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列研究实习教案
队列研究实习教案

队列研究实习教案章节实习33队列研究讲授内容一、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二、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目的掌握内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设计原理、用途、实施过程、人年计算,RR、AR、AR%、PAR%的概念和意义熟悉内容:熟悉队列研究的常见偏倚和控制,。
了解内容:了解其优缺点重点重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设计原理、用途、实施过程难点难点:队列研究偏性的防止,队列研究的质量控制。
教法举要例证、提问、案例、板书教具准备与理论课教师讨论,了解理论课讲授情况准备一份所带小组学生名单教学参考资料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1999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2003王建华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2004教学后记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备注【复习】】【讨论课题】】实习33队列研究队列研究(cohortstudy)又称为群组研究,是将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n个群组或队列,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联系及联系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队列研究由于被观察对象在疾病出现以前先分组,然后随访一段时间观察再比较其结局,故有人称之为随访研究(follow-upstudy)。
队列研究原理示意图(略)队列研究的特点1.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属于前瞻性研究。
队列研究在疾病发生前开始进行,要往后随访一段时间才能发现病例。
2.属于观察性对比研究。
暴露与否是客观、自然存在于研究人群的,而不是人为确定的,这一点可以与实验性研究相区别。
3.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而不是按是否发病进行分组的,这一点与病例对照研究正好相反;也不是随机分组的,这与实验性研究不同。
4.从病因链的角度来看,队列研究是从因到果的研究,在病因推断上合乎逻辑推理的顺序,其结果的可靠性强。
实习内容【课题一】问题1:讲述队列研究的特点来判断此题目为队列研究回答:队列研究的定义与特点阅读课题思考回答问理论课内容精讲,为后续做题打基础问答式,活跃课堂气氛,掌握同学理解情况10分10分先由同学思考通过提问的方式加深其对知【板书】】问题2:强调发病密度的适用条件与公式发病密度是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发病率。
队列训练教案(精选

队列训练教案(精选教案名称:队列训练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体育与健康课程详细内容: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队列动作,包括立正、稍息、原地踏步、向左/右转、向前/后转等。
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并熟练地完成基本的队列动作。
2.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 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节奏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队列动作的准确性难点:队列动作的协调性和团队配合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口哨、旗子学具:学生自带的队列训练手册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做简单的热身活动,然后向学生介绍队列训练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动作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讲解并示范基本的队列动作,包括立正、稍息、原地踏步、向左/右转、向前/后转等。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练习。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挑选一些典型的队列训练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队列训练的技巧和方法。
5. 小组竞赛(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竞赛,看哪个小组的队列训练动作最准确、协调。
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队列训练进行小结,强调队列训练的重要性和团队精神。
六、板书设计队列训练立正、稍息、原地踏步向左/右转、向前/后转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基本的队列动作,并注明每个动作的重点和难点。
答案:略2. 请学生谈谈对本节课队列训练的感悟,以及如何将队列训练的精神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队列训练,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队列动作,同时培养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队列训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队列训练表演,展示所学成果。
