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外联合配合针灸治疗粉刺
针药结合,内外同治,增效减毒——访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徐斌教授

针药结合,内外同治,增效减毒——访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徐斌教授徐斌,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分会主任委员。
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国家中医药局十一五重点学科针灸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针药结合团队负责人。
先后主持973课题1项,主要参加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要参与者(第2)2项。
发表论文论著321篇,2项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
主编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行业规划教材《实验针灸学》,主编十三五研究生教材《针灸医学导论》。
记者:徐教授,针灸和中药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针药结合,自古有之,扁鹊、张仲景、华佗等都是针药结合的名医圣手,您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针药结合多年,请问针和药的理法有何异同?徐教授:谢谢《世界中医药》杂志对本领域的关注。
关于针和药的理法有何异同问题,我想从3个方面分析。
首先,一般认为在治疗方法上,针灸与药物在使用方法和干预途径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即针灸通过刺激体表腧穴治疗病症,中药方剂通过内服进入体内治疗病症。
我认为这里需要注意,从体表干预不仅只治疗体表病症也可以治疗内部病症,从内部治疗也不仅只治疗脏腑病症也可以治疗体表病症,不能片面地理解。
人们经常将《黄帝内经》中“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的经典论述,理解为针灸只治疗躯体病、药物只治疗脏腑病,这在《黄帝内经》时代可能是正确的,但从后世的发展分析,我们认为更应该理解为“针灸从外治病、药物从内治病”;近现代的典型代表可见承淡安先生的《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该书在伤寒各适用针灸治疗的条目下均加入了针灸治疗方案,即“方能治者针亦能治”;另一部是杨长森的《针灸中药临床学》,将高等医学院校试用教材《针灸治疗学》的疾病治疗中增加了方剂,即“针能治者药亦能治”,构建了“理、法、方、穴、药”的知识体系。
粉刺(青春痘)的中医辨治

粉刺 (青春痘 )的中医辨治粉刺也叫做青春痘,是青春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炎症疾病,也是发育期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粉刺的发病率非常高,主要多发于面部、背部、胸部等皮脂腺较丰富的位置,通常以白头、黑头的形式出现,在经过挤压之后会出现黄白色脂栓,并且也可能伴随有脓疱、瘢痕等,炎症比较明显的时候会感觉到疼痛。
中医认为粉刺是由于肺热、血热或者是湿热、肾虚等引起的,并且在生活作息不规律时症状变得更加严重。
1粉刺的病因粉刺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皮肤科疾病,且多发于青少年群体。
粉刺的发生和人体的皮脂、雄激素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由于青春期的男性和女性雄激素比较旺盛,导致出现较多的皮脂,当皮肤表层脱落的表皮和皮脂混合在一起之后,就会堵塞毛孔,从而引发粉刺。
毛囊周边的细胞角化异常也是引发粉刺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角化异常造成毛囊变窄、变小,皮脂便无法排出去,就会形成粉刺。
