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方解
引文-补中益气汤详细解析

引文-补中益气汤详细解析《医学启源》:“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补中益气汤各组成及中药的功能与主治处方组成解析:一、黄芪味甘,性微温。
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
治自汗,盗汗,血痹,水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
炙用:补中益气。
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
补虚。
小儿百病。
”《名医别录》:“主妇人子脏邪气,逐五脏间恶血。
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
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药性论》:“治发背。
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
生陇四者下补五脏。
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日华子本草》:“黄芪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癖,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
“白水芪,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芪;赤水芪,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芪治烦,排脓力微于黄芪,遇缺即倍用之。
”《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
”《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
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
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二、甘草味甘,性平。
归心、肺、脾、胃经。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用于脾一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补中益气汤方解配方与功效

补中益气汤方解配方与功效补中益气汤。
黄芪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以上各五分。
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以上各三分。
这是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的本来面目。
方中黄芪、炙甘草用量最大,各用5分,不足2克。
劳役病热甚者始用1钱,3克多。
升麻、柴胡与人参、橘皮、当归身、白术等量,各用3分,不足1克。
1剂药的总剂量是10克左右。
用补中益气汤,1剂药10克,对现在的临床通常是不可能的。
当然,咀、顿服对用量有一定的影响,药材质量对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后世医家使用补中益气汤,有剂量渐增趋势。
赵献可在《医贯》中说:“古方只有黄芪一钱,其余各三分。
薛立斋常用参、芪各半钱,白术一钱,当归一钱,陈皮七分,升麻、柴胡各五分,进退加减,神应无穷。
如病甚者,参、芪或三钱五钱,随症加用。
”现在的临床,不可能用如此小剂量的补中益气汤。
但原方这种用量,至少对我们肆意加大剂量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在我们不能肯定大剂量确实比小剂量疗效好的时候,应该尽可能使用小剂量。
上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早饭后温服。
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值得注意的是,补中益气汤所治证表现为:发热、头疼、气喘、口渴、脉洪大,有误辨为白虎汤证的可能。
面对这样一个病人,可以说既重又急,所用补中益气汤的剂量又如此小,但疗效极好,一服即愈。
伤之重者,才需二服。
原方服法是早饭后温服,而不是空腹服。
下面是补中益气汤的方解。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
饮食劳倦是病因。
《难经·四十九难》中有“饮食劳倦则伤脾”之说。
饮食劳倦引起脾胃虚,即土虚。
五行关系中,火生土,土生金。
土虚则相对火亢,故李东垣说“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阐述为“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
”土虚则金虚,易受邪侵,故李东垣说“其次肺气受邪”。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阐述为“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或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五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
二十二,补中益气汤

二十二,补中益气汤
二十二,补中益气汤
主治脾胃气虚诸症1遗尿,脾肾阳虚用本方和肾气丸加味联合应用轮服。
处方一:黄芪甘草红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附子;处方二:桂附地黄丸加益智仁桑票绡。
2脱肛以及久泻不止加附子3胃下垂,加附子十克枳实三十克。
4子宫脱垂加五味子附子赤石脂车前子5气不摄血所致的各种出血症家阿胶茜草6久病气虚便秘也可以加枳壳,后用本方与麻子仁丸隔日一丸,此塞因热用,因气虚所致也。
二十三,当归散《金匮要略》
组成:当归白芍白术黄芩各等分。
主治妊娠保胎,临盆而产,产后百病。
此方养血祛湿清热而安胎。
以此方保胎治疗习惯性流产,凡血虚稍有热着,皆可用之。
遵仲景: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应少量常服方能奏效。
门纯德善用联合方组,即治疗方案。
如寒凝血滞型脉管炎(占75%)其主症是足冷青紫剧痛,然后坏死,系由于血管阻塞所造成,而阻塞的原因是寒凝血滞。
寒凝是病因,血滞是结果。
所以开始治疗时应以温里通脉为主,活血化瘀为辅,补气养血为助。
1.先以乌头桂枝汤为主大热温经通阳,一马当先可苏止痛
2.第二方当归四逆汤兴奋末梢的阳气,在上两方的基础上活血化瘀通络
3.第三方:活络效灵丹加味。
上三方重在兴阳活血,但注意兴阳药和活血化瘀要都会消耗体内的物质储备(阴)所以
4.第四方用人参养荣汤,此方在补气得基础上养血,这样就是外发动鸿蒙,活血化瘀的基础上给他补充了物质。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治疗方案。
不可将以上四方合在一起总,矛盾应一个一个解决,欲速则不达。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炙甘草各五分(9g)人参三分(6g)当归二分(3g)陈皮二分或三分(6g)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白术三分(9g)[用法]上㕮咀,都作一服。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或作丸剂,每服9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菱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解]本方所主为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中气下陷,升举无权,故见脱肛、子官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热,故热势不甚,表现为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有显著区别;气虚媵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治当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人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寒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更增其补中益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药多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诸药合用,可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以芪、参、术草益气补中为主,配升麻、柴胡升粪下陷之清阳,是补中寓升;二是针对气虚发热的机理,通过补益中气而达到退热的目的,是甘温除热。
