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巧立意
作文应当巧立意

清代学者王夫之曾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唐弢也曾说过:"明确作品的主题,正是最初帮助我们从乱麻中理出头绪,告诉我们怎样从丰富复杂的生活中动手概括和注意提炼的关键……一篇作品内容丰富,而主题思想不明确,就好像行尸走肉。"可见一篇作文的立意非常重要。那么,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应当怎样积极引导学生巧立意、深立意呢?
五、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明题意,揭示、升华文章的立意,这种用于点题的语句,我们称之为点睛之笔,又称之为"文眼",是全诗文的精神"团聚处"。古人作诗文,常常以字字千钧的警句点睛,使作品的思想和意境更为强烈和深刻,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获得了永久的启示。画龙点睛法的实质是在文章关键处,抓住事物的特征,用一二句话,点明题旨,使文章生辉,形神毕现。例如,鲁迅在《故乡》的结尾处有一段点睛之笔:"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议论含蓄隽永,让人回味无穷,深化、升华了文章的立意。
三、小题大做
"小题大做"是对"大题小做"的补充。小题大做就是通过个别来窥知其全体,透过表象探究其本质,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第五段写园中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这使"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最终,"我"从这些小生灵身上找到了答案: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而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进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作者以小见大,用小题材表现了大主题。
作文如何准确立意立意的技巧与原则

作文如何准确立意立意的技巧与原则立意的原则:第一个原则:立意必须要正确。
也就是说,所写作文的主题必须健康向上,符合社会道德观。
不能消极萎靡,是非不分;更不能有影响祖国统一、发泄对社会不满等成分在里面。
如果立意出现问题,轻则会使作文降等降级,重则“全文皆输”,甚至有可能被判为零分。
在这里,要提醒同学们,考场作文立意时下列几个“雷区”一定不能碰:一是有关早恋的主题,二是有关宗教的主题,三是消极厌世的主题,四是崇洋媚外的主题,五是有违法律、庸俗不堪的主题,六是阴暗晦涩的主题,七是影响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主题,八是支持恐怖势力的主题。
第二个原则:立意必须要适合自己。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一篇考场作文,如果能够立意新颖、品味不俗,那当然是一件好事。
但毕竟立意的高低,与每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以及作文题目、写作思维的活跃度有关。
同学们在写考场作文时,应尽量在立意上出新,但仍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如果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这样的标新立异往往只能弄巧成拙。
对于一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较弱的同学,立意应求稳,可多在文章的构思、表达上下功夫,以营造出亮点,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总而言之,考场作文的立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否则,立意再好,若没有能力驾驭,只能白费力气,甚至适得其反。
立意的技巧技巧一:正面切入,大胆联想。
拿到一个作文题目后,可从赞扬、敬佩、热爱等正面角度切入,抓住文题中的关键词迅速展开联想,寻找并确定合适的主题。
这里的“联想”分为两种:一是“主题联想”,即由作文题出发,对与文题相关的主题进行联想,并一一列举出来,然后从中选择合适的进行立意;二是“素材联想”,即由题目出发,对与文题相关的素材逐一进行联想,然后初选素材,再根据素材所包含的主题来立意。
技巧二:反向挖掘,别出心裁。
面对一道作文题,不从正面切入,而是别出心裁,反向挖掘,从揭露问题、批判问题,表达自己的痛苦、忧思、反省等角度进行立意,从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立意方法4

浅谈作文的巧妙立意教学要点:1、把握立意的概念2、结合中考满分作文,学习立意的方法。
3、欣赏美文,尝试巧妙立意。
一立意的概念及重要性▲▲立意在写作活动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千古文章意为高。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过这样的话:“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里的“境界”是指文章鲜明的立意。
《红楼梦》中香菱向黛玉学诗时,香菱提出请黛玉给她改诗,黛玉说:“第一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从中也间接反映出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对诗歌立意的认识。
以上是对词和诗而言的,其实对于任何文章也一样适用。
每位写作者,尤其是初学作者易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洋洋千言,其旨平庸”、“众说纷纭,多旨无主”等一些毛病。
就是专门从事写作者也常为“立意无新”所困扰。
所谓立意,就是确立主题,即在写前准备活动过程中思考材料体现了什么主旨。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意在言先”的道理。
古今文人的写作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袖手于前”,才能“疾书于后”。
中国古代文论中提出的“意在笔先”,不仅说明了写作活动中“意”的内在活动在“笔”的行为之前,而且表明了“意”,在写作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无写作之“意”,也就无“笔”的具体行为;什么样的“意”,决定着什么样的“笔”。
通过近年的初步探讨,我认为,写作者要想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除了切题准确,结构巧妙、语言流畅等要素外,还必须在意上狠下功夫。
在文章立意上不仅要深入学习和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立意的原则,还要选择最佳的立意角度,勤于积累和熟练应用立意的方法。
▲▲立意的原则方法万物皆有自己存在的法则,文章同样要遵守一定的法则。
写作者在确定主题时就必须要遵循正确、集中、鲜明、深刻和创新的立意原则。
一、立意要正确正确,是对文章主题思想性、科学性或审美价值的要求,立意要符合客观真实情况,符合科学规律,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引导人们积极向上。
它应该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着力宣传展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鞭挞对社会前进起阻碍作用的东西;歌颂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弘扬正气,鼓舞人们的斗志,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思想素质。
高考作文立意创新招术之十 旁敲侧击法