同时,细菌感染、炎症、遗传、情绪等也会引发粉刺,还有一些诱发因素,比如激素类药物、不良的饮食习惯、高温环境、经常性熬夜、心理压力大等。
中医认为皮肤状态能够反映出人体五脏的情况,而粉刺的出现和人体五脏六腑有很大的关系,并且中国医学研究也表明了虽然粉刺出现在人体皮肤表面,但是发生的原因与脏腑功能的失调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在饮食作息不规律、月经前后有症状加重的现象。
人体面鼻部位以及胸背部属肺,通常由肺经风热而引起,或者过多食用油腻、辛辣等食物,导致脾胃蕴热而引起粉刺,或者由于青少年自身血气方刚,体内阳热上升而造成。
2粉刺的类型中医认为粉刺主要分为四种,即任冲不调、肺经风热、脾胃湿热以及痰瘀凝结。
冲任不调大多是在青春期之后出现粉刺,在人体的嘴周或者下颌位置比较多发,主要是由于人体内任脉和冲脉发生问题造成气血紊乱,因内分泌失调而引发粉刺,并且伴随有月经紊乱、小腹痛等症状,或者是皮疹增多、加重等,可以使用金菊花煎剂进行治疗,并在此基础上滋补肝肾,疗效会更好。
肺经风热一般是在脸部位置出现较多的黑头或者白头粉刺,并且伴随有红色的丘疹,颜色呈暗红色,伴随有手足发热、口干舌燥、舌苔偏少且质地红。
闭合性粉刺中药方有些什么

闭合性粉刺中药方有些什么封闭性粉刺对于女人来说,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通过中医治疗封闭性粉刺效果比较显著。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女人对于自己的脸蛋都是非常在意的。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闭合性粉刺的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闭合性粉刺的中药方自制中药面膜一:材料:土大黄、大黄、蛇床子、白芨、白芷、硫黄、枯矾做法:以上7种材料各取50g,然后在7种药材放入容器中,并加上100毫升溶度为75%的酒精,浸泡三个星期左右,取药液放入面膜碗中,再加上10g雄黄拌匀。
每日用棉签沾药液,外搽患处,每日3次,连续1-2月。
自制中药面膜二:材料:苦参、生何首乌、当归、醋做法:前三种材料各取50g,然后清洗干净放入锅中,加上500ml醋煮沸约1小时左右,将汁液取出,涂抹在患处,15分钟左右洗净。
早晚分2次,20日为1疗程,连续2-3个疗程。
自制中药面膜三:材料:大黄、雄黄、白芷方法:将以上三种中药取等量,研磨成粉末状,然后装在密封的瓶子里备用。
使用时每次取适量的药粉,混入清水调成糊状,敷在长粉刺的地方,每晚1次,2周为1疗程,连续2-3个疗程。
自制中药面膜四:材料:黄连、黄芩、大黄各4份,硫黄粉1份,五倍子、红花各2份做法:以上中药按照量调配好,然后研磨成粉末状,放入可以密封的瓶子中。
每次使用时就取自己所需的量,用清水调和成稀糊状,敷在患处,每日2-3次,连续1-2周。
闭合性粉刺的处理方法1、如果出现粉刺的同时还有口腔溃疡等问题,那么可以通过服用维生素闭合性粉刺族来解决。
2、如果粉刺主要集中在额头那就说明是内火过旺,平时多吃下火的食物,也可以配合服用一些中药。
3、如果粉刺主要集中在鼻梁那有可能是脊椎骨出问题,也有可能只是油脂分泌过盛和缺水。
多喝水,洗脸的时候滴入2滴洋甘菊精油,热水蒸脸,冷水洗脸。
4、如果粉刺主要出现在鼻翼附近那是新陈代谢不佳的表现。
需要注意肠胃的调理,每天早起一杯水不能忘记,多吃水果和蔬菜。
同样可以配合精油消炎、按摩和洗脸。
粉刺灵膏、粉刺灵丸(汤)治疗粉刺360例

5 粉刺 是皮脂腺的过度分泌 进入青春期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升高 , . 1
头面部的皮脂腺活跃 、 增大 、 分泌大量皮脂 , 这些部位毛孔开大、 易藏 污纳垢 、 细菌易繁殖 。所以油性皮肤 的青年易发生粉刺 , 而皮肤干燥 者较少发病 。 52毛囊 颈部 异常角化及阻塞 . 皮脂通过皮脂腺 导管进 入毛囊而被 排出 , 毛囊颈部细而狭窄。当该处表 角质层增生而脱落减少 时, 角质 层 在毛囊颈部增积 、 阻塞 , 皮脂不能正常排 出; 当角质栓与外界不能 相通, 形成 白头粉刺 ; 当角质栓与外界相通 , 落在外 面的角质栓呈黑 色, 为黑 色粉刺 。 53 _粉刺丙酸杆菌感染 毛囊中角质栓形成毛囊阻塞造成缺氧环境 ,