[临床运用]1.运用要点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如蔓荆子、川学: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如五味子、麦多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 (如木香、积完以理气解郁。
『医方集解』补中益气汤(理气之剂)

『医方集解』补中益气汤(理气之剂)方名:补中益气汤(理气之剂)总结:升阳补中组成:白朮、黄耆、升麻、柴胡、人参、炙甘草、当归、陈皮主治:1.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
2.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
3.或疟痢脾虚,外不能愈。
4.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加减:(1)如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
(3)肺热欬嗽,去人参。
(4)嗌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
(10)腹胀,加枳实、厚朴、木香、砂仁。
(11)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湿胜,加苍朮。
(17)阴火,加黄蘗、知母。
(18)阴虚,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黄;天寒加干姜。
(21)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朮、益智。
归经:足太阴阳明药也方义:(1)肺者气之本,黄耆补肺固表为君。
(2)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
(3)白朮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
(4)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阴浊降。
(5)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
(6)生姜辛温,大枣甘寒,用以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
(7)先建其中,中者何?脾胃是也。
变化方:(1)本方除当归、白朮,加木香、苍朮,名调中益气汤,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本方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
(3)本方加苍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朮益胃汤,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无味,大便溏黄。
(4)本方去白朮,加草蔻、神曲、半夏、黄蘗,名升阳顺气汤,治饮食劳倦所伤,满闷短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
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益气健脾、补中益气的功效。
它主
要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体弱、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症状。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首先,补中益气汤的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等药材。
其中,黄
芪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固表的作用,白术能健脾胃、益气健脾,茯苓则有利尿、健脾祛湿的功效,甘草具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的作用。
这些药材的组合能够共同发挥补中益气的效果。
其次,补中益气汤的配方比例为,黄芪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6克。
将这些药材按照比例配制好,就可以用于煎煮服用了。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补中益气汤的煎煮方法。
首先,将配好的药材放入煎
药壶中,加入适量清水,然后用文火煎煮约30分钟,待药液煎煮成约200毫升左右,即可关火。
最后,将药液倒入杯中,待稍凉后服用,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补中益气汤时,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来确定剂量和服用方法,不可随意增减药量。
另外,服用期间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有助于药效的发挥。
总之,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明显的益气健脾、补中益气的
功效。
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按照标准配方和煎煮方法进行,同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不当的饮食,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补中益气汤详解

补中益气汤详解组成: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炙甘草、当归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义:本证多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见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溏;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脱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故为君药。
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
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
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李东垣当时创立此方主要用于气虚发热证。
他在《脾胃论》中对气虚发热的病机以及治法论述颇详:“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
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
”李东垣认为患者发热是由于气虚,阴火上乘土位所致,也就是说热自内起。
后世医家扩大了此方的使用范围,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1)内伤兼外感证魏玉璜云:“补中益气汤,为东垣治内伤外感第一方。
后人读其书者,鲜不奉为金科玉律。
”营卫之气皆由中焦谷气所化,因为脾胃虚弱,必然所化营卫之气不足,导致卫外不固,外邪容易入侵而发热,形成内伤兼外感证。
对于这种内伤兼外感证,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最宜。
张景岳云:“补中益气汤,凡劳倦伤脾,中气不足,以致外感发热者宜此。
”又云:“凡因辛苦劳倦而病者,多有患头痛发热恶寒,或骨腿酸疼,或微渴,或无汗,或自汗,脉虽浮大而无力,亦多紧数,此劳力感寒之证,即东垣云内伤证也,宜补中益气汤。
”秦伯未云:“也有上午潮热,下午热退,或饥饱劳倦,中气损伤,营血亦虚,身热心烦,懒言体困,脉大无力,属气虚范围。
补中益气汤:标准配方解析

补中益气汤:标准配方解析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以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古老的中医药方剂,包括其主要成分、制作方法、适用人群和可能的副作用等。