2. 邀请家长参与队列训练活动,增进家校沟通。
队列训练教案

队列训练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军事体育训练教程》第三章第一节,详细内容包括队列基本知识、队列动作要领、队列指挥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队列的基本知识和动作要领,提高队列动作的规范性和整齐度。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队列动作的规范性和整齐度。
教学重点:队列基本知识、动作要领和指挥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口哨、指挥棒、教学光盘、音响设备。
2. 学具:迷彩服、运动鞋、训练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学生观看队列训练视频,让学生了解队列训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0分钟)讲解队列基本知识、动作要领和指挥方法,让学生对队列训练有全面的了解。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立正、稍息、报数等基本动作为例,讲解动作要领,并进行示范。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5. 集体训练(15分钟)全班同学进行集体训练,按照口令完成队列动作,提高动作的规范性和整齐度。
6. 检验成果(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训练成果进行检验,给予评价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队列基本知识站立、稍息、立正报数、转向、步伐2. 动作要领身体挺直、收腹挺胸步伐稳健、节奏一致3. 队列指挥方法口令清晰、动作规范灵活运用、协调统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录制一段队列训练视频,内容包括立正、稍息、报数等基本动作。
2. 答案:视频中需展现出队列动作的规范性和整齐度,以及指挥方法的灵活运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次课程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参加学校组织的军事体育活动,提高队列训练水平,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随堂练习4.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5.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1. 播放队列训练视频,展示军队队列训练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队列训练的严谨和庄重。
部队队列训练教案

部队队列训练教案引言:部队队列训练是军事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目的在于提高官兵的协同作战能力和战斗力。
本教案以部队队列训练为中心,通过详细介绍训练目标、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旨在帮助教官们更好地组织和指导队列训练。
一、训练目标部队队列训练的目标是培养官兵掌握良好的队列动作、熟练的军事指令和协调的集体配合能力。
通过队列训练,促进官兵在战斗中的整体协同作战能力的提高,确保部队行动统一、有效,实现胜利的充分准备。
二、训练内容1. 队形整齐队形整齐是队列训练的基础,包括列队、纵队、横队等不同队形。
官兵应通过练习,准确掌握队形要求,保持整齐划一的队列排列。
2. 队列动作队列动作是队列训练的核心内容,包括步伐、转身、起立、跨越等各种动作。
官兵应熟练掌握队列动作,确保精准、统一、协调的队列步伐。
3. 军事指令军事指令是队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口令、手势、旗语等形式。
官兵应具备迅速反应和准确理解指令的能力,确保指令的传达和执行无误。
三、训练方法1. 阶段性训练队列训练应根据官兵的基础和训练需求有针对性地分阶段进行。
从基础动作的练习开始,逐渐过渡到队列整合和应对复杂环境的训练。
2. 实地训练实地训练是队列训练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真实军事环境中,官兵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战场气氛和压力,提高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3. 反复演练队列训练要求官兵进行反复演练,通过持续训练,熟练掌握队列要求和各种动作,提高执行效率和协调能力。
四、注意事项1. 安全第一在队列训练中,安全至关重要。
官兵应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确保训练过程的平稳进行。
2. 严格纪律队列训练必须严守纪律,官兵应服从指挥,按照要求进行动作和行进。
只有克服个体情绪,保持整体纪律,才能实现队列的整齐和协同作战的效果。
3. 激发士气队列训练应激发官兵的士气和斗志。
教官应充分发挥榜样作用,通过鼓励和表扬,激励官兵坚持训练,克服困难,提高训练效果。
五、总结通过部队队列训练,可有效提高官兵的协同作战能力和军事素养。
队列训练教案模板(共7篇)

