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三章 重点总结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大全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一章地球考试要求1、掌握太阳系行星运动特点及地球运动的意义2、掌握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A、掌握太阳系行星运动特点及地球运动的意义一:太阳系行星运动规律很早的时候,人们根据自己的直观感觉,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也符合宗教的教义。
但是这样的地球中心说和观测的现象存在着矛盾,使得一些现象无法解释。
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把地球排除出宇宙的中心,以太阳取而代之以后,看起来好像杂乱无章的星星世界,显现出惊人的统一性。
受时代的局限,哥白尼的体系也存在缺陷。
比如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等。
揭示太阳系行星运动真实规律的,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
他经过对前人观测记录的严密分析,提出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1: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太阳位于行星轨道椭圆的二个焦点之一。
这是行星运动第一定律,也叫轨道定律。
2:在同样的时间内,行星向径在其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
这是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叫面积定律。
3:任何两个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之比,等于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的立方之比。
为行星运动第三定律,也叫周期定律。
设T1和T2分别表示两行星的公转周期,a1和a2分别表示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即各自轨道的半长轴),得公式:二:掌握地球运动的意义自转与公转(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多方面的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之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
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这样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节律性。
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公式:角速度与纬度正弦的积,只影响方向,不影响速度。
而运动物体的速度影响偏转力的大小。
物体静止不动,偏转力也就为零。
影响气团、洋流、流水等。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副本

第一章 地球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八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 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
P6答:(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
P15-16答: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运动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2. 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3.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4. 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二、太阳和太阳系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旋转椭球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伍光和版自然地理学笔记

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 地理学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人类环境。
2. 所谓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3. 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二)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1.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的和人为的)。
2. 地球表层(地理圈)由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一部分以及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并使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地球其它部分的结构特征。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自然地理学可分为1. 综合自然地理学2. 部门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地植物学动物地理学等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规律;三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作为地理学分科的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它分科有密切联系;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地学和生物科学也有密切的关系;•和环境科学的联系。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宇宙中的天体可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二太阳和太阳系太阳系包括9大行星,50个卫星和至少50万个小行星,还有少数彗星。
(一)彗星彗星是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
彗星大多由慧核,慧发,慧云和慧尾组成。
(二)小行星(三)月球•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半径1738.2Km,相当于地球半径的27.28%;质量为7.35×1022t, •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23%;平均密度为3.24g/cm3, 只有地球密度的0.6。
自然地理学 伍光和[笔记重点]
![自然地理学 伍光和[笔记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8f45ee0910ef12d2af9e790.png)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其研究的空间范围既不是地球固体部分的最内部,也不是地球气体部分的最外层,而是接近地球固、液体表面,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沉积岩底部)。
绪论一、“地球表层”特征●地球表层是物质三态存在和相互转化的场所●地球表层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地球表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地球表层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球表层是循环发展的动态系统(包括地质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
它包括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1. 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两部分:●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2. 经济环境是经济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及与经济有关的技术条件等。
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3. 社会文化环境是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的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一、宇宙和天体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包含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构造运动:由内动力所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岩石发生变动、变位的一种机械作用。
(通常与地壳运动通用)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1)水平运动:指地壳物质大致平行地球表面,沿着大地水准球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
岩层在水平方向遭受挤压力或张力,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裂。
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 造山运动” 。
(2)垂直运动:指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缓慢升降运动。
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陆变迁。
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垂直运动的特点:交替性:时间上,空间上;周期性:一个地区从下降到上升终止称为一个旋回;复杂性:不同规模的升降交错发生。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从地壳发展历史看,地壳运动的总体表现形式,无论在大陆还是在海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水平运动是主导的,而垂直是派生的。
