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米连续刚构桥设计说明
120米桥梁工程毕设方案

120米桥梁工程毕设方案一、工程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需求不断增加,桥梁作为交通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工程拟设计一座120米跨度的桥梁,以满足城市交通需求,促进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
二、桥梁设计要求1. 跨度:120米;2. 桥面宽度:10米;3. 桥梁设计标准:符合国家桥梁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4. 桥梁承载能力:满足城市交通需求,能够承载大型车辆和行人通行。
三、桥梁设计方案1. 桥型选择考虑到120米跨度的要求,本工程拟采用混凝土拱桥设计方案。
混凝土拱桥因其结构牢固、承载能力强、造型美观等优点,适用于中小跨度的桥梁工程,能够满足设计要求,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2. 主要构件设计(1)拱桥墩设计:桥梁采用双拱形式,中央设置桥墩支撑拱桥结构。
桥墩采用混凝土材料,根据桥梁承载能力要求,设置合理尺寸和强度,以确保桥梁整体结构安全可靠。
(2)桥面设计:桥面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设计合理的桥面横梁和纵梁,以承载行车荷载和行人通行需求。
(3)桥面铺装:桥面铺装采用耐磨路面材料,确保桥面平整、防滑,提高行车安全性。
3. 施工工艺和监控(1)桥梁施工工艺:根据设计方案,制定针对拱桥墩、桥面等结构的施工方案,确保施工过程符合国家建筑规范,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2)桥梁监控系统:在桥梁建成后,将安装实时监测系统,对桥梁结构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结构变形或损坏状况,并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以确保桥梁安全可靠。
四、项目预算1. 设计费用:根据桥梁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设计费用测算。
2. 施工费用:根据桥梁施工工艺和材料要求,进行施工费用估算。
3. 设备设施费用:包括施工机械、设备等费用。
4. 管理费用:包括项目管理、监控系统建设和维护等费用。
5. 预留费用:项目预留一定的备用费用,以应对不可预见的变化和风险。
五、项目进度安排1. 设计阶段:预计历时3个月,包括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阶段。
2. 施工阶段:预计历时12个月,包括桥梁基础施工、主体结构施工、桥面铺装等阶段。
刚构-大桥施工图设计说明(修)

XX大桥说明一、任务依据1)XX至XX高速公路XX境勘察设计中标通知书;2)XX至XX段高速公路勘察设计中标通知书;3)XX至XX高速公路XX境勘察设计合同书;4)XX至XX段高速公路勘察设计合同书;5)XX至XX高速公路XX境勘察设计招投标文件;6)XX至XX段高速公路勘察设计招投标文件;7)《XX至XX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核准意见;8)XX至XX高速公路初步设计文件文件9)《省发展改革委关于XX至XX高速公路初步设计的批复》(XX发改重点[2011]2号)。
10)部颁有关规范、规程及《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二、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2011年1月4日,XX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XX至XX高速公路初步设计进行了批复,下发文件《省发展改革委关于XX至XX高速公路初步设计的批复》(XX发改重点[2011]02号)。
施工图测设对批复精神进行了认真贯彻和落实,具体执行情况如下:1、下阶段应进一步加强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适当增加地质钻孔数量,充分考虑滑坡、崩塌、危岩、岩溶等不良地质对桥梁的影响,桥梁下部构造除按常规桥梁设计计算外,应进行抗震、抗滑、抗倾覆结构验算,加强桥梁结构防撞安全设计。
