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的组成

合集下载

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经GSK-3β

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经GSK-3β

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经GSK-3β补中益气汤是传统中药方,由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组成。

该方具有补中益气、健脾胃、补血养心等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脾虚体弱、气血两虚、心脾不交等病症。

最近的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中的一些药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和调节细胞凋亡等作用,因此其具有潜在的抗炎、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该药方含药血清对GSK-3β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

GSK-3β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参与多个信号通路的调节,如Wnt、insulin和PI3K/Akt等,控制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糖代谢和蛋白合成等过程。

此外,GSK-3β的过度活化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炎症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有关。

因此,探索有效的GSK-3β抑制剂已成为药物开发的热点领域之一。

前期的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可以调控多个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和Wnt等。

然而,这个药方对GSK-3β的影响尚不清楚。

为此,本研究旨在评估该药方对GSK-3β活性的影响,并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通过液相色谱法分离出补中益气汤中的化合物并鉴定,结果显示该方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其中大枣是主要成分之一。

随后,本研究制备了补中益气汤的含药血清,并用含药血清评估了它对GSK-3β活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含药血清可以显著抑制GSK-3β活性,且剂量依赖性增加。

接下来,本研究分析了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对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

我们发现,含药血清抑制GSK-3β活性后,可以增加β-catenin的稳定性,同时激活Wnt信号通路。

此外,含药血清还可以抑制TNF-α诱导的NF-κB活性和IL-6的产生,并减轻ROS生成和细胞凋亡。

这些结果表明,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可以通过抑制GSK-3β活性,激活Wnt信号通路,并减轻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产生多种保护细胞的作用。

总之,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其含药血清可以抑制GSK-3β活性,激活Wnt信号通路,并减轻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

补中益气汤方解配方与功效

补中益气汤方解配方与功效

补中益气汤方解配方与功效补中益气汤。

黄芪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以上各五分。

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以上各三分。

这是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的本来面目。

方中黄芪、炙甘草用量最大,各用5分,不足2克。

劳役病热甚者始用1钱,3克多。

升麻、柴胡与人参、橘皮、当归身、白术等量,各用3分,不足1克。

1剂药的总剂量是10克左右。

用补中益气汤,1剂药10克,对现在的临床通常是不可能的。

当然,咀、顿服对用量有一定的影响,药材质量对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后世医家使用补中益气汤,有剂量渐增趋势。

赵献可在《医贯》中说:“古方只有黄芪一钱,其余各三分。

薛立斋常用参、芪各半钱,白术一钱,当归一钱,陈皮七分,升麻、柴胡各五分,进退加减,神应无穷。

如病甚者,参、芪或三钱五钱,随症加用。

”现在的临床,不可能用如此小剂量的补中益气汤。

但原方这种用量,至少对我们肆意加大剂量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在我们不能肯定大剂量确实比小剂量疗效好的时候,应该尽可能使用小剂量。

上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早饭后温服。

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值得注意的是,补中益气汤所治证表现为:发热、头疼、气喘、口渴、脉洪大,有误辨为白虎汤证的可能。

面对这样一个病人,可以说既重又急,所用补中益气汤的剂量又如此小,但疗效极好,一服即愈。

伤之重者,才需二服。

原方服法是早饭后温服,而不是空腹服。

下面是补中益气汤的方解。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

饮食劳倦是病因。

《难经·四十九难》中有“饮食劳倦则伤脾”之说。

饮食劳倦引起脾胃虚,即土虚。

五行关系中,火生土,土生金。

土虚则相对火亢,故李东垣说“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阐述为“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

”土虚则金虚,易受邪侵,故李东垣说“其次肺气受邪”。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阐述为“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或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五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

老中医:一个很提气的药方~补中益气汤

老中医:一个很提气的药方~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名方出处】金代李杲《脾胃论》。

【使用历史】约700年。

【主要成分】黄芪,甘草,白术,人参,当归,升麻,柴胡,橘皮。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证引起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典型征象】面黄肌瘦,手无缚鸡之力。

【禁忌人群】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补中益气汤是中医史上赫赫有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代表方剂。

李杲是“补土派”(五行中“胃”对应“土”)的代表人物,当时,他处在金元的动荡时期,很多百姓因为颠沛流离的生活,饥饱无常,脾胃病也成了当时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