摘 要 :目的 观 察 中药 内服 及 外 用 , 内外相 结合 治 疗 寻 常 粉 刺 ( 痤疮 ) 临床 疗 效 。 方 法 30例 患 随机 分 两组 。 一 组 单 一 外 用粉 刺 灵 膏 1o例 的 6 8
治 疗 对 照组 , 内服 中药 粉 刺 灵 丸 ( ) 汤 结合 外 用粉 刺 灵 膏 ,8 1 o例 治 疗 。 二 组 均 为 1 5天 一 疗 程 , 治 3个 疗程 , 果 单 一 外 用 粉 刺 灵 膏 治疗 及 对 共 结
医学信息 2 1 年 1 月第 2 卷第 1 期 M d a If n n N v 2 1 . 0 2 . 0 1 00 1 3 1 ei 1 n r o . o. 0 0 V 1 3 N . c 0 1 . 1
粉刺 灵膏 、 粉刺灵丸( ) 汤 治疗粉刺 3 0例 6
张 晶
( 林 省松 原 市 中 医院 , 吉 吉林 松 原 1 8 0 ) 3 0 1
加 白花蛇草 2 g鱼腥草 2 g每 日 1 , 5、 0, 剂 外擦粉刺灵膏。②脾 胃湿热
袪痤饮配合针灸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骨关 节炎 ( s or ri, A 也称 退行 性骨 关节 病 , Ot at isO ) e ht 主要病 变 是关 节软 骨的退 行性 变和 继发 性骨 质增 生 , 重 影响 患者 的肢 体 严 功 能和 日常 生活 , 至 可造 成 关节 残 疾 , 影 响人 类健 康 最常 见 甚 是 的关 节疾 患之一 。 目 该病 的病 因和发 病机 制并 不 明确 , 前 现代 医 学认 为本病 是 骨 内压 增高 、 细胞 因子 参 与及 免疫 反应 夹杂 其 多种 中的复杂 的疾病 。 0 7 Fnly1 出骨 内压 升高后 动静 脉压 差 20 年 id f a3  ̄ 缩小 , 营养 血管 的血 流减少 , 能引发 软 骨 的降解 变化 , 可 同时造 成 软 骨下 骨细胞 的凋亡 , 启 动 破骨 细 胞性 骨 吸 收 的增 加 , 会 同时 软 骨下 骨重 塑 、 骨转 换 增加 , 软骨 下 骨硬 化 最 终导 致关 节 软 骨 的损 害 。细胞 因子 I一 ( L 1 白介 素一 ) 过诱 导 M P 基 质金 属 蛋 白酶 ) 1通 M ( 基 因表 达从 而 刺激 软 骨 细胞 和 骨 膜 产 生 MM sM P 可 以促 进 P ,M s 骨 基质 的降解 , 软骨 细胞合 成具 有透 明软骨 特性 的蛋 白聚糖 抑制 和 Ⅱ型胶 原 , 生 成有 纤 维 母细 胞 特性 的 I型胶 原 , 而使 软 促进 从 骨 细胞变 性 , 软 骨缺损 。I一 还 可 以促进 成骨 细胞样 细胞 的 引起 L1 增 殖 和骨 吸收 , 与骨质 增 生 和 软骨 下 骨囊 形 变 的形 成 , 激 软 参 刺 骨 细胞和 滑膜 细胞产 生 N 诱导 关节 软骨 细胞 的凋 亡[ O, 4 1 。 中医学认 为 , 节 炎属 “ 骨关 痹症 ” “ 、 骨痹 ” 畴 。 内经 》 出, 范 《 指 “ 病在 骨 , 骨重不 可举 , 酸痛 , 至 , 日骨痹 ” 《 骨髓 寒气 名 。 素问 ・ 节 六 脏 象论》 “ :肝者 罢极 之本 , 华 在爪 , 在筋 。 故 本病 以肝 肾不 其 其充 ” 足, 精血 亏 损为本 , 感受 外 邪 , 气滞 血 瘀 为标 。寒 为 阴 邪 , 易伤 阳 气, 阳气 虚损 , 血无 以温 煦鼓 动 , 涩不 畅 。 气 血 风寒 湿邪侵 袭 , 阻于 经络 , 于筋骨 , 客 留于肌 肉关 节 , 致肿 胀 、 痛 、 伸不 利 。疾病 日 疼 屈
袪痤饮配合针灸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内蒙古中医药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 )也称退行性骨关节病,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甚至可造成关节残疾,是影响人类健康最常见的关节疾患之一。
目前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明确,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骨内压增高、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及免疫反应夹杂其中的复杂的疾病。