我们还将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对补中益气汤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一、补中益气汤的主要成分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主要由以下几种成分组成: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大枣和生姜。
这些成分在中医理论中各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共同构成了补中益气汤的主要功效。
1. 人参:人参是补中益气汤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补气固表、生津止渴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人参被认为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2. 黄芪:黄芪也是补中益气汤的重要成分,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消肿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黄芪被认为能够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的抗疲劳能力。
3. 白术:白术是补中益气汤的另一种重要成分,具有健脾燥湿、利水渗湿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白术被认为能够调节人体的消化系统,改善脾胃功能。
4. 甘草:甘草是补中益气汤的常用佐药,具有和中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甘草被认为能够调和各种药物的作用,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5. 大枣:大枣是补中益气汤的常用佐药,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大枣被认为能够补充人体的营养,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6. 生姜:生姜是补中益气汤的常用佐药,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生姜被认为能够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
二、补中益气汤的制作方法补中益气汤的制作方法相对简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将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大枣和生姜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
2. 加入适量的水,将混合物煮沸。
3. 煮沸后,将火候调至小火,继续煮约30分钟。
4. 煮好后,将药液过滤出来,待其冷却后即可饮用。
三、补中益气汤的适用人群补中益气汤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人群:1. 体质虚弱的人:这类人常常感到身体乏力,容易疲劳,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补中益气汤方解一、补中益气汤的组成、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一)药物组成、用量及用法黄芪一钱,甘草五分,人参(去芦)三分,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二分,橘皮、升麻、柴胡各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
每日1剂,水煎服。
早、晚各服1次。
(二)使用注意事项阴虚火旺及实证发热者禁用本方。
下元虚惫者,亦不可服用本方。
正如陆丽京所说:“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
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是癸水消竭,或是命门火衰,若再一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拔其本也。
”(《古今名医方论·卷一》)二、补中益气汤的功能与主治(一)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二)主治1.脾不升清证头晕目眩,视物昏谵,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体倦肢软,面色咣白,纳差便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胖,苔薄白。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出,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3.中气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脉虚软。
三,补中益气汤方名释义李杲认为,脾胃是人体元气之本,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
在脾胃的气机升降方面,又特别强调脾胃的生长和升发。
他说:“《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芥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天”(《脾胃论·卷上》)。
因此,脾胃虚衰,元气不足,清阳下陷即为病。
本方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故名为“补中益气汤”。
四、补中益气汤的配伍意义与治则分析(一)病机与治则分析本方是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之证而没。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广劳者温之”、“下者举之”的治疗原则,以益气升阳、调补脾胃而立法。
李呆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
”“内伤不足之病……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二)方剂配伍意义本方补中升阳之品首推黄芪。
《本草正义》说:“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
”张锡纯也说:“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中气既虚,清阳不升,肺气失于滋养,而形体日渐虚馁,黄芪“人肺补气,人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本草求真·卷五》)。
故本方重用黄芪作为君药,取其既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又能补肺实卫,固表止汗。
李呆说:“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盛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芪最多。
……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伤元气”(《内伤外辨惑论·卷中》)。
说明重用黄芪以补益脾肺为东垣立方本意。
方中人参“补五脏,安精神”(《神农本草经·卷上》),为补气要药,因较之黄芪更侧重于补益脾胃,故《得配本草》说:“肌表之气,补宜黄芪;五内之气,补宜人参。
”甘草,“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泄,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药品化义·卷五》)。
由于中气渐充,清阳得升,则内热可除。
故《脾胃论》所谓黄芪、人参、甘草三药为“除湿热、烦热之圣药”,即气虚发热,以甘温补气,治本而退热。
白术专补脾胃,《本草经疏》云:“其气芳烈,其味甘浓,其气纯阳,为除风痹之上药,安脾胃之神品。
”然李氏于原书后却谓白术“除胃之热,利腰间血”。
前者乃述白术有补中益气,俾气充阳升而热退,后者却颇有些令人费解。
考白术可“利腰间血者,血届阴,湿为阴邪,下流客之,使腰脐血滞而不得通利,湿去则诸证愈矣”。
明示本药并非行血滞之品,实为健脾燥湿而收功。
上述人参、白术、甘草三味,甘温补中之品,与黄芪阳辅相成,则补气健脾之功益著,均为本方臣药。
