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价值对比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价值对比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价值对比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和萎缩。

该病导致胃黏膜细胞数量和功能减退,进而影响胃部消化功能。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病原微生物感染、饮食不良、药物损伤、遗传因素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价值,并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的优劣,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这对于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价值对比,以明确不同治疗方法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劣势,为临床医生和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一中医或西医治疗的效果、安全性、费用等方面的差异,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客观全面的信息,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对推动医学领域的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研究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慢性炎症的一种,常见于临床。

中西医结合治疗这一治疗模式逐渐受到重视,其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意义,对于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优势与局限,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发展和应用,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2007字】2. 正文2.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方法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常见症状包括腹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式,该方法结合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对比分析论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对比分析论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对比分析【摘要】目的观察胃复春联合益生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根除hp的疗效。

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组进行治疗,然后对比疗效。

结果治疗效果方面,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达95.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仅为78.3%,两者差异较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具有可比性。

上述患者在进行胃镜检查之前的1个月内,均未使用任何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以及糖皮质激素药物。

l.2 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患者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时,一般有嗳气、食欲不振、恶心、饱胀和钝痛感,部分患者出现贫血、消化道出血、舌炎、消瘦、脆甲、舌及乳头出现萎缩等。

②胃镜:为患者做胃镜检查,可见患者胃粘膜有灰白、苍白或红白相间表现,皱襞平坦而变细,黏膜变薄,甚至可见黏膜下的血管呈暴露状态。

③胃黏膜病理活检:通过为患者胃粘膜活检,可见患者胃粘膜腺体出现程度不等的萎缩(一般确定萎缩量在1/3以内的为轻度萎缩,高于1/3而低于2/3的为中度萎缩,超过2/3的为重度萎缩),同时伴有肠腺腺体萎缩或幽门腺化生,腺上皮和肠上皮均出现非典型性增生化生[1]。

④对患者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结果为hp 阳性。

1.3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为患者每天服用3次,每次4粒的胃复春片,连续服用12周,同时让患者每天饭后30分钟服用3次,每次4粒的贝飞达益生菌,连续服用12周。

②对照组:为患者连续服用12周的麦滋林,每天餐后2小时冲服,每天服用3次,每次3mg,同时为患者连续服用7天的克拉霉素、雷贝拉唑和奥硝唑,每天口服2次,每次服用剂量分别为500mg、10mg和0.5g,并为患者连续服用4周的瑞琪,服用时间为餐前30分钟,每天服用3次,每次5mg。

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的4周,需要为其再次观察临床表现,同时进行胃镜检查、hp感染检查以及胃粘膜活检等。

1.4 疗效评价标准若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对患者做胃镜检查时,可见其胃粘膜组织恢复至正常,未见炎性反应,腺体萎缩完全消除,肠上皮和腺上皮化生增生消除,则判定为痊愈;若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好转,对患者做胃镜检查时,可见患者炎性基本消失,腺体萎缩量低于1/3,肠上皮和腺上皮化生增生超过2/3好转,则判定为显效;若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对患者做胃镜检查时,可见患者多项降低1个级度或均出现逆转现象,则判定为有效;若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未出现改变,做胃镜检查也未发现好转,甚至有恶化表现,则判定为无效。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观察发布时间:2022-07-30T07:55:26.384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0期作者:甘中华高杰唐波段丽[导读] 目的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探讨病理诊断与胃镜检查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

甘中华高杰唐波段丽646000四川省泸州市,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病理科摘要:目的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探讨病理诊断与胃镜检查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

方法本文研究对象选择到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研究时间从2019年6月到2021年6月,数量共8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病理诊断,然后对病理诊断与胃镜检查结果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

结果对病理诊断以及胃镜检查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两种诊断伴肠上皮化以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数据并不存在明显差异,除此之外,伴异型增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关数据也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研究数据可以看出,对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病理诊断与胃镜检查所得结果并不存在较大差异,胃镜检查结果拥有较高的准确率,因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诊断可以应用病理诊断与胃镜检查,有助于全面提升诊断效果。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病理诊断;检查方法Clinical value of gastroscopy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GAN zhong-hua GAO jie TANG bo DUAN li(The Affili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646000, Luzhou ,Sichuan ,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TANGboEmail:****************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gastroscop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Methods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were 82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9 to June 2021. All patients underwent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then compared the results of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gastroscopy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Results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gastroscopy,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diagnoses with intestinal epithelization and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In addition,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ata with dysplasia and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 > 0.05). Conclusion Through the research data, it can be seen that there is no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sults of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gastroscopy in patients with atrophic gastritis, and the results of gastroscopy have a high accuracy. Therefor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gastroscopy can be used in the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hich is helpful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diagnostic effect.Keywords: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Gastroscopy; Pathological diagnosis; Inspection method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属于一种高发病,近几年发病率非常高。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和中医药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回顾了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临床研究方法、常用中药方剂、治疗机制等方面的进展。