队列训练教案模板(共7篇)第1篇:队列训练教案队列动作教案作业提要课目:单个军人队列动作内容:一、立正,稍息,跨立二、停止间转法三、行进与立定四、步法变换五、行进间转法六、脱帽、載帽七、敬礼八、坐下、蹲下、起立标准:姿态端正,精神振奋,军容严整,动作协调方法:理论提示,讲做示范,组织练习,小结讲评时间:*小时地点:队列训练场要求:1、严格遵守队列纪律,做到令行禁止2、严禁嘻笑打闹,做错动作打报告器材保障:(略)作业进程一、作业准备:1、带队入场,整理着装,清点人数,向在场首长报告2、宣布作业提要二、作业实施同志们,大家都从电视中领略过国旗护卫队的飒爽英姿吧,他们那端正的姿势,严整的军容,振奋的精神,协调一致的动作都来源于队列训练,大家要成为一名标准的军人,必须从队列训练入手。
(一)、立正、跨立、稍息立正立正是军人的基本姿势,是队列的基础。
军人在宣誓、接受命令、进见首长和向首长报告、回答首长问话、升降国旗、军旗、奏国歌和军歌等严肅庄重的时机和场合,均应自行立正。
1、口令:立正2、要领:两脚跟靠拢并齐,两脚向外分开约60度,两腿挺直;小腹微收,自然挺胸,上体正直,微向前倾,两肩要平,稍向后张,两臂下垂自然伸直,手指并拢自然微曲,拇指尖贴于食指第二节,中指贴于裤缝,头要正颈要直,口要闭,下颌微收,两眼向前平视。
3、立正的动作标准与要求:(1)两脚跟未靠齐。
纠正的方法:划一条直线,两脚跟站在横线上反复练习。
(2)方向不正,两脚分开的中心线与脚跟线不垂直。
纠正的方法:在地面画“T“字线,反复练习。
(3)两腿未夹紧,有空隙。
纠正的方法:两腿靠拢,裆部夹紧。
(4)腰挺不直,纠正的方法:向前上方挺胸,以胸带腰。
(5)头歪,纠正的方法:指出歪的方向,使其体会纠正。
(6)面部不自然,纠正的方法:面部的肌肉放松。
<二>跨立跨立主要用于军体操.执勤和舰艇上分区列队等场合,可以与立正互换。
1.口令:跨立2.要领:左脚向左跨出约一脚之长,两腿挺直,上体保持立正姿势,身体重心落于两脚之间,两手后背,左手握右手腕,拇指根部与外腰带下沿(内腰带上沿)同高,右手手指并拢自然弯曲,手心向后。
队列优秀教案

队列优秀教案教案标题:队列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队列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 掌握队列的基本操作,包括入队、出队、判空和获取队首元素。
3. 能够应用队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队列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2. 队列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PPT演示,教学板书,实物道具。
2. 学生:教材,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排队买票,引发学生对队列的思考。
2. 教师简要介绍队列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演示或教学板书,详细解释队列的定义和特点。
2. 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举出更多队列的实际例子。
三、基本操作(15分钟)1. 入队操作:- 教师通过图示和实物道具,演示入队操作的过程。
- 学生跟随教师示范,进行入队操作的练习。
2. 出队操作:- 教师通过图示和实物道具,演示出队操作的过程。
- 学生跟随教师示范,进行出队操作的练习。
3. 判空操作:- 教师解释判空操作的含义和作用。
- 学生进行判空操作的练习,并与教师进行互动。
4. 获取队首元素:- 教师解释获取队首元素的含义和作用。
- 学生进行获取队首元素的练习,并与教师进行互动。
四、应用实例(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模拟银行排队办理业务。
2. 学生分组讨论,利用队列解决该问题,并给出解决步骤和代码实现。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队列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2.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队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编写队列相关的程序来进一步巩固对队列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可以自主搜索和了解队列在实际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场景,拓宽对队列的认识。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和操作情况,评估学生对队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教师布置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通过批改作业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队列训练教案

队列训练教案一、引言1.1队列训练的重要性1.1.1增强纪律性:通过队列训练,学生能够学会遵守规则,增强纪律性。
1.1.2培养团队精神:队列训练要求学生协同合作,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
1.1.3提升形象:整齐划一的队列展示学校的良好形象。
1.2队列训练的目的1.2.1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队列训练,学生能够体验到集体荣誉感。
1.2.2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队列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1.2.3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队列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遵守组织纪律的习惯。
1.3队列训练的基本要求1.3.1动作规范:要求学生在队列训练中动作规范,符合标准。
1.3.2整齐划一:要求学生在队列训练中保持整齐划一,步调一致。
