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化与发展探讨

合集下载

校企资源共建共享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校企资源共建共享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校企资源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面对现代社会急需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建共享校企资源,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已成为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校企资源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一、校企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1.1 产教融合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需要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更加贴近企业,因此产教融合也就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1.2 校企资源共建共享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提供更多实际的项目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与企业资源的共享,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校企资源共建共享的实施方式2.1 产教合作模式的建立学校与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行产教融合,共建共享资源。

2.2 项目开发与实践学校与企业可以进行项目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开发,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3 师资力量的共享学校与企业可以共享师资力量,邀请企业专业人才来学校授课,也可以邀请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研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效果3.1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校企共建共享产教资源,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2 加强了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营机制和企业文化,提前适应职场生活,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3.3 推动了教学的改革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更加关注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推动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四、校企资源共建共享的问题和对策4.1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会影响合作效果,需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

、,,,[l]。

,,,,。

,,,,,,,,。

,、,“,”,、,。

、。

,,,,,。

,,,,,、、、,,、、。

1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定义和内涵,,,,,,、。

1.1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

,。

,,,,。

,,,、、。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徐群英(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以培养学生多维度知识体系构建为目的,能较好的被企业认可并发展成为有系统设计思维能力、整体设计观、跨界整合设计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

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企业真实项目操作流程的技能为依据,全面梳理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性、落地性、时效性、课程以促进学生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探索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21.24.73作者简介:徐群英(1976.01—),女,汉族,浙江杭州人,副教授,艺术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167. All Rights Reserved.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

1.2协同教学属于团队教学、合作教学、共同教学,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运行,构建以协同育人为目标的联合教学方式,,,、、,,,。

,,、、,,,、、。

,,[3]。

,,,,,。

,,,,,,,,、。

1.3校企合作,优化教学资源;协同教学,共建育人模式,,,,,,,,、,,。

2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2.1协同育人师资团队的组建,,,,,,。

、,。

、、。

、、,,、、。

,,,。

2.2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定,“,,、”。

、、。

,,,,,,。

、,,,、,、、、。

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

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

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1. 引言1.1 校企融合的意义校企融合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模式。

校企融合的意义在于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使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

校企合作也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抓住市场需求,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使教育更符合时代需求。

校企融合还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多的资源支持,促进学校的发展和进步。

校企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助于学校的整体提升,是教育领域的一种重要发展模式。

1.2 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协同育人是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强调学校和企业之间共同育人,共同负责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协同育人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教育培训。

学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而企业则有实践性强、市场导向的特点,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体验。

协同育人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和专业化。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培养,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协同育人可以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补,还可以促进教师和企业员工的教学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交流,为双方带来更多的想法和启发,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协同育人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学校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3 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教师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育素养和跨学科的能力。

教师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可以使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可以充分整合校内和校外资源,实现教学与生产、学习与工作的紧密结合。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

校企合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还停留在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和校方派学生实习的层面,缺乏深入的合作机制和长期的合作规划。

2.合作模式单一。

目前的校企合作往往局限于特定专业或特定企业,合作形式单一,缺乏全面的、深入的合作。

3.双方合作意识不足。

一些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合作意识较弱,对校园企业文化融合的意愿不够强烈,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4.师资和技术力量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和科研能力薄弱,很难提供企业需要的技术支撑。

以上问题使得当前的校企合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和效果。

三、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为了更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一些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他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1.建立合作机制。

一些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制定了详细的合作协议和合作方案,建立了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了校企教学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共享,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研究

260作者简介:徐静(1982-),女,汉族,山东龙口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财务管理。

丁新旗(1982-),男,汉族,山东栖霞人,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职业教育。

课题:2019年烟台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烟台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编号2019-YTSK-222)。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研究徐静 丁新旗 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摘要:高职院校在对育人模式不断进行革新的过程中,历经不同的人才培养形式。

无论是产教融合,还是校企合作,都在某种程度上取得进展。

但学校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阵营,其教学思想应能与社会的实际发展趋势进行结合。

基于此,高职院校应能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融入到全新的社会发展格局中。

能将其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融合,侧重于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力度;致力于实战生态中的“双创”教育,提高校企协同育人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高职院校基于时代的发展的要求,在培养与其需求标准更加契合的人才过程中,应能不断对育人模式进行优化。

在对其教育内涵进行深化建设过程中,应能立体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基于产教融合,致力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应能重视其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同时,高职院校相关管理人员,基于客观教育理念上,应能重视育人主体向多元化演进。

在帮助学生充分提高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应能对创新教育教育给予一定的重视。

并能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其进行科学的融合,并能开发合理的着力点,具体落实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一、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之必要性解析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应能与社会的发展趋势、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科学的结合。

能培养出与时代高度契合的复合型、实践应用型人才。

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创新创业等能力,从而,确保学生未来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实现其个人价值。

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

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

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在教师教育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校企融合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此举有利于教师培养,有助于学校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这一背景下,校企融合已成为推动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校企融合对教师教育的意义1. 增强教师教育的实践性校企融合可以使教师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真实的教学环境进行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

通过校企融合,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优秀专家,使教师可以近距离接触企业实践,了解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校企融合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和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参与企业的实践项目,教师可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创新性和应变能力。

