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的纸层析

合集下载

氨基酸的鉴定(纸层析法)

氨基酸的鉴定(纸层析法)

氨基酸的鉴定(纸层析法)1、掌握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2、通过对氨基酸的分离,掌握纸层析的操作方法并学会分析未知样品中的氨基酸组分。

实验原理:1、层析法又称色谱法(Chromatography),是一种物理的分离方法。

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如吸附办、分子形状及大小、分子亲和力、分配系数等),使各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两相中,并使各组分以不同速度移动,从而得到有效的分离。

操作方式: 纸层析、薄层层析、柱层析等。

分离机理: 分配层析、吸附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层析、亲和层析等。

2、纸层析法是用滤纸作为情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展层溶剂由有机溶剂和水组成。

滤纸纤维上的羟基具有亲水性,在滤纸上水就被吸附在纤维素的纤维之间形成固定相。

当有机溶剂(流动相)沿纸流动经过层析点时,层析点上溶质就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不断进行分配。

由于溶质中各组分的分配系数不同,移动速率也不同,因而可以彼此分开。

物质被分离后在纸层析图谱上的移动速率用Rf值来表示:3、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Rf值是常数。

Rf值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层析滤纸的质量和层析温度等因素有关。

4、本实验利用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利用茚三酮反应将氨基酸层析点显色来鉴定氨基酸的种类。

试剂:1、酸性展层剂正丁醇:88%甲酸:水=15:3:2<V/V>2、显色储备液:0、4mol/L茚三酮-异丙醇:甲酸:水=20:1:5<V/V>3、标准氨基酸溶液(6mg/ml,苯丙氨酸Phe、甘氨酸Gly、脯氨酸Pro、组氨酸His)4、未知样品液:上述4种氨基酸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液(每组任选一个样品)实验器材:1、滤纸2、烧杯3、剪刀4、毛细管5、层析缸6、微量注射器7、电吹风8、保鲜膜操作方法:1、点样1、量取30ml层析溶剂、1ml显色贮备液于层析缸中,混匀密闭,静置。

(展层缸洗净后应除去多余的水,否则会影响展层溶剂的比例而影响展层)2、戴好手套,在桌上铺好一层保鲜膜。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引言: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元,对于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因此,准确地分离鉴定氨基酸成分对于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纸层析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分离和鉴定氨基酸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并探讨其应用。

一、纸层析法的原理纸层析法是利用气相平衡原理进行物质分离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根据物质在纸上各组分的相对亲疏性,通过运动距离的差异来分离物质。

在氨基酸的分离鉴定中,纸层析法通过将待测氨基酸溶液滴于纸上,然后将纸立起来,将纸的下端浸入相应的溶剂中,使得溶剂上升,通过毛细作用将氨基酸上提,最终实现氨基酸的分离和鉴定。

二、纸层析法的步骤1. 准备工作:制备纸层析板和显色剂。

2. 样品处理:将待测氨基酸溶解于适量的溶剂中,使其浓度适宜,然后滴于纸层析板上。

3. 运行纸层析:将纸层析板立起,纸的下端浸入相应的溶剂中,待溶剂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取出纸层析板。

4. 显色:将纸层析板放置于显色剂中,通过氨基酸与显色剂的反应,使得氨基酸在纸上显色。

5. 结果鉴定:根据显色的位置、颜色和强度等特征,对氨基酸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

三、纸层析法的应用1. 氨基酸组成分析:纸层析法可用于分析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组成,从而揭示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 质量控制:纸层析法可用于对食品、药品等中氨基酸含量的快速检测,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3. 生物体内氨基酸代谢研究:纸层析法可用于研究生物体内氨基酸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

四、纸层析法的优缺点纸层析法作为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氨基酸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 简单易行:操作简单,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成本低廉。

2. 分离效果好:对于氨基酸的分离效果较好,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

3. 易于观察:通过显色剂的反应,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氨基酸在纸上的分离和鉴定结果。