施工图设计根据批复意见加强了详勘工作,在初勘成果的基础上,增加了地质钻孔数量,尤其是在灰岩地区加密了钻孔数量;充分考虑不良地质对桥梁下构的影响,分析每个桥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桥台和桥墩形式,确保结构安全稳定,加强了跨路桥梁与被交路相邻的桥墩的防撞设计。
2、对于标准跨径桥梁,下阶段应结合标准化施工管理的总体要求,尽量统一桥梁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型式,合理布置施工场地,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确保工程质量。
施工图设计结合了标段划分和施工组织方案,优化桥跨布置和桩柱型式,做到了同一标段跨径尽量统一,同一座桥梁尽可能统一桩柱结构型式。
3 、原则同意忠建河特大桥采用斜拉桥方案,下阶段进一步优化桥梁跨径、主梁结构型式和预应力体系、塔墩尺寸等,并完善景观设计。
连续刚构桥

6.3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连续刚构桥一般用在长大跨径、高墩桥梁上,其结构构造特点是中间桥墩采用墩梁固结,下部结构一般采用柔性桥墩,以减少因主梁的预应力张拉、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徐变等作用引起的变形受到桥墩约束后产生的次内力。
连续刚构桥在桥墩抗弯刚度较小时其工作状态接近于连续梁桥。
与连续梁桥相比较,它在采用悬臂法施工时和使用阶段,墩顶与梁一直保持固结状态。
连续刚构桥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减少大型桥梁支座和养护上的麻烦,减少桥墩及基础工程的材料用量。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中、大跨径桥梁中常用的连续刚构桥的力学特点、适用范围以及构造上的一些特点,能使读者对该类桥型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6.3.1力学特点及适用范围在受力方面,上部结构仍为连续梁特点,但必须计入由于桥墩受力及混凝土收缩、徐变、 温度变化引起的弹塑性变形对上部结构内力的影响。
桥墩因需有一定柔度,所受弯矩有所减少,但在墩梁结合处仍有刚架受力性质。
由于桥墩参与工作,连续刚构桥与连续梁桥的工作状态有一定区别, 连续刚构桥由活载引起的跨中区域正弯矩比同跨径连续梁桥的小。
当墩高达到一定高度后,两者上部结构的内力相差不大。
对三跨连续刚构与三跨连续梁上部结构的弯矩进行比较可知:两者梁根部的恒载、活载弯矩基本一致;桥墩高40m 时,两者梁跨中恒载、活载弯矩相差小于10%;连续刚构桥墩根部恒载、活载弯矩随着桥墩加高而减小,但墩高达到40m 以上时减小的速率很小;连续刚构梁体内的恒载、活载轴向拉力随着桥墩加高而减小,但墩高达到30m 以上时减小的速率很小。
当设计跨度超过100m 时,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可作为连续桥梁的比选方案。
6.3.2 立面布置及构造特点1.立面形式连续刚构桥一般有两个以上主墩采用墩梁固结,墩梁固结的部分多在大跨、高墩上采用,它利用高墩的柔度来适应结构内预加力、混凝土收缩、徐变和温度变化所引起的纵向位移,即把高墩视做一种摆动的支承体系。
连续刚构桥一般采用柔性桥墩, 柔性桥墩立面形式主要有三种。
连续刚构初步设计方案说明

连续刚构特大桥初步设计方案说明1.项目概况1.1.项目地理位置本项目作为县城的南环线,是进一步完善区域公路网建设的需要;是改善地区公路运输条件、提高区域路网服务水平、解决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相互干扰、缓解国道过境交通压力的需要;是解决沿岸居民交通出行需求,缓解目前渠交通压力的需要。
1.2.技术标准1)设计行车速度:80km/h。
2)汽车荷载等级:公路—I级。
3)设计最高通航水位:257.04m(1985国家高程基准,依据近期通航论证报告)。
4)通航净空尺度:通航净宽150米,通航净高10米。
5)年平均相对湿度:全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