3. 丰富教师教育的资源支撑校企合作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支撑,包括实践场地、设备、资金等方面的支援。

这些资源的支持,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校企融合的形式和途径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融合可以通过联合培养模式,建立起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培养优秀教师。

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制定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机会,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教师。

2. 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岗位培训。

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3. 举办教师研修和拓展课程三、校企融合的挑战与对策1. 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对接难学校和企业在资源的对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资源不相匹配的问题,需要双方在资源共享和合理利用上有更好的配合。

建立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资源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化,推动教师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文化视野425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李洁雯 私立华联学院财经系摘要:文章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内容、形式和深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在高职院校现有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深化产教融合,建设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在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进行突破。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6-0425-01一、校企合作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以适应经济市场上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需求,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学校理论基础教育为基础,企业提供实践平台,将校内课程教学与企业业务需求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产检深度融合,培养适应社会企业业务需求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校企合作是有效地具体途径,对院校的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起着推动作用,可以解决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的软硬件和环境建设不足的状况。

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校企合作缺乏长期稳定的有效机制高职院校若在思想认识、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和实习机制等方面,若没有配套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情况下,将学生送到企业实习或是请企业技术专家进校教学,没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导致校企合作质量不高。

(二)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时,将企业作为教育过程的外在载体,企业只是学校产品的消费者,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应将企业纳入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并使企业的人才评价构成学校的评价因素,制定有效机制促动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除了提高实习场所环境,还要在人才培养、考核评价、课程标准等方面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发挥企业的主动作用,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和经济利益考虑,实现校企合作共赢才能促动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探讨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探讨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探讨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概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显得尤为重要。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促进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1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理念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于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参与,构建起一个开放、互动、共享的教育生态系统。

这种模式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塑造,以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1.2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实施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首先,需要建立起校企双方的合作机制,明确合作目标和责任分工。

其次,要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教育资源有效结合。

再次,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

最后,要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确保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关键要素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成功实施,依赖于多个关键要素的有机结合。

这些要素包括合作机制的建立、课程体系的创新、实践教学的深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评价机制的完善。

2.1 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是协同育人模式的基石。

双方需要建立起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设立合作机构、定期沟通交流等方式来实现。

2.2 课程体系的创新课程体系是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

在协同育人模式下,课程体系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创新。

这包括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以及课程资源的共享。

2.3 实践教学的深化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化与发展探讨
发表时间:2017-07-25T11:02:34.0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8期作者:胡宝宝林宗得
[导读]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应强化院校与企业内部改革,加强管理,稳妥有效地开展合作。

广东科技学院广东东莞523083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却显露出一些问题。

尽管国家一直都强调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但学生的技术创新和创造能力依然薄弱。

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我国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转变了经济发展的模式,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这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十多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走过了一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仍然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本文将探讨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然后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一、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概述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校企协同育人注重产教深度融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

“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育模式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高等教育下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外高等院校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相比之下,我国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合作理念、合作政策、合作机制等诸多问题。

在目前的形势下必须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

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措施
首先,高等院校应制定“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政策激励机制。

该激励机制的目的是要突破制约校企协同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成为院校和企业相互“推动”的动力源。

高校可通过政策的适度调整,充分释放人力、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环境氛围,研究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使教师从过去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一般传授模式中走出来,更加注重实践和对技术创新化的倡导,鼓励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领域,将科技开发成果直接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为经济建设服务。

其次,高等院校应制定“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全面有效的融合和整合。

院校和企业可组建战略联盟,将院校的知识技术扩散需要和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以及校企各自的创新要素,通过新模式、新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快校内科研成果的转化,鼓励师生创业创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最终提高院校和企业各自的竞争力。

再次,高等院校应制定“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市场配置机制。

校企双方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配置双方的资源和要素,达成双方合作的共识。

一方面,院校可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升其学术创造能力,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另一方面,企业可通过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升级转型,加快科技创新,进一步取得发展的动力,实现企业目标。

最后,高等院校应制定“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监督评价机制。

该机制把院校的发展目标、院系的工作目标和教师的工作要求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形成了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监督评价制度保障了各方的利益,鼓励良性竞争,实现共同发展。

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方向
目前大多数院校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再辅以一系列的技能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与“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相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只有将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方案落到实处,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走出一条促进校企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特色之路。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重点在于合作,要求院校和企业相互配合,其未来发展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一体化”程度不够的问题。

校企双方需要作出以下四个转变:由机制探索向制度创新转变,由资源共享向利益共享转变,由体制融合向文化跨越转变,由单一效益向综合效益转变。

这样可以使双方变成制度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双赢。

另外还要着眼于三点:一是要转变理念,增强合作的开放性;二是要利责明晰,体现合作的平等性:三是要资源共享,注重发展的持续性。

校企协同育人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合作培养模式,建立校企长远合作的教育机制。

高等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专业布局、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同时还可以根据本校的软硬件以及学生的特点开发教材,使理论和实践相联系。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应强化院校与企业内部改革,加强管理,稳妥有效地开展合作。

参考文献
[1]王素君吕文浩刘阳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2),57-60。

[2]陈兴文刘燕邵强校企协同育人多元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实践策略的研究[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18,(1),92-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