1.3.3精神饱满:要求学生在队列训练中保持精神饱满,态度端正。
二、知识点讲解2.1队列训练的基本动作2.1.1立正:要求学生站立时身体挺直,双脚并拢,双手自然下垂。
2.1.2向右看齐:要求学生向右看齐时,头部转向右侧,眼睛平视,身体保持挺直。
2.1.3向前看齐:要求学生向前看齐时,头部向前,眼睛平视,身体保持挺直。
2.2队列训练的基本队形2.2.1直列:要求学生排成一行,保持整齐划一。
2.2.2方队:要求学生排成一个方队,保持整齐划一。
2.2.3圆队:要求学生排成一个圆形,保持整齐划一。
2.3队列训练的基本口令2.3.1立正:要求学生听到口令后迅速做出立正动作。
2.3.2向右看齐:要求学生听到口令后迅速做出向右看齐动作。
2.3.3向前看齐:要求学生听到口令后迅速做出向前看齐动作。
三、教学内容3.1队列训练的基本动作教学3.1.1立正动作教学:示范立正动作,讲解动作要领,学生进行练习。
3.1.2向右看齐动作教学:示范向右看齐动作,讲解动作要领,学生进行练习。
3.1.3向前看齐动作教学:示范向前看齐动作,讲解动作要领,学生进行练习。
3.2队列训练的基本队形教学3.2.1直列队形教学:示范直列队形,讲解队形要领,学生进行练习。
部队队列教案课题导入

部队队列教案课题导入教案标题:部队队列教案课题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部队队列的定义和重要性;2. 掌握部队队列的基本形式和组织方式;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协作能力和纪律意识。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部队队列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 学生纸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课题(5分钟)1. 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部队队列的视频,激发学生对部队队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平常见过哪些部队队列?它们是如何组织的?有什么特点?Step 2:概念解释(10分钟)1. 向学生解释部队队列的定义:部队队列是指一支军队按照特定的顺序和形式排列的队形。
2.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的部队队列,如直线队列、方阵队列、梯形队列等,并解释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Step 3:讨论与展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部队队列形式进行讨论。
2.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选择的部队队列形式,并解释其特点和用途。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同队列形式在不同场合中的适用性,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Step 4:小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部队队列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什么部队队列对于军队的训练和作战至关重要?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否运用到队列的概念?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并记录不同场合下的队列现象,如学校操场上的晨练队列、超市收银台前的排队等。
2.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篇短文,总结队列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当地军事基地或警察学校,观察真实的部队队列训练;2. 引导学生设计并组织一次队列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2. 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他们对队列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答: 队 列研究 的定义 与特点
问答式,活跃 课堂气氛,掌 握同学理解情 况 10 分
实习内容 【讨论课题】 讨论课题】 【课题一】 问题 1: 讲述队列研究的特点来判断此题目为 队列研究 问题 2:强调发病密度的适用条件与公式 发病密度是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发病率。 (1) 发病密度适用条件:没有限制,一般队列研 究均可用,但因其计算比较复杂,故多在人
实习 3 队列研究
一 、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 二、 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 2 学时 掌握内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设计原理、用途、实施过程、人年 计算,RR、AR、AR%、PAR%的概念和意义 熟悉内容:熟悉队列研究的常见偏倚和控制, 。 了解内容:了解其优缺点 重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设计原理、用途、实施过程 难点:队列研究偏性的防止,队列研究的质量控制。