然而,纸层析法也存在一些缺点:1. 分离效果有限:对于某些结构相似的氨基酸,纸层析法的分离效果不佳,难以实现准确鉴定。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6)显色:用喷雾器在通风厨中向滤纸上均匀喷上0.1%茚三酮正丁醇溶液,然后置烘箱中烘烤5分钟(100℃)或用热风吹干即可显出各层析斑点。
(7)计算各种氨基酸的Rf值,并判断混合样品中都有哪些氨基酸,各人将自己的实验结果贴在实验报告上,见表2。
(8)以层析时间为横坐标,扩展剂上升高度为纵坐标画图,求出扩展剂上升到15cm时所需要的时间。
(3)规划:带上手套,取宽约10cm、高约15cm的层析滤纸一张。在纸的下端距边缘2~3 cm处轻轻用铅笔划一条平行于底边的直线A,在直线上做4个记号,记号之间间隔2cm,这就是原点的位置。另在距左边缘1cm处画一条平行于左边缘的直线B,在B线上以A、B两线的交点为原点标明刻度(以厘米为单位),参见下图。
【实验原理】
纸层析法(paper chromatography)通常用于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的定性和定量。1944年A.J.P.马丁第一次用纸层析分析氨基酸,得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到现在为止,纸层析法已经成为定性或定量测定多肽,核酸碱基,糖,有机酸,维生素,抗生素等物质的一种最简单易行的分离分析工具。
层析用于分析简单的混合物时可做单向层析。对于复杂的混合物,可做双向层析。其原理是以滤纸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层析溶剂由有机溶剂和水组成。滤纸纤维上的羟基具有亲水性,吸附一层水作为固定相,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当有机相流经固定相时,由于分配系数不同,结果物质在两相间不断分配而得到分离。
【注意事项】
⑴.点样时要避免手指或唾液等污染滤纸有效面(即展层时样品可能达到的部分)。
⑵.点样斑点不能太大,防止层析后氨基酸斑点过度扩散和重叠,且点样后吹风温度不宜过高,以免样品变性(斑点发黄)。
⑶.展层开始时切勿使样品点浸入溶剂中。
⑷.展层剂要临用前配制,以免发生酯化,影响层析结果。

实验六----氨基酸纸层析法

实验六----氨基酸纸层析法

氨基酸的纸层析法一.目的了解并掌握氨基酸纸层析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以滤纸为支持物的层析法,称为纸层析法。

纸层析所用展层剂大多由水和有机溶剂组成。

展层时,水为静止相,他与滤纸纤维亲和力强;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它与滤纸纤维亲和力弱。

有机溶剂在滤纸上又下向上移动的,称为上行法;有上向下移动的,称为下行法。

将样品在滤纸上确定的原点处展层,由于样品中各种氨基酸在两相中不断进行分配,且他们的分离系数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氨基酸随流动相移动的速率也不相同,于是各种氨基酸在滤纸上就相互分离出来,形成距原点不等的层析点。

在一定条件下(室温、展层剂的组成、滤纸的质量、PH值等不变),不同的氨基酸有固定的移动速率(Rf值)Rf=原点到层析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用混合氨基酸做样品时,如果只用一种溶剂展层,由于某些氨基酸的移动速率相同或相近,就不能将它们分开,为此,当用一种溶剂展层后,可将滤纸旋转90度,以第一次所的层析点为原点,在用另一溶剂展层,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这种方法称为双向层析法。

本试验主要介绍的是单向层析法。

其中混合氨基酸有精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组成。

三、实验仪器1、新华滤纸2、层析缸3、细线4、点样管5、橡皮筋6、电吹风7、喷雾器四、实验试剂1、混合氨基酸(精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2、展层剂:正丁醇:12%氨水:95%乙醇:蒸馏水=13:3:3:1(v:v)3、0.5%茚三酮—无水丙酮溶液:0.5g茚三酮溶于100ml无水丙酮,贮于棕色瓶中五、实验步骤1、取滤纸剪成20×10厘米的滤纸条一张,在一端打孔,系一根细线,在另一端2~3cm处用铅笔画一横线,中间画一圆点(原点)。