在这种背景下,李杲特别重视脾胃,他以“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原则,结合当时人们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导致的胃气亏乏的现状,创制了调理脾胃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中医界的很多人都认为,补中益气汤凝聚了李杲毕生的学问,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形体器官脱垂等症。

现在药店常有售补中益气汤衍生的丸剂,补中益气丸。

中气下陷,胃下垂就来了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8味药组成,主要治疗因劳伤、饮食不节所导致的脾肺气虚、中气下陷。

那什么是中气下陷呢?中气下陷是一个中医术语,这个“中”指的是脾胃,也就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气也就是脾胃之气,我们胸中的“中气”支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如果因为营养不足导致了气虚,这个中气就会向下走。

脾胃功能的削弱,中气的流失,将会产生下面一些情况:(1)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为主,升清是脾胃之气的运动特点,可使气血上达到心脑,达到高处。

如果脾气衰弱,升清失司,中气下陷就会令人出现面色不华、头昏、头晕,或者目眩,类似于人们常说的低血压、低血糖的症状。

突然站立起来有的还会晕倒,眼前发花,或者伴有出虚汗、冒冷汗等症状。

这时候如果喝一杯热水或者吃一块巧克力,就会恢复。

(2)中气下陷是脾胃虚弱的一种表现,会影响到人的消化功能。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炙甘草各五分(9g)人参三分(6g)当归二分(3g)陈皮二分或三分(6g)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白术三分(9g)[用法]上㕮咀,都作一服。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或作丸剂,每服9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菱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解]本方所主为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中气下陷,升举无权,故见脱肛、子官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热,故热势不甚,表现为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有显著区别;气虚媵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治当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人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寒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更增其补中益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药多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诸药合用,可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以芪、参、术草益气补中为主,配升麻、柴胡升粪下陷之清阳,是补中寓升;二是针对气虚发热的机理,通过补益中气而达到退热的目的,是甘温除热。

[临床运用]1.运用要点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如蔓荆子、川学: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如五味子、麦多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 (如木香、积完以理气解郁。

补中益气汤方解

补中益气汤方解

第二节补中益气汤方解一、补中益气汤的组成、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一)药物组成、用量及用法黄芪一钱,甘草五分,人参(去芦)三分,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二分,橘皮、升麻、柴胡各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

每日1剂,水煎服。

早、晚各服1次。

(二)使用注意事项阴虚火旺及实证发热者禁用本方。

下元虚惫者,亦不可服用本方。

正如陆丽京所说:“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

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是癸水消竭,或是命门火衰,若再一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拔其本也。

”(《古今名医方论·卷一》)二、补中益气汤的功能与主治(一)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二)主治1.脾不升清证头晕目眩,视物昏谵,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体倦肢软,面色咣白,纳差便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胖,苔薄白。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出,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3.中气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脉虚软。

三,补中益气汤方名释义李杲认为,脾胃是人体元气之本,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

在脾胃的气机升降方面,又特别强调脾胃的生长和升发。

他说:“《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芥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天”(《脾胃论·卷上》)。

因此,脾胃虚衰,元气不足,清阳下陷即为病。

本方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故名为“补中益气汤”。

四、补中益气汤的配伍意义与治则分析(一)病机与治则分析本方是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之证而没。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广劳者温之”、“下者举之”的治疗原则,以益气升阳、调补脾胃而立法。

李呆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

”“内伤不足之病……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

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

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

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由黄芪、炙甘草各五分,人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各三分组成,是李东垣创制的中医名方。

读《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可以看出,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脾胃之证,是“始得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主证是身热而烦,脉洪大而头痛。

临床表现和外感风寒之证相类同,需要认真辨认才能区别。

“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

”既然李东垣认为自汗会损人元气,那么接下来加人参来补益元气就很顺理成章了。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

”脾胃虚怎么会导致心火亢甚?中土气虚就会导致升降失调,心火就不能很好地下交肾水,没有肾水相配合的心火就不是正阳而是邪火,就成了游离之火,哪里虚就跑哪里去,现在是脾胃虚,所以就“乘其土位”,如果其他脏腑也虚的话,也会跑去虚的脏腑干扰而作乱。

“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作,须待坦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或热极而汗出亦。

