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2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笔记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笔记以下是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的笔记,包括重要知识点和关键内容。
一、文章主题《谈读书》和《不求甚解》都是谈论读书的文章,其中《谈读书》是一篇随笔,以议论为主,表达作者对读书的看法和感悟;《不求甚解》是一篇杂文,以记叙为主,通过讲述读书的方法和态度,表达作者对读书的理解和思考。
两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
二、知识点梳理1. 论证方法:《谈读书》中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用“比喻论证”来阐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的观点;《不求甚解》则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举例对比来阐述作者的观点。
2. 文章结构:《谈读书》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总述作者对读书的看法,再分别从读书的方法、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全文;《不求甚解》则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先讲述“不求甚解”的含义,再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其内涵。
3. 语言特点:《谈读书》的语言简洁明了,表达准确;《不求甚解》的语言则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三、关键内容提炼1. 读书的作用:《谈读书》中指出,读书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不求甚解》则认为,读书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2. 读书的方法:《谈读书》中提出了多种读书方法,如“略读”、“精读”、“笔记”等;《不求甚解》则强调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即不要过于追求表面的理解,要深入思考。
3. 读书的态度:《谈读书》中强调了读书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不求甚解》则倡导一种轻松愉悦的读书心态,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负担。
四、重点段落分析1. 《谈读书》中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阐述了不同学科的书籍对人的性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 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名人论读书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
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 把读书过程中精彩的 文章、片段、句子等 加以摘录、圈点。包
括笔记摘录,电脑 下载,圈点划线、 评注等。如毛泽东
圈点《水浒传》 等。
助 读 法
• 助读法,就是利用书、 报光盘、磁带上的精美 的文章来帮助我们阅读 理解作品的一种方法,
如配乐诗,电视散 文等。
寻 读 法
• 这种方法,相当于跳读 法,阅读者不是对全文 进行研读,而是对文章、 作品的精华处细细琢磨, 品位。
பைடு நூலகம்段训练
《不求甚解》(节选)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着列汉诺夫,说他自 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 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 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 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 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 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 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 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
原意:夜深了,我千百次寻找、等待的那一个人还没有 出现。我的心充满疲惫和失落,不经意一回首,却发现 她在那灯火寥落的地方静静地站着。
在千百次地寻求知识之后,回过头 来一看,忽然发现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 就在眼前了,成功正在向你微笑呢!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1.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进行说理?所选的事例有 什么特点?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 神实质”呢? 3.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1.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进行说理?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从态度上说明
•
十四、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麽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雨果
•
十五、对一个有毅力的人来说,无事不可为。——海伍德
•
十六、有梦者事竟成。——沃特
•
十七、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丁尼生
•
十八、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林语堂
一、读一读 狡黯( xiá) 滞碍( zhì) 统chóu( 筹 ) 味同jiáo( 嚼 )蜡
诘难( jié) 阐证(chǎn) zǎo( 藻 )饰 咀嚼( jue )
二、记一记
(1)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吹毛求疵 ) (2)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
字的推求。( 寻章摘句 ) (3)怡情:( 使心情愉快 ) (4)孜孜不倦:(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
不求 甚解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驳论
事实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 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 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
一、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有些人让梦想悄然绝灭,有些人则细心培育维护,直到它安然度过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而光明和希望总是降临在那些真心相信梦想一定会成真的人身上。——威尔逊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语文课件
板块二、走进培根小档案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 科学的始祖,作家。出身 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开创英国 “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著有《随笔》《新工具》 等。
《随笔》共58篇,风格 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 言警辟。其中很多句子被 人当作名言 。
语文课件
板块三、个性阅读理文思
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的读课文, 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看看 作者围绕着“读书”做了哪些论述?