2、取毛细管一支(回收),吸取氨基酸混合液,在原点处点样,样点直径不宜超过5mm,每点一次用吹风机吹干,点2~3次为佳。

3、点样后将滤纸放入层析缸中展层,注意点样线要高于层析液面,滤纸不要贴在层析缸璧上,当展层至另一端1~2cm处时,停止展层(大约2~3小时)。

实验六氨基酸的纸层析法

实验六氨基酸的纸层析法

实验六氨基酸的纸层析法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最基本的组成成分。

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常常需要对氨基酸进行分离和纯化。

纸层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氨基酸分离和鉴定的方法,它采用纸张作为介质,利用氨基酸的性质在多次不同极性溶剂中的间歇性抽提来完成氨基酸的分离。

下面将介绍具体操作步骤。

一、实验原理氨基酸纸层析法是一种简单而有用的分离和鉴定氨基酸的方法。

其原理是根据氨基酸在不同相对极性的溶剂中的溶解度和色谱行为而进行分离。

实验中用的纸张是具有适当极性特性的滤纸,涂上0.001~0.002mol/L氯乙酸钠作为移动相。

固定相是纸张本身,通常取5×5 cm大小。

标记物一般是用19种常见氨基酸中的一种或混合某些氨基酸,它们分别在不同移动相中有不同的颜色分离性质。

标记物的溶液可以直接在纸上点斑或者先把样品在滤纸上打成碎粒,再加入稍许水均匀混合后点斑。

二、实验步骤1. 实验器材和试剂(1)氯乙酸钠;(2)19种氨基酸标准品;(3)滤纸。

2. 制备移动相将0.001~0.002mol/L氯乙酸钠溶液制备好,备用。

3. 准备试样将要分离的氨基酸标准品用适量的氯乙酸钠溶液稀释,制备出1~2mg/mL的样品,备用。

4. 载纸处理在纸片中央绘制一条垂直线,以绘制者的名字为记。

距离中央线约1cm处,打上精细的刻度线,用微孔钳取少量标样液,在对侧依次在距中央线约1.5cm处打上纸层印。

纸层印就是取少量液体滴到滤纸上产生的斑点。

约300ug/sample。

5. 开始层析在棉花球上,涂上一层氯仿,并立即用焊接器将其挥发掉,然后再涂一遍。

整个过程保持外壳密封状态。

涂的氯仿量要足够,可以完全覆盖整个纸层印,但不能过多。

否则,纸层印上的标样就会扩散到大范围,分辨率就失去了。

将试纸浸泡在移动相中。

移动相上升时,会将固定相上的氨基酸迅速带动并在移动相中逐级输送。

随着移动相液面逐渐提高,固定相的氨基酸成分逐渐被分离开来。

注意事项:(1)加样时,操作应小心、细致,尽可能用毫、微、纳级的物体。

氨基酸纸层析法

氨基酸纸层析法

氨基酸纸层析法氨基酸纸层析法(paper chromatography of amino acids)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氨基酸的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氨基酸纸层析法的原理、步骤、实验条件和数据处理方法等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应用这一实验技术。

一、氨基酸纸层析法的原理氨基酸纸层析法是利用氨基酸在纸上的分布系数和溶剂的渗透速度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其原理是在一根滤纸条上画上水平的线,将待测的氨基酸溶液直接点于纸条上,待溶液中的氨基酸离子在滤纸上沿渗透液前进,不同氨基酸在滤纸上的迁移速度不同,从而实现氨基酸的分离和测定。

二、氨基酸纸层析法的步骤1. 实验前准备(1)准备氨基酸样品,将其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并使用pH 计调节至适当的酸碱度。