2007年Findlay [3]指出骨内压升高后动静脉压差缩小,营养血管的血流减少,可能引发软骨的降解变化,同时造成软骨下骨细胞的凋亡,会启动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的增加,同时软骨下骨重塑、骨转换增加,软骨下骨硬化最终导致关节软骨的损害。
细胞因子IL-1(白介素-1)通过诱导MMP (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表达从而刺激软骨细胞和骨膜产生MMPs ,MMPs 可以促进骨基质的降解,抑制软骨细胞合成具有透明软骨特性的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促进生成有纤维母细胞特性的Ⅰ型胶原,从而使软骨细胞变性,引起软骨缺损。
IL-1还可以促进成骨细胞样细胞的增殖和骨吸收,参与骨质增生和软骨下骨囊形变的形成,刺激软骨细胞和滑膜细胞产生NO ,诱导关节软骨细胞的凋亡[4]。
中医学认为,骨关节炎属“痹症”、“骨痹”范畴。
《内经》指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故本病以肝肾不足,精血亏损为本,感受外邪,气滞血瘀为标。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虚损,气血无以温煦鼓动,血涩不畅。
风寒湿邪侵袭,阻于经络,客于筋骨,留于肌肉关节,致肿胀、疼痛、屈伸不利。
疾病日久,筋骨失于濡养,筋挛骨痿,关节活动不灵或增生变形。
骨龙胶囊以新鲜雄性狗腿骨提炼的狗骨胶为主,具有补肾益气、通血脉、暖腰膝、填精髓的功效,配以穿山龙活血舒筋,祛风止痛,使气血流畅,血活筋舒,二者合用,共奏祛风散寒、活血镇痛、强筋壮骨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骨龙胶囊含有合成软骨的主要成分氨糖(葡萄糖胺、乙巯氨基乳糖),软骨素硫酸盐、骨胶原蛋白。
中药内服配合香连金黄散、火针治疗局部痤疮1则

次性使 用 , 避免 一针多 人使用 , 防止 了交叉感染 ] 。
金黄 散 又名 如 意金 黄 散 , 为 中医 外 科 常 用 方 , 常 用
于疮 痈初 起 的红 肿 热 痛 。金 黄 散 方 中天 花 粉 清 热 消 肿 止痛 ; 黄柏、 生大 黄 清热燥 湿 , 活 血祛 瘀 ; 姜黄、 白芷 行 气
【 关键词】
痤疮 ; 香连 金黄散 ; 火 针
痤疮 是 皮肤 科 的一 种 常见病 , 主要 指毛囊 皮 脂腺 的
佳 。 中医学 要求 辨 证论 治 , 辨 清病 因病 机 。本 例 患者 辨 证属 心肝 火 旺 , 《 肘 后备 急方 》 载: “ 年 少气 充 , 面 生 疤 疮。 ” 青 春期 肝 阳 旺盛 , 皮 脂 腺 分 泌 较 旺 盛 。肝 主 疏 泄 ,
《 灵枢 ・ 经筋》 称火 针 疗 法 为“ 燔针” 法 。研 究 表 明 ,
火针具有 激发经 气 、 行气 活血 、 通 经 散结 、 以热 引 热 、 泻火 解毒等作 用 。传 统火针 针体 大 , 针刺 时疼 痛 明显 , 易 留瘢 痕 。毫火 针针身 短 , 手 握 针稳 , 进 针 定 位 准确 , 进 针 深 浅
慢性 炎症 , 常发 生于 面颊 、 额部 、 颊部和鼻唇沟等处 , 好
发 于青 春期 , 青 年 人 痤 疮 的发 病 率 为 2 O ~3 O 。临
床表现主要为粉刺、 丘疹 、 脓 疱 及 结 节 等损 害_ 1 ] 。 因其 缠 绵 难愈 , 患处 多 留有 严 重 瘢 痕 及 皮 下 硬 节 , 极 易 使 患 者产 生 自卑 、 心烦 、 焦虑等情绪 , 造 成 患 者 心理 负 担 , 严
减治 疗 ] , 也可 用 当归芦 荟 丸、 泻 心 汤 合 加 味 逍 遥 散
针灸联合外治疗法治疗痤疮现状

感、 皮质下 、 面颊 为 主 穴 , 配 以胃、 大 肠 、肝 、 胆、 膈、 脾, 用 王 不
司生 产) 进 行 随机 对 照观 察 , 结 果 火 针 治 疗 组 总 有 效 率 为
9 5 . 8 , 明显优于对照组 的 7 3 . 7 。黄蜀 等[ 4 ] 局部 取每个 结
Ep i d e mi o l , 2 0 0 6, 3 5 ( 1 ) : 8 3— 92 .
