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摘要】随着高中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高中化学教师适应新课改、具备新理念、研究新教法就成了当务之急。
而研究性学习是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应用在教学活动中。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新理念;新教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中。
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一味地以教师为主体,而是应当贯彻实施现在的新教材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终生学习打基础的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性学习是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养成教育为归宿的活动课程。
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看,它具有以下优点:(1)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化学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解决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转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
当前化学教学中接受性学习方式普遍存在,难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使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一种常规学习方式。
(3)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发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都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
研究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题,自主独立进行研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因此,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提供了适宜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二、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一)实验探索型该模式是从实验入手,通过师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实验,从直观具体的实验现象着手,利用学生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等活动,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学生的学习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学生的思维得到整体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发表时间:2014-08-01T09:30:22.153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4年7月供稿作者:赵荣琴[导读]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
赵荣琴河北临城中学〔摘要〕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密切联系社会和生活的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生都可能遇到困难,教师的介入指导和参与,对于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提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质量和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提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就意味着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以自己为主体,而应当贯彻实施现在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终生学习打基础的新型的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首先,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课堂研究,内容在课本,研究在课堂。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才有利于开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堂研究。
研究形式如下:①设计开放性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基本目标来完成,而利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探索。
而激发的关键在于设置一种开放性问题情景,将常见的知识和常规问题设计成一种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同时获得思考乐趣。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开展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开展摘要:所谓探究性学习,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之外、教学之余,能够引导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或者班级的形式,也可以是个人来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学习方式。
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透过高中阶段这样一种形式的学习与研究,夯实高中阶段基础知识,为祖国的明天培养研究型化学人才做好铺垫。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在最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一背景下,我们的化学教材也紧跟潮流,在每一版块的知识内容之后,设置了一定量的课外阅读资料或者是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类的内容,这样的内容设置对于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大有裨益,对于那些偏爱化学的拔尖生来说更是如虎添翼,能够更好地展示他们在这方面的学习天赋与才华。
故而,我们高中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一定要强调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事件,在高中求学阶段不忘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与探究意识,为未来在化学知识领域能够任意驰骋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1.问题性让学生能够围绕所给出的某一主题,可能是一个知识点,可能是一项发明创造,可能是一项技术运用,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网上资料的查询,同学间的互相询问与帮助来解决这一难题。
2.开放性这一性质具体表现为时间的开放性,可能让学生一天解决,一周解决,哪怕是高中阶段解决了都行,哪怕是在学生的未来工作与研究中播下一粒希望的种子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此外,还体现在空间的开放性上,即学生可以在课堂自习上进行探究,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探究,可以在课外生活中进行探究等等,极具开放性。
3.主体性客观来讲,完成一项探究性课题,不要说对于一名高中生,就是对于一名多年的研究人员来说都极具挑战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这样的学习环节其根本目的还在于能够透过学生间的合作,包括与同班同学、同校同学、同校老师,还有网上的网友等人的合作,体现他们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就好。
关于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关于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的活动,化学学科可从知识背景的准备、选题立题、制订研究方案、实施过程、信息分析、成果展示和交流、总结评价反思等方面开展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它必须面向社会,走出课堂,全员参与,实现对传统教学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的“三个超越”。
那么,如何实施化学研究性学习呢?一、知识背景准备阶段学生长期处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中,对研究性学习缺乏感性认识,要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知识背景的准备这一环节是必要的。
准备的内容包括:教师或指导专家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性质、目标、步骤、意义等,使学生有一个概括性认识;向学生介绍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时,最好结合实例,要通俗易懂;给学生开设一门短期的结合课程,介绍一些有关当前人类发展中普遍的问题,以开拓学生视野、活跃思维,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了解二氧化硫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及如何防治的知识。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社会调查、实践能力,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表达观点、展示成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探究创新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实践的意识;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增强团体精神。
4.社会目标。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对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兴趣。