(2)准备滤纸条,按照实验需要确定滤纸的宽度和长度。

(3)准备层析槽,将槽中的溶剂预先与上盖采光纸取代,避免有光照射到。

2. 进行层析实验(1)在滤纸条上绘制水平基线,并将标记的点分开,便于后续氨基酸的测定。

(2)将氨基酸溶液直接点于滤纸条上,点的位置要尽量靠近基线,以避免扩散的影响。

(3)将纸条的一端浸入含有适当溶剂的层析槽中,保持溶剂的面平稳。

(4)待溶液中的氨基酸在滤纸上渗透,不同氨基酸迁移的距离不同,最终在纸条上形成清晰的色斑。

(5)将纸条取出,用热风干燥,然后在紫外灯下进行观察和记录。

3. 数据处理将滤纸上的色斑分别用铅笔勾画出来,并测量它们与基线之间的距离。

然后,根据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计算氨基酸在纸上的迁移速度,并与标准曲线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待测氨基酸的浓度。

三、氨基酸纸层析法的实验条件1. 溶剂体系常用的溶剂体系有正丙醇/ 乙酸/水 = 4:1:5、正丙醇/氨水/水 = 70:2:25等,需要根据实验需要确定溶剂的组成和比例。

2. 滤纸条的准备常用的滤纸有菱形滤纸和圆形滤纸,需要根据所需分离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决定滤纸的大小。

3. 实验条件实验应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进行,避免光照和温度过高。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极为重要。

因此对氨基酸的分离和鉴定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纸层析是一种常用于分离和鉴定氨基酸的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氨基酸在纸层析板上的运动速度不同,根据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分离出各种氨基酸。

实验步骤:1. 纸层析板的制备将一张高分子量纸,如Whatman No.1滤纸,剪成所需要的大小,并用铅笔在纸上画出氨基酸移行的标线。

2. 氨基酸样品的制备将所需的氨基酸样品溶解在适量的水中,浓度应为0.2-2%。

3. 样品的上样将氨基酸溶液利用微量注射器沿着标线往上移行。

在上样后,将纸层析板放在带有盖子的玻璃罩中,罩中放置一些饱和度为70%的异丙醇-水溶液,保持相对湿度为70%,使其充分展开。

5. 鉴定氨基酸将经过分离的氨基酸溶液阴性反应的氨基酸用二乙酰胺-丙酮混合溶液鉴定。

将0.2ml 二乙酰胺-丙酮混合溶液加入几滴氨基酸样品中,加热60℃-80℃,5分钟。

加入0.1ml氯仿,振荡混合,分离出上清液,上清液加入干燥瓶中,用喷雾器喷洒Ninhydrin试剂,加热于热水中1分钟,在冷水中快速降温附着氨基酸的部位呈现紫色。

注:二乙酰胺-丙酮混合溶液的组成为45%二乙酰胺,45%丙酮和10%水。

6. 结果的解释根据氨基酸在纸层析板上的运动速度和比色反应的颜色,确定样品中的氨基酸种类及含量。

优点:纸层析方法简便易行,无需昂贵的仪器设备,适用于小样品分析,能分离不同种类的氨基酸,并且结果清晰,操作简单。

限制:纸层析分离结果受到氢键作用和酸碱度等因素的影响,需要控制好上样的数量和浓度。

此外,纸层析无法分离胶原氨基酸和类似结构的氨基酸,且鉴定结果在颜色和色谱图谱方面有些模糊。

纸层析法分离鉴定氨基酸

纸层析法分离鉴定氨基酸

纸层析法分离鉴定氨基酸纸层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纯化化学物质的实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生物化学和食品科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纸层析法在氨基酸分析中的应用。

一、实验原理氨基酸的分离和鉴定是生物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手段。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羧基和氨基,可以通过纸层析法实现其分离。

纸层析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分子间不同的吸附性能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在纸层析实验中,将试样涂在纸层析片(通常为滤纸)的一侧,并将其放入溶剂(通常为水、丙酮、甲醇等)中,溶剂会沿纸层析片向上移动,分离出不同物质组分。

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氨基分别具有不同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因此在纸层析分离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吸附行为。