高考作文立意创新招术之十旁敲侧击法有时候,如题材、立意从正面切入,无法出新,或者新意不足。
于是我们常常借助“第三者”来切入正题,通过对“第三者”的记叙、描写、议论等来暗扣原定的主旨。
这种不直接落笔,而进行间接描写,不正面勾画,而进行侧面描写的方法,就叫旁敲侧击法,也叫烘云托月法。
这种写法能使描写对象更突出、更鲜明,给人留下想像的空间,使笔下的人物更具吸引力。
一般烘托可分为正衬、旁衬和反衬三种。
一、正衬。
即以同类事物互相衬托,如以悲衬悲、以喜衬喜、以美衬美、以善衬善。
通常以景烘托人物为多,如鲁迅在《祝福》中写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墙上挂着陈抟老祖写的朱拓的大“寿”字,半边对联,窗下桌上放着“一堆似乎末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
蛰居在这种环境中,必然是个迂腐不堪、没落了的封建卫道士。
二、旁衬。
即多角度地渲染衬托,不从正面落笔,全从观者角度侧面烘托。
如《陌上桑》描写采桑女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不从罗敷本身实写她的美貌,只从旁观者的神态动作中加以虚摹烘托,表现罗敷美到极点。
三、反衬。
它是对立面的衬托,如以假衬真,以恶衬善,以丑衬美,以悲衬喜,以喜衬悲,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如莫泊桑的《羊脂球》里,羊脂球虽然身为妓女,却深明大义,富于民族气节,不愿委身敌寇。
作为对照,作者还写了一群资产阶级和贵族的庸人。
她们对敌人卑怯恭顺,却都鄙视羊脂球,羞与为伍;可是为了逃命,又百般怂恿羊脂球,甚至引经据典,逼迫她向敌人献身。
总之,侧面烘托往往显得更加客观与生动,恰当运用可节省笔墨,避免文章的呆板单调,使文章富于变化,活泼多姿。
例文1江西考生学校打铃的李爷爷吃过早饭,到校外转悠了半天才惬意地踱进校园。
他双手背在身后,慢腾腾地向校园里走去。
突然,他加快了步子。
办公室的门前竖着一根一米高的木柱,上面挂着铁铃,铃眼穿着个铃锤。
巧妙立意 让作文更上一层楼

巧妙立意让作文更上一层楼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
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立意占有极重的分量。
一件作品能不能成为传世佳作,往往就决定在立意上。
特级教师于漪也曾说:“文以‘意’为主,‘辞’为从,意在笔先,辞随意生,只有对客观事物有正确、全面、深刻的认识,思想上十分清晰,语言才会明确、生动、流畅。
”这些都说明了写文章需要巧妙正确的立意。
那么,如何做到立意巧妙正确?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来指导学生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立意要力求准确准确是立意的基本要求。
它是指文章的主题要符合生活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国家的政治原则,体现出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不片面、不偏激、不灰色、没有低级情趣等等。
此外,还要注意立意要有针对性。
选取人们最感兴趣的、最能反映人们思想感情的作为主题,文章才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反响。
二、立意要力求深刻深刻是指能透过现象挖掘出本质性的东西,要能在常人的观点或说法上再上一个台阶,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
例如,上海市中考作文曾以“生活中发现”为话题,有的考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出许多真知:“我发现生活中不会相信眼泪,只有勇敢地面对困难,奇迹才会在厄运中诞生”,“我发现生活在于过程,而不在于时间,一个有意义的生命,才是最完美的生命。
”这些立意都体现了一定的深刻性。
三、立意要力求新颖新颖指文章要有新鲜感,没有空话、套话,没有陈词滥调,有的是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要想让立意新颖,可以渗入时代新观念;可以反思旧说俗见,推陈出新;可以另辟蹊径,从毫无价值的立意中翻出新意;可以开阔思路,多方面地调动其灵感和思维,由此及彼,从而找到最理想的有新意的主题。
例如,2008全国高考卷上提供了与抗震救灾有关的素材,要求考生以“抗震救灾”话题写篇作文,不限题材。
大部分学生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角度直接立意,结果使这一素材成为俗材。
而有位同学却从反面立意,达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作文立意技巧_作文之立意