6)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1/300,大、中、小桥及涵洞1/100。
7)通航等级:Ⅲ级航道。
8)地震烈度:Ⅶ区,地震加速度:0.05g9)桥宽及横断面布置:表1.1桥梁横断面布置参数(整体式路基)1.3.标准及规范本次勘察设计采用和遵循的标准、规范及规程标准及规范均为现行有效的国颁和部颁标准,设计文件编排及图表内容、格式参照部颁《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和《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2007版)的规定编制,在设计中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和下述标准、规范:《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007年)《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 B02-2013)《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D60-01-2004)《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公路勘测细则》(JTG/T C10-2007)《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3)《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D63-2007)《公路斜拉桥设计细则》(JTJ D65-01-2007)《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1.4.勘测及专题研究1.4.1勘测根据工期安排,我公司于2017年10月下开始进行测前技术资料的准备,收集了与该路段有关的各类设计文件,城镇总体规划,地形图、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及地震烈度等有关资料。
桥梁工程毕业设计——连续刚构桥

第一章基本资料1. 1基本资料:1.1.1 基本资料(一)基本资料表1.1 桥位横断面地形资料(2)桥面横坡:双向 2%(3)桥面宽度:0.5+11+1.5+11+0.5=24.5m(4)风力:设计风速22m/s(5)设计荷载:公路-I级(6)温差:±10.6度1.1.2 设计标准:(1)设计荷载;公路-I级(2)桥面净宽:2×11m1.1.3 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3)《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11-89)(4)《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1.2 方案拟定1.2.1设计原则桥梁设计必须遵照“实用、经济、安全和美观”的基本原则。
(1)符合当地复杂的地质条件,满足交通功能需要。
(2)设计方案力求结构安全可靠,具有特色,又要保证结构受力合理,施工方便,可行,工程总造价经济。
(3)桥梁结构造型简单,轻巧,并能体现地域风格,与周围环境协调。
1.2.2 方案简介从当地的地形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和技术标准,且由于该桥有通航要求,在布跨的时候桥墩的位置不能影响通航,拟选出以下六个初选方案分别为:方案一:3×40m+100m+190m+100m连续刚构,其中3×40m为引桥部分。
方案二:4×40m+100m+160m+100m连续梁桥,其中4×40m为引桥部分。
方案三:40m+130m+2×45m+190m+40m上承式混凝土拱桥。
方案四:30m+2×205m+2×45m的独塔单索面斜拉桥,其中30m,2×45m为引桥部分方案五:6×40m+184m+2×45m上承式混凝土拱桥。
连续刚构桥设计方法

连续刚构桥设计概述一、连续刚构桥的特点作为梁桥的一种,连续梁桥有着结构刚度大、变形小;动力性能好;无伸缩缝、行车平顺的优点。
而连续刚构桥是由T型刚构桥演变而来的,其结构特点是梁体连续、梁墩固结。
这样既保持了连续梁无伸缩缝、行车平顺的优点,又保持了T型刚构不设支座、不需转换体系的优点。
且有很大的顺桥向抗弯刚度和横向抗扭刚度,能满足大跨度桥梁的受力要求。
二、连续刚构桥的适用范围连续刚构桥上部主梁的受力与连续梁桥基本相似;下部桥墩由于结构的整体性,温度和收缩徐变造成的内力十分显著。
