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四章群落的结构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3
《群落的结构》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3)

4.3 群落的结构【考点扫描】1、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
2、群落中的分层现象及影响条件。
【知识清单】1、群落:(1)概念: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___ ___的总和。
不同群落的重要差别是,这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越靠近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2、种间关系:(1)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分为两种:(1)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2)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同。
(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
)例: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等(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后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例:羊和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等(3)寄生:对寄住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的更好。
例: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等(4)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例:大豆与根瘤菌等3、群落的空间结构生物群落具有结构和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
【自主学习】()1、生物群落是指①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②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③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④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在一个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其中的全部鲫鱼叫做()A.生态系统B.种群C.种群密度D.群落()3、大鲈鱼吃小鲈鱼、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4、在某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D.彼此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5、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A、有效地避免竞争B、合理地充分利用环境资源C、提高群落的光合作用产量D、以上选项都正确6、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对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研究得到下图,据图回答:(1)甲、乙两种群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高中生物 4.3《群落的结构》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C:理解〕2、描述群落的结构体征。
〔B:识记〕3、种间关系。
〔C:理解〕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3、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表达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2.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1.可以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性鱼、植食性鱼等方面举例。
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二〕归纳提炼“群落〞的概念教师:结合问题探讨中池塘生物种群组成的例子,强调各个种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群落的概念。
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
学生:通过实例提炼出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提问: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
〔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教师:结合课本P71研究群落图表设问: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和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学生:阅读课本P71研究群落的图表内容,回忆上一课时的探究活动。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2018版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3节群落的结构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说明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
(重点)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重点)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及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概念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研究的问题(3)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
2.群落的物种组成(1)作用: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海拔越高,物种丰富度越低。
3.种间关系(对点连线)【提示】①—c—Ⅲ②—b—Ⅳ③-d—Ⅰ④-a—Ⅱ错误!探讨错误!:尝试用曲线表示海拔高度与物种丰富度之间的关系?提示:探讨错误!: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思考青蛙与稻飞虱、水稻与病毒V分别属于哪种种间关系?提示:捕食、寄生.错误!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分析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捕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高中生物 第四章第3节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深化了对系统的认识。
据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5.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其中群落的结构特征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设计思路在引入课题中,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进行个体→种群→群落这条主线的构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剖析某温带草原上的生物群落,引出群落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和群落结构的话题。
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结构的了解。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是课标中建议的一项活动,旨在使学生能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探究活动,不要把该探究活动上成一节验证或简单的重复实验。
本节内容共2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三、课堂教学过程(第1课时)附:本节巩固练习1.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A.所有的树木 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 D.所有的生物2. 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3.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4.下列属于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A.群落的物种组成B.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C.群落的空间结构D.群落中物种的数目5.下列简图依次表示共生、寄生、竞争、捕食能量流动方向的是()A.⑴⑵⑶⑷B.⑴⑶⑵⑷C.⑴⑷⑵⑶D.⑶⑴⑵⑷6.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是()A.共生关系B.寄生关系C.竞争关系D.捕食关系7. 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高中生物 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掌握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提高图像分析和转换能力。
