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

合集下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

一、专业认证的认识
2.几个基本概念的介绍 • 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各国不同) 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国际互认:
华盛顿协议-WA-1995 注册工程师-工程师的认证 • 注册工程师国际互认--华盛顿协议的工程师
流动问题论坛 -- 讨论之中
测量工程教研室
一、专业认证的认识
3.为什么要进行专业认证 从美国公众来说,只有经过可靠的认证机构所认证的 学校(专业)才是被承认的学校(专业); 对美国学校或专业而言,认证实际上关系到学校的 生存条件(有利于吸引学生,吸引投资) ; 对美国学生而言,如果学校(专业)没有通过适当 认证,在获取资助、奖学金、学分或学位被其他通过 认证的高校认可、被其他国家接受其学位 总之,未被认证的专业在社会认可方面会遇到困难。
测量工程教研室
五、通用标准解读
1.学生: 考察点重点之二 •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 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的执行落实 合格的依据:
从学校到院系有专门的机构与人员负责对学生进 行相应的指导。包括面上的工作和应对特定问题两 个层面。其工作职责与方式为学生广泛了解。并有 足够的实例表明整个机制运转正常有效。
测量工程教研室
一、专业认证的认识
4.美国的专业认证 认证机构 ABET(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BET成立于1932年,有近80年的历史 5.美国的专业认证 • ABET是美国大学在应用科学、计算机、工程和技术 专业认证领域最权威的认证机构 • 全美目前有550所大学的27000个相关专业通过其认证。
测量工程教研室
三、自评与自评报告
• 自评不是一般性的描述本专业学科点取得的成绩、 标志性成果,也不是“凝练”特色与优势,而是 逐项对照认证标准判断是否达到标准要求(合格 性认证),并举证。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解读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解读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陈道蓄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筹) 计算机专业认证分委员会 结论审议委员会 2013年07月23日 北京

导言 – 认证标准体现国际实质等效 理解标准的基本框架 尊重标准, 理解标准的重要性 对标准条款的解读 结束语

华盛顿协议各成员国遵循“实质等效的原则”(the principle of substantial equivalence) 实质等效的两个方面
◦ 对每一个常规教学活动进行评估。

持续改进的实现有赖于有效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 每个教师在持续改进中均承担责任。 持续改进的效果是通过学生表现来体现的。

认证工作应该紧密围绕标准要求进行
◦ 学校的自评工作目的是判定标准中每一条要求是否达成,如果 认定为达成,则给出足以证明该结论的相关材料。(自评报告 指导书中对于自评报告正文以及附录要求的内容是基本的证明 材料,这些材料的用途仅限于证明目标的达成,不应用于一般 意义上的“水平”评价。) ◦ 认证专家工作过程中的任何判断应该与认证标准的某项要求相 关。对于认证标准中提到的所有内容应能作出明确的是否达成 以及达成情况的判定。如果认定为达成,应能说明判定的依据; 如认为未达成或者有弱点或关注点,应能提出与标准直接相关 的理由。 ◦ 在现场考查时不应该涉及与认真标准达成判定有关的内容。考 查点以及提出的问题应有针对性,有利于对自评报告审阅时难 以确定的达成状况作出判断

三个不同的层次: 复杂工程活动:
◦ Complex; broadly-defined; well-defined ◦ 用于定义“工程问题”和“工程活动” ◦ Involve the use of diverse resources (and for this purpose resources includes people, money, equipment, materials,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ies) (设计多项资源)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20版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20版

1. 引言在当今社会,工程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培养未来工程师和科技领袖的关键环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工程师的需求日益增长,2020年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也备受期待。

2. 对2020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深入评估我们来看一下2020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更新和变化。

在新版标准中,注重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对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要求。

与之前的标准相比,2020版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更加符合当前社会对工程师的期待。

在对2020版标准的深度评估中,我们发现新标准更加注重了对学生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这与当前工程师所需的综合能力相契合,也说明了新标准更加贴近实际工程行业的需求。

另外,在深度评估中,我们还发现2020版标准更加注重了对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培养。

这一点反映了当今社会对工程师道德素质的高度要求,也为工程教育注入了更多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3. 对2020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广度评估除了深度评估,对于2020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广度评估同样至关重要。

