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学习抒情》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情感词、感叹句、反问句、排比、反复、呼告等方法来直接抒情。

2.学习运用“融情于事”“融情于景”的方法来间接抒情。

【教学重点】1.学习运用情感词、感叹句、反问句、排比、反复、呼告等方法来直接抒情。

2.学习运用“融情于事”“融情于景”的方法来间接抒情。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融情于事”“融情于景”的方法来间接抒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入:请你诵读下面的诗句,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哪种相同的情感?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北朝民歌《木兰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明确:离别之情。

提问:人生之中,我们会多次经历与亲人、朋友的离别。

离别时很多人会有深切的不舍,也会有殷切的期盼。

那么,哪次离别最令你难忘呢?在离别的时候,你都有哪些情感与感受呢?学生回忆并交流。

过渡:同学们在离别时候的情感与感受多么丰富!我们把这种情感与感受抒发出来,就是抒情。

怎样才能更好地抒情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设计意图:通过诵读诗歌,引出“离别”这一话题,营造出一个课堂的“情感场”,再让学生回忆“离别”的情境与情感,明确抒情含义,为后面的写作蓄势、铺垫。

二、技法指导(一)技法点拨1.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很多篇的抒情都很精彩,要注意体会模仿。

回顾学过的课文,结合教材《学习抒情》的内容,总结要点及技法。

提示:教材给了抒情的几个要点,可以采用勾画法,将教材上提示的抒情要点勾画出来。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3.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云,“情动则辞发”。

抒情是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

那么怎样抒情?抒情要注意什么呢?二、写作指导1.真挚的情感能打动读者。

“恰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

”抒发情感要真实,切忌为文造情和矫情,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反对无病呻吟。

没有生活的真实,就没有作品的真切动人。

打动不了自己的作品也打动不了别人,只有抒发真实情感,才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

《土地的誓言》,作者所抒发的“挚痛的热爱”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其中既有对故土的热爱和眷恋,还包含因家园破碎而激起的哀伤和悲痛,情感本身还体现了一种粗犷强悍的特质。

这些复杂的情感,是东北流亡作家在故土沦陷的时代背景下特有的心理体验,它是从一位具有独特气质并正在经历着特殊命运的作家心灵深处喷薄而出的情感,是真挚的,更是独特的,因此,文章具有了强大的感染力。

2.抒情要有所依托,有所凭借,切忌空乏,就是说抒情要在对情感的深刻体验和细致揣摩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流露出来。

无依据地抒情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朱自清的《背影》,在叙述父亲拖着肥胖的身躯艰难地爬过铁路站台为“我”买橘子时,作者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抒情水到渠成,真实感人。

3.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抒情的方法,主要分为强烈直白和含蓄委婉两类,一般而言,强烈的、紧张的情感适合选择前一类方法,而轻淡的、弛缓的情感则适合选择后者。

《学习抒情》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学习抒情》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学习抒情》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学习抒情》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学习抒情》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学习抒情”课文。

本课程是语文课程中的一节阅读理解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抒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该篇课文通过对比两则关于夏天的描述,介绍了“抒情”的写作特点,启发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感悟与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抒情”的概念。

了解文学抒情的写作特点,以及抒情在文学作品表达中的作用.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从感性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抒情的魅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让学生领会文学作品意义的深层次内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教师通过一幅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引入课堂,激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引领学生对图片进行简短的描述,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这张图片有什么感触吗?”2.阅读课文教师向学生朗读课文,调整语调表情,让学生感受文字的情感表达。

学生在听教师读完后,跟着教师再读一遍,同时在发现错别字和错漏字的时候提出并修正。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的主旨、文化内涵和写作手法。

3.理解课文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1.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 如何理解“抒情”?它是什么?3. 文中通过什么方式表达抒情呢?4.如何理解文中的“绿茵茵的草地,天蓝蓝的天空”?5. “清风送来的是阳光的气息”这句话表达了什么?4.文学鉴赏教师向学生讲解抒情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认识含蓄的抒情、直截了当的抒情、隐喻的抒情以及比喻的抒情,并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启发学生产生观感和共鸣的情感。