关键语句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 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 简约,生动形象。
语文课件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训 练,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 分 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 能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 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让 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质疑,加 强合作交流,是教师最好的选 择。
语文课件
三、教学理念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 位,强调学生阅读的 自主性和独立性,让 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同时激励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2、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 励每一个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
3、发挥教师的优势,给学生提供一 些未知的知识背景和拓展的 空间,组织好 阅读活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一、指导思想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比较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三、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图书馆、家庭藏书…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两篇短文作者的有关情况。
都是针对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指导或补充。
2.学生将整理后的资料在小组间展示、交流,并进一步补充。
四、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方式一]名言导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道是谁说的吗?(培根)而知识又从何而来?现在我们看看,在《谈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方式二」由名人读书故事导入[方式三〕由中学生学习现象导入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③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探究《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读书益处: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2)质疑问难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短文两篇》研讨与练习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一、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
熟读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这些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学习这两篇短文,把两篇短文中的精华化为自己的东西。
不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在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上,都值得一谈。
二、揣摩《谈读书》中的下边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谈读书》一文中的某些观点,以及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
推而广之,期望学生能掌握或者了解两篇短文的所有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
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
三、《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能把握文意。
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可先介绍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准备后,才有可能讨论得起来。
叶圣陶先生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
这样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难重逢了。
叶老批评陶渊明“疏狂不可循”,是因为他推崇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理论。
他说过,阅读是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
”叶老认为,文本意义是确定的,它先于阅读已潜藏在文本之中,就像矿藏埋于地下,苹果核包在苹果里头,只要用适当的方法(工具)取出即可。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15短文两篇[知识览通]◎语音1、狡黠“xiá”不能读成“jié”2、咀嚼“jǔjué”不能读成“zuǐjiǎo”3、诘难“nàn”不能读成“nán”4、滞碍“chì”不能读成“zhì”5、死抠“kōu”不能读成“qū”6、豁然“huò”不能读成“huo”7、相似“sì”不能读成“shì”8、曲解“qū”不能读成“qǔ”9、大而无当“dàng”不能读成“dāng”10、迂腐“yū”不能读成“yú”◎字形1、怡情:“怡”不能写成“移”。
2、傅彩:“彩”不能写成“采”。
3、策划:“划”不能写成“化”或“画”。
4、蒸馏:“馏”不能写成“溜”。
5、辩论:“辩”不能写成“辨”。
6、辨异:“辨”不能写成“辩”。
7、胸肺:“肺”不能写成“月市”。
8、滥加粗暴:“滥”不能写成“烂”。
9、要诀:“诀”不能写成“决”。
10、独到:“到”不能写成“道”。
◎词语1、藻饰:修饰文辞。
2、狡黠:狡诈。
3、诘难:诘间,为难。
4、滞碍:不通畅。
5、味同嚼蜡:形容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6、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7、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8、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
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
9、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
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
10、豁然贯通:形容(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11、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12、开卷有益:读书有益处,有收获。
◎常识驳论文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
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二. 重点、难点分析《谈读书》1. 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 体会本文论述语言简练的特点。
《不求甚解》1.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 整理文章的结构提纲。
3. 学习体会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
4.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三. 新课讲解(一)《谈读书》1. 字词:怡情(yí)傅彩(fù)藻饰(shì)矫情(jiǎo)诘难(jié nàn)咀嚼(jué)狡黠(xiá)伦理(lún)味同嚼蜡(jiáo)滞碍(zhìài)睾(gāo)阐证(chǎn)吹毛求疵(cī)2. 作家作品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他的散文对英国乃至全世界影响都很大,作品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启人深思。
3. 整体感知:文章层次:第一,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从“读书使人明智”到结束,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4. 深入剖析:(1)第一层: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学习目标: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4.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5.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6.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7.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时数:二课时学习过程与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
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一、导入: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四、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五、探究课文内涵: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
“全凭观察得之”4. 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的含义。
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
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六、交流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趣闻和逸事: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见后补充)七、小结: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赶快读书吧!八、板书设计:谈读书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第一层: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和长才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第二层:阐述读书的方法:仔细推敲细思、不同的书,不同的读、“3结合”第三层: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九、作业:练习册十、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不求甚解》的内容;反省读书的态度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一、导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二、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明确:赞同提倡。
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明确:书要反复读。
三、列出阅读提纲(板书):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进行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指明“不求甚解”含义树立靶子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强调书必须反复读表明态度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四、讨论: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
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五、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六、小结:“不求甚解”的前提千万不可忽略:“好读书”,其不可断章取义。
我们应该要全面地分析问题,理解理解问题。
七、板书设计:(见上)八、作业:练习册九、教学反思:十、补充内容:(1)名言警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卡莱尔)(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
——金庸在人生转折和变移的关键时刻,书是路标。
——陆天明在书中可以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白岩松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
——贾平凹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土壤,那么阅读就像阳光。
——池莉(3)名人读书的趣事:韦编三绝、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