2.独立学习,小组合作,通过举例掌握种间关系的类型。
3.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的观点;高效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学法指导】1.预习案由每位同学在课前自学独立完成;探究案在课堂合作交流进行(小组长及具备能力的同学要先预习);训练案是课后作业,同学们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独立限时完成。
2.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
学会抓住关键词进而掌握关键句。
3.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标识出来并填写到预习案“我的疑问”处,待课堂小组讨论或老师点拨予以解决。
预习案(限时20分钟,课前独立完成)◆教材梳理(通读教材,夯实基础)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概念:内聚集在中各种的集合。
2.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组成、优势种群;(2) 关系;(3)群落演替(4)群落的结构;(5)各种群占据的位置(6)群落的和边界。
3.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1.物种组成(1)研究物种组成的意义:群落的物种组成是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即群落中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1):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等。
(3):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来维持生活。
(4):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
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探究原理①调查方法:常用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②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二是。
(2)探究步骤:①准备→②→③→④观察和分类⑤统计和分析。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种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2.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现象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分层: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条件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的不同、生物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解决。
高中生物 4.3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必修二 4.3 群落的结构学案【高效导航】1.学习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2.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3.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看”—知识经纬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导”—自主预习一、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集合,叫做群落。
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丰富度:群落中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2.各种种间关系的对比3.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主要与有关动物的分层主要与有关水平结构:由于、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使群落存在水平结构,不同种群呈分布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注意事项1.调查研究小动物时,常用进行采集与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3.尽可能多收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来收集。
4.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标本,应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学”—互动探究探究一群落的概念和结构1.群落的概念是什么?提示: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即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统称。
注意:群落不是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建立起来的有机体。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哪些?提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组成和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生态位、群落的范围、边界和演替等。
3.群落的物种组成提示:(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我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4.种间关系有哪些?请举例。
【经典回眸】 (2011·西安联考)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学案

必修③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学习重点、难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知识回顾】1.种群密度是重要的特征,可以用和来估算。
2. “J”型曲线出现的条件是。
方程式模型。
3.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数量增长变化是曲线。
4.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
【自主学习】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内聚集在中的集合体。
2.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组成、优势种群。
(2)关系(3)群落的演替。
(4)群落的结构。
(5)各种群的占据位置。
(6)群落的和边界。
3.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是区别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即群落中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三、种间关系阅读P72页的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单独培养条件下,种群数量都增加,混合培养下大草履虫数量下降?2.分析猞猁和雪兔和数量变化,你能发现什么规律?3.资料分析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关系名称数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存在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生物物种间竞争越激烈四、群落的空间结构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种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现象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分层: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条件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的不同、生物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3.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导学案:群落的结构02选修班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导学案:群落的结构02选修班第2课时【学习目的】1.描画群落的结构特征。
2.尝试停止土壤中小植物类群丰厚度的研讨。
【活动方案】活动一 描画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以下图表示群落的空间结构的两种状况,讨论下面的效果。
1、垂直结构:〔1〕大少数群落都具有清楚的 现象。
森林中植物自下而上区分有层、 层和 层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构成这种垂直散布的的主要缘由是 。
〔2〕图中森林中鸟类散布有清楚的分层现象,形成鸟类这种散布的主要缘由是 。
〔3〕是从生物之间的关系剖析,群落中种群垂直散布有什么意义?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 、 、 、 等影响要素,很少出现平均散布的状况,多呈 散布。
