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

合集下载

小说鉴赏基础知识

小说鉴赏基础知识

小说鉴赏基础知识你了解小说吗?小说作为阅读理解的时候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呢?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小说鉴赏基础知识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小说鉴赏基础知识一一、关于小说1、小说的概念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分类小说的分类由于所持标准不同而有许多种划分方法。

按题材内容分,可分为历史小说、社会小说、侦探小说、爱情小说、问题小说、推理小说、科幻小说、战争小说、讽刺小说、谴责小说等;按文体样式分,可分为诗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章回体小说、童话体小说、传记体小说、笔记小说、话本小说、传奇小说等。

人们通常依据篇幅的长短和容量的大小,把小说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四类。

这是最常见的分法。

(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

小小说虽然短,但也同样遵循小说创作的基本规律,如典型化、形象化,不受时空和真人真事的限制,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等等。

小小说的主要特点是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立意奇特,文短意长,情节完整,结局出人意料,使人回味无穷。

)3、小说的三要素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都是重在写人物的,“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塑造人物形象一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小说鉴赏和高考命题选材的对象一般就是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鉴赏和命题的着眼点,也必然主要集中在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线索、表现手法和语言等相关的几个方面。

进行小说鉴赏就是要学会如何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弄清人物活动的环境、提炼小说表现的主题,品味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

写作手法有哪些

写作手法有哪些

写作手法有哪些
写作手法有哪些
总结精选(1):
写作手法有哪些
写作手法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
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
一、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由整理]
二、修辞手法种类很多,有大家熟悉的:比喻(明喻、
暗喻和借喻,博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拟物),排比,设问,反问。

其它的互文,起兴等在文言文中用得较多,
也可以了解一下。

三、表现手法较多,较复杂,下面都是常见的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抑扬、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考纲解读】《xx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及主要表现手法;主要考查知识点中要求能够“分析作品题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在历年的高考试卷中“分析表达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已是屡见不鲜了。

例如“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实际上指的是表达技巧,主要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内容。

一是指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问题只是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指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段、行文布局(篇章结构)等。

从高考实际考查来看,一般不要求学生判断表达技巧是什么,而往往要求体会赏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

【考点综合】“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往往会在以下知识点上命题:1、针对行文的人称运用、人称变化及其作用命题;【例子1】《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例子2】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2、针对写作上具体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命题;【例子1】《报秋》第28 题,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中,在第3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作用?【例子2】安徽卷第17小题问:文中画线部分所描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例子3】江苏卷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3、针对语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命题;【例子1】福建卷第13小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表达技巧有改动

现代文表达技巧有改动

(1)宁静、秀美
(2)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 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07江苏卷) 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
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
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
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
析它的表达特色 (4分)
表现手法
概念及 作用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 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 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 (内容),使之得到含蓄而形象的 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 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
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备注及举例
象征
比喻是字句修辞 象征是篇章修辞
联想、想象 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
《老屋》
衬托或烘托 (正衬、反 衬) 抑扬
1.对比,不分 主次,彼此并 重.衬托,主次 分明,被衬托 的事物是主体, 是作者主要描 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 述的人或事. 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 2.对比与衬托 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 都是两个事物 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 之间的关系, 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 而抑扬是对一 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个事物的两种 态度.
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 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 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 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 度更为鲜明(2分);(2)改用第二人称, 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 之情。(2分)
【真题回放】
这篇散文中,①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 写的好处是什么?②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 “它”,原因是什么?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模式

小说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模式

⼩说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模式 我们常常在各种类型的⼩说中找到乐趣,你知道怎么样去阅读⼩说,有哪些基本的知识要点呢?下⾯是有店铺为你整理的⼩说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模式,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说阅读基本知识 ⼀、关于⼩说 1、⼩说的概念 ⼩说是⽂学的⼀⼤类别,是⼀种与诗歌、散⽂、戏剧并列的叙事性⽂学体裁,它以塑造⼈物形象为中⼼,综合运⽤语⾔艺术的各种表现⽅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泛地、形象⽣动地反映社会⽣活。

2、⼩说的分类 ⼩说的分类由于所持标准不同⽽有许多种划分⽅法。

按题材内容分,可分为历史⼩说、社会⼩说、侦探⼩说、爱情⼩说、问题⼩说、推理⼩说、科幻⼩说、战争⼩说、讽刺⼩说、谴责⼩说等;按⽂体样式分,可分为诗体⼩说、⽇记体⼩说、书信体⼩说、章回体⼩说、童话体⼩说、传记体⼩说、笔记⼩说、话本⼩说、传奇⼩说等。

⼈们通常依据篇幅的长短和容量的⼤⼩,把⼩说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说四类。

这是最常见的分法。

(微型⼩说⼜称⼩⼩说,篇幅⼀般在1000字左右。

⼩⼩说虽然短,但也同样遵循⼩说创作的基本规律,如典型化、形象化,不受时空和真⼈真事的限制,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式等等。

⼩⼩说的主要特点是以⼩见⼤,以少胜多,⽴意奇特,⽂短意长,情节完整,结局出⼈意料,使⼈回味⽆穷。

) 3、⼩说的三要素 ⽆论什么样的⼩说,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物、情节和环境。