方 面 取 得 了 明显 疗 效 , 现 总结 如 下 。
疗3 疗程 。1 2 4例 中, 治愈者共 1 0 5例 , 为8 4 , 其中 1 个疗程 治愈者 4 9 例( 4 0 ) , 2个疗程治愈者 5 6 例( 4 4 ) , 其余 1 9例
经1 ~3个疗程 治疗 后均显 效 。郑英 斌[ 6 ] 等选 取 曲池 、 血海 、 肾俞 、 大椎 、 胃俞 、 三 阴交 、 肺俞 、 阳陵泉 ( 左) 、 足 三里 ( 右) , 女 性加关元 , 男性加 中脘 , 用埋 线的方法治疗 痤疮 5 8例 , 痊愈 2 8
E 9 ] 黄洪波 , 李东. 穴位埋线临床与基础研究概况 E J 3 . 河北 中医 , 2 O l O ,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 0 1 3 年第 3 4 卷第 1 0 期
针 灸联 合 外 治 疗 法 治 疗 痤 疮 现 状
王 蒙蒙 ,陈复 贤
( 泸 州 医学院 中西 医结合 学院 ,四川 泸州 6 4 6 0 0 O )
关 键 词 :痤 疮 ; 针 灸; 综 述
节或囊肿顶部 中央及基底部 , 整体 取肺俞 、 膈俞 、 脾俞 对 1 0 6 8
配足三里 、 内庭 穴 ( 均双 侧) ; 冲任 不 调配 天枢 、 公孙、 三 阴 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内外联合配合针灸治疗粉刺
发表时间:2011-07-21T08:46:07.250Z 来源:《求医问药》2011年第5期供稿作者:廖运龙
[导读] 粉刺也称“肺风粉刺”,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廖运龙(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621000)
【摘要】将粉刺分成肺胃郁热、湿热蕴结、痰湿瘀滞三型进行辨证论治,分别用自拟清肺汤、茵陈蒿汤、桃红四物汤加减,并外用自制5%硫磺霜剂,配合体针疗法,多法联合,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粉刺;痤疮;辨证论治;针灸;硫磺
【中图分类号】R28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5-0080-02
粉刺也称“肺风粉刺”,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
本病为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好发于15~30岁的青春期男女[2],基本损害为毛囊性丘疹,自觉症状有微痒,感染时可有疼痛。
初起皮疹为针头至芝麻粒大小,红色或呈黑头粉刺样,可挤出黄白色脂栓,进一步发展,顶部出现小脓疱,脓疱破溃而愈,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和轻度凹陷性疤痕,严重者可形成结节、脓肿、囊肿等多种形态损害,愈后留下明显疤痕,皮肤变得粗糙不平。
现代医学称为“痤疮”。
因本病影响美观,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和心理压力,尤其是女性患者,常为此而苦恼。
在十余年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断总结经验,通过辨证论治,内服外用中药并结合针灸,多法结合,调理根本,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法如下:
1 肺胃郁热
此型证见丘疹呈红色,有黑头或白头,可挤出黄白色粉渣,或有痒痛。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1.1 中药内治治以清解肺胃为主,活血化瘀为辅。
方用自拟清肺汤:枇杷叶15g、桑白皮10g、黄芩10g、白花蛇舌草20g、赤芍
10g、生地15g、丹参15g、夏枯草15g、薏苡仁20g、紫草10g、生甘草6g。
加水煎汁,每日1剂,服2次。
随证加减。
1.2 中药外治自制5%硫磺霜剂。
选择中药大黄、硫黄各5g、冰片2g,研成极细末,加宝宝霜调成100g,敷于患部。
每隔两日1次,5次1疗程。
1.3 针灸疗法主穴选择尺泽、曲池、大椎、合谷、肺俞、委中。
配穴选四白、下关、颊车。
用泻法,中等刺激,留针半小时,每日针1次,10次1疗程,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
2 湿热蕴结
此型患者颜面、胸背皮肤多油腻,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口臭,便秘,尿黄。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1 中药内治治以清热除湿为主。
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30g,薏苡仁20g、栀子15g、黄芩15g、益母草15g、大青叶15g、赤芍15g,大黄6g、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
随证加减。
2.2 中药外治与肺胃风热方法相同。
用自制5%硫磺霜剂。
2.3 针灸治疗主穴选太阳、大椎、曲池、合谷、肺俞、委中。
配穴选内庭、大肠俞、足三里、脾俞,病变局部周围穴。
脾俞用补法,其余均用泻法。
留针半小时,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
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
3 痰湿瘀滞