”可以看到,这里所说的也是后世医家一直在争议的“阴火”,其实是与阳火相对应,是一切不在正位的阳气,特别以心阳为主(心火者,阴火也)变成游离态的火,这种火在最初作乱的时候,“始得之”的时候,力量也很强大,“其脉洪大”,好像是白虎汤的实热证。

“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

”炙甘草的用法,原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其实仅仅说甘草“补脾胃中元气”可能还是有点抬举甘草,甘草只有在与人参配合的时候,才会“补脾胃中元气”。

接着加当归身,是用来“和血脉”的,李东垣的“和血脉”是什么意思?原方后设的“四时用药加减法”当中有提到“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或一钱)”。

由于气生血,气虚就会导致血涩不足,所以加当归来帮忙一下,所以就说“和血脉”。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八种药物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

原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等各种疾病,临床运用较广泛,使用恰当,每收捷效,现举例如下。

后人在原治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探索,不断将本方的临床适用范围加以扩展,使其成为至今仍为中医临床广泛使用的名方之一。

六、头痛1.患者,男,38岁。

左前额痛已4年,时轻时重,缠绵不愈。

尤以眉额部为甚,屡治不愈;平时特别容易感冒,且每因感冒后则上述病情加重;多伴有鼻塞流涕等症,剧时鼻涕有腥味,有时还带血,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额窦炎”。

刻诊:头额胀痛,鼻塞,流黄鼻涕,食欲不振,体虚乏力,动则多汗,汗出恶风,以手指压患者眼眶上角时头痛加剧,并牵连枕骨周围疼,瘦高体型,面白少华,舌质淡胖,舌边齿龈明显,苔薄黄,脉细。

证属:气虚头痛。

治宜:益气升清,祛风清热。

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药:党参15g,白术10g,黄芪30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炙甘草10g,川芎10g,蔓荆子12g。

二诊:服药6剂,头痛已减,精神好转。

宗原方,再服4剂,头痛大减,未见发作,仍以上方为丸常服,以巩固疗效。

2.林某,女,50岁。

5年来,反复头部隐痛,病势悠悠,午后尤甚,时作时止,遇劳则复发或加剧。

此次因半个月前干家务后,出现头痛且晕,汗出畏风,神疲乏力。

平素胃纳差,食少无味。

察其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弱。

头颅彩超及脑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

血压90/60mmHg。

诊断为头风。

证属脾胃虚弱,脑髓脉络失荣。

治拟补脾益气养:陈皮6g,白芷12g,天麻10g,大枣10g,甘草5g,水煎服。

服上方5剂后,头痛头晕减轻,精神及胃口日见进步;有效不更方,再进15剂告愈,追访半年头风未再发。

[温惠贤等.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举隅.湖南中医杂志,1999~15(2);40-41] +按:通过辨证分析,此例患者显系体弱卫虚,易受外邪侵袭,引发额窦宿疾。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方由黄耆、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

具有补中健牌,升阳益气之功。

笔者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临床用治多种不同的病症,屡获佳效,举案如下。

1更年期水肿范某某,女,51岁,初诊1992年5月10日。

面浮四肢肿胀1年余,病起于停经之后,渐渐加重,常年不消。

后经医院作实验室检查,未有异常发现,诊断为“更年期水肿”。

近1个月来水肿加重,曾服西药利尿剂,浮肿亦难以消退。

证见头昏头痛,肢倦气短,面目浮肿,晨起或劳累后尤剧,下肢凹陷性水肿,口千但不欲饮,小便不利。

舌苔白腻,脉沉。

证属脾失健运,升降失司,水湿不运,溢于肌肤为肿。

当以益气健脾,升清降浊为法。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耆30g,党参、当归、白术、茯苓、防己、车前子各10g,升麻、柴胡、陈皮各6g,甘草3g。

上方出入服用10剂,浮肿减其八九,全身轻快。

效不更方,再服5方,诸症悉解。

嘱常服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

2习惯性便秘翁某某,女,72岁,初诊1998年3月2日。

5年来经常大便秘结,三五日1次,近因劳累过度,便结愈甚,今1周未便,曾服泻药而无效。

证见形体消瘦,面色缺白,头晕气短,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舌淡红,体胖大,脉沉细。