例如,疏水性较强的疏水基团会被生物样品或溶剂吸附,从而较慢地从纸层析片上移动,这些氨基酸通常出现在较高位置;而亲水性较强的羧基团则会被水吸附,因此移动速度较快,这些氨基酸通常出现在较低位置。

二、实验步骤1、制备样品:取大约1mg的氨基酸标准品或被测样品,加入1mL的去离子水中,并轻轻搅拌,制成1mmol/L的溶液。

2、制备纸层析片:取一张长约50cm的滤纸,将其叠成4层,然后将中间部分剪成30cm的长条,每条的宽度为1cm左右,用铅笔在底部标记出位置,离开1cm到1.5cm的距离。

3、涂样:在每个标记位置上滴加不同氨基酸溶液,每次加约5µL。

所有样品均按照氨基酸的相对极性从小到大进行涂样,从左到右编号,以便于鉴定。

4、溶剂选择:选择一种适宜的溶剂,通常为水、丙酮、甲醇等。

将滤纸上端放入溶剂中,约1cm左右的位置即可。

5、开始实验:用三角架和夹子将滤纸张贴在玻璃板上,使其呈现较小的倾斜面。

在滤纸的底部悬挂一张白纸,以便于观察样品在纸层析上的位置变化。

待溶剂无法再升高时,实验结束。

6、结果读取:按照行(从上到下)顺序,观察样品的移动距离。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纸层析法可以分离并识别出存在于试样中的氨基酸分子,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样品从纸层析片底部开始向上移动的情况,可以确认每个氨基酸的相对位置和含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基酸的纸层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纸层析法的使用原理。

2、掌握用纸层析法分离蛋白质的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
1、纸层析法是以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方法,滤纸上的纤维具有羟基,是亲水基团,
滤纸吸附水作为固定相,其上流经的有机溶剂即展层剂作为流动相。

当展层剂流经固定相时,固定相上的样品由于亲水、疏水能力不同,在两相之间不断分配,疏水能力强的多溶于流动相,随流动相移动距离较远,亲水能力强的移动距离则较近。

2、所有的氨基酸的α碳上均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两个亲水基团羧基(—COOH)与氨基(—NH2),
唯一的不同则在于R基团。

因此R基团在氨基酸的亲水疏水能力对比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实验采用脯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其亲水疏水能力迥异,能在滤纸上明显分开。

分配系数K=溶质在固定相中的浓度/溶质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3、Rf值表示原点中心至显色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中心至流动相前沿的距离比。

在一定条件
下,Rf值为定值,其影响的因素有物质本身的性质,溶剂的性质,PH值,温度,滤纸的性质等等,本实验不予探究。

在测量原点中心至显色斑点中心的距离时,由于斑点的形状不规范(近似圆形),所以,一般取斑点的重心,测量出重心与起点的距离即可。

4、显色原理:茚三酮在弱碱性溶液中与α—氨基酸共热,引起氨基酸氧化脱氧,脱羧反应,最
后茚三酮与反应产物——氨和还原茚三酮发生作用生成紫色物质。

三、试剂
1.酸性层析液:正丁醇:88% 甲酸:水=15:3:2<V/V>
2.显色储备液:0.4mol/L茚三酮—异丙醇:甲酸:水=20:1:5<V/V>
3.标准氨基酸溶液(6mg/ml,苯丙氨酸Phe、甘氨酸Gly、脯氨酸Pro、组氨酸His)
4.未知样品液:上述四种氨基酸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液(每组任选一样品)
四、实验仪器
样品管毛细吸管
层析缸100ml量筒
50ml烧杯胶头滴管
移液管滤纸:15cm*15cm *1
铅笔直尺
保鲜膜细玻璃棒
电吹风薄膜手套
五、操作步骤
(一)展层剂和平衡溶剂的配制
1.在100ml烧杯中按照体积比正丁醇:88%甲酸:蒸馏水=15:3:2的比例配制展层
剂,建议为45ml:9ml:6ml。

