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李清照词二首优秀导学案
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7 李清照词两首李清照词二首浣 溪 沙淡荡①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②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③。
海燕未来人斗草④,江梅已过柳生绵⑤,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 ①淡荡:形容春光疏淡骀荡。
②沉水:沉香。
③花钿:一种花形首饰。
④斗草:古代民间一种斗草的游戏。
⑤生绵:谓柳杨花飘絮。
念 奴 娇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①成,扶头酒②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③,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注】 ①险韵诗:以冷僻难押的字做韵脚的诗。
②扶头酒:易醉的酒。
③初引:初长。
《世说新语·赏誉》:“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这两句形容春日清晨,露珠晶莹欲滴,桐树初展嫩芽。
☞鉴赏:《浣溪沙》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习俗,情韵全出。
《念奴娇》写雨后春景,抒深闺寂寞之情。
上片写“心事难寄”,从阴雨寒食,天气恼人,引出以诗酒遣愁。
下片说“新梦初觉”,从梦后晓晴引起游春之意。
全词以细腻曲折的笔触,通过春景的描写,真切地展示诗人独居深闺的心理情态。
语浅情深,清丽婉妙。
1.注音白昼.(zhòu ) 憔.悴(qiáo ) 杯盏.(zhǎn ) ⎩⎪⎨⎪⎧薄.暮(bó)薄.片(báo ) ⎩⎪⎨⎪⎧标识.(zhì)识.别(shí)2.写对字形⎩⎪⎨⎪⎧ru ì(瑞)雪tuān(湍)急挣chuài(揣) ⎩⎪⎨⎪⎧xi āo (消)失xiāo(销)账xiāo(逍)遥⎩⎪⎨⎪⎧充yínɡ(盈)yínɡ(楹)联 ⎩⎪⎨⎪⎧ji ān (兼)职jiān(缣)帛qiān(谦)逊◎写法归纳(1)巧妙的比喻。
比喻的巧妙是《醉花阴》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川省宜宾县蕨溪中学高中语文 7《李清照词两首》导学

7.《李清照词两首》
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学习重点)2.反复诵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学习重点)3.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学习难点)【课前预习基础积累】
1.字音字形见《点金训练》
2.词语释义见《点金训练》
3.宋词常识见《点金训练》
4.作家及作品介绍见《点金训练》
【审美鉴赏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醉花阴》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的是什么,它的主旨是什么?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2.在理解字句的基础上读词,概括《声声慢》写的内容。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绪)
二、问题导学
1.定下《声声慢》基调的句子是哪句?本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2.请问作者在《声声慢》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绪呢?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分析理解】
1.《醉花阴》与《声声慢》一首作于早年,一首作于晚年,同是写愁思,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是否相同?试加以分析。
2.概括《声声慢》在表情达意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四、【个人学习小结】。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语文《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1)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语文《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3.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分析意象,感受意境和情感。
1【知识链接】一、作者:李清照,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其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
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后被罢官。
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后期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南逃至建康。
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
当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
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
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建康形势紧急,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
李清照派人先将书册、金石刻送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备去那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
但洪州又失陷,道路不通。
并且大部分文物又在战乱中散失。
在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曾携一玉壶来看望他。
这件事竟被人传成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颂金,并听说有人已向朝廷告发。
这样的陷害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她决定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品进献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脱。
于是,她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惨。
二、词风变化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整体感知】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结合文中的注释,说说你的初读感受(简要概括词的内容,把握词的感情基调)【合作学习】比较阅读,品味词情: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2、两首词选取的意象有什么异同?请赏析其中的意象。
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人教必修4导学案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教师Word半含答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风格,比较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的异同。
【学习重难点】1、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2、理解词中“愁的内涵,反复吟咏,快速背诵【学法指导】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知识链接】作者及背景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柔美,故名噪一时,被称为" 易安体",词作有《玉漱词》。
她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醉花阴》写于词人生活的前期。
当时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李清照留在老家青州居住。
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
李清照写了这首词给明诚,以寄相思。
《声声慢》写于词人生活的后期。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政治上的诬陷。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
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5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学目标】一、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
二、理解所学词的创作的主题内容。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4、学会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学前预备-独立试探】一、走进作者李清照(1084-1155)号,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高尚声誉.她早年曾做,主张「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的词能够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述和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她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
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
二是擅长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诞生动晓畅的语言;擅长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南渡前:描述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念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忧愁--沉郁凄凉二、初读课文,解释词语。
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乍:将息:2.憔悴损,现在有谁堪摘? 损:堪: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了得:【课堂研读-合作探讨】一、《醉花阴》上阕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二、《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试分析其艺术性。
3、《声声慢》的情感体此刻“愁”上,文章是怎么来展示这一情感的?4、词人在《声声慢》中的“愁”与《醉花阴》中的“愁”是不是相同?【当堂检测-跬步千里】一、我国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集是()A.《乐章集》 B.《漱玉词》 C.花间集》 D.《稼轩长短句》二、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首()A.婉约词 B.豪放词 C.抒情词 D.清旷词3、李清照的词被誊为()A.稼轩体 B.半山体 C.易安体 D.漱玉体4、阅读李清照《声声慢》,回答后面的问题。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3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宁明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一)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 感受婉约词的风格,品味词的意境。
(二)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把握词人思想情怀,体味词中蕴涵的细腻情感。
(3)学会通过分析意象,理解词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4)学习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词中意象的特点,把握词人情感。
(三)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知识目标(1)、(2)(3)【难点】知识目标(4) 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时数】二课时【学习模式】朗读诗词,整体感知--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品味语言,赏析技巧--归纳小结,当堂训练【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优化探究》P47页)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词风明快妍丽;后期则更多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李清照词的主要特点:①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
②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醉花阴》写作背景:本词写于北宋末年,当时丈夫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李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重阳赏菊,无人相伴,在极度思念之下写下此词。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作品,时值金兵入侵,丈夫病死,词人辗转南方避难,备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