辨证为脾气虚则陷下,陷则肠道纵筋他缓,无力传送糟粕。

治宜益气润肠,助其腑运。

方用补中补气汤加减。

黄耆30g,党参、白术、当归、陈皮、枳壳各10g,升麻、柴胡各6g,甘草5g,火麻仁二20g,加蜂蜜适量。

服药3剂后,即能自行排便,续进20余剂,便秘告愈。

观察数月,便秘未发。

3眩晕陈某某,女,32岁,初诊1993年3月7日。

患者于20天前因工作繁忙,劳累过度,突然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频作,经西医治疗未见明显好转,遂来中医治疗。

证见面色就白,闭目不视恶心呕吐,纳谷不香,大便溏薄,倦怠无力,苔白腻,脉缓。

证属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清窍失养。

治拟上荣清窍,方用补中益气汤。

黄耆30g,党参、白术、当归、茯苓、半夏各10,升麻、采胡、陈皮、石菖蒲各6g,甘草5g.属服药3剂,头晕目眩大减纳谷增加,呕恶已除,精神好转,效不更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
文章目录*一、补中益气汤的组成*二、补中益气的食物特点*三、补中益气吃什么好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1、补中益气汤的组成
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6克、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

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
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

2、补中益气汤的作用
补中益气汤,中医方剂名。

为补益剂,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

主治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临床常用于治疗内脏下垂、慢性胃肠炎、慢性菌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脸下垂、麻痹性斜视等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3、补中益气汤的加减化裁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
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补中益气的食物特点补中益气的食物很多,根据脏腑的气虚证临床特点,通常分为补肺气、补脾气、补心气、补肾气等方面的食物。

所以即便是气虚证人群,在具体食物选择上也要慎重。

除结合食物及药膳的特点外,还必须充分患者具体的气虚证的类型,进而更好的发挥气虚证食疗的积极作用。

在菜肴搭配方面,补中益气的菜谱通常有鱼头豆腐汤、猪肝炒菠菜、土豆炖牛肉、鸡肉炖栗子、鸭肉烧山药、瘦肉炒大蒜、百合鸡蛋糖水。

另外,在各种菜肴也通常会根据情况加入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药物,进而更好的发挥食疗在补中益气治疗方面的积极作用。

补中益气吃什么好1、粳米
又名大米。

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壮气力,强肌肉之功。

用于脾虚烦闷,泄泻,消瘦,下痢.
2、玉米
又名包谷。

味甘,性平。

有补中健脾,除湿利尿之功。

可用于泄泻,痢疾等病.
3、粟米
又名小米。

味甘咸,性微寒。

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肾之功。


于脾肾不足所致的纳食少,烦渴反胃呕吐及病后体弱等.
4、高粱
味甘,性平。

有健脾益中,渗湿止痢之功。

用于小儿消化不良,湿热吐泻下痢等.
5、糯米
又名江米。

味甘,性温。

有暖脾胃、补中益气之功。

用于胃寒痛,消渴,自汗,便溏,腹泻
6、小麦
味甘,性凉。

有健脾养心益肾,除热止渴之功。

用于口干咽燥,烦躁不安,食欲不
7、大麦
味甘咸,性微寒。

有益气健脾,止渴除烦之功。

用于脾胃虚弱之消化不良,呕吐泄泻等.
8、甘薯
又名红薯。

味甘,性平。

有健脾胃,润便之功。

用于形体消瘦,便秘等.
9、黄豆
味甘,性平。

有健脾宽中,润燥之功。

用于疳积瘦弱,腹胀泻痢等症。

10、蚕豆
味甘,性平。

有健脾利湿之功效。

用于脾虚食少,便溏等症。

11、豆浆
味甘,性平。

有润燥补虚之功。

用于体弱不健,肠燥便秘等..
12、薏苡仁
味甘淡,性微寒。

有健脾止泻,利水渗湿之功。

用于泄泻,食欲不振之症.
13、莲子
味甘涩,性平。

有健脾止泻之功。

用于脾虚久泻,食欲不振。

14、荞麦
味甘,性凉。

有消积下气,健脾除湿之功。

用于胃肠积滞,腹胀满,及脾虚而有湿热的腹泻痢疾.
15、芝麻油
味甘,性凉。

有润肠通便,解毒,生肌之功。

用于肠燥便秘,
蛔虫,食积腹痛,溃疡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