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专题·个案管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
严重精神障碍服务管理方案

严重精神障碍服务管理方案严重精神障碍服务管理方案一、背景和意义严重精神障碍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能力的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有3.85亿人患有严重精神障碍,而中国约有8600万人。
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严重精神障碍服务管理方案对于提供患者合理、高质量的服务至关重要。
该方案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病痛和心理负担,增强社会对于严重精神障碍的理解和关注。
二、服务管理方案的核心原则1. 全面覆盖:确保所有患者都能获得到合适的服务,并提供持续的支持与关怀。
2. 个性化服务: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和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医疗、康复和社会支援服务。
3. 多学科合作:建立医疗、康复、社工等多学科专家协作机制,通过综合治疗提高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
4. 家庭和社区参与:将患者的家庭和社区纳入服务管理的范畴,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辅导。
5. 持续跟踪和评估:通过定期的跟踪和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康复情况,并及时调整服务计划。
三、服务管理方案的具体措施1. 建立多级服务网络:在城市和乡村设立严重精神障碍服务中心,提供精神科门诊、康复训练、心理咨询等服务。
同时,配备相应的医疗设备和专业人员,提供病情评估、药物管理等服务。
2. 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心理疏导、职业康复、社交技能培训等,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度。
3. 建立社工团队:聘请专业社工,协助患者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提供身心健康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对严重精神障碍的认识和包容度。
4. 患者家属培训和支持:针对患者家属,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增强他们对患者的支持和理解,减轻照顾负担。
5. 社区活动和社交支持:组织患者参加各种社区活动,扩大社交圈子,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信心。
6. 促进就业和社会融入: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康复期的患者提供就业机会,促进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7. 定期跟踪和评估:定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调整并提升服务计划,确保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一、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数量逐年增加。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是指患有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疾病的患者。
这类患者因疾病影响,往往存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心理活动异常,导致社会适应功能严重受损,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因此,加强,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内容1. 患者信息管理在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管理时,需由家属提供或直接转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同时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按照要求填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2. 随访评估对应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和评估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用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其中,危险性评估分为6级。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5级:持械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3. 分类干预根据患者的危险性评估结果,进行分类干预。
对于0级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
对于1-2级患者,在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基础上,给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3-4级患者,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加强监护和保护,防止患者伤害自己和他人。
社区个案管理在严重精神障碍病人治疗中的应用

31个案管理主要包括进行个案评估、制定个案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对结果进行评价[1]。
社区个案管理模式的目的是对精神病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功能训练,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2]。
为了探讨社区个案管理在严重精神障碍病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我院特作此次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入社区医院治疗的110例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
观察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25~60岁,平均(40.11±2.34岁)。
其中精神分裂症40例,心境障碍15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25~61岁,平均(40.22±2.12岁)。
其中精神分裂症42例,心境障碍13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资料方面比较(P >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研究患者都符合严重精神障碍的临床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家属已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此次研究经我院伦理会批准实施。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患者符合重型精神障碍的诊治标准。
排除标准:不配合治疗的患者;有严重全身性疾病的患者。
严重脑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对照组实施社区常规护理,即电话随访、家庭访视等。
观察组实施社区个案管理。
具体如下。
1.3.1成立个案护理管理小组 由社区医院1名个案管理医生、1名心理治疗师、1名主管护师、2名社区护士组成个案管理小组。
医生负责查找资料,给小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护士负责实施个案护理。
1.3.2个案评估及制定个案管理计划 建立患者的详细个人档案,对患者的患病时间、年龄、患病诱因、既往史、现病史等作详细记录,并根据患者的档案信息对患者实施个案管理。
主要针对解决患者自我管理、安全、社会功能、生活质量、人际交往关系方面的问题。
1.3.3个案管理措施 每个月社区医院精神科的医生和护士对建立档案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家庭随访,动态及时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精神病相关知识宣教,使患者家属了解一定的护理知识,参与日常对精神病人的护理工作。
个案管理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个案管理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研究个案管理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基层康复服务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在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从我社区康复服务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中随机挑选60例,且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对照组使用常规管理,观察组使用个案管理,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危险行为发生率进行观察。
