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物体的密度与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一个物体,天平,,标尺。
2. 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m)。
3. 使用标尺测量物体的体积(V)。
4. 使用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ρ):ρ = m / V。
5. 根据结果判断物体的密度。
实验结果
我们使用上述步骤对不同物体进行了实验。
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些物体的密度均为2 g/cm^3。
结论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验证了物体的密度与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这些物体,它们的密度均为2 g/cm^3。
这一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研究物体性质提供基础。
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顺利完成,我们了解到了物体的密度与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一实验,我们不仅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还培养了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验中,我们将继续探索物理实验的奥秘,深入理解物质的特性。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及内容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及内容一、实验名称。
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二、实验目的。
探究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
电源(电池组)、电流表、两个小灯泡(带灯座)、开关、导线若干。
四、实验原理。
根据电流的定义,通过测量串联电路不同位置的电流值,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电路图。
[此处画出串联电路的电路图,包括电源、开关、两个灯泡串联,在电路的不同位置(如灯泡L1之前、两灯泡之间、灯泡L2之后)标注出测量电流的位置]六、实验步骤。
1. 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
2. 将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灯泡L1之前的位置A点,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1,并记录在表格中。
3. 断开开关,把电流表从A点拆下,再串联接入两灯泡之间的位置B点,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2,记录数据。
4. 再次断开开关,把电流表接入灯泡L2之后的位置C点,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3,记录在表格中。
七、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测量位置电流表示数(A)A点(L1之前)I1 = [具体数值1]B点(两灯之间)I2 = [具体数值2]C点(L2之后)I3 = [具体数值3]八、实验结论。
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即I1 = I2 = I3。
九、误差分析。
1. 电流表的读数误差:在读数时,由于人的视觉误差可能导致读数不准确。
2. 电路连接时的接触电阻:导线与接线柱之间的连接可能存在接触不良,产生接触电阻,影响电流大小,但在本实验中,这种影响较小。
你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修改上述内容,如果还需要其他实验的报告单,请告诉我具体的实验名称。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时间:2015年10月13实验目的: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器材:玻璃棒2支,橡胶棒2支,丝绸1块,毛皮1块。
实验过程:1、用丝绸摩擦两根玻璃棒,手持一根玻璃棒,靠近另一根被吊起的玻璃棒。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毛皮摩擦两根橡胶棒,手持一根橡胶棒,靠近另一根被吊起的橡胶棒。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实验名称:电流和电路实验时间:2015年10月15实验目的:探究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因素实验器材:干电池2节,小灯珠2个,开关1个,导线若干。
实验过程:1、用把导线把干电池、小灯珠、开关连接起来。
(开关断开)2、检查一遍,无误后闭合开关,观察小灯珠有什么现象发生。
3、断开开关,拧下一个小灯珠,再闭合开关,观察剩下的那个小灯珠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结论: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因素:(1)必须有电源;(2)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实验名称: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实验时间:2015年10月21实验目的:练习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实验器材:干电池2节,小灯珠2个,开关3个,导线若干。
实验过程:1、按照课本图15.3-3连接串联电路,观察开关控制两个小灯泡发光的情况。
2、按照课本图15.3-4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观察各开关控制个小灯泡的情况。
实验结论: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因素:(1)必须有电源;(2)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实验名称:练习使用电流表实验时间:2015年10月22实验目的:练习使用电流表实验器材:干电池2节,小灯珠1个,开关1个,导线若干。
实验过程:1、电流表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2、必须让电流从“+”接线柱流进,再从“–”接线柱流出。
3、必须正确选择电流表的量程。
(不清楚电流大小时可采用试触法)4、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
5、读数:(1)明确所选电流表的量程。
(2)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
(3)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总共偏过了多少个小格,就能知道电流是多大了。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完整版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完整版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当物体距离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时,成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物体距离凸透镜2倍焦距以内且大于1倍焦距时,成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3)凸透镜的焦距为10.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即成像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像位置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会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倍焦距但大于1倍焦距时,会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实验名称: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目的:练使用温度计并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仪器和器材:温度计和三个烧杯,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