⼩说都是重在写⼈物的,“⽂学即⼈学”,⼩说创作的中⼼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的⼈物形象。

⽽塑造⼈物形象⼀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定的⽣活环境,所以⼈物、情节和环境是⼩说的三要素;塑造⼈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对于⾼中学⽣来说,⼩说鉴赏和⾼考命题选材的对象⼀般就是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说,鉴赏和命题的着眼点,也必然主要集中在⼈物、情节、环境、主题、线索、表现⼿法和语⾔等相关的⼏个⽅⾯。

进⾏⼩说鉴赏就是要学会如何分析故事情节,把握⼈物性格特征,弄清⼈物活动的环境、提炼⼩说表现的主题,品味作品的语⾔和表达技巧等。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归纳及说明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归纳及说明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归纳及说明诗歌的写作技巧篇一修辞方法:古典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很多,主要涉及的是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等,还要注意古典诗歌中常常运用到的赋比兴、象征等手法。

表达方式:在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

结构技巧: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其他写作技巧:例如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附:写作技巧写人看似简单,实际很难。

因为要写一个人容易,但要突出他的个性特点,让他在自己的笔下与众不同,就不那么容易了。

加之中考时往往可以避开,同学们平时自然就对这类少了关注。

其实,写的技巧往往是相通的,只要你做有心人,在你的心中、笔下,一定会有一个个神采奕奕的面孔诞生的。

正如我们读名著往往记得最牢的是人物形象,写好人物,也将使你的文笔生辉。

这里就介绍几个写好人物的方法,或许对你会有一点儿帮助。

一、表里如一,细节激活。

要写好人,就不能光注意外表,还要善于通过外表展现内心世界。

因为一个人外在的言行往往流露着内在的心理,所以在写人物的言行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我们都应时刻想着人物与之相应的心理。

言为心声,行即神形,一个细节,或许足以激活一个人物,激出一段往事,激发一篇美文。

西施的一笑一颦,美就美在那是真情的流露;东施仿效,则一定反为不美了。

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写也正是这个理儿。

二、烘云托月,对比增效。

烘云托月是名家写人常用的一种方法。

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可以产生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增强表达的效果。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副对联表现的是岳王祠里岳飞和秦桧的塑像。

在人物的对比下,青山当然“有幸”,白铁自然“无辜”了,这就是对比方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无私奉献高考语文阅读理解

无私奉献高考语文阅读理解

词·清平乐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

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手法,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

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客观实在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概论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1)一、叙述人称 (1)二、叙述方式 (1)三、描写 (1)四、修辞 (1)五、结构安排 (2)(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2)(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3)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3)七、语言 (3)八、表现手法 (3)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4)十、答题技巧提醒 (4)文章的结构 (5)解题技巧 (6)一、描绘类 (6)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7)艺术类 (7)人称类 (7)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8)说明文阅读 (9)一.说明方法 (9)二.说明语言 (9)记叙文阅读 (9)一.修辞方法 (9)二.表达方式 (9)小说阅读 (9)论证方法 (9)话的含义:就是联系上下文,解释这句话。

(10)第一部分 (10)第二部分 (10)解题模式 (11)记叙文阅读 (11)记叙文阅读规则 (11)议论文阅读 (12)高中语文阅读题常见答题方法汇总 (13)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手法,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

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客观实在)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进行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

对照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不同的文体应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记叙文(包括散文)应从以下方面去分析: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②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小说还应从人物塑造是否丰满、典型,情节的安排是否合理、严密、变化、曲折等方面来考虑。

议论文主要从论证方法来考虑,特别是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申论证等手法及其作用。

说明文主要看是否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功用,顺序安排是否适当等。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

分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表达作用:记叙文的四种记叙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分叙)。

记叙文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记叙文的间接抒情方式: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描写要抓住事物特点。

“画眼睛”是形象的说法,指写人要写出人的心灵,写事要写出事件的本质,写景要写出人对景的感悟,景的个性。

描写要生动形象,这是描写的特点决定的,也是描写有别于叙述的地方。

所谓生动形象,无非是使描写对象有形、有声、有色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此外,描写要根据对象特点决定描写方法,描写时往往要带有一定的情感,描写有白描与细描等等。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记叙文的议论是“画龙点睛”。

记叙文的议论的“画龙点睛”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一)阐发事物的意义(二)表达作者的看法(三)揭示文章的主题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要掌握运用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 ”题, 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

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1.用了什么方法。

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2.表达了什么内容。

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3.有何效果或作用。

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对“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的题, 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

(一)答案表述的原则:1、忠实于题干。

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

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

”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

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

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如何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1.定区域。

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明方向。

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修辞手法理解运用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其运用的正确与否误。

2、指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运用某种修辞手法造句。

把握修辞手法的定义、种类、运用效果等。

修辞手法是根据表达需要,运用有效的语言手段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语言运用方式。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除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

学习修辞,不要死抠名词术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并能学会运用修辞手法造句。

《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

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

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如: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如: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7)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如: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如: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11)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语文常识第一部分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