结果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评分为(79.50±4.58)、心理功能评分为(80.39±4.55)、生理功能评分为(83.11±4.20)、社会功能评分为(83.14±4.58),生活质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危险行为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患者危险行为发生率为30.00%,观察组患者危险行为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中应用个案管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危险行为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个案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严重精神障碍,主要是指精神疾病症状较为严重,损害到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且患者无法完整认识自身健康和客观现实[1]。
该疾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且容易反复发作[2],会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的负担。
现阶段,严重精神障碍是一组病因尚未明确的严重精神病[3],我国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要求较为严格,大部分患者接受医院康复治疗后,如果病情稳定,会转向社区康复。
为了促进患者能够早日回归社会,需要加强管理力度。
个案管理,属于一种现代化管理模式,其强调的是个体性,以患者为核心,提供给患者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医-防-康一体化管理模式(将精神科门诊、门诊康复室、精防办三者融合的诊疗模式),为检验其效果,在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从我社区康复服务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中随机挑选60例,对个案管理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详细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从我社区康复服务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中随机挑选60例,且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案例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案例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障碍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加,对于这一裙体的管理服务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探讨如何进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服务,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案例背景:某市A县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人口约为300万人,其中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数量不容忽视。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精神障碍患者的数量和管理服务需求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然而,由于劳动力短缺、医疗资源不足、社会观念的变化等原因,对这一裙体的管理服务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解决方案:1.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针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服务,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理解和关注度。
可以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发布宣传资料、开展街头宣传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有关精神障碍的知识,减少歧视和偏见,促进社会融合。
2. 建立健全的服务体系:在城市规划和社会治理方面,应当重视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服务需求,建立健全的服务体系。
可以设立专门的精神卫生机构,配备专业的医疗人员和社会工作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和康复服务。
还可以建立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社区,为他们提供居家护理、生活辅助等服务,促进他们的社会参与和自立生活能力的增强。
3. 加强监督和管理:针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服务,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其安全和稳定。
可以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规范精神卫生机构的运行和服务质量,加强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个案管理和跟踪,防止因疏忽而造成不良后果。
还可以加强对患者家属和社会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其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关爱和照顾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指导和支持。
4. 联合多方力量:针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服务,需要各方合力,形成合力。
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公私合作的模式,共同参与精神卫生事业,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可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快我国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
《精神障碍患者社区护理的个案探讨》

《精神障碍患者社区护理的个案探讨》一、疾病概述精神障碍是一类复杂的疾病,涵盖了多种不同的精神疾病类型,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等。
这些疾病会对患者的思维、情感、行为和认知功能产生显著影响,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能力。
精神障碍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巨大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社区护理在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和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旨在帮助患者在社区环境中稳定病情、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功能恢复。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遗传因素许多精神障碍具有遗传倾向。
研究表明,某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与特定的基因变异有关。
家族中有精神障碍患者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然而,遗传因素并非唯一决定因素,通常需要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1. 神经递质失衡: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在精神障碍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抑郁症与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下降有关;精神分裂症可能与多巴胺功能亢进有关。
2. 脑结构和功能异常:通过神经影像学技术发现,一些精神障碍患者存在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如额叶、颞叶等脑区的体积减小、神经连接异常等。
(三)心理社会因素1. 生活事件: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婚姻破裂等可能引发精神障碍。
长期的压力、挫折和不良的人际关系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2. 性格特点:某些性格特点如敏感、多疑、内向、孤僻等可能使个体更容易患上精神障碍。
3. 社会环境:不良的社会环境如贫困、歧视、暴力等可能对精神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支持不足也会增加精神障碍的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一)精神分裂症1. 阳性症状:包括幻觉(如幻听、幻视、幻嗅等)、妄想(如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夸大妄想等)、思维形式障碍(如思维破裂、思维散漫等)、行为紊乱(如紧张性兴奋、冲动行为等)。