实习 3 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又称为群组研究, 是将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 不同暴露水平分为 n 个群组或队列,追踪观 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的发病率或死 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 果联系及联系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 法。队列研究由于被观察对象在疾病出现以 前先分组,然后随访一段时间观察再比较其 结局,故有人称之为随访研究(follow- up study) 。 队列研究原理示意图( 队列研究原理示意图(略) 队列研究的特点 1. 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属于前瞻性研 究。队列研究在疾病发生前开始进行,要往 后随访一段时间才能发现病例。 2. 属于观察性对比研究。暴露与否是客观、 自然存在于研究人群的,而不是人为确定的, 这一点可以与实验性研究相区别。 3. 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而不是按 是否发病进行分组的,这一点与病例对照研 究正好相反;也不是随机分组的,这与实验 性研究不同。 4. 从病因链的角度来看, 队列研究是从 “因” 到“果”的研究,在病因推断上合乎逻辑推 理的顺序,其结果的可靠性强。
例证、提问、案例、板书
与理论课教师讨论,了解理论课讲授情况 准备一份所带小组学生名单 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四版 1999 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五版 2003 王建华主编《流行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六版 2004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复习】 复习】 教学内容 学生活 动 备注
济 宁 医 学 院 教 案
2008 ~ 2009 学年 第 2 学期
所在单位 济宁医学院 教 研 室 流行病学 课程名称 流行病学 授课对象 2008 级检验本科 授课教师 张雪文 职 称 助教
教材名称流行病学实习教程(段广才主编)
2 的 重 点 难 点 教 法 举 要 教 具 准 备 教 学 参 考 资 料 教 学 后 记
PAR%: 表示全人群中由暴露所引起的发病在
思考各 个指标 的区别 与意义
全部发病中的比例, 问题 2:根据以上结果,能否认为随着血清胆 固醇水平的提高,研究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危 险增加? 线性趋势检验,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血 清胆固醇与冠心病的发病存在计量反应关 系,随着血清胆固醇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 危险增加。 【实习作业 】
10 分 用具体题目来 检验学生对具 体题目的操作 能力 10 分 理解记 忆 小组代 表回答 问题 讨论问题 在听取同学答 案后对其进行 归纳讲述
I a /(a + b) RR = e = I o c /(c + d )
RRU , RRL = RR 1±1.96
【课题四】 问题 1:计算并解释各个指标
PAR=It-Io
PAR % = It − Io ×100% It
结合题目答案 引导学生思考 正确的解题方 法
归因危险度 attributable risk, ) ( AR 或率差 rate ( difference)是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 病率之差,它反映发病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 度。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或病因分值(EF) AR%是指暴露人群中由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 在所有发病中所占的百分比。 PAR 又称病因分值(etiologic fraction, EF) 表示在全人群中,由于暴露而导致的发病率 的增加,
χ2
掌握公 式计算 题目
阅读并
AR = I e − I o =
【板书】 板书】
a c − = I o ( RR − 1) a+b c+d
χ2
计算课 题题目
AR的95%CI = AR1±1.96 /
AR % =
检验实际操作 能力以及对各 个指标的了解
Ie − Io RR − 1 × 100 % = × 100 % Ie RR
阅读课 题思考 回答问 题
先由同学思考 通过提问的方 式加深其对知 识的理解
口波动较大、样本量小的情况下,不能用累 积发病率时应用发病密度。 (2)计算公式:
某人群在观察期内的发 病数 × 100,000 观察期内的观察对象人 年数 10 分 【课题二】 阅 读 课 发挥同学积极 发病密度 =
问题 1: 提示学生思考两种主要的队列研究类 题 思 考 性,主动思考 型的主要辨别点 (一) 前瞻性队列研究 1.要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和检验假设; 2.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一般不应低 于 5%; 3.要有把握获得观察人群的暴露资料; 4.要有确定发病或死亡等结局的简便而可靠 的手段; 5.要有把握获得足够数量的观察人群, 并且该 人群能被长期随访观察而取得完整可靠的资 料; 6.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 历史性队列研究 要有足够数量的完整可靠的记录或档案材 料,是实施历史性队列研究最重要的前提, 因为历史性队列研究完全依赖于有关暴露、 疾病和生死状况的完整真实的历史记录。其 他的应用指征见前瞻性队列研究,但其人力、 物力、财力和时间的要求并不是很高。 二、队列研究资料的分析 【课题三】 对课题 1 的资料进行分析 【板书】 板书】
自由讨 论小组 代表回 答问题 解释具体指标 的意义
【课题二】 问题 1: 提示学生思考两种主要的队列研究类 型的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