新标准在覆盖范围和细节要求上有了明显的扩展,涉及到工程教育的各个方面。

在广度评估中,我们发现新标准对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这为各个工程教育机构提供了更具体、更规范的指导,也有助于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4. 对2020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工程教育领域的从业人员,我对2020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有着积极的态度。

新标准的出台,不仅对工程师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整个工程教育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我个人认为,2020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推出,标志着工程教育领域正朝着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和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迈进。

通过对标准的全面评估和实践应用,我相信工程教育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培养更多优秀工程师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校园的树荫下,几个工程专业的学生正围坐在一起聊天,旁边放着几本厚厚的专业书。

“你们知道吗?咱们这个专业有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呢。

” 小刚神秘兮兮地说。

“啥标准?这对我们有啥影响?” 小美眨着大眼睛问道。

“这可重要啦!这标准就像我们学工程的指南针。

” 阿强笑着回答。

这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啊,就像一个超级严格又超有爱的大家长。

先说说学生方面,它要求我们得有扎实的工程知识,这知识就像盖房子的砖头。

我们学的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基础知识,得像刻在脑子里一样清楚。

比如说,计算工程力学问题,就像解一道复杂的谜题,你得用对公式,步骤不能错,不然这房子可就盖歪啦。

而且得掌握专业知识,不同的工程专业有不同的门道,像机械工程得懂那些机械零件怎么设计、怎么配合,就像了解一个精密机器的内部构造一样,每个小零件都有大作用。

工程实践能力也不能少。

这就像学游泳,光在岸上看可不行,得下水扑腾。

我们得有机会参与实际的工程项目,从设计到实施,都得参与。

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就像在路上遇到绊脚石。

但别怕,这是锻炼我们的好机会。

比如在做一个桥梁模型的时候,可能材料不够啦,或者结构不稳定啦,这时候就得想办法解决,就像战士遇到敌人要想办法打败他们一样。

通过这些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把知识变成能力,这能力就是我们以后在工程领域闯荡的宝剑。

团队协作也很关键。

在工程里,很少有一个人单干就能完成大项目的。

我们得像一群蚂蚁搬家一样,齐心协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有的负责设计图纸,有的负责计算数据,有的负责现场施工。

大家得相互配合,要是有人掉链子,就像拔河的时候有人松了手,那可就输啦。

在团队里,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就像大家一起拼图,得看看每一块怎么放合适,不能只按自己的想法来。

还有沟通能力,这就像人与人之间的桥梁。

我们得能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地告诉别人,不管是和老师、同学交流,还是以后和工程团队成员、客户交流。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
工程教育认证是指通过一定的评估机制来评估和认可工程教育质量,提高工程教育水平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工程人才的过程。

通用标准是用于评估工程教育质量的标准体系,可以帮助教育机构了解和评估本机构的教育质量,同时帮助学生和雇主了解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水平。

通用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评估工程教育的核心。

本项指标包括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环节、师资队伍等方面,以此综合评估教育质量。

2.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是通过评估学生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来评估工程教育的质量。

3.设施和资源
设施和资源包括校园环境、实验设备、图书馆、信息技术、校园生活和支持服务等方面,以此来评估工程教育的基础设施和资源条件。

4.绩效评估和改进
绩效评估和改进是评估工程教育质量的关键。

此项指标通过对教育质量评估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通过学生和雇主反馈进行评估,以便教育机构进行改进和提高。

使用通用标准可以帮助教育机构提高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雇主提供更优秀的工程人才。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教育机构的通用标准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20版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20版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20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程教育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方面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应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在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于2020年进行了一次全面更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20版,讨论其深度和广度,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对其进行分析。

一、背景介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由教育部制定并实施的,旨在规范和引导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

2020年版的标准是在全面总结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发展需求和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而进行的一次更新。

通过针对工程教育的各个层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规定,以期推动工程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提升。

二、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在这次更新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20版更加注重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其具有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国际视野等。

对于教师队伍、教学条件、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也进行了细化和完善,以确保学生接受到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得到有效保障。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我国工程教育的一名从业者,我对这次更新的标准充满期待。