水平运动形成地壳的褶皱和断裂,升降运动引起地壳的隆起、凹陷和海陆变迁。
褶皱构造:褶皱: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它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
褶曲:岩层被挤压形成的一个弯曲叫褶曲。
断层构造:节理: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
断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断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
整合接触: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岩层沉积连续,且下老上新,没有岩层缺失,这种关系叫整合接触。
特点:岩层相互平行,时代连续,岩性和古生物特征呈递变状态。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未发生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没有显著的变化。
平行不整合:又称为“假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时代不连续,曾发生过沉积间断,故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其中的化石群也明显不同。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曾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著的变化。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成角度相交,上覆岩层覆盖在倾斜岩层或褶皱岩层之上。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考研复习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绪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地球彗星: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位于月和太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
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1. 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2. 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 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4. 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 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6. 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形状效应。
当太阳平行光线照射到扁球状的地球表面时,同一时刻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总体上是从南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圣才出品】

第3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3.1复习笔记一、大气的组成和热能1.大气的成分地球大气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组成。
(1)干洁空气干洁空气是指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此外还有少量氢、氖、氪、氙、臭氧等稀有气体,是地球大气的主体。
①氮和氧a.氮气(N2)约占大气容积的78%。
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能直接被植物利用,只能通过豆科植物根瘤菌部分固定于土壤中。
b.氧气(O2)占地球大气质量的23%,按容积比占21%。
丰富的O2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繁殖的必要条件。
O2在波长小于0.24μm的辐射作用下受到分解,大气中臭氧层的形成和O2的分解作用有关。
②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只占整个大气容积的0.03%,多集中在20km高度以下,主要由有机物燃烧、腐烂和生物呼吸过程产生。
CO2很少吸收太阳短波辐射,但能强烈吸收地表长波辐射,致使从地表辐射的热量不易散失到太空中。
③臭氧臭氧主要分布在10~40km高度处,极大值在20~25km附近,称为臭氧层,具有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的能力。
人们大量使用氮肥及用作冷冻剂和除臭剂的碳氟化合物(氟利昂)所造成的污染,能使平流层的臭氧遭到破坏。
(2)水汽①整个大气包含的水汽平均为1.24×1010g,占地球总水量的0.001%。
大气中水汽主要来源于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特别是海洋蒸发。
②水汽在大气中是一种可变气体,一般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随纬度增加而减少。
离海洋愈远水汽含量愈少。
内陆沙漠上空水汽含量接近于零。
(3)固、液体杂质①气溶胶粒子气溶胶粒子是大气悬浮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
除由水汽变成的水滴和冰晶外,主要是大气尘埃和其他杂质。
②气溶胶粒子的来源气溶胶粒子的主要来源有自然源和人工源两种。
a.自然源包括火山灰、宇宙尘埃、陨石灰烬、植物花粉孢子、岩石风化后的粉尘、森林着火后的灰烬、海水溅沫蒸发后残留在空中的盐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1、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它是地球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
2、只要发生在最大高度上的某种现象与地面气候有关,便可定义这个高度为大气上界。
3、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2)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
气象学把温度为0℃、维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称为1个大气压,相当于1.01Kpa。
根据各地同一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在地图上用等压线绘出高、低气压的分布区域,就是水平气压场。
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地面暖区气压常比周围低,而高空气压往往比同高度的临区高。
4、按照温度和运动情况,大气圈可以分为5层。
5、表示太阳辐射强弱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辐射强度。
6、在日地平均距离(D=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
7、大气获得能量的具体结构为?1)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
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主要是臭氧、水汽和液态水,占大气体积99%以上的氮和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微弱。
2)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地表吸收了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的50%,变成热能使本身温度升高,而后再以大于3um的长波(红外)向外辐射。
地面长波辐射几乎全被近地面40-50m 厚的大气层所吸收。
3)潜热输送。
海面和陆面的水分蒸发使地面热量输送到大气中。
4)感热输送。
陆面、水面温度与底层大气温度并不相等,因此地表和大气间便由感热交换产生能量输送。
8、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
其中一部分外溢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后者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能量,因此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
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为“花房效应”或“温室效应”。
9、把地面直到大气上界当做一个整体,其辐射能净收入就是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地气-系统的辐射能净收入包括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能及整层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能之和再减去大气上界向空间放射的长波辐射能。
10、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特点?1)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行。
2)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
3)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
4)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称为热赤道。
5)南半球不论冬、夏,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最低气温夏季出现在极地,冬季出现在高纬地区。
11、近地面层常因夜间地面辐射降温而形成逆温层(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辐射逆温。
较暖的空气流到较冷地面或水面上时,也会形成逆温,称为平流气温。
12、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叫水汽压。
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限度,达到这个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称为饱和空气。