重点分析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评价标准和治疗效果,以及中医药在治疗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

展望了未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中医药研究者投身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为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方法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方法日益丰富和成熟,主要包括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文献综述与数据挖掘等。

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随机对照试验是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随机分配患者接受治疗,以评估中医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中医药治疗的效果,为中医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观察性研究也是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中医药治疗的实际效果和患者的反馈。

莫沙比利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莫沙比利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莫沙比利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陆军平【摘要】目的:研究观察莫沙比利联合瑞巴派特与单用莫沙比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比较。

方法对我院2011年6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进行研究,包括门诊和住院经病理确诊的245例。

将这些病例按随机数表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莫沙比利联合瑞巴派特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莫沙比利治疗。

对比观察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

结果观察组使用莫沙比利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有效率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莫沙比利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相比于单纯使用莫沙比利具有更加明显的临床效果,可有效减少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而降低复发风险。

%Objec tive Discuss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of Mosapride combined with Rebamipide o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Methods Choose our hospital treatments of 24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bservation group adopts the Mosapride combined with Rebamipide therapy treatment, con-trol group with Mosapride treatment, obser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 and the statu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Results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efficiency ratio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s Mosapride combined with Re-bamipide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re more obvious clinical effects compared withsimply using Mosapride,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revalence of H. pylori and reduces the risk of recurrence.【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3页(P250-252)【关键词】莫沙比利;瑞巴派特;慢性萎缩性胃炎【作者】陆军平【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东佛山528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3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内科疾病,主要病理特征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等[1],病变引起了胃黏膜保护屏障的损害,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胃部恶性肿瘤的发生。

《2024年索法酮联合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研究》范文

《2024年索法酮联合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研究》范文

《索法酮联合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研究》篇一一、引言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胃黏膜萎缩和胃腺体减少为特征。

这种病症常导致胃酸分泌不足,引发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目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多样,但尚无特效药。

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医学界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索法酮联合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人。

2. 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索法酮联合胃复春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索法酮和胃复春的用法用量根据患者病情及年龄等因素进行调整。

常规治疗包括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措施。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胃镜下胃黏膜变化、血清学指标等。

三、结果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的胃痛、胃胀、嗳气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而对照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程度相对较小。

2. 胃镜下胃黏膜变化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胃镜下胃黏膜的萎缩程度得到明显改善,腺体减少程度减轻,黏膜下血管的充盈程度也有所改善。

而对照组患者的胃黏膜变化相对较小。

3. 血清学指标实验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如胃酸分泌量、胃蛋白酶原等)在治疗后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四、讨论索法酮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生理活性的物质,能够刺激胃黏膜细胞增殖,促进胃黏膜修复,改善胃肠道功能。

而胃复春则具有益气活血、养阴生津的作用,能够改善胃黏膜微循环,促进胃黏膜再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索法酮联合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胃黏膜的萎缩程度,改善血清学指标。

这一结果说明索法酮联合胃复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莫沙比利与瑞巴派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0例的临床疗效

莫沙比利与瑞巴派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0例的临床疗效

莫沙比利与瑞巴派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0例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选择莫沙比利+瑞巴派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加以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选择抽签分组的方法;对照组:莫沙比利;观察组;莫沙比利+瑞巴派特;对比疗效评价效果。

结果:在疗效评价效果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非常明显(P<0.05)。

结论: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疾病症状等进行分析后,合理选择莫沙比利+瑞巴派特药物加以联合治疗,可以获得显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评价效果。

【关键词】莫沙比利;瑞巴派特;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患者,往往合并表现出消瘦症状以及贫血症状,如果此类患者疾病呈现出进一步发展的情况后,会导致患者表现出恶性肿瘤的情况,临床症状主要集中于食欲下降症状、上腹部隐痛症状以及进食后疾病症状严重的情况等【1】。

为了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将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主要对象,临床展开莫沙比利与莫沙比利+瑞巴派特等不同用药方式对比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0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选择抽签分组的方法;对照组(45例):男30例,女15例;患者的年龄分布范围为29岁~7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39±3.62)岁;患者的疾病病程为2年~11年,平均病程为(7.25±1.32)年;观察组(45例):男32例,女13例;患者的年龄分布范围为31岁~81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42±3.65)岁;患者的疾病病程为2年~12年,平均病程为(7.29±1.33)年;观察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以及平均病程,存在均衡性(P>0.05)。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的临床比较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的临床比较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的临床比较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3年3月入住我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并将两种方式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本组患者经内镜检查全部确诊,诊断符合率为100%。

其中只有50例经病理诊断确诊,诊断符合率为71.43%,其中分别有25例和11例患者伴随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与此同时,本组患者的内镜表现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以胃黏膜变薄、胃黏膜粗糙和胃黏膜白相等为主要症状的诊断符合率更高。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和胃黏膜变薄、胃黏膜粗糙和胃黏膜白相具有密切关联,将两种诊断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在消化内科的疾病诊断中,慢性炎症类疾病普遍存在,作为其中比较常见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它最主要的病理表现就是胃黏膜的腺体不断萎缩[1]。