这次更新充分考虑了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注重了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这与我对于工程教育的理解是一致的。

只有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有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的工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推动我国工程科技的发展。

四、总结回顾通过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20版的深入探讨,我们了解到这次更新的标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以学生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导向,这一标准的制定必将对我国工程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期待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能够切实落实这一标准,从而培养更多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的工程科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本次文章中,我们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20版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第一部分认证标准运用的基本原则针对性原则:整个认证工作应该紧密围绕认证标准要求进行。

♦学校的自评工作目的是根据标准逐条判定是否达成标准要求。

如果认定为达成,则给出足以证明该结论的相关材料(自评报告指导书中,对于自评报告正文以及附录要求的内容是基本的证明材料,仅限于证明目标的达成,不应用于一般意义上的“水平”评价。

)♦认证专家工作过程中的任何判断均应与认证标准的要求相关。

对标准中提到的所有内容是否达成以及达成情况,应能作出明确的判定。

如认定为达成,应能说明判定的依据;如认为未达成或者有弱点或关注点,应能提出与标准直接相关的理由。

♦在现场考查时不应该涉及与认证标准达成判定有关的内容。

考查点以及提出的问题应有针对性,有利于对自评报告审阅时难以确定的达成状况作出判断。

合格性原则:整个认证工作只是判定认证标准要求是否达成,不进行任何水平评价与横向比较。

对标准的达成理解如下:P 是指该项标准项的要求已经达成,被认证方所提供的针对此项达成的证明材料,是明确、可信的;P/c 是指该项标准目前达到了要求,但是其涉及的一些因素在下次认证前有可能发生负面变化,可能导致不能达成标准要求,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并采取一定措施;P/w 是指该项标准项达到了基本要求,但在某个环节或者条件支撑方面存在弱点,这些弱点会对学生(或部分学生)达到预期有负面影响;F 是指被认证方无法提供可信的材料,证明该标准项的要求是能够达成的。

♦对标准中一项或多项的结论,应按照上面的描述理解。

其中,只要有一项判定为F,则认证结果为不合格。

除此以外,其他单项结论,没有数量累加意义。

不应以P/w与P/c的数量作为对被认证专业进行“水平”判定的依据。

只有认证报告中对于相应项的说明才有意义。

♦每个标准项的结论应该被理解为独立的,即某一方面是否有突出表现与另一方面是否合格,不应综合在一起考虑。

♦专业自评应针对逐条标准进行判断,不应受到与标准无直接关系的因素影响,也不应与同一学校其他认证专业在学科意义下进行比较。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指对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和认证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

这些标准和要求旨在确保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工程教育的健康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工程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应当包括对教学质量的要求。

教学质量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应当包括师资队伍的素质、教学设施的完善程度、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等方面。

只有通过对教学质量的全面评估和认证,才能够保证学生接受到的是高水平的工程教育。

其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还应当包括对学生素质的要求。

作为受教育者,学生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工程教育的成效。

因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应当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和认证,以确保他们在毕业后能够胜任工程技术工作。

此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还应当包括对学校办学条件的要求。

学校办学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教育的质量。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应当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实验室条件、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和认证,以确保学校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

最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还应当包括对教学管理的要求。

教学管理是保障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对教学管理的要求应当包括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教学过程的规范性、教学管理的有效性等方面。

只有通过对教学管理的认证,才能够保证工程教育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对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和认证的一系列要求,其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工程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工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只有通过认真制定和严格执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才能够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的工程技术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1.学生1.1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内涵解释】“优秀生源”不能仅从分数衡量,要包括“质”和“量”。

“质”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生源对本专业的认识(认知度:对本专业了解的程度)和认可(认可度:喜欢本专业的程度);二是他们具有相对好的成绩(如,新生高考成绩、在校学习专业分流(一年级、二年级)的成绩)。

“量”表示生源的充足性。

“优秀生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受学校、行业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在不同专业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制度和措施”重点关注学校对专业的要求和专业采取的措施,通常包括专业生源质量分析、专业自身优势分析、招生宣传、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在校生专业认可度分析等方面。