2. 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言语贫乏、意志减退、社交退缩等。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个案服务工作手册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个案服务工作手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个案服务工作手册一、引言严重精神障碍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有2亿人患有严重精神障碍。
这个数字在不断增长,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支持患者的康复和社会融入,我们需要一个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个案服务工作手册。
二、背景1. 什么是严重精神障碍?严重精神障碍指的是一类严重影响个体思维、情绪以及行为的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重度抑郁症等。
这些疾病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功能。
2. 为什么需要个案服务?个案服务是指为每个患者量身定制的服务,以满足其个体化需求和目标。
在严重精神障碍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个案服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计划,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实现康复目标。
三、个案服务模型个案服务模型是一种用于评估、制定和实施个案服务计划的框架。
以下是一个常用的个案服务模型:1. 评估在开始个案服务之前,进行全面的评估非常重要。
这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功能水平以及他们的期望和目标等。
评估的目的是帮助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
2. 制定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
该计划应该明确具体的目标、步骤和时间表,并涵盖不同领域,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社交支持等。
3. 实施服务根据制定的计划,实施各项服务。
这可能包括定期的心理治疗、药物管理、社交技能培训等。
每个服务都应基于最新的研究和最佳实践。
4. 监测和评估个案服务应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
这有助于评估服务的效果,及时调整计划,并为进一步的康复提供指导。
四、服务的关键要素1. 专业团队个案服务需要由多学科的专业团队共同合作。
这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社工、康复师等。
他们应具备良好的协作能力,以确保提供综合且连续的服务。
2. 社区参与社区的支持和参与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与社区组织和机构合作,提供适应性强的服务,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控工作专题调研报告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控工作专题调研报告1. 引言1.1 概述本篇报告旨在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控工作进行专题调研,以深入了解目前患者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对策建议。
严重精神障碍是一类严重影响个体心理、生理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精神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高发病率。
1.2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压力增加,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
这些患者常伴有严重的心理痛苦和行为异常,给其家庭、社区甚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大负担。
有效地进行管控工作对于预防和减少相关风险,保障公众安全和患者福祉至关重要。
1.3 研究意义本次专题调研旨在更好地认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特点与分布情况,深入分析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患者管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政策支持,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专业化的服务,减少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本次研究还将重点关注人力资源不足、社区康复服务缺失以及法律政策不完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这些研究结果和建议将有助于促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以上就是“1. 引言”部分的内容,旨在对本篇调研报告进行一个简要介绍,说明调研的目的、背景和意义,并引出后续章节将要涉及的主题。
2.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现状分析2.1 定义与分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指的是那些患有重度、持久性精神障碍,导致其日常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并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的人群。
根据不同的症状和疾病特征,严重精神障碍可被进一步分类为各种类型,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等。
2.2 发病情况与趋势目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病情况呈现较高的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有超过3亿人口患有某种形式的精神障碍,其中约15%至20%为严重精神障碍。
而在中国国内,截至目前估计已有超过3000万人罹患不同类型的严重精神障碍。
2.3 社会问题与风险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和风险值得引起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等,
2. 干预方法:(1)常规随访对照组:根据国卫基
目前常见的康复模式有个案管理[3]、同伴支持[4]等。 层发[2017]13 号文件精神[7],按照严重精神障碍
个案管理主要是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帮助严重精神 患者管理服务规范对对照组按要求开展随访,每年
障碍患者改善功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复发 至少随访 4 次,每次随访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 等[5]。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多表现出了认知功能受损, 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
【关键词】 精神障碍; 认知功能; 个案管理 基金项目: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资助项目(2017MSXM122)
Impact of case management on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mental disorder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based on Zelen's design Tan Xiaolin,Zhang Daijiang,Jiang Guoqing, Chen Hongyan,Lu Lu,Cheng Suman,Wang Yiqu Psychiatry Department,Chongqing Mental Health Center,Chongqing 401147,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Zhang Daijiang,Email:1806319369@
·348·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9 年 4 月 20 日第 19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and Mental Health,April 20,2019,Vol.19,No.4
个案管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基于 Zelen's 设计随机对照研究
3. 干预评估:采用修订版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分
庆市城区招募选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240 例,患者 量表数字广度和数字符号分测验、语言流畅性测试
入组标准:(1)符合 ICD-10 中六类严重精神障碍的 (VF)、连线测验 A 由受训的精神科主治医师分别于基
任一诊断;(2)无重大躯体疾病;(3)年龄 18~60 岁; 线期、干预 3 个月末、6 个月末、12 个月末进行评估。