此型患者病程多已较长,皮疹结成囊肿,或有结节、疤痕、脓肿,皮疹颜色较暗,可有纳呆、便溏,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3.1 中药内治治以除湿化痰、活血散结为主,健脾为辅。
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6g、赤芍6g、桃仁6g、红花各6g,昆布10g、海藻10g、炒三棱10g、夏枯草10g、陈皮10g、制半夏各10g,茯苓15g,山药15g,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
3.2 中药外治选大枫子仁、杏仁、核桃仁、天花粉、白芷、樟脑各30克。
先将三仁同研极细末,再加樟脑一同研细如泥,如太干,加麻油少许调匀。
每晚于患处搽1次。
3.3 针灸治疗主穴选丰隆、合谷、委中、肺俞、病变局部周围穴。
配穴选血海、三阴交、脾俞等。
脾俞用补法,其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
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4 典型病例
张某,男,19岁,学生,2000年6月9日初诊。
患者于两个月前与同学一起吃烧烤之后次日开始出现颜面部发红,散在红色丘疹,当时未介意,一周后开始出现白头丘疹,并能挤出乳白色粉质物,范围逐渐扩大。
在外院诊为粉刺,前后治疗一月余无效,甚至出现脓疱,故来我处求诊。
望其面部皮色潮红,有散在红色丘疹或脓疱,心肺肝脾无异常,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诊断:粉刺(痤疮),证属肺胃郁热,药用自拟清肺汤:枇杷叶15g、桑白皮10g、黄芩10g、白花蛇舌草20g、赤芍10g、生地15g、丹参15g、夏枯草15g、薏苡仁20g、紫草10g、生甘草6g。
加水煎汁,每日1剂,服2次。
外用自制5%硫磺霜剂外敷面部,隔两日一次。
辅以针灸(选双侧尺泽、曲池、合谷、肺俞、委中、四白、下关、颊车),每日针1次。
如上法,服药15剂,外敷5次,针15次后,患者面部丘疹、脓疱等皆消退,皮色恢复正常,嘱患者继续内服中药10剂,并注意饮食调理。
随访两年未见复发。
余某,女,18岁,学生,于2003年7月12日初诊。
患者面部、背部长粉刺一年余,此起彼伏。
曾用过多种祛痘霜、药膏等效果均不佳,平时喜吃烧烤、火锅及甜食。
查:两颊、下颌、上背等处皮肤有众多粉刺,色红,背部有多处较大丘疹伴肿痛,并有较多脓疱,皮肤油腻,口干,大便干而难解,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为粉刺(痤疮),证属湿热蕴结,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30g,薏苡仁20g、栀子15g、黄芩15g、益母草15g、大青叶15g、赤芍15g,野菊花15g,紫花地丁15g、大黄6g、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外用自制5%硫磺霜剂,每3日外敷一次;辅以针灸(主穴选太阳、大椎、曲池、合谷、肺俞、委中,配穴选内庭、大肠俞、足三里、脾俞),每日1次。
如此法,10日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脓疱消除,粉刺减少,已无肿痛,大小便也恢复正常,舌红,苔黄,脉数,内服药去掉紫花地丁、野菊花,继续原治疗,一周后,面部完全恢复正常,背部有少量散在丘疹,无新皮损出现,大便偏稀,余皆正常,续前方,停针灸和外用药,再5日后所有皮损完全消失,大便稀,舌脉正常,去大黄加神曲、焦楂各15g、山药30g、砂仁6g,再内服三剂而愈,后随访1年余未见复发。
5 分析
中医认为,粉刺患者一般因素体阳热偏亢,肺经久蕴郁热,营血有热,循经上犯,薰蒸于面,或过食辛辣油腻之品,生湿化热结于肠
中不能下泄而郁于内,或因肝气郁结,或脾虚痰湿内停,日久化热,湿热挟痰,复感毒邪,血瘀凝结肌肤而发病。
笔者临证之时辨证施治,一方面内服药物以清解肺胃、除湿化痰、活血软坚,再配以针灸治疗以疏调阳明经气,宣肺清热,疏通经络。
另一方面,硫磺性温,味酸,有毒,归肾、大肠经,外用可杀虫止痒[3];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硫磺具有杀灭螨虫、细菌、真菌的作用,并可去除皮肤多余油脂,溶解皮肤角质层,其缓和作用既可缓解疼痛,又能消除炎症。
诸法合用共奏舒经活络、除湿化痰、泻火解毒、活血化瘀之功效,既而有效消除粉刺患者的各种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主要与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毛囊皮脂腺毛囊管壁角化并堵塞毛孔,造成皮脂排出不畅而引起的皮脂腺毛囊的慢性炎症。
也与现代饮食结构中肥甘厚味与腥热辛香食物的摄入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加都有一定的关系。
尽管临床各类患者病因不同,治法各异,然而防治痤疮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起居有常、生活规律、精神放松、心情舒畅,多食清淡饮食及水果蔬菜,忌食辛辣及肥甘厚味。
参考文献
[1] 陈红丰.中医外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70
[2] 李和平.简明中西医皮肤病诊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357
[3] 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