实验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实验步骤:1.检查器材。
2.估测热水的温度。
3.用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确保操作正确。
4.估测温水的温度。
5.用温度计测量温水的温度,确保操作正确。
6.估测冷水温度。
7.用温度计测量冷水的温度,确保操作正确。
8.整理器材。
实验记录与结论:观察器材:温度计的量程为-10~110摄氏度,分度值为1摄氏度。
记录数据:手指感觉(热或冷)、估测温度和实测温度。
热:估测温度为55摄氏度,实测温度为50摄氏度。
温:估测温度为38摄氏度,实测温度为37摄氏度。
冷:估测温度为15摄氏度,实测温度为18摄氏度。
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实验目的:练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练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实验仪器和器材:毫米刻度尺、三角板、物理课本、硬币、细铜丝、铅笔。
实验原理: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实验步骤:1.检查器材,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检查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并记录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用毫米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并记录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并记录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整理器材。
实验记录与结论:刻度尺的量程为0~20mm,分度值为1mm,零刻度线未磨损。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五篇

实验一:牛顿运动定律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加深对运动学的理解。
实验器材:1. 小车2. 平滑水平轨道3. 弹簧测力计4. 重物(可选)实验原理: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就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实验步骤:1. 在平滑水平轨道上放置一个小车。
2. 给小车加上一个初始速度,记录下它在不同时间内经过的位置,并计算出它的速度和加速度。
3. 放置一个重物在小车上,再进行第二次试验,测量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和小车的加速度。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 小车初始速度为5m/s,经过10s后速度为5m/s,加速度为0。
2. 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为6N,小车的加速度为3m/s²。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并成功地测量出了小车的速度、加速度和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实验二:电路基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电路基础知识,包括电阻、电流、电压等概念,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原理。
实验器材:1. 电源2. 电阻器3. 电流表4. 电压表5. 连线6. 开关实验原理:电路是电流的通路,由电源、电器和导线组成。
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流动的特性。
电流是电荷在导体内部移动的现象,单位为安培。
电压是电流在电路中流动时产生的电场效应,单位为伏特。
实验步骤:1. 制作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分别连接电源、电阻器、电流表和电压表。
2. 测量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数值,并计算出电路的总电阻。
3. 比较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和电流差异。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 串联电路中电压为5V,电流为0.5A,总电阻为10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报告--探究电流和电压 电阻的关系

实验目的: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定量关系.
设计实验: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电路图:
实物连接图:
1,保持R不变,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
2.保持U不变,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
实验器材: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1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的定值电阻3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各一个,导线根
实验记录数据表格:
R=
U/V
I/A
1
2
3
实验记录数据表格:
U=V
R/
I/A
1
2
3
实验步骤:
1,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注意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位于.
2.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阻R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数变化,使其分别为1V,2V,3V.读出在各种不同电压下电流表的示数,并填入表中.
实验步骤:
1,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先将10 的定值电阻连入电路中,注意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位于.
2.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为2V,记下此时的电流值.
3.断开开关,将定值电阻换为20 ,此时观察到电压表的示数2V,应该向调节滑动变阻器,直到.再记下电流表的示数.
4.断开开关,将定值电阻换为5 ,此时观察到电压表的示数2V,应该向调节滑动变阻器,直到.再记下电流表的示数.
数据分析:
1.横向分析数据,对同一电阻,无论电压和电流如何变化,电压和电流的比都是的.
2.纵向分析数据,对同一电阻,电压变成原来的倍,电流也变成原来的倍.
数据分析:
1.纵向分析数据,当电压一定时,导体电阻变成原来的
倍,电流变成原来的倍.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加深对液体压强原理的理解,为后续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实验器材1. 压强计2. 液体(水、盐水、煤油)3. 容器(烧杯、试管)4. 刻度尺5. 纸巾三、实验步骤及数据记录1. 准备三个大小相同的容器,分别倒入水、盐水和煤油。
2. 将压强计放入水中,记录不同深度时压强计的读数。
3. 观察并记录压强计在不同深度时,压强计指针的偏转情况。
4. 根据压强计的读数,使用纸巾吸收容器中多余的液体,保持容器干净。
5. 重复实验,多次测量并记录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深度下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并绘制了如下表格:| 深度(cm)| 水| 盐水| 煤油|| --- | --- | --- | --- || 1 | P1 | | || 2 | P2 | | || ... | Pn-1 | | || 5 | P5 | | P5(煤油)|根据表格数据,我们发现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深度成正比关系,即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同时,在相同深度下,盐水的压强大于水,说明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密度有关。