此外,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5.巩固练习教师通过安排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同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想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共3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共3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共3篇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抒情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掌握抒情表达的方法;学习文章鉴赏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章鉴赏的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文章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熟练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促进心灵成长。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七年级语文下册的《写作学习抒情》作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抒情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2. 抒情文鉴赏技巧3. 抒情写作实践三、教学设计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各种类型的情感表达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情感表达的多样性,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情感表达欲望。

2. 知识阐述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抒情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文学作品抒情表达的技巧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用性写作指导。

3. 课堂练习通过组织语文讲解、作品点评、作文写作等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文章阅读和写作能力。

4. 课后反馈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点评作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建议。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抒情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会使用各类文学手法进行情感表达;掌握文章鉴赏的基本技能,能够较为准确地鉴别文章的类型和风格。

教学难点:对于抒情体的鉴别和写作,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和想象力,这对于一些缺乏阅读和写作经验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难度。

同时,鉴别文章和鉴别句子应用的方法和技巧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训练和教导。

六、教学手段1. 课堂讲解:通过语言和图片等形式,系统化地讲解抒情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2. 阅读与作品点评:通过组织各类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点评,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评价能力。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抒情作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求。

2. 掌握抒情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抒情作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求。

2. 掌握抒情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写作:学习抒情》2. 抒情作文示例3.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网球老师上课之前,学生完成口头作文:回想一件令你感到温馨的事,用一两句话抒发出你心情。

2. 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老师做点评,引入下面的学习内容。

二、展示与讲解(15分钟)1. 展示课文《写作:学习抒情》,介绍抒情作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2. 解读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三、讲解和练习(15分钟)1. 讲解抒情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 给学生分发抒情作文示例,让学生阅读示例并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3. 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经历写一篇抒情作文,要求注意语言表达和情感描写。

四、合作与分享(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交流分享自己写的抒情作文,并相互评价。

2. 选取几篇优秀的作文进行展示和点评。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进行自我总结,总结抒情作文的写作要点和方法。

2. 教师进行课堂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抒情作文,并写出对自己作文的评价和改进意见。

2. 准备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学习抒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抒情,学会抒情。

教学重难点掌握抒情方法和要求。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人是有感情的。

既然人是有感情的,那么有了感情后就必然要从心中发泄出来,这种发泄的过程你们知道叫什么吗?——抒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抒情的问题。

二、知识探究(1)什么是抒情?所谓抒情,是和记叙、议论、描写、说明并列的一种表达方式。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述法。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

抒情,是抒情诗、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叙事性的作品中,它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