在这种背景下,李清照写下本词。
2.完成《优化探究》P47页“基础梳理”练习【课堂学习】第一课时《醉花阴》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学生自读,然后全班齐读。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3、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知识链接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梁衡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
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
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
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请看两首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
南渡第二年,急病而亡。
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
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
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
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
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
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
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
国运维艰,愁压心头。
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7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5)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诵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读赏析,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学法指导】诵读品悟展示点拨探讨【知识链接】(一)时间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失亲人,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
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
(二)本词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导学案姓名班级组别【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学会“知人论世”。
2、品味语言,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习案【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
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后期)多悲叹身世,怀旧悼亡,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词风情调感伤,凄婉哀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作品散失很多。
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写作背景】《声声慢》写于词人生活的后期。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政治上的诬陷。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
她已经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成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探究案【品读提示】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3、抓住词中的意象来品读【品读思考】1 .找出本词直接抒情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请指出哪一句是本词的主旨句,词眼又是哪一个词?直接抒情的句子: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主旨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本句中“愁”字是本词的词眼。
“愁”概括力极强,它写出了作者丧夫之痛、沦落之苦、亡国之恨等等愁。
2 .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意象加以分析,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这些意象的诗句?总结出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感情。
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词中的主要意象:酒秋风雁黄花梧桐细雨意象探究:(1)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有关“酒”诗句: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北宋·范仲淹《苏幕遮》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北宋·晏殊《浣溪沙》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魏晋·曹操《短歌行》6、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唐·白居易《琵琶行》)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北宋·范仲淹《渔家傲》8、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9、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唐·杜甫《登高》结论:酒——象征“愁”(2)秋风:“怎敌他晚来风急”有关“秋风”诗句: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唐·杜甫《登高》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宋·晏殊《蝶恋花》4、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5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铃》6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史记·刺客列传》结论:瑟瑟秋风,摧花落叶,惹人愁思,秋风——渲染愁情。
(3)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
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情何以堪?尤其是“雁过也,正伤心”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
大雁可以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滞留南方不能北归!它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沦落他乡的漂泊之感。
有关“雁”的诗句: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北宋·晏殊《浣溪沙》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唐·高适《别董大》4、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
——唐·贺朝《从军行》结论:过雁——象征离愁(4)黄花:“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黄花是什么花?象征了什么?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
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飘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
有关“黄花”的诗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结论:黄花——比喻女子的容颜。
郑愁予的《错误》里面有一句话:“你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也许各种美丽的花的凋谢都会让人想到女子容颜的衰老,都会让人产生痛惜之感。
【可补充】她早年写的词: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减字木兰花》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
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摘来戴在头上,而今,有谁堪与共摘呢?谁又有这种兴致呢?你看,它们都抱枝枯萎了。
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5)梧桐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①有关“梧桐”的诗句:1、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古谚》2、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元·徐再思《水仙子·夜雨》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南唐·李煜《相见欢》4、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晏殊《撼庭秋》5、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南唐·李煜《相见欢》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温庭筠《更漏子》7、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细雨,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
——北宋·欧阳修《一落索》8、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南宋·周紫芝《鹧鸪天》9、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
——黄升《酹江月·夜凉》结论:梧桐——象征凄凉悲伤。
②列出有关“细雨”诗句: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宋·柳永《雨霖铃》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3、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5、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南唐·李煜《相见欢》结论:雨——象征哀伤、愁丝。
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哀婉、凄凉、愁苦、怅惘的意境。
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
3、历代评论家都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妙句,到底妙在何处?请谈谈你的看法?A、有音韵美:增加音韵的美感,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B、写愁层层递进:词语的叠加可以增加语义,加重情感的表达。
“寻觅”只是一个寻找的动作,而“寻寻觅觅”则指的是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寻找,不知道找了多少遍。
把那种若有所失,又遍寻不到的失落、怅然深刻的表达出来了。
“冷清”侧重的是环境的寂寥,而“冷冷清清”则不光写出了环境的冷清,还写出了内心的清苦,道出了她在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
从而过渡到直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凄凄惨惨戚戚”,她此刻已是人到晚年,身体衰弱、情绪低落,饮酒也不能祛寒解愁,就只有苦挨着来打发这残年余岁了。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的心情当然是极度的凄惨、悲戚的。
作者用这七组叠字,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整体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概括了在靖康之难以后,她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和心灵上所受到的摧残。
总之,这句词在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
它为全词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悲戚的感情基调。
后人对于这句话的评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可补充】请学生自行赏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叠词的妙处。
“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极富“顿挫凄绝”之感。
当作者正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
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撼着作者的心扉,简直不能自已。
【再读思考】总结本词的艺术手法(1)直接抒情。
开头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定下感情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