(二)实验分析根据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 =ρgh,我们可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深度下,盐水的压强大于水,说明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随着深度的增加,液体内部的压强也在增加,这与公式中的正比关系相符。
五、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成正比关系,即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2. 液体内部压强与密度有关,在相同深度下,盐水的压强大于水。
3. 本实验结果与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相符,进一步验证了该公式的正确性。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液体压强原理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使用压强计等实验器材。
在今后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将继续通过更多的实验来加深对物理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秀8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秀8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篇一器材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刻就会浮起来。
可见,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随之消失了。
现在,你能提出为潜艇摆脱困境的措施了吗?“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
[方法1]器材: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化学实验室有)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
步骤:(1)将乒乓球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将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将水倒入漏斗中,松开拇指,可见乒乓球不浮起,(这时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这是因为乒乓球与漏斗间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见漏斗柄中水面逐渐上升,当水面升至乒乓球时,乒乓球迅即上浮。
(若漏斗柄下口出水过快,可在乒乓球与漏斗接触处垫一圈棉花,这样可以从容地观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况。
)[方法2]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径宜大些,便于操作)一只、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块(如象棋子、积木、保温瓶塞等)一个、筷子一根、水一杯。
制作小孔桶:取一铁扦在酒精灯上烧红,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径1cm左右,用砂纸将孔边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骤:(1)将木块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木块很快浮起。
(2)将木块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并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块,向桶中倒水。
移去筷子,可见木块不浮起。
(这时小孔处有水向下滴,这是因为木块与桶的接触面之间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块立即上浮。
上述两例针对实际中物体的表面不可能绝对平滑这一事实,巧妙地利用“小孔渗漏”使水不在物体下面存留,从而使物体失去液体的向上的压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结果本应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块却被牢牢地钉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学生叹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册学校班级姓名目录一、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二、练习使用电流表4三、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5四、练习使用电压表7五、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实验报告 8六、练习使用用滑动变阻器 10七、探究电流与电阻、电压的关系 11八、伏安法测电阻 13九、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14一、连接串联电路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试验时间:一、实验目的: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两只小灯泡,一个开关,两节干电池(或学生电源),导线若干条。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1.检查器材,观察开关是否断开。
C3.改变开关位置,观察并记录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
4.整理器材。
5.分析填写实验结论。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1.记录数据2.串联电路里,开关的控制效果与开关位置。
(选填:有关或无关)二、连接并联电路一、实验目的:会连接简单的并联电路。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2只小灯泡,3个开关,2节干电池(或学生电源),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1.检查器材。
2.根据电路图(如图所示),连接成并联电路。
3.断开和闭合开关S,观察它控制电路的情况。
并记录实验现象。
4.闭合开关S后,只断开开关S1,观察它控制电路的情况,并记录实验现象。
5.闭合开关S后,只断开开关S2,观察它控制电路的情况,并记录实验现象。
6.断开开关S,拆除电路,并整理实验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1.记录数据。
并联连接状态支路灯泡L1的情况(亮或不亮)支路灯L2的情况(亮或不亮)断开开关S时只断开支路开关S1时只断开支路开关S2时2.在连通的并联电路里,干路开关S所控制的用电器是(①L2、、②L1、③全部用电器)。
在连通的并联电路里,支路开关S1所控制的用电器是(①L1和L2、、②L1、、③L2) 。
在连通的并联电路里,支路开关S2所控制的用电器是(①L1和L2、、②L1、、③L2) 。
三、练习使用电流表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试验时间:实验目的:练习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器材:两节干电池(或其他电源),一只电流表,两个小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条。
实验步骤与记录:1.测量串联电路中a、b、c,三处电流强度(图一)(1)测量电路图中a处电流,如(图二)所示。
(2)测量电路图中b处电流,如(图三)所示。
(3)测量电路图中c处电流,如(图四)所示。
测量处 a b c电流(A)结论:2.测量并联电路中A、B、C三处电流强度(图五)(1)测量A处电流强度(图六)(2)测量B处电流强度(图七)(3)测量C处电流强度(图八)(图五)记录:四、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实验报告年级 班 实验人: 组次: 试验时间:一、实验目的练习使用电流表,探究串联电路不同位置电流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2节干电池(或学生电源),电流表(0-0.6A 、0-3A)),2个小灯泡(额定电压不同),开关,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1.检查器材。
2.按照图14连接电路。
3.闭合开关查看两灯是否正常发光。
4.将电流表接入A 点,测出A 点的电流。