记叙中运用抒情表达方式,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

(2)抒情的方式有哪些?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作者对事物的感情。

如《猫》:“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直接抒发了难过、悔恨之情。

间接抒情: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感情。

主要方式有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和寓情于物等几种方式。

如《土地的誓言》通过东北地区的事物来抒发作者对故乡的炽热爱恋。

①寓情于事,借事抒情我们在回忆往事、记叙经历、述说体验时,往往会涌起感情的波澜。

寓情于事就是通过叙述某件事来抒发感情。

作者因事而动情,情由事牵,感情色彩浓厚。

如老舍《小麻雀》中“小猫衔着小鸟……那两颗小黑豆似的眼珠已经在我心里睁着呢”这段文字叙述小鸟被猫抓住之后,自己想追又不敢追,又不能不追这件事。

文字简明,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麻雀的极度担心,对被损害的弱小者命运的同情。

②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我们看到一些景物,往往会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就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是中国文学很传统的表现手法和突出的艺术特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写作《学习抒情》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写作《学习抒情》教案设计
课题
作文训练3:学习抒情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在作品中抒发真情来感染读者的能力;初步掌握写作中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课本内容为载体进行活动,体味抒情的魅力;通过对所学课文的回顾,理解抒情的各种方式,并用于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通过自己抒发的感情来激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怎么办?复习呗!无奈中,我只得拿起那讨厌的历史书,在那茫茫考点中“喃喃”地读着。本不愿意复习的我,却总被阵阵笑声所打扰……
太影响复习了!必须制止思想了!我心里这样想着,马上把两只耳朵里塞上纸团,用了十来分钟把心态调整好,这才静下心来复习,一下午的时间过去了——我复习的时候,再也没有被打断过,几本复习资料一会就被我看完了,爸爸看我这么用功,竟然奖励我到院子里玩会儿,我高兴地跑下楼去,与朋友们奔跑在欢笑声中。
(2)通过描写抒情:这是在描写人物尤其是描写景物时进行抒情的方法,可称为描写性抒情。写作时须把感情倾注、融会在描写之中,使描写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如朱自清的《春》。
(3)通过议论抒情:这是一种寓情于理的抒情方法,可称为议论性抒情。运用这种抒情方法,应注意它与一般议论有所不同,这里的议论只是抒情的手段,是为抒情服务的,如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重点
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能通过自己抒发的感情来激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写作实践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二次备课
一、引言
诗人白居易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徜徉雨中,我们或许会有无可名状的哀愁;沐浴月光,我们或许会感到漫无边际的孤独;仰望苍穹,远眺大海,我们心胸开阔;俯视大地,近观流水,我们豪情万丈。生活处处有美景,美景时时动人情,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抒发真情实感。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

《学习抒情》教案写作目标1.了解常用的两种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2.学会运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凸显文章的中心。

3.学会在写人记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打动读者。

审题意明要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就是抒情,要使文章“动人”必须富有感情。

抒情并不神秘,它是作者透露出的感情倾向,是影响文章表达效果的必然因素。

抒情包含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情感达到炽热的程度时,直截了当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的抒情方式;间接抒情,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记叙、描写、议论中,通过写景、状物、记人、叙事等来表现。

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用这种方式抒情,会使文章显得深沉厚重、耐人寻味。

它可以融情于事,即通过叙述某件事来抒发感情。

如《最后一课》通过写韩麦尔先生特意穿上绿色礼服来纪念最后一堂法语课,郝叟等小镇居民来听课等事,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文字、祖国的热爱之情。

也可以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即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如《土地的誓言》中,作者的感情就渗透在景物描写中,“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作者用斑斓多姿的富有关东特色的事物,表达了对故乡的炽热爱恋之情。

也可以融情于理,即通过议论来抒发感情。

作文题目一属于片段作文,要求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写一段话。

题目中给出了“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几种备选情感,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一种,也可以另选一种情感进行构思。

写好这个片段的关键是确定想要表达的情感,写好产生这种情感的情境。

直接抒情能让作者的情感毫无遮掩地喷涌而出,间接抒情则能使表情达意曲折委婉。

可以直接抒情,可以间接抒情,也可以采用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作文题目二属于命题作文。

“乡情”顾名思义,是指对故乡的感情。

这种情感,捕捉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遣不开。

它好像非常巨大,又好像很琐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写作
1.掌握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2.能够采用恰当的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通过抒情这一表达方式写出来。

难点:培养学生把自己真挚的情感融化于具体的形象之中。

一、设计导语,引入课题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谁能说说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对,人是有感情的。

既然人是有感情的,那么有了感情后就必然要从心中发泄出来,这种发泄的过程你们知道叫什么吗?一抒情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抒情的问题。

二、讲解抒情的有关知识
(1)什么是抒情?
所谓抒情,是和记叙、议论、描写、说明并列的一种表达方式。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述法。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

抒情,是抒情诗、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叙事性的
作品中,它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综合运用。

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

记叙中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2)抒情的方式有哪些?
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作者对事物的感情。

间接抒情: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感情。

主要方式有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和寓情于物等几种方式。

①寓情于事,借事抒情
我们在回忆往事、记叙经历、述说体验时,往往会涌起感情的波澜。

寓情于事就是通过叙述某件事来抒发感情。

作者因事而动情,情由事牵,感情色彩浓厚。

如老舍《小麻雀》中“小猫衔着小鸟......那两颗小黑豆似的眼珠已经在我心里睁着呢”,这段文字叙述小鸟被猫抓住之后,自己想追又不敢追,又不能不追这件事。

文字简明,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麻雀的极度担心,对被损害的弱小者命运的同情。

②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我们看到一-些景物,往往会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就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感情融人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是中国文学中很传统的表现手法和突出的艺术特点。

如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
到客船”,作者通过描绘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等景物渲染出秋夜的幽寂清冷。

借此表达了作者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再如现代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都是借景抒情的名篇。