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13、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汽质量,称为绝对湿度或水汽密度。
大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14、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就是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气温降低到露点是水汽凝结的必要条件。
15、水汽凝结条件?既要使水汽达到饱和或者过饱和(一方面增加空气的水汽含量,另一方面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冷却,使之达到露点),还必须有凝结核(少量尘埃、烟粒等)。
大气降温的过程有四种:绝热冷却(空气上升时,因绝热膨胀而冷却)、辐射冷却(空气本身因向外放散热量而冷却)、平流冷却(较暖的空气经过冷地面,由于不断把热量传给冷的地表造成空气本身冷却)、混合冷却(温度相差较大且接近饱和的两团空气混合时,混合后气团的平均水汽压可能比混合前气团的饱和水汽压大,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
凝结核的作用有:一是对水汽的吸附作用,二是使形成的粒滴比单纯由水分子凝聚而成的粒滴大得多。
16、水汽的凝结现象?1)地表面的凝结现象日落后,当气温降低到露点以下时,水汽即凝附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
如温度在0℃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称为露;温度在0℃以下,水汽凝结为固态,称为霜。
吴淞是一种白色固体凝结物,由过冷雾滴附着于地面物体或者树枝迅速冻结而成,俗称“树挂”。
雨凇是形成在地面或者地物迎风面上的、透明或者毛玻璃状的紧密冰层,俗称“冰凌”。
2)大气中的凝结现象1>雾是漂浮在近地面层的乳白色微小水滴或冰晶。
雾可分为辐射雾(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气层变冷而形成的雾)、平流雾(暖空气移到冷下垫面上而形成的雾)、蒸气雾(冷空气移到暖水面上而形成的雾)、上坡雾(潮湿空气沿山坡上升使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和锋面雾(发生于锋面附近的雾)五种。
空气中烟尘等微粒较多也能导致能见度降低,这种现象称为霾。
2>云是高空水汽凝结现象。
云可分为积状云(由于空气对流上升,体积膨胀绝热冷却,使水汽发生凝结而形成的)、层状云(由空气斜升运动形成的)、波状云(因空气密度不同、运动速度不等的两个气层界面上产生波动而形成的)。
17、当水滴和冰晶共存时,在温度相同条件下,由于冰面饱和水汽压小于水面饱和水汽压,水滴将不断蒸发变小,而冰晶则不断凝华增大,这种过程称为冰晶效应。
18、降水的类型?1)对流雨——暖季空气湿度较大,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引起对流而形成的降水称为对流雨。
这种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并伴有雷电现象,故又称为热雷雨。
2)地形雨——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较高山地阻碍而被迫抬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高度时并便产生降水。
世界年降水较多的地方基本都与地形雨有关。
3)锋面(气团)雨——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暖湿空气循交界面滑升,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云雨。
具有雨区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4)台风雨——台风中大量暖湿空气上升可产生强度极大的降水。
仅限于夏、秋季。
19、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
降水量是降落在地面的雨、雪、雹等,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平面上的水层厚度。
降水强度关系到降水量的利用价值。
20、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即湿润系数。
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当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表征降水量的变化程度,即降水变率。
21、降水量的地理分布?1)赤道多雨带,赤道及其两侧是全球降水量最多的地带。
2)南北纬15°-30°少雨带,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是全球降水量稀少带。
3)中纬多雨带,主要受天气系统影响,即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多锋面、气旋雨。
4)高纬少雨带,因纬度高,全年气温很低,蒸发微弱,大气中所含水汽数量少。
22、作用于空气的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存在水平气压梯度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力)、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转动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惯性离心力(空气做曲线运动所受的力)、摩擦力(运动状态不同的气层之间、空气和地面之间等所产生的阻碍气流运动的力)23、自由大气中的空气做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自由大气中的空气做等速、直线水平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地转风。
由水平温度梯度引起的上下层风的向量差,称为热成风。
24、把北半球摩擦层中不同高度上风的向量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可以得到一条风向、风速随高度变化的螺旋曲线,称为埃克曼螺线。
25、大气环流是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全球环流(全球气压带、行星风系、经向三圈环流、高空西风带的波动和急流)、季风环流、局地环流。
(一)全球气压带——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区、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由海陆热力差异形成于陆地上的冷高压和热低压主要限于低空,且具有季节性,称为半永久性气压系统。
而海洋上的高压和低压系统,虽然位置、范围、强度随季节变化,但它们作为纬度气压带终年存在,称为永久性气压系统。
(二)行星风系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形式称为行星风系,包括三个盛行风带。
1)信风带,由于南北纬30°-35°附近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一部分气流便流向赤道,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在南半球形成东南风。
2)西风带,南北纬35°-60°之间,因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一部分流向高纬度,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西方向即西风。
3)极地东风带,自极地高压向外辐散的气流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而变成偏东风,故称为极地东风带。
(三)经向三圈环流(低地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高空气流从低压流向高压,补偿低地的损失;冷高压暖低压)1)信风环流圈2)中纬度环流圈3)高纬度环流圈(四)季风环流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
其中,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的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
一般来说,夏季风由暖湿热带海洋气团或赤道海洋气团构成,冬季风则由干冷的极地大陆气团构成。
(五)局地环流由局部环境如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称为局地环流。
包括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等地方性风。
滨海地区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晚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就是海陆风环流。
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山区白天地面风从谷地吹向山坡,晚间风从山坡吹向谷地,这就是山谷风环流。
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称为焚风。
26、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称为天气系统。
(一)气团气团是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垂直稳定度等物理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
气团一旦移动到新环境,就会改变其原有属性,获得新属性,这一过程称为气团变形。
气团向比它暖的下垫面移到时称为冷气团;气团向比它冷的下垫面移到时称为暖气团。
(二)锋温度和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称为锋。
根据锋移到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锋可分为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到的锋)、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到的锋)、准静止锋(很少移到或者移到速度非常缓慢的锋)、锢囚锋()。
根据形成锋的气团源地类型,锋可分为冰洋锋(冰洋气团与极地气团之间的分界面)、极锋(极地气团与热带气团之间的分界面)、赤道锋(热带气团与赤道气团之间的分界面)。
(三)气旋气旋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
根据气旋产生的地理位置,可将气旋分为温带气旋(即锋面气旋,一般活动于中纬度地区)和热带气旋(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具有暖心结构的气旋性涡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