2.取1ml显色贮备液混于展层剂中
3.将混合好的液体放于层析缸中,混匀密闭,静置(展层缸洗净后应除去多余的水,
否则会影响展层溶剂的比例而影响展层。

(二)点样(点样操作应戴上手套,防止样品和滤纸受污染)
1.实验台上铺好保鲜膜,保鲜膜下面可以蘸少量水,使得保鲜膜能与实验台面紧密贴
合,此后所有操作都在保鲜膜上进行,不再赘述。

2.在距平行于15cm长的边2cm处用铅笔轻轻描出一条直线,此为展层起点线,在直线中间每隔2.5~3cm用铅笔轻轻点一个点,共点6个点。

3.将毛细管的一端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3~6s,毛细管管口变细即可。

4.用毛细管分别蘸取四个氨基酸标准液和待测液,点样于展层起点线的六个点上。

点完一次后,用电吹风冷风吹干,再点第二次样。

每次点样均要求斑点半径(一般直径不超过5mm)。

5.在标准样下面用铅笔做好标记,记录该点的氨基酸名称。

(三)平衡及展层
1.将点好样的滤纸两侧边缘对齐但不接触,卷成筒形,并用订书机订3~4次,将圆筒固定。

2.将圆筒竖直放入层析缸中,滤纸勿与缸壁接触,盖上盖子(点样点的一端在下,展层剂液面需低于点样线1cm左右)
3.待溶剂前沿线距滤纸末端1~2cm(展层长度10cm,约2小时)时取出滤纸(需戴上手套)用铅笔将前沿线作一标记。

剪去缝合线,电吹风热风吹干(通风橱进行),
即可见层析斑点。

(四)显色及R f值计算
1.取出烘完的滤纸,估计出斑点的重心,并用铅笔轻轻点出。

2.用直尺测量出斑点中心到展层起点线的距离以及展层液跑出的距离,计算R fx=
(x=1,2…6)
3.将混合样分离出的斑点的R f值与标准样的进行对比,从而认清各斑点的氨基酸种
类,并在滤纸上标明。

六、注意事项
1.实验全程戴一次性薄膜手套,全套实验在铺在实验台上的薄膜上进行。

原因:人的皮肤上
含有含氮化合物,而实验台上可能未洗干净残留其他氨基酸,会沾染到滤纸上,对实验产生影响;保鲜膜可以与钟罩边缘进行更紧密的结合,是平衡效果更好。

2.用毛细吸管进行点样时,为保证点样半径足够小,应使毛细管内的液体高度低于1cm,迅
速的点在滤纸上。

若管内液体过高,可以先将毛细管的液体点一部分于干净的卫生纸上,降低管内液体高度。

3.在通过移液管添加展层剂时,液体应缓慢放出,避免溅射到滤纸上,移液管拿出时也应该
注意不要碰触滤纸。

4.展层开始时不要使样品浸入展层剂中。

5.吹风机吹干时切记用冷风吹干,以免温度过高使氨基酸变性。

七.实验结果
样品号:A06
Rf(Pro)=4.1/9.9≈0.414
Rf(Phe)=6.45/10=0.645 Rf(Gly)=2.40/10.1≈0.237 Rf(His)=1.60/10.4≈0.154 Rf(6上)=7.20/10.6≈0.679
Rf(6中)=4.70/10.6≈0.443
Rf(6下)=2.60/10.6≈0.245
Rf(7上)=7.30/10.5≈0.695
Rf(7中)=4.70/10.5≈0.447
Rf(7下)=2.80/10.5≈0.267
样品中含有的成分是脯氨酸、苯丙氨酸和甘氨酸
误差分析:
此次实验中,各氨基酸和样品的大致Rf值差距不大,但是样品中的Rf值普遍偏大,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滤纸的下沿没有修剪得足够平整,导致滤纸放入层析缸时不是直立的,所以每个位置层析液的流动速度不尽相同,导致Rf值出现偏差。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