因此其桥墩应该有一定的柔度。
使用高强度、轻质混凝土是大跨度梁桥的发展方向之一。
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连续刚构桥最大单跨为挪威斯托尔马桥(Stolma),主跨301米,国内最大单跨为虎门大桥辅航道桥,主跨270米。
三、设计时需收集的基础资料设计时应围绕桥位选择、桥墩位置、跨径、立面布置、结构体系、施工方法等因素,对桥梁建设的自然条件和功能要求有充分的了解。
1、自然条件包括(1)地形地貌、控制物等;(2)工程地质条件;(3)水文条件;(4)气象条件;(5)地震。
2、功能要求包括(1)桥梁本身使用功能,如铁路桥梁、公路桥梁、城市桥梁、轨道交通、人行桥等;(2)桥下功能要求,如通车、通航等。
四、桥型方案的选择设计时应根据桥梁建设条件,结合技术可行性、施工难度、工程风险与进度、经济合理性、景观协调性等因素,进行桥型比选,确定桥梁的跨径布置。
五、上部结构构造尺寸连续刚构桥设计时,可根据工程实践统计,初步拟定构造尺寸,再进行具体计算复核。
1、边、中跨跨径比一般在0.52〜0.58之间。
当边、中跨比较小时,边跨现浇段较短,可减少边跨现浇段支架,对施工有利,但应保证各种工况下边墩处支座不出现负反力。
2、梁的截面形式连续刚构桥多采用箱形截面,其具有良好的抗弯和抗扭性能。
根据桥梁宽度,可采用单箱单室、单箱多室等截面形式。
3、梁高桥梁跨度在60米以内时,可考虑采用等截面高度,构造简单,施工快捷。
连续刚构设计指导意见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连续刚构桥设计指导意见0.目的和范围为提高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连续刚构桥设计质量和使用寿命,防止混凝土箱梁梁体开裂、跨中下挠、跨中底板崩裂、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等质量通病,特制定有关设计指导意见。
本指导意见适用中交二公院承接的跨径大于或等于70米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连续刚构桥设计。
1.总体布置1.1 结构体系根据桥墩的高度,经计算确定是采用连续梁还是连续刚构,原则上尽量采用刚构体系,对于桥墩较矮、多跨或墩高相差较大的,可采用连续体系或连续——刚构组合体系。
1.2 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连续刚构桥主跨一般不宜大于200m,主跨大于200m时应与其他桥型进行充分比选论证;一般情况下边中跨比不小于0.55,在过渡墩较高、边跨现浇段难以采用落地支架现浇时,边中跨比最小可采用0.53,以保证结构在最不利荷载作用下边墩支座有一定压力。
2.构造尺寸2.1 梁高为提高箱梁的承载能力,改善主梁的应力状况,箱梁应有足够的高度。
箱梁根部梁高宜控制在主跨跨度的1/16~1/18,跨中梁高宜控制在主跨跨度的1/30~1/55,考虑到新的《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的实施和荷载标准的调整,在净空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可适当增加梁高,梁高宜按二次抛物线变化。
2.2 腹板厚度箱梁腹板厚度一般为40~80cm,为方便施工,腹板厚度变化宜在1~2个节段完成。
2.3 顶、底板宽度及厚度单箱单室截面箱梁底板宽度宜控制在8.0m 以内,翼缘板悬臂长宜控制在4.0m以内,否则采用单箱双室断面。
箱梁顶板厚度宜采用25~32cm,具体厚度根据箱梁宽度确定,以满足桥面横向受力和纵、横向预应力钢束的构造要求。
底板厚度自跨中至墩顶随负弯矩的增大而逐渐加厚,墩顶箱梁底板厚度一般为箱梁高度的1/10~1/12,跨中厚度一般为30~35cm。
厚度一般按二次抛物线变化。
2.4 横隔板箱梁应设端横隔板、墩顶横隔板、中跨跨中横隔板,横隔板应设检修人孔。
120米跨现浇钢筋砼箱形拱桥主拱圈施工工法介绍

120米跨度现浇钢筋混凝土箱形拱桥的主拱圈施工方法1.前言余姚市双溪口水库桥是桥面悬索箱形拱桥,净跨度为120m。
这座桥是同类桥梁中跨度最大的。
支架部分和主拱圈的施工不仅困难,而且存在很大的施工安全隐患。
我公司根据以往的建设经验,对大跨度甲板型钢筋混凝土箱形拱桥技术进行了科学技术研究,并充分利用了这种拱桥的结构特点,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结构。