气虚日久,必损及血,故本方又配伍甘辛而温的当归补养阴血。
张介宾说:“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
亦血中之圣药也。
……大约佐之以补则补,故能养营养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神志.凡有形体虚损之病,无所不宜”(《景岳全书·卷四十八》)。
所以,本方用之既有补而不滞之长,又不悖立法甘温之旨,加之得参、芪、术、草益气生血之助,补血之力益彰。
清阳当升不升,则浊阴当降不降,升降失常,清浊相干,气机不畅,故配伍陈皮调理气机,以助升降之复,使清浊之气各行其道,并可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
以上二味共为佐药。
再人轻清升散之柴胡、升麻,以协诸药共助清阳之上升。
正如《内外伤辨惑论》所说:“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
……二味若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气上升也。
”《本草纲目》亦说:“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乃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
”因二味并无补益之功,故“在脾虚之病用之者,乃借其升发之气,振动清阳,提其下陷,以助脾土之转输,所以,必与补脾之参、芪、术并用”(《本草正义·卷二》),且用量不宜过重,如《药品化义》说:柴胡“若多用二三钱,能祛散肌表……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
”升麻“善提清气,少用佐参、芪升补中气。
”故此二药佐而兼使。
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
上述诸药合用,可使脾胃健运,元气内充,气虚得补,气陷得举,清阳得升,则诸症可除。
赵献可曾说:“凡脾胃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医贯·卷六》)。
本方甘、补、温、通、升、燥俱备,故在补益脾胃方中颇具特色。
五、补中益气汤配伍特点与加减之法(一)配伍特点1.补气药与升提药配伍,以补气为主,以升提为辅,补中寓升。
2.补益药中配伍少量行气药物,既可调气机之升降,又可补而不滞。
(二)加减之法1.伴腹痛如腹中痛者,加白芍五分,炙甘草三分。
如恶寒冷痛者,加去皮肉桂一分或三分,肉桂是也。
如恶热喜寒而腹痛者,于已加白芍药二味中,更加生黄芩三分或二分。
如夏月腹痛而不恶热者亦然,治时热也。
如天凉时,恶热而痛,于已加白芍、甘草、黄芩中,更少肉桂。
如天寒时腹痛,去白芍一味酸而寒故也,加益智三分或二分,或加半夏五分,生姜三片。
如脐下痛者,加熟地黄五分,去痛立止。
如不已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桂(去皮)二分或三分。
如胸中气壅滞,加青皮二分,如气促少气者去之。
如胁下痛或胁下急缩,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
如患者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一分或三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
2.伴头痛如头痛,加蔓荆子二分或三分。
如痛甚者,加川芎二分。
如顶痛、脑痛,加藁本三分或五分。
如苦痛者,加细辛二分。
诸头痛者,并用此4味足矣。
如头上有热,则此不能治,别以清空膏主之。
3.伴身痛如身有疼痛者,湿;若身重者,亦湿;加去桂五苓散一钱。
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藁本根,以上各五分,升麻、苍术,以上各一钱。
勿用五苓,所以然者,为药已能胜湿,故别作一服与之。
如病去,勿再服,以诸风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故也。
4.伴便秘如大便秘涩,加当归梢一钱,闭涩不行者,前成正药,先用一口,调玄明粉五分或一钱,得行则止。
此病不宜下,下之恐变凶证也。
5.伴咳嗽如久病咳嗽者,去人参;初病者,勿去之。
冬月或春寒,或秋凉时,各宜加去根节麻黄五分。
如春令大温,只加佛耳草三分,款冬花一分。
如夏月病嗽,加五味子三十二枚,麦冬(去心)二分或三分。
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
如夏月不嗽,亦加人参三分或二分,并加五味子、麦冬各等份,救肺受火邪也。
第三节补中益气汤各组成中药的功能与主治一、黄芪味甘,性微温。
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
治自汗,盗汗,血痹,水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
炙用:补中益气。
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
补虚。
小儿百病。
”《名医别录》:“主妇人子脏邪气,逐五脏间恶血。
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
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药性论》:“治发背。
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
生陇四者下补五脏。
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日华子本草》:“黄芪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癖,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
“白水芪,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芪;赤水芪,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芪治烦,排脓力微于黄芪,遇缺即倍用之。
”《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
”《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
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
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二、甘草味甘,性平。
归心、肺、脾、胃经。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用于脾一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
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
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珍珠囊》:“补血,养胃。
”《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背同功。
”《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痈,降火止痛。
”《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三,人参性温.味甘微苦。
入脾、肺经。
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
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萎,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衰,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名医别录》:“疗肠胃中冷”乙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秽,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
”“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痈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调中治气,消食开胃。
”《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
”《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
”《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