我国由东到西的群落散布主要受〝 〞制约,由南到北的群落散布主要受〝 〞制约。
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活动二制定〝土壤中小植物类群丰厚度的研讨〞的活动方案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制定一个实在可行的研讨方案。
一、你们小组要研讨的效果是:。
二、完善下面的详细方案:1.资料用具:取样器、花铲、塑料袋、瓷盆、解剖针、缩小镜、镊子、吸虫器、显微镜、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纱布、硬质饮料罐、剪刀、笔、标签2.方法步骤及结果记载:〔1〕制造取样器:可选择直径为cm的硬金属饮料罐,在高度为cm处剪断,这样的取样器容积约100mL。
〔2〕取样:将表土上的落叶悄然拨开,用手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到罐底与地表,用花铲将罐内的土和罐子一同挖出,并倒入塑料袋中。
在塑料袋上标明取样的时间、地点和姓名。
〔3〕采集小植物:将取到的土壤样品放在内,用拨找小植物,同时用观察,发现体型较大的小植物,可用包着纱布的取出来,体型较小的那么可以用采集。
采集的小植物放入体积分数为的酒精溶液中。
3.观察的现象:〔1〕观察和分类:确定植物称号的同时停止分类。
〔2〕统计和剖析:设计一张用于记载结果的表格。
三、效果讨论:〔1〕随着时节的不同,土壤中的小植物的丰厚度还会相反吗?为什么?〔2〕你以为植物的散布的规律与什么有关?〔3〕本探求中只取一次样本,结论与实践能否有偏向?如有,应如何来提高实验的准确度?【检测反应】1.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A.具有清楚的分层现象B.有的有分层现象,有的没有分层现象C.森林中的生物有分层现象,草原上的没有分层现象D.植物有分层现象,植物没有分层现象2.水深200米的海水内的植物群落〔〕A.只要垂直结构B.只要水平结构C.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有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无3.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化有利于〔〕A.生活竞争B.占据空间C.资源应用D.生物退化4.在某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空中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区别,这说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对群落发生严重影响的优势种C.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D.彼此间有直接可直接的营养关系【反应提升】一、选择题:1.调查土壤小植物丰厚度时选取了假定干土样区分统计植物种类数,结果应该取〔〕A.植物种类数最少的土样B.植物种类数最多的土样C.各土样植物种类数的平均值D.各土样植物集体数的平均值2.能够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的实例是( )A.树洞中久积的雨水B.安康人的一滴鲜血C.一罐鲜酵母菌培育液D.一瓶密封的蒸馏水3.以下有关群落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研讨种群是研讨群落的基础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群落水平上研讨的效果就是研讨群落的丰厚度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能够是随机地聚集在一同的4.以下种间关系,两物种均受益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B.水葫芦与浮萍C.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D.螳螂与黄雀5.下表说明两种微生物各自的必要生长因子和各自分解并释放的物质,假设这两种微生物在一同培育,它们之间的关系很能够是( )生物必需供应的生长因子分解并释放的物质白色酵母嘧啶噻唑毛霉噻唑嘧啶A.竞争B.寄生C.互利共生D.独立生长6.右图表示甲、乙两种草履虫在独自培育时和共同培育时集体数随时间发作变化的状况,下面剖析不正确的选项是( )A.独自培育的草履虫存在着种内妥协,对种的生活有利B.独自培育时,在m点以后,甲种群的增长速率越来越小C.两种草履虫生活在一同,构成捕食关系D.两种草履虫生活在一同,构成竞争关系7.热带针叶林中两个植物种群〔N1、N2〕的数质变化如下图,据图判别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失败者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二、非选择题:8.右图表示我国湿润森林区及山地植被散布状况,据图回答以下效果:〔1〕此图表示的是群落中各种生物在______________上的配置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金昌一中高中生物第四章《群落的结构》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
修3
依靠相互间的信赖和帮助,能够完成伟大的事业,并能有伟大的发现。
——荷马
课题:4.3 (2)
第周第课时授课人:审批人:
学习目标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学习重点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学习难点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学生活动教学设计
自
主研讨目
标
与
导
入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实验材料:土壤中的小动物。
这些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探究问题:可以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也可以通过调查来比较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还可以考虑在不同时间(如白天与晚上)或不同空间(如不同深度土层)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自
学
与
诊
断
探究过程:(1)准备
①制作。
因为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
小,因此不适于用与进行调查,常采用利用取样以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②记录。
记录调查地点的和的主要情况。
(2)取样;选择取样地点,将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来回旋转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到罐底与地表几乎齐平,用花铲将罐内的土连同罐子一起托出,将罐子中的土倒入中,袋上应标明取样的和等。
(3)采集体形较大的动物:①用诱虫器;②简易法:放在瓷盆内,挑选动物。
采集体形较小的动物:可以用采集。
合作互动互
动
与
展
示
(4)观察和分类
①可借助有关的查明小动物的名称,并分类。
②观察:体形大,直接识别;体形小,。
(5)统计和分析
丰富度和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二是。
(6)分析讨论:
①土壤中的生物能否被全部找出来?为什么?
②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程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是。
(7)得出结论:
精
讲
与
点
拨
1.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的土壤动物不适于用_________或
____________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__________取样调查,如用_________或吸虫器等捕捉器进行取样.
2.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该法适用于
__________,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二是___________估计法,该法按_________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3.采集小动物:使用________取样,比较方便,且效果较好,但时间可
能要长一些。
也可采用简易采集法:将采集到的土壤放在瓷盆内,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
发现体形较大的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形较小的动物可用________采集。
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70%的_________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
检测总
结
与
升
华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与
评价达
标
检
测
题
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
假定你是其中的一员,请回答:
(1)提出你们小组要探究的问题。
(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前者一般适用于的群落。
(4)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60W的电灯,这样做的是利用了土壤动物具有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目的。
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溶液中保存,也可以放入试管中。
(5)除了进行上述问题的探究外,你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请你再提出一个要探究的问题: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