技术,解决施工技术难题,总结后形成施工方法。
以这种施工方法为核心的“ 120m跨度现浇钢筋混凝土箱形拱桥主拱环施工技术”获集团公司优秀论文一等奖。
2。
施工方法特征这座桥的主拱环采用支撑现浇施工方法,支撑根据原始地形条件,两个足弓部分的一部分直接组装在硬化地面上。
中间部分采用梁柱组合系统:其结构包括:明挖现浇混凝土基础;中空结构。
三层楼的钢支撑点,最底层是放置在混凝土基础上的钢管柱墩。
中间层由万能杆构成,形成框架结构,形成纵梁。
上层是满碗的脚手架。
使用碗形扣支架将拱形调整为拱形,并使用碗形扣支架顶部的可调节支撑物将拱形框架放下。
和主拱环的混凝土采用分环和分段的方法构造,即:将整个拱环分为3浇环即,底板环,腹板环和顶板环。
浇注每个环时,相应的水平长度分为5个部分。
24m,首先将弓形脚趾部分对称地倒入,然后从中跨部分向两个弓形脚趾的方向倒入。
倒拱顶部后,倒入1/4截面。
在各段之间预先设置有间隔槽(在顶板上未设置间隔槽),间隔槽宽度为1.5m。
根据监测单元的施工荷载计算,腹板和底板的两个环同时闭合,从而使拱形环形成开放箱形结构,然后进行截面浇筑和封闭屋顶环。
3.适用范围这种桥梁的施工方法可以应用于大跨度现浇钢筋混凝土拱桥的施工。
4。
工艺原理4。
1主拱环施工技术4。
1.1主拱环底模高程的确定在主拱圈的现浇支撑过程中,合理确定立模的高度是与主拱圈的线形是否平滑以及是否符合设计有关的重要问题。
如果在确定立模高度时考虑的因素更加现实并且得到适当控制,则主拱圈和桥面板的最终对准将相对较好;否则,主拱圈的最终对准将与设计线有更大的偏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一)概况本分册设计起讫里程为K19+049.970~K21+496.724,设计内容为沙湾特大桥两端引桥简支梁和主桥连续刚构下部。
引桥包括跨径为30、29.588、30.036米的简支箱梁和50米简支T梁的上下部;主桥为(75+2X120+75)m 连续刚构的下部结构的施工图设计文件。
(75+2X120+75)m连续刚构的梁部结构的施工图见第二册。
1.1地理概况本标段主要工程为沙湾特大桥,桥址位于广州南部番禺区沙湾水道,为珠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地势开阔,区内多为经济作物区及鱼塘。
测区内城镇、厂矿、人烟密集,公路、村镇间公路众多,交通方便。
本段在K19+420规划次干道下穿,红线40米,斜交10度,桥下净空不低于4.5米。
1.2气象该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气象资料简要摘录如下:1.2.1气温:多年平均气温21.2℃,极端最高气温37.5℃,极端最低气温-0.4℃。
最高月气温28.6℃,最低月气温13.9℃。
1.2.2相对湿度:各月平均相对湿度在71~85%之间,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相对湿度最小在冬季,历年最小值为5% 。
1.2.3降雨:据气象站历年资料统计:历年最大年降雨量为2652.8mm,历年最小年降雨量为1030.1mm,最大一日降雨量为255.6mm。
1.2.4雷:一年最多雷雨天数为98天,最少为50天,平均每年为74.9天。
1.2.5雾:一般出现在冬~春季,秋季偶有出现。
5~11月一般无雾。
雾多发于凌晨,中午后消散,番禺站统计,一年最多雾日为21天,最少为3天,平均为8.2 天。
1.2.6风:本地区冬夏的风向季节变化比较显著,春季至初秋多偏南风,秋季至冬末多偏北风或偏东风。
3~4月份为冬~夏风向转换期,9月份为夏~冬风向转换期。
大于6级风的天数为35天,年平均风速1.9m/s,极大风速37.0m/s;主要出现在台风期。
每年5~10月,多热带气旋,中心最大风力处达12级,甚至以上。
形成台风,侵袭广州。
1.2.7年平均气压1012.3hPa;年平均相对湿度77%。
1.3地质条件1.3.1地层岩性地表为第四系冲洪积层所覆盖,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下统白鹤洞组(K1b)泥岩夹泥质粉砂岩,主要有下列岩土类:<1>人工填筑土(Q4me):杂色,成分较复杂,为人工回填土,厚一般0~6m。
为Ⅱ级普通土。
<<2-1> 淤泥、淤泥质土(粘、粉土)(Q4m+al):黑灰色、深灰色,流塑至软塑状,含20%的腐植质,有异味,间夹薄层的淤泥质粉细砂层,钻探揭示厚度0~8.90m。
为Ⅰ级松土。
<2-2>淤泥(粘、粉)质砂(Q4m+al):中-细粒状,灰色-深灰色,饱和,松散,含淤泥质,钻探揭示厚度0~8.70m。