如果不能几时控制病情的发展进程,慢性萎缩性胃炎就很可能发展成胃癌。

所以,患者一经确诊就需要马上接受治疗。

为了能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率,为疾病的早期治疗争取时间,为制定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就需要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

为了探讨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我院随机抽了70例患者进行了如下研究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进行研究。

将患有胃、十二指肠肿瘤,消化性溃疡和其他胃、十二指肠疾病等患者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2]。

在此基础上,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疼痛、饱胀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反酸等典型的消化不良症状[3]。

本组中的有40例男性患者和30例女性患者,他们的最小年龄为22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60.4±3.7)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6-06-22T11:03:27.0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5期作者:左胜军[导读] 我们认为使用瑞巴派特联合莫沙比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增高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减少复发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左胜军
(孝昌县陡山乡卫生院内科湖北孝感 432912)【摘要】目的:观察莫沙比利以及瑞巴派特联合治疗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CAG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给予莫沙比利以及莫沙比利联合瑞巴派特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分别为88.00%和84.00%,均高于对照组(68.00%、66.0%)
(P<0.05)。

结论:莫沙比利与瑞巴派特联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莫沙比利,可以有效增加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减少复发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瑞巴派特;莫沙比利;幽门螺杆菌【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158-0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内科中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以胃黏膜腺体局限性萎缩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功能下降,伴随组织增生以及肠道上皮细胞病变,为胃癌的癌前疾病和癌前状态[1]。

因此阻断CAG的进展可以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生。

本研究分别选用莫沙比利单独或者与瑞巴派特联合对于CAG患者进行治疗,比较疗效差异。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CA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2012年全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确诊,金标准使用胃黏膜活检,内镜检查表现慢性浅表性胃炎加血管显露、黏膜不平、粗糙、皱襞萎缩等。

排除胃部恶性肿瘤以及非萎缩性胃炎、并发有其他疾病的患者,经知情同意,选取100例CAG患者进入研究。

患者平均年龄为(43.22±6.19)岁,男41例,女59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指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给予常规检查,行抗酸及幽门螺杆菌治疗。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莫沙比利(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5mg/次,3次每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巴派特片(浙江大冢制药有限公司)进行治疗,100mg/次,3次每天。

1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禁烟酒以及食用生冷辛辣,保持规律作息,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3 评价指标
临床疗效: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现炎症和腺体萎缩化生消失;显效: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胃镜检查下其炎症减轻,腺体萎缩、化生病变区域消失或者减少2个级度以上;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发生明显好转,或者出现病情恶化,腺体萎缩以及化生无明显变化。

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进行检验,检查Hp抗体阳性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 进行数据分析。

定性资料采用率来描述,率间差异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经治疗,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布不同(P<0.05),见表1。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愈+显效)为88.00%,高于对照组(6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28,P =0.016 <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n(%)
*
3.结论
CAG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胃黏膜退行性萎缩性的病变,与年龄、饮食习惯、Hp的感染等多因素有关[1],可依靠胃镜检查以及活检手段对患者进行确诊。

CAG的长久发展可能会引起患者发生胃癌等恶性病变,已于1978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前状态,因此采取积极手段治疗CAG是有效降低胃癌发生率的一个手段[2]。

现有对于CAG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病因寻找、饮食习惯改善,以及以抗酸、促进胃蠕动、减少胆汁肠液返流、保护胃黏膜等为主的药物治疗[3]。

莫沙比利是一种选择性的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能够促进体内乙酰胆碱释放,改善胃动力,刺激胃肠道运动,抑制胆汁反流,减少对腺体和胃黏膜的刺激,缓解患者炎症反应。

瑞巴派特作为一种新型药物,兼具胃黏膜保护以及抑制炎症损伤作用,可以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以及胃黏液的分泌,促进前列素E2的合成,促进溃疡愈合以及炎症作用的改善,已有研究使用瑞巴派特治疗胃炎患者,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4-5]。

本研究中,我们联合使用瑞巴派特与莫沙比利治疗CAG患者,结果发现联合用药在疗效上要优于单纯使用莫沙比利,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8%,且幽门螺杆菌转阴率为84%,均优于对照组,表明联合用药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也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使用瑞巴派特联合莫沙比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增高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减少复发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岩,周丹萍.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J].临床内科杂志,2014,31(2):83-85.
[2] 刘晓政,罗冲,尚品杰.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03):554-555.
[3] 李萃萃,李向莲,李幼平等.我国示范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循证评价与遴选之九:急、慢性胃炎[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12(8):930-938.
[4] 李晓勇,唐雪生.瑞巴派特与硫糖铝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胃黏膜保护作用对比研究[J].医学综述,2014,20(22):4203-4205.
[5] 罗晓霞. 莫沙比利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24例临床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0):3452-34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