作文立意技巧_作文之立意“立”就是“定”的意思,“意”就是意图和意趣,“立意”就是构思确定意图的意思,这是写作前的酝酿和思考过程。
任何艺术作品在创作之前,作者都要“立意”,确定自己的创作意图。
创作动机的形成也就是立意的过程,动机有了,立意也就确定了。
千古文章意为高。
一篇作文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高低的关键。
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有父子二人,山居,营果园。
父病后,子不肯耕作,园渐荒芜。
一日父病危,谓子曰:“园中有金”。
言刻而逝。
子翻地寻金,无所得,甚怅然。
是年秋,园中葡萄、苹果之属皆大丰收,子始悟父言之理。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主题:⑴阐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金子,怎样才能“收获金子”,“收获”来自“耕耘”。
联系现实生活中有人只想耕耘,坐等收获,蹉跎岁月,一事无成,可从正反两方面谈起收获与耕耘之间的关系。
⑵谈目标和信心的重要性。
从表面上看起来,“儿子”的收获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实他是因为有了一个具体现实的目标,才能坚持翻耕,由此可见,无论做什么事必须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
⑵的立意角度较⑴新颖,略胜一筹。
(四)立意要合“时”。
我们写作文最好能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这样主题才能新颖、深刻,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
如重庆卷满分作文《假如给我一双翅膀》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
作者用诗化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渴望拥有翅膀的种种理由: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关爱民生疾苦,欣赏世界优秀文化,珍爱和平,加强环境保护……而这些理由都是当今社会正在发生变化的重大事件。
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反映时事的文章,既有时代感,又有针对性。
(五)立意要融“我”。
“融入自我”是避免雷同的好办法。
“融入自我”指在行文过程中显露“自我”痕迹,体现写作者的主观意志、个性倾向、价值判断、生活阅历、人生体验等。
对每个人而言,这些方面多多少少带有个体差别性和独特性。
如上海卷满分作文《记住这一天》,考生并没有落入与兴奋、开心、荣耀方面的大众材料中,而是写了一次吵架的经历。
熟能生巧要有度 懂得创新的作文立意