为Ⅰ级松土。
<4-1> 冲洪积粘土(Q3al+pl):灰黄至灰白色,软塑,局部含少量细砂,呈透镜状,钻探揭示厚度0~10.40m。
为Ⅱ级普通土。
<4-2> 淤泥、淤泥质亚粘土(Q3al+pl):黑灰色、深灰色,流塑至软塑状,含10%的腐植质,有异味,间夹薄层的淤泥质粉细砂层,钻探揭示厚度0~3.90m。
为Ⅰ级松土。
<4-3> 冲洪积亚砂土(Q3al+ pl):灰色,饱和,松散状,含20%的细砂,局部夹淤泥,钻探揭示厚度0~2.40m。
为Ⅰ级松土。
<4-4> 冲洪积砂(Q3al+ pl):细~中~粗砂均有,上细下粗,灰至灰黄色,饱和,中密,夹有少量的细砂及粉土,钻探揭示厚度0~4.50m,为Ⅰ级岩。
<5> 残积土(Q3el):灰黄色,褐黄色,综红色,以粘土、粉土为主,硬塑为主,钻探揭示厚度0~2.70m。
为Ⅱ级普通土。
<6-1>基岩全风化带(W4),白垩系下统白鹤洞组(K1b)全风化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紫红色,含粉砂质,泥质胶结,厚层状,岩芯呈土状,厚度一般>10m。
为Ⅱ级普通土。
<6-2>基岩强风化带(W3),白垩系下统白鹤洞组(K1b)强风化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紫红色,含粉砂质,泥质结构,半岩半土状,岩块质软,手可折断,局部岩质较硬。
厚度一般>5m。
为Ⅲ级硬土。
<6-3>基岩弱风化带(W2),白垩系下统白鹤洞组(K1b)弱风化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紫红色,含粉砂质,泥质结构,局部夹砂岩。
岩芯呈碎块状、饼状、柱状,节理沿垂直方向较发育。
为Ⅳ级软石。
<6-4> 基岩微风化带(W1),白垩系下统白鹤洞组(K1b)微风化泥岩夹泥质粉砂岩:暗红色,泥质结构,含粉砂质,泥质结构,局部夹砂岩。
岩芯呈长柱状,岩石断面新鲜。
为Ⅳ级软石。
1.3.2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以河水为主。
地下水则为砂层中的孔隙水和基岩中的裂隙水,具承压性,埋深0~3m,地表及地下水较发育。
经取水样分析,地下水属HCO3-²CI-—Na+型及HCO3-—Na+型,一般对混凝土有分解类碳酸型中腐蚀。
1.4水道及通航情况沙湾特大桥跨越主要水道为市桥沥水道和沙湾水道。
桥址处两河道均较为顺直,水面宽度分别320m和360m,两岸设有防洪堤,岸上多为鱼塘、农田、旱地和甘蔗林、香蕉林。
根据广东省航道局粤航道复字[2003]13号文件的意见,沙湾水道设计水位(1/300)8.09m,通航水位(1/20)7.69m,设置两个通航孔,通航净空95³18m;市桥沥水道设计水位(1/300)8.06m,通航水位(1/20)7.66m,设置两个通航孔,通航净空35³8m。
1.5地震基本烈度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现行的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1:180万《广东省地震烈度区划图》和广东省智源工程抗震公司《广州南部地区(仑头至龙穴岛)快速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划分如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0.35s。
对桥基稳定性应按相关规范的规定考虑设防。
1.6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区内不良地质为液化土,埋深20m以内的饱和砂土——粉细砂、淤泥(粘、粉)质砂、粉土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检算,一般为液化土。
经钻探揭示液化砂土层厚一般为0~8.70m。
特殊地质为软土,软土一般为灰黑色淤泥、淤泥质粘、粉土,钻探揭示厚度0~8.90m。