制度措施应该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有人员、条件保证执行和落实。

此外,还应对制度执行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促进制度改进完善。

【专业自评和专家考查重点】(1)与专业招生有关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包括学校管理文件中赋予专业的责任和专业自主的制度等,特别是专业承担的提高生源质量的责任和落实责任的具体措施,对各项制度和措施效果的分析评价情况。

(2)专业对生源的期望,以及近三年生源状态和发展趋势分析,包括入学生源状况、在校生对专业的认知度、认可度以及学习意愿等;(3)保障有关工作正常有效进行的机制和执行情况。

【常见问题】(1)仅列举学校层面招生制度,专业对于吸引优秀生源的责任不明确,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措施;(2)仅列举近年专业新生高考成绩或专业分流学业成绩,并未对生源状况(包括专业分流)的变化等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3)对在校生的专业认可情况没有进行调查分析,更没有针对分析的结果采取措施,甚至对生源流失没有足够关注。

1.2 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内涵解释】专业应坚持立德树人,开展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工作,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达成毕业要求,实现学生发展。

各项指导活动中,学生学习指导是重点,其它指导活动从不同侧面予以支持。

专业任课教师应在学习指导工作中发挥主力作用,结合课程教学做好学习指导工作。

学习指导应实现以下目标:首先,应该让学生清楚专业的毕业要求,知晓毕业时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对实现毕业要求的路径有所了解;其次,应该让学生明白每一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了解课程学习与实现毕业要求的关系,增强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后,应该建立起良好地师生沟通渠道,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能够方便地寻求帮助。

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工作应该与学生达成毕业要求相联系,促进学生发展。

【专业自评和专家考查重点】(1)专业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否有明确要求,立德树人工作是否有明确的制度保障并得到落实。

(2)专业向学生解读培养方案的情况。

是否有专门的工作环节向学生全面解读培养方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及其相互关系。

(3)专业对任课教师开展学生学习指导的工作要求和政策支持。

是否明确任课教师在学生学习指导工作中的主体责任,明确学习指导工作的具体要求(内容、频率、方法、覆盖面等),明确学习指导工作的政策支持(工作条件配备,工作量认可等),是否有证据证明教师知晓上述工作要求并能有效执行。

(4)学生学习指导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度。

任课教师是否向学生解释课程教学大纲,说明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是否有证据证明学生能够参照课程目标或毕业要求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

(5)专业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工作是否有制度、人员和条件保障,指导工作是否能够与学生毕业要求相联系。

【常见问题】(1)学生学习指导工作不能围绕毕业要求,学生对于毕业要求,课程目标不了解。

(2)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各项工作未能建立联系,相互脱节,甚至互相干扰。

(3)任课教师不能承担学生学习指导的主要责任,仅依靠学生工作队伍,教书与育人相脱节。

1.3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并通过形成性评价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内涵解释】专业需对学生个体的学业情况进行跟踪与评估,对于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及时预警,并采取必要的帮扶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达成毕业要求。

专业需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帮扶,帮助学生达成课程目标。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学业结束时能够满足毕业要求。

【专业自评和专家考查重点】(1)专业对学生个体的学业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的制度和措施,包括跟踪和评估的工作方法、责任人等。

(2)对学业有困难的学生预警与帮扶的制度和措施。

(3)在课程教学中,围绕课程目标开展形成性评价的制度和措施,包括对教师的工作指导、工作要求、条件支持和督促检查等。

(4)近三年,专业核心课程开展形成性评价工作的证据和效果。

【常见问题】(1)没有针对学生个体进行跟踪与评估。

(2)预警机制不完善,与预警机制配套的特殊帮扶措施没有得到重视。

(3)只是简单的跟踪学生的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不足。

1.4 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

【内涵解释】重点关注专业对转入学生原有学分认可的依据和程序。

之所以要“认可”“原有学分”,是因为这些“学分”对应的教学活动承担着为指定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提供支撑的任务,而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学活动”是各具特色,不尽相同的。

学生获得本专业某门课的学分,表明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相关毕业要求的达成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因此,专业必须通过判断学生在本专业之外获取的学分在支撑本专业毕业要求方面是否“等价”或“覆盖”来决定是否认可该学分。