5.将电流表接入B 点,测出B 点的电流。
6.将电流表接入C 点,测出C 点的电流。
7.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1.电流表的量程有 和 ,大量程的分度值是,小量程的分度值是 。
结论:串联电路中 。
A五、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一、实验目的练习使用电流表,探究并联电路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3节干电池(或学生电源),电流表(0-0.6A、0-3A),2个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和3.8V),开关,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1)检查器材。
(2)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开关状态正确。
(3)闭合开关,查看两灯是否正常发光。
(4)将电流表接入A点,测出L1灯的电流。
(5)将电流表接入B点,测出L2灯的电流。
(6)将电流表接入C点,测出干路的电流。
(7)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1.接入电路中电压表的量程是,分度值是。
2.记录数据:流过灯泡L1的电流I1/A 流过灯泡L2的电流I2/A 流过干路的电流I/A结论:并联电路中。
六、练习使用电压表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试验时间:[题目]用电压表测电压。
[实验目的](1)练习用电压表测干电池电压和一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研究干电池串联和并联时的电压关系。
[实验器材]每组三节干电池,一只学生电压表,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实验电路]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设计如下电路。
[实验步骤]这次实验分两个部分进行。
一、先取三节干电池,分别测出每节电池的电压。
再将这三节干电池按图1-1串联成电池组,测出串联电池组的电压,将测得的数据记到表1内。
分析串联电池组的电压跟各节干电池电压之间的关系,写出结论。
二、将两节相同的干电池按图1-2并联组成电池组,用电压表测这个并联电池组的电压,将测量数据填入表2内。
分析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池的电压之间的关系,写出结论。
干电池Ⅰ的电压(V) 干电池Ⅱ的电压(V)干电池Ⅲ的电压(V)串联电池组的电压(V)。
干电池Ⅰ的电压(V) 干电池Ⅱ的电压(V) 并联电池组的电压(V)。
实验完毕,断开电源,整理仪器,进行总结。
[实验结论]由学生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得到的结论。
(1) 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2) 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
七、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试验时间:一、实验目的练习使用电压表,探究串联电路的总电压跟各部分电路电压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2节干电池(或学生电源),电压表(0~3V、0~15V),小灯泡3个(灯泡规格不同),开关,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1)检查器材,观察电压表的量程和分度值。
(2)连接串联电路(注意开关的正确状态)。
(3)闭合开关查看两灯是否发光。
(4)将电压表与L1灯并联,测出它两端的电压,记入表格中。
(5)将电压表与L2灯并联,测出它两端的电压,记入表格中。
(6)将电压表与整个L1 L2串联电路并联,测出串联电路的总电压,记入表格中。
(7)更换一只小灯泡,重复实验步骤(4)至(6)。
(8)断开开关,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实验记录:1.接入电路中电压表的量程是,分度值是。
2.测量数据:实验次数L1灯两端的电压U1/V L2灯两端的电压U2/V串联电路的总电压U/V1实验结论:串联电路的总电压。
八、探究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一、实验目的练习使用电压表,研究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压。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电池组(2节干电池串联),电压表(量程:3V、15V),2个小灯泡(额定电压不同),1个开关,若干条导线。
预接电路(按图1连接好部分电路,待用)。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1.检查器材。
2.将电池和开关接入电路(注意开关正确状态)。
3.用电压表测出L两端电压。
1两端电压。
4.用电压表测出L25.整理器材。
6.记录实验结果。
一、实验记录与结论结论:并联电路中。
九、练习使用用滑动变阻器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试验时间:一、实验目的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2节干电池(或学生电源),滑动变阻器(20Ω),电流表,小灯泡(2.5V),开关,导线若干根。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1.检查器材。
2.设计并画出实验电路图。
3.正确连接电路。
4.调节变阻器到电阻最大值,试触开关,检查电路是否正确。
5.移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记录小灯泡不同亮度时的电流值。
6.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1.电流表连接入电路的量程,分度值。
2.断开开关,整理记录。
测量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灯泡发暗光发较亮光发更亮光电流值I/A十、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试验时间:一、实验目的探究电阻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电压表(0-3V、0-15V),电流表(0-0.6A、0-3A),定值电阻三个(5Ω、10Ω、15Ω),开关,导线若干,2节干电池(或学生电源),滑动变阻器(10Ω)。
预接电路(按实验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待用)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1)检查器材,观察电压表、电流表指针是否指向零,并记录两表接入电路中的量程。
(2)检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其阻值最大。
(3)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测量并记录电压、电流和电阻值。
(4)换接第二个电阻(记录电阻阻值),调节滑动变阻器,保持电压一定,测量并记录电流值。
(5)换接第三个电阻(记录电阻阻值),调节滑动变阻器,保持电压一定,测量并记录电流值。
(6)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1.电压表接入电路的量程,电流表接入电路的量程。
2.数据记录(电压 = V)实验次数电阻R/Ω电流I/A123实验结论:电压一定时,。
十一、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一、实验目的探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电压表(0-3V、0-15V),电流表(0-0.6A、0-3A),定值电阻一个,开关,导线若干,2节干电池(或学生电源),滑动变阻器(20Ω)。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1)检查器材。
(2)按图正确连接电路。
(3)检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其阻值最大。
(4)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测量电流和电压值并记录。
(5)保持R阻值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三次,测出对应电流值并做记录。
(6)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1.电压表量程,电流表量程。
2.数据记录(电阻= Ω)实验次数电压U/V 电流I/A12344、实验结论:电阻一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