(二)采用技术规范2.1设计标准、规范及技术指标2.1.1 设计标准和规范本设计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行业标准:2.1.1.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2.1.1.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021-89)2.1.1.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3-85)2.1.1.4《公路砖石及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2-85)2.1.1.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2.1.1.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2.1.1.7《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CJJ 77-98)。
2.2 技术指标(见表-1)主要技术指标表表-1(三)桥梁上部结构3.1 主要材料3.1.1桥面铺装层:采用9cm厚沥青混凝土3.1.2混凝土材料:梁部:30、29.588、30.036预应力简支箱梁,50m预应力简支T梁采用50号混凝土。
现浇层:预应力简支箱梁、T梁现浇层及湿接缝、桥面连续采用40号钢纤维防水混凝土。
3.1.3 水泥:硅酸盐水泥或普通水泥以及矿碴水泥。
3.1.4 预应力钢绞线:采用按ASTM A416-98标准生产的低松弛钢绞线,其标准强度Rby=1860MPa,弹性模量E y=1.95³105MPa,单根钢绞线公称直径15.24毫米,公称面积140平方毫米,预应力束由3~12根15.24钢绞线组成。
3.1.5 钢筋:采用I、II级钢筋,其技术条件必须符合GB1499-84的规定。
3.1.6 钢板:采用低碳钢(Q235钢),其技术条件必须符合GB709-88的规定。
3.1.7 预应力锚具采用VLM15(或HVM15)系列,其技术条件必须符合JT/T329-1997的规定。
配套千斤顶采用YDC(或YDCN)系列。
预应力管道采用预埋金属波纹管。
3.1.8 桥面防水采用HM1500无机材料防水层。
3.1.9 其它材料:砂、石、水的质量要求均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有关条文办理。
3.2 设计要点3.2.1 主梁横断面3.2.1.1 简支箱梁主梁间距为2.8m,其预制宽度为2.20m、2.35m两种(外梁为 2.35m),翼板及横隔板间留有0.6m湿接缝。
箱梁腹板厚0.15~0.25m,箱梁底板厚0.16~0.25m,顶板厚0.1m。
3.2.1.2 T梁主梁间距为2.417m,其预制宽度为1.80m、1.90m两种(边梁为1.90m),翼板及横隔板间留有0.617m湿接缝。
T梁肋板厚0.20m,马蹄宽0.54~0.64米。
3.2.2 主梁横隔板:30m、29.588、30.036简支箱梁仅在梁端设一道端横隔板。
L=50m简支T梁,共设置9道横隔板。
横隔板连接,采用现浇湿接缝形式,以保证梁的整体性。
横隔板钢筋骨架的位置,施工时应准确放样,给搭接钢筋的顺利焊接及绑扎创造条件。
3.2.3 支座:采用GYZ板式橡胶支座,其技术条件必须符合JT/T 4-93的规定。
3.2.4 伸缩缝:建议采用80、160型浅埋式型钢伸缩缝,其技术条件必须符合JT/T 327-1997的规定。
简支梁采用桥面连续结构。
3.2.5 桥面泄水管的设置应按每1厘米2泄水面积排400厘米2桥面水的要求设置。
在预制外梁翼缘板时应予考虑预留孔洞。
3.2.6 护栏、泄水管等公用构造详见有关设计文件。
3.2.7 设计计算:简支箱梁、T梁横向按刚接梁考虑。
行车道板按弹性嵌固梁法计算。
3.3 施工要点本图有关施工工艺及质量检查标准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有关规定办理,另外尚需注意下列几点:3.3.1 梁体混凝土必须达到85%(简支T梁必须达到100%)设计强度时方准施加预应力,同时养护时间不小于4天(检验混凝土强度时注意试件的取样及养生条件需与主梁梁体混凝土相符合)。
3.3.2 预应力钢束张拉的控制吨位及应力见表-2。
张拉顺序按设计图要求进行,必须对称张拉。
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采用张拉力和伸长值双控,以张拉力为主,具体方法按现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执行。
预应力钢束张拉控制力表表-23.3.3 简支梁在张拉过程中应随时注意上拱度的变化,张拉时主梁的弹性上拱值与计算值按±15%控制,张拉完毕后应及时作封锚处理。
预制T 梁在钢束张拉完成时,上拱度计算值如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