③寓情于物,托物言志
选择-.些可以借用的事物,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用艺术表现手法表达某种感情、道理、风格、精神和品质的方法,这就是托物言志。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借“梅花”这一形象表现了诗人饱受摧残,但至死也不会改变自己的高尚品格和坚贞节操。

周敦颐的《爱莲说》王冕的《墨梅》、郑板桥的《竹石》、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3)对抒情性的文字有什么要求呢?
①情要真实。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要动人,首先得真实。

虚假的感情不仅不能动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厌恶。

作者内心一片真情,倾吐在文章中,文章就震撼人心。

还要注意情要健康,向上,能鼓舞人心。

消极颓废的感情不应该写人文章。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巴金的《小狗包弟》抒发的都是健康的感情,因此感人至深,使人读过后久久不能忘怀。

②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抒情根据文章内容、自身性.格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或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

但抒情--般都和记叙、描写、议论结合起来用。

记叙是抒发感情的依托。

在描写中,特别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对表达感情有着直接的功效;而适当的议论,能使所抒之情得到升华。

③适当掌握表达技巧。

适当的表达技巧,无疑能对文章感情起强化作用。

关键语句的反复咏叹,可以使感情表达逐层加深,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恰当的对比能使感情表达更鲜明;形象的比喻能使无形无质的感情更容易被人理解。

三、写作实践
1.在《土地的誓言》里,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他那美丽而丰饶的家乡。

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你对它怀有怎样的情感?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一-篇作文。

2.每个人可能都有烦恼,每个烦恼后面也许都有一段小故事。

试以《我的烦恼》为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融人并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不少于500字。

提示详见课本45页。

四、课堂小结
自古以来,好作品都是感情真挚、表达流畅的好文章。

当你捕捉住了有代表性的某种共同情感,并把它流畅地表达出来,这样的作品就能打动人。

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有感而发,有情可抒,为情造文,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从而写出感情真挚的抒情佳作。

例文参考
我的烦恼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之中,七彩的童年已悄然而去,只在记忆深处留下一排排深深的脚印。

昔日孩提时的欢乐,已在时间的洪流中逐渐远去,可望而不可即。

我才意识到,自已长大了。

扣响了青春的大门,我满怀期待,然而接踵而来的,却是数不清的烦恼;学习任务不断加重,日渐烦躁和叛逆的自己,大大小小的考试不断,还有父母和老师所施加的压力...太沉
重了,我还是个“大孩子”啊!难道就得背负这样沉重的负担吗?
曾几何时,欢乐的师生互动课堂变得味同嚼蜡;曾几何时,分数成为了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曾几何时,推心置腹的好友与我之间已划上了一条隐形的“三八”线.....
月朗星稀的晚上,快乐的小天使们正在门前嬉戏,而我却还在噩梦般的题海中翻腾,数次冲锋却依旧无可奈何。

听着耳边阵阵嬉闹声,我心中很不是滋味,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唉!何苦呢,不就是一次测验嘛,真是把命都给搭上了。

写得累了,倦了,笔一搁,头一扭,旁边的镜子里,我竟如此憔悴!鬓角上,若隐若现地闪着一缕银丝。

我无奈地长叹:唉,认命吧!在这个时代里,唯有好好学习,长大方有出息。

这十几年的奋战,总不会白费。

窗边,一只美丽的蝴蝶掠过我的眼前,那对美丽的翅膀,曾让多少人羡慕和称赞!望着在空中飞来
飞去的美丽的小生灵,我若有所思:人们总是在赞叹蝴蝶的美丽,殊不知蝴蝶的美,是要经历痛苦的蜕变和风雨的洗礼才显现出来的。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想到这里,我不禁释然。

夜已深,小天使们都已在妈妈的怀中安然入眠,万家灯火已熄灭,镇子上空是一片祥和的宁静。

而我,还在摇摇欲坠的台灯下奋笔疾书。

每每睡意袭来,我便对自己说:“努力吧,春天一定会到来的!”
[总评]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小作者才思敏捷,构思新颖,开头叙写童年已逝,为下文埋下伏笔,中间叙写种种烦恼,最后通过蝴蝶来释怀烦恼,并用“努力吧,春天一定会到来的”一句结尾,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情怀。

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叙事,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小作者细腻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