二、选题立题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家庭背景自由选择自己所要研究的课题,对选题的社会价值和研究可行性进行判断论证,教师可作为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共同确立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论文: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论文: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近年在我国中小学活动课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旨在实现学生的内在提升和主体解放。
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通过个体或群体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培养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形成探究品质的学习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好方法。
现结合个人的教学及体会对研究性学习谈几点认识。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而养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史料阅读、问题讨论、实验操作、课题研究中获得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式,学会学习,使思想品质、道德水平、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得到和谐统一、全面提高。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1.研究性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通过自已实践获取经验知识,养成科学的态度,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2.研究性学习以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为内容。
学习内容不限于课本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获取未经加工处理的资料,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以自主性、探索性为学习基础。
学生仿照科学家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自己发现、提出、探索解决问题,或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再现知识发现的过程,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
4.采用时间、空间开放的组织形式。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题研究,学生是研究课题的指出者、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总之,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为主体性、创新性、开放性、研究性、先进性、统一性、过程性、多样性、灵活性和互动性。
对于中学生,主要通过多样化的具体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研究性学习的种类1.实验探究型。
研究性学习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化学教学)

研究性学习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作者:车琳。
文章来源:化学教学,2003年,第4期车琳顺义区杨镇一中,北京101309;(作者现工作单位:甘肃省清水县第六中学)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及化学学科的特色,研究性学习应是化学课堂教学中最活跃、最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
在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
就此本文试图把研究性学习如何贯穿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谈些粗浅的看法。
1 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要充分抓住实验,以实验(或引据实验事实)为先导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处于活跃的积极思维之中,提出问题,为学生的创造思维搭桥铺路。
如氮气一节的教学可设计下列问题而引入:(1)(让学生实验)燃着的木条伸入N瓶中不能燃烧,为什么?2(2)(投影)在新疆与青海两省交界处有一狭长山谷,每当牧民和牲畜进入后,风和日丽的晴天倾刻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人畜皆遭雷击而倒毙。
奇怪的是这里的牧草茂盛,四季长青,被当地牧民称为“魔鬼谷”。
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魔鬼谷”牧草茂盛的原因?(3)你知道制取化肥的原料吗?(启发:矿物、空气、水)试举例,写出化学方程式(要求与本节教材有关)?(4)你知道在世界上发生的一些光化学烟雾事件吗?是怎么回事?以上问题的设计不仅知识覆盖面大、涉及到本节教材的全部内容,尤其是联系生产、现实生活紧密,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下子引入探求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进入了研究者的角色,而且很富有启发性和诱惑力!再如元素概念的教学,可设计下述实验(或引据事实):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质子数相同,质量数可以不相同的集合体)总称为元素。
这样的设置把抽象的概念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符合科学发展的脉络,也符合人类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的结构体系,使学生朝科学发展和探索的过程去自主体验和探究,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探索者的教学格局。
2 设计活动程序研究性学习把自主探究交给了学生,但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受老师督导和支配,在这里老师就是一个导师。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1. 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
在化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实践。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化学实验现象,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
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验,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创新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立一些创新性的实验项目或者化学探究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3. 实践探究的学习活动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科学项目设计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观测、分析、总结,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实验技能,而且可以深入理解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实践探究的学习活动也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性学习能够深入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和探究项目,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到知识的乐趣和探索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探究的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技能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亲自动手进行操作、观察和分析,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和实验探究,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与认识[论文]
![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与认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34d16816529647d27285257.png)
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认识面对高度信息化社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社会赋予教育的新使命。
研究性学习,犹如一场春雨,滋润学生渴望实践探索的心田;研究性学习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
通过几年的探索性学习的指导实践,课堂教学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宰”,也不再是课堂的“主演”,而是学生实践的引路人,是课堂的组织者、探索的参与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下面我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谈谈看法,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指正。
一、以“问题解决”为载体,体现探究性让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到底研究什么呢?所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确立每节课的研究课题。
也就是说,问题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核心,以“问题解决”为载体,围绕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为课程的展开方式,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亲身感受并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学会学习,培养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化学研究性学习具有专题性、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等主要特征。