专业应基于这一原则制定学分认定规定,明确学分认可的依据、责任人和执行程序,并保证认定结果有据可查。

【专业自评和专家考查重点】(1)专业学分认定的规定,包括认定依据、认定程序和责任人等。

(2)认定依据是否保证被认可的“学分”对本专业毕业要求支撑的等效性。

(3)认可程序、责任人是否合理,是否有证据证明学分认定规定被严格执行。

(4)近三年学分认可的案例,是否能证明学分认可的合理性。

【常见问题】(1)未准确理解本标准的要义,大篇幅介绍学校的“转学、转专业规定”,而不是“认定原有学分的规定和认定过程”,学分认定基本原则未能体现OBE的基本思想。

(2)“认可原有学分”的基本原则不清楚,没有体现“在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上‘等效’的基本要求”;(3)“认可原有学分”的基本规定不恰当,只是学分的“相当”、课程名称的“相同”或相近,甚至是“修学时长”的相当;(4)“认可原有学分”的过程不够明确,甚至缺乏“在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上‘等效’的判定过程”。

2.培养目标2.1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内涵解释】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应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总目标。

专业制定培养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内外部需求和条件,包括学校定位、专业具备的资源条件、社会需求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等。

专业应通过各种方式使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专业教师)了解和参与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在培养目标的内涵上达成共识。

专业应有明确的公开渠道公布和解读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利益相关者知晓和理解培养目标的含义。

【专业自评和专家考查重点】(1)专业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的表述是否完整,能否说明学生毕业5年左右从业的专业领域、职业特征和所具备的职业能力,是否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总目标。

(2)对培养目标的内涵解释是否合理,能否说明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社会需求等内外部需求和条件的关系。

(3)培养目标制定过程是否开展了有效的调研及合理的预测,包括针对本校教师、教学管理者的内部调研,针对用人单位、校友、行业部门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外部调研,对调研数据的分析,以及根据分析做出的需求预测是否合理有效。

(4)培养目标是否有明确的公开渠道,不同渠道中培养目标的表述是否一致,是否有助于利益相关者知晓和理解培养目标的含义。

【常见问题】(1)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针对性不强,不能反映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的特色。

(2)培养目标的内容对职业能力的表述不清晰,不能与毕业要求建立对应关系。

(3)不能合理解释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社会需求的关系。

(4)培养目标的制定纯属闭门造车,缺乏充分有效的内外需求调研与分析,依据不足。

(5)培养目标公开渠道不明确,不同渠道对培养目标的表述不一致,内涵解释不清晰。

2.2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内涵解释】对培养目标进行合理性评价是修订培养目标的基础工作。

所谓合理性是指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专业具备的资源条件、社会需求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等内外需求和条件的符合度。

专业应定期开展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了解和分析内外需求和条件的变化,并根据变化情况修订培养目标。

要求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评价修订工作,是为了保证评价和修订工作能够更好的反映行业的人才的需求,使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符合行业的需求。

【专业自评和专家考查重点】(1)定期开展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和修订的工作机制是否建立,包括评价周期、工作程序、责任人、组织机构、工作要求等。

组织机构中是否有相对固定的企业行业专家参与。

(2)专业对培养目标合理性的含义是否理解,是否根据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需要,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内外部调研,调研内容是否与学校定位、专业具备的资源条件、社会需求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等内外需求和条件相关,调研对象是否涉及教师、在校生/家长、校友、用人单位、行业部门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3)专业是否对调研结果进行了有效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开展了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进而开展培养目标修订工作。

【常见问题】(1)没有建立机制,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内容、方式、要求不明确,工作开展随意性强,仅仅针对认证工作临时开展了调研和分析工作,不可持续。

(2)针对各类人群的调研内容、调研范围缺乏有效设计,调研内容不能反映内外需求,调研结果的分析不充分,结果简单粗糙。

(3)原始资料整理不及时不规范,支撑自评的原始资料不足。

(4)将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与培养目标达成分析概念混淆。

3.毕业要求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可衡量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以下内容:【标准解释】本标准对专业毕业要求提出了“明确、公开、可衡量、支撑、覆盖”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