所云。

其次,中心论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

不能只是表面的陈述,而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探讨。

再者,中心论点要具有可行性和可论证性。

也就是说,能够通过合理的论据和论证方法来加以证明。

分论点的设置也有一些技巧和原则。

分论点之间应该相互独立,避免出现重叠或者包含的情况。

每个分论点都应该有足够的内容和证据来支撑,不能只是空洞的口号。

而且,分论点的排列顺序也很重要,一般可以按照重要性、逻辑顺序或者时间顺序等来安排。

在实际写作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确定需要经过深思熟虑。

我们可以通过对题目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来确定。

比如,题目是“挫折是人生的财富”,那么中心论点可以是“挫折虽然带来痛苦,但它能够磨炼意志、增长智慧、培养品质,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分论点则可以是“挫折能够磨炼意志,让我们在困境中变得更加坚强”“挫折可以增长智慧,促使我们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挫折能够培养品质,如坚韧、乐观和勇敢,使我们的人格更加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相互独立,不矛 盾、不重复,合在一起能完满回答文 章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例1、《把字写端正》
①把字写端正,能够让人阅读方便;
②把字写端正,不会在阅读的过程 中出错;
③把字写端正, 便于人与人之间的 交流。
改为:①把字写端正, 可以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把字写端正, 便于人与 人之间的交流;
参考:①风度是一种美德,一种
富有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 采(是什么);
②有了风度,能受到别人的敬重, 能增进爱心,有利于和睦相处 (为什么);
③要有风度,须加强道德情操的 修养,摒弃粗俗言行,自觉培养 良好的风度(怎么办)。
对照式
以“估价自己”为题,列一 组对照式分论点。
①正确估价自己,既看到自 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 足,就会不断努力,不断前 进。
③失败,对弱者是致命的毒药,对 强者是可以起死回生的强心剂。
例4、《人贵有自知之明》
①有自知之明的人,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的优缺点。
②有自知之明的人,能在工作上量力而 行。
③有自知之明的人,能对自我进行取长 补短。
④严于解剖自己,才能具有自知之明。
设置分论点的三种格式
并列式 以“论意志”为中心列分论点。
③把字写端正,是尊重中 国传统文化的表现。
例2、《人应该有自制力》
①有自制力,对抵制诱惑,专心读 书是有利的;
②有自制力,对搞好人际关系是有 利的;
③有自制力,对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挫折是有利的。
例3、《论失败》
①失败,对弱者是个句号,对强者 是个逗号。
②失败,对弱者是个休止符,对强 者是成功前的重音。
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 关系
中心论点:对一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最基本的 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总论点: 要求正确、深刻、明确、集中)
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分支,从属于中心论 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小观点。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 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③科学的魅力在于其永恒,每一项伟 大的发现都名留青史;
④科学的魅力在于其崇高,它带动文 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例2、《论力求完美》 ①力求完美,需要严肃认真的工作态
度; ②力求完美,需要有坚持不懈的韧性; ③力求完美,需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例3、《读报有益》 ①有利于了解天下大事; ②有利于提高道德修养; ③有利于提高阅读写作水平; ④有利于增长见识,扩大知识面。
递进式 绕中心论点按顺序依次解决 三个问题: 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 么办。
1、以“谈风度”为话题从 “是什么”“为什么”“怎 么办”的角度列分论点。 分论点1: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分论点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分论点3: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高地估价自己,瞧不
起别人,刚愎自用,不思努 力,就会停滞不前。
议论文一般呈“金字塔”结构。总论点放在 金字塔的顶端,下一层是支持总论点的分论 点。
中心论点的唯一性。 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相互独立,不矛盾、不
重复,合在一起能完满回答
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总分关系
例1、《科学的魅力》
①科学的魅力在于其公正,任何人都 能在科学殿堂发表自己的见解;
②科学的魅力在于其Βιβλιοθήκη 大,它的研究 领域上天入地无所不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