为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重视专题性。
化学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或专题、课题)的提出和解决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组织学生从生活、工农业生产、化学实验中,甚至是国防科研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化学研究专题,发现和提出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的;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性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
2.呈现开放性。
化学研究性学习要研究的问题(或专题、课题)多来自学生自身生活和现实生活,化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资源,学生学习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
因此,化学性研究性学习必然要突破原来的化学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动态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摘要] 如何理解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把学生的自主发展看作是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在对课题的研究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本文针对研究性学习案例的剖析,对研究性学习教学特点、目标、注意问题等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案例探究性教育品位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新课标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要求把科学探究,作为化学学习,提高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
促使教学过程从知识本位向教学本位,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单纯继承学习向创新学习和知识运用的转化。
为此我结合新课改要求及学生实际,进行了初步探索。
化学是以实验为载体的,科学探究的旅途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驿站。
在教学中我初步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正在改变我们教学行为。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能力、发挥个性特长、启迪创造发明、全面提高素质等方面要明显优于“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我作了如下尝试。
下面举一个事例加以说明。
《质量守恒定律》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定律,采用了不同的实验方案设计的研究性学习流程:(师)创设问题——(师)启发引导——(师生)得出结论——(师生)引发猜想——(生)设计具体验证方案——(师生)验证所得结论内容。
教师要依据研究性学习特点、注意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及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情感目标等因素来选择具体实施研究性学习。
通过分组探究形成生生共研,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为学生打造创新性学习的平台,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1)内容是开放的。
(2)教学空间是开放的。
(3)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
(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
(5)师生关系是开放的。
学生在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
提倡师生的辩论,鼓励学生敢于否定。
在讲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时,由于学生对溶液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不能明确判断什么样的液体是溶液。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明确自己认识的液体是否是溶液。
然后通过课堂来进一步深化。
2.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多为验证性实验。
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积极地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在讲述盐酸的化学性质时,给学生们提供了试管、石蕊、酚酞、生锈的铁钉、氧化铜粉末、氢氧化铜固体、硝酸银溶液以及硝酸等
仪器与药品,要求四人一组,由学生自己去实践与盐酸发生的一系
列实验。
然后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由学生讨论、分析,最后让学生归纳出盐酸的化学性质。
整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间也在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
二、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具体强调的是: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2.学会沟通与合作。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
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尽可能地增加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把“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资源。
例如,在介绍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之前,先播放一段录像:桂林的七星岩和芦笛岩的岩洞。
学生们肯定会被这仙境美景所吸引。
再问:这位雕琢美景的能工巧匠是谁?学生们联想翩翩。
通过小组讨论后揭开谜底:二氧化碳。
同学们面面相觑,不可置信。
这时再引出实验:氢氧化钙、碳酸钙、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马上就高涨起来。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主体,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以此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能力。
2.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
化学作为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基础课程,教师要注意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题实践,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的科学态度和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有关“水”的知识时,可以让一部分学生查阅资料、向有关管理部门咨询及实地考察相结合,了解本地区水污染及其危害的情况,并就如何防治水污染献计献策。
另外一部分学生就我国水资源、本地区居民饮用水的品种、价格及质量情况进行调查,还可以去了解本地区自来水厂的生产过程、生产的水质问题等情况,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
另外,空气的质量情况调查、如何防治空气污染;我国目前的燃料情况、如何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及如何合理使用燃料以避免事故隐患;我国农村使用化肥情况;农村垃圾的分类处理情况,“白色污染”问题;铁的生锈及其防治等,这些都属于相似的研究课题。
3.教师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开发者和研究者。
教师可在明确课题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过程、研究信息的分析、归纳、整理、研究课题总结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但不能反客为主。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养成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四、角色不同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中心,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
教师由“演员”变成“导演”、“顾问”,学生由“观众”变成“演员”、“导演”。
五、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下面从初三化学理综的角度谈谈如何进行研究性复习,培养创
新型人才。
1.注中考考信息,把握教育创新方向,培养创新型人才。
2.实求活求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求实”是吃透一本,过滤知识点,扎实掌握“双基”;“求活”是进行专题复习,通过典型题、多变题,培养“基础创新思维”;“求异”则是引导学生总结特殊规律、方法,提高学生学科能力,这些规律方法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是十分方便的思维捷径。
3.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如身边的化学:饮料、洗涤剂、化纤、造纸、医药等。
复习时,老师应引导学生研究这些熟悉而又似懂非懂的东西,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无穷的源动力,也通过
理论和实际结合,研究出具有时代、生活气息的新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强实验教学,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总之,研究性学习解放了学生的眼、手、口、脑及时间和空间,坚持开展研究性学习,定能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