熟能生巧要有度懂得创新的作文立意“熟能生巧”这个词,咱打小就听长辈念叨。
在很多时候,它确实是个真理。
就说那卖油翁吧,能把油从铜钱孔里倒进葫芦,还不沾湿铜钱,靠的不就是熟练嘛。
可在现实生活里,我却发现,这熟能生巧啊,还得有个度,要是过了头,没准就把创新的小火苗给浇灭喽。
我家附近有个修鞋的大爷,手艺那叫一个绝。
不管是鞋跟断了,还是鞋面破了个大口子,到他手里,都能给整得跟新的似的。
我经常去他那儿修鞋,一来二去的,就跟大爷混熟了。
有一回,我的运动鞋开胶了,就去找大爷帮忙。
大爷接过鞋,看了看,二话不说就开始干活。
只见他熟练地拿起胶水,均匀地涂在开胶的地方,然后用力一压,用夹子夹住。
这一套动作下来,那叫一个行云流水。
我在旁边看着,忍不住夸道:“大爷,您这手艺可真是没谁了,闭着眼睛都能修好鞋。
”大爷听了,咧嘴一笑:“孩子,我修鞋都修了几十年了,这点小毛病,闭着眼都能摸清楚。
”没过一会儿,鞋就修好了。
我穿上一试,嘿,还真不错,跟没坏之前一样结实。
又过了一阵子,我的皮鞋鞋跟磨偏了,我想都没想,又去找大爷。
大爷瞅了瞅,还是那套熟悉的动作,不一会儿就把鞋跟给换好了。
我满心欢喜地穿着新鞋走了,可没几天,我就发现这鞋穿着不太对劲。
原来,大爷给我换的鞋跟虽然很牢固,但款式和原来的不太一样,走起路来总觉得别扭。
我就寻思着,大爷这手艺是没得说,可为啥这次就没弄好呢?后来我明白了,大爷修鞋的手艺太熟练了,以至于形成了固定的套路。
不管啥样的鞋,他都按照自己习惯的方法来修,却没有考虑到每双鞋的特点和我的实际需求。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学习。
就拿做数学题来说吧,老师讲了一种解题方法,我们做练习题的时候,用这种方法做得多了,就会变得特别熟练。
可一旦考试的时候遇到了稍微有点变化的题目,很多人就傻眼了,因为他们只知道用那一种熟悉的方法,不懂得灵活变通,不会创新。
还有工作也是这样。
比如说在工厂里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他们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熟练得不能再熟练了。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 “拙”与“巧”(附审题立意精讲及范文3篇)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拙”与“巧”【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
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俄罗斯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要点】注意本题目中实际上有四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材料一中有两个概念,一个“拙”,一个“巧”,肯定拙,拙是褒义,批判巧,巧是贬义。
拙的含义是①搞科研不投机取巧,必须诚实。
②做学问不走捷径。
或者诚,不做假;静,不浮躁。
专注,不见异思迁等巧的含义是与拙相反。
用巧妙的手段谋取利益(多指不正当的)或躲避困难,类似的词语还有:投机取巧,奇技淫巧,巧言令色,巧舌如簧,巧立名目,巧伪夸饰等。
材料二中有两个概念,一个“巧”,一个“蛮”,肯定巧,巧是褒义,否定蛮。
蛮是贬义。
巧的含义是做事要讲究方法,遵循规律,适时变通,所长避短等。
蛮的含义与之相反。
(不顾客观规律或实际情况去硬干)写好这篇文章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概念混杂,摆不好这四个概念的位置,处理不好这四者的关系,或者详略主次不当。
【立意示例】立意———存拙去巧。
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布局示例一(徐慕涵)论点:拙进拙成,行以致远。
分论点一:反驳贬义之巧,下场与愿望截然相反。
分论点二:那么我们要去巧存拙。
拙有两层意思,一是心之拙,二是行之拙。
心之拙是“正心诚意。
”分论点三:行之拙是踏实勤勉,不折不挠。
总结强调论点拙进拙成,行以致远。
布局二(闵曼青)观点:守拙前行分论一:拙功即勤功(名言+详例数学家吴文俊教授例)分论点二:拙功即慢功(名言+详例曾国藩)分论点三:我们要去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巧立意
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
”古人还说:“文以意为主。
”“文无意则不立。
”王夫之也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千古文章意为高。
”这些都表明立意在写作中的重要地位。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
一、语意双关法
语意双关指写作时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却隐藏着另一个更为深刻的含义。
这种方法往往要从写作题目来立意。
而读者也只有透过表层来领悟其更深的内涵。
如:《我最需要一剂良药》,小作者在文中“良药”既能治腿疾又能治心病。
“良药”一语双关,内蕴丰富。
又如:《谁来帮我开锁》,文中记叙了作者因每周末都在外毫无顾虑地玩一天。
有一次竟与父母吵起来。
父亲索性把他关在家里,别让他再往外遛跶。
作者最后说:……身在曹营心在汉。
谁来帮我打开这把锁呢?表面上是为作者打开门锁,其实是说打开心锁。
这位同学用这一双关语意把立意推向深刻之处。
试想,如果仅说“良药”治腿疾、“打开具体的锁”这样的立意读者还会喜欢吗?
二、借物(事)喻理法
借物(事)喻理就是借助于某物(事)来给读者某种道理或启示。
这种方法一定要有物(事),而不能空谈。
如《访兰》一文,作者借与父亲访兰的事,把野外的兰草与移植在家里的兰草对比。
野外兰草纯朴、清纯、高雅,而盆景家兰媚俗、妖艳、庸俗。
最后父亲说:“做人也是这样的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
”作者通过这样一件事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可谓深刻之极!
三、以小见大法
以小见大就是通过某种细小的事折射出大道理。
这种立意法不能仅关注自我,应把眼光放远,面向社会,亲近自然,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写的是“我”童年时一镒“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脱险”如此,人生又何不像这样呢?又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中小飞蛾的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它极力挣扎。
可见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小小的昆虫尚且如此,人更应当对生命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这样的立意可谓高远!
四、独辟蹊径法
夺天工独辟蹊径就是立意走出大众化,不人云亦云,用新思维从新的角度写出新意。
这种写法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去看事物,求异思维或跃过一般模式。
如《冬之雪》,作者并没有和大多数人那样表现下雪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雪景的美丽,避开古人“瑞雪兆丰年”的赞美,而是从“下雪”会一定程度上破坏庄稼,破坏交通,造成雪蹦等,从而表现对下雪的厌恶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