(4)现处于疾病缓解期;(5)患者之前未参加过个案
பைடு நூலகம்
4. 统 计 学 方 法:采 用 意 向 性 分 析(intention-to-
管理,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排除视听障碍、急性 treat,ITT)对所有入组被试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末次
期精神障碍不能完成调查者。
观测值结转法(last observation carried forward,LOCF)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9 年 4 月 20 日第 19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and Mental Health,April 20,2019,Vol.19,No.4
·349·
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感知、情 制,本研究采用单组同意Zelen's设计随机对照研究,
在学习、注意力、记忆力及计划能力方面的损害最 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和评估患者的躯体疾病、
为常见,尤其是对于病程较长患者而言损害更为严 社会功能情况、用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重。认知功能的损害是影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其他 (2)个案管理组:在前人个案管理方案基础上[3],评
功能康复和疾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能维持期 估患者的认知功能,设计多种认知功能康复活动,
研究,按照我国目前第三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中如果不满足方差齐性检验则对数据进行对数转
要求,患者也会被告知参加社区基础随访,即本研 换,如果满足“球对称”检验,采用 Pillai's Trace 多
究中对照组的处理方案,某种意义上还是相当于知 变量方差分析结果,如果不满足“球对称”检验,采
情同意参加本研究。基于以上两点原因,考虑到随 用 Greenhouse-Geisser 矫正方案,应用单因素方差分
机对照研究在精神科心理社会干预中可行性的限 析方法对组内因素差异进行检验。P < 0.05 为差异
·精神障碍专题·
谭小林 张代江 蒋国庆 陈红艳 鲁陆 程素满 401147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 通信作者:张代江,Email:1806319369@
DOI:10.3969/j.issn.1009-6574.2019.04.006
王一曲
【摘要】 目的 探索个案管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于 2017 年 11 月至 2018 年 1 月在重庆市招募选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240 例,采用单组同意 Zelen's 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 分为常规随访对照组(n=115)和个案管理组(n=125),前者按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规范要求开展 随访,后者进行多种认知功能康复活动。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 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采用修订版韦氏 成人智力量表分量表数字广度和数字符号分测验、语言流畅性测试、连线测验 A 进行评估。结果 重复 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数字广度顺背和倒背、数字符号、语言流畅性测试、连线测验 A 完成 时间、错误次数评分上组间比较(F 值分别为 11.115、6.918、6.128、21.523、4.457、5.693,P < 0.01)、时间 主效应(F 值分别为 141.064、158.939、468.552、419.484、70.981、104.701,P < 0.01)、交互作用(F 值分别 为 167.652、168.388、384.422、235.782、53.549、19.324,P < 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个案管理可 以改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在控制症状的基础上应该 首重认知功能康复。研究显示[6],认知功能受损与
主要包括识记日常生活常识、读书看报、心算珠算、 乘法口诀、辨别多种重庆交通线路图、学习正确拨
服药类型、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等均相 打医疗求助电话、解决问题能力训练、推测他人的
关。针对不同的患者开展相适应的认知功能训练可 心理状态等。本研究不干涉被试用药,如果患者疾
感和思维等精神活动的紊乱或者异常,导致患者明 显的心理痛苦或者社会适应等功能损害[1],主要包
先将入组患者随机分配到个案管理组和常规随访对 照组中,然后再分别向两组患者签署相应的知情同
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癫 意书,常规随访对照组告知患者是否愿意参加研究
痫所致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伴 接受定期随访,并纳入常规随访对照组:个案管理
能获益更大。本研究在个案管理过程中针对性的由 病复发入院,出院后仍可继续参与个案管理。本研
易到难、循序渐进开展认知功能训练,探索个案管 究中对于居家参加个案管理康复患者需要保证平均
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每周至少参加 2 次个案管理集体康复活动,每周至
一、对象与方法
少参加一次活动。
1. 研究对象:于 2017 年 11 月至 2018 年 1 月在重
发精神障碍六大类疾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 组告知患者是否接受个案管理,如果患者不同意则
疗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近年来取 得了长足的进步,服药率提高,延治期缩短[2]。近
接受常规随访,但不论是否接受个案管理,均纳入 个案管理组。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
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精神康复,积极探索社区康复等, 号:2017 伦审字第(1)号。
【Abstract】 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case management on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mental disorders. Methods A total of 240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from Chongqing from November 2017 to January 2018.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 routine follow-up control group(n=115)and a case management group(n=125)using a single-group consent to Zelen'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he control group was followed up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anagement criteria for severe mental disorders. The case management group went through a variety of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activities. The revised 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 subscales-Digital Width and Symbol Subscale,Language Fluency Test,Connection TestAwere used to evaluate all the patients at the pre-intervention and 3 months,6 months,and 12 month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ime marks. Results The results of repeated measurement varia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scores of Digital Width and Symbol Subscale,Language Fluency Test,Completion Time and Error Number of Connection Test A(F=11.115,6.918,6.128,21.523,4.457, 5.693,P < 0.01). The time main effect(F=141.064,158.939,468.552,419.484,70.981,104.701,P < 0.01), and interaction(F=167.652,168.388,384.422,235.782,53.549,19.324,P < 0.01)were bo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s Case management can improve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mental disor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