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

2、结合高考考题,培养学生读题、读图、分析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美国农业发展特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课前预习案】

一、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自然区位因素

2、地形

(1)地形类型以为主,其面积占全国面积的一半以上,美国耕地面积占全世界耕地面积的10%。

(2)地形分为三大纵列带,西部为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中部为贯通南北的宽广的中央大平原,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

3、气候

(1)气候类型

①气候;②气候;③气候;④气候

(2)主要特点: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多种多样。

成因:中国:;

美国:;

4、水文

(1)密西西比河:

(2)湖泊: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泊群,其湖盆是由古冰川作用形成的。除了密歇根湖完全属于美国外,其他四个均为美国和加拿大共有。五大湖通过河流与大西洋相连,航运便利。

5、土壤

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二、人文地理特征(了解)

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近200多年移入美国的有白种人、黑种人和亚洲的黄种人。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160万华人华侨主要集中在旧金山、洛杉矶和纽约。目前美国人口超过3亿,为世界上第三人口大国。美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很严重。

三、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1、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在图中和处。A处分布带,原因:①②;

乳畜带分布在图中的处,原因:①②;

专门化生产的优势:

2、从繁殖、集中饲养到销售形成一个产业链。

3、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最大程度的降低生产成本。

四、美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课堂探究案】

⑴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相比,两者相似的自然条件是、、。与美国棉花带相比,制约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发展的主要农业经济因素有、。

⑵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⑶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班级: 姓名: 摘要:本文对美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综述了美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业经济 Abstract:This paper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of the American agriculture,revie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Based on this, analyse the reference of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word:Agricultural economy

目录 一、美国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4) 二、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4) (一)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 (5) (二)健全的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 (5) (三)完善的农业支持服务体系 (6) (四)规范的农场管理 (6) (五)成熟的市场机制 (7) 1、土地资源的市场化 (7) 2、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 (7) 3、生产资料和工具的市场化 (7) 4、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化 (8) 三、美国农业经济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8) (一)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8) 1、农业问题 (8) 2、农村问题 (9) 3、农民问题 (9) (二)启示 (9)

一、美国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北邻加拿大,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湾。本土介于北纬30490之间。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1994年全国总人口2.6亿,占世界人口的4.6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7.7人。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5%以上,因此农村就更显得地广人稀。美国的务农人口在1870年占52%,1910年为32%,1994年已经下降到了2%。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劳动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长期高居世界首位。本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了1795美元(1967年不变价格),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4740美元。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土为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佛罗里达南端属热带气候,阿拉斯加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夏威夷则是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毫米。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土质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美国的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为18817万公顷,人均接近0.8公顷。美国还有永久性草地2.4亿公顷,森林和林地2.65亿公顷。美国农业也有些不利的条件,如山脉多是南北走向,北方的寒流可以长驱直入,影响南部地区作物的生长。美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驰名于世,其总面积有24.5平方公里。 二、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美国自独立以来,短短200多年,把一个原来落后的农业国建成了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1870年,美国农业人口比重为52%,1910年降为32%,1990年降至2%,现在的美国农业人口约占美国总人口的1.8%。美国农业生产效率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1个美国农民可以养活98个本国人和34个其他国家的人。

美国农业概况

美国农业概况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北邻加拿大,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湾。本土介于北纬30490之间。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1994年全国总人口亿,占世界人口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人。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5%以上,因此农村就更显得地广人稀。美国的务农人口在1870年占52%,1910年为32%,1994年已经下降到了2%。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劳动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长期高居世界首位。本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了1795美元(1967年不变价格),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4740美元。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土为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佛罗里达南端属热带气候,阿拉斯加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夏威夷则是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毫米。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土质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美国的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为18817万公顷,人均接近公顷。美国还有永久性草地亿公顷,森林和林地亿公顷。美国农业也有些不利的条件,如山脉多是南北走向,北方的寒流可以长驱直入,影响南部地区作物的生长。美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驰名于世,其总面积有平方公里。 一、农业发展的特点 1.“以农立国” 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其农业部在比62年成立的时候,就在其部徽上写着,“农业是制造业和商业的基础”。美国方面依仗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另方面注重农业科技的作用,农业直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政府对农业采取了支持和保护的政策,使农业成为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 2.以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为基础美国1826年制定了“宅地法”,奠定了家庭农场的基础。1994年,美国有204万个农场,其平均规模为公顷;农业劳动力有252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2%。现在“公司农场”的数量在不断上升,大约有7万个,所占农地的面积和销售额都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公司农场的基础仍然是家庭农场。美国农业是高度商业化的农业,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很大。其粮食生产能力超过了亿吨,但由于生产过剩,政府实行限产措施(根据政府与农场主签订的合同,1995年休耕农田的总面积为1474万公顷),加上天气的影响,有的年景不足3亿吨。 3.农业专业化程度很高美国形成了些着名的生产带,如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等。早在1914年,美国农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种植专业化,这种格局保持至今。这种区域分工使美国各个地区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通畅的水陆运输网的建立更进步促进了区域分工专

国外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d13808489.html, 国外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 作者:于秋时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6期 [摘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既是全球人类寻求生存的必然需求,更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上世纪60年代某些发达国家就步入“现代农业”的行列,有些经济欠发达、基础薄弱的国家和地区也在上世纪70年代或稍后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如美国的农业资源优势型、日本的农业资源贫乏型、韩国的农业农村结合型等不同发展模式,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和启迪。 [关键词]美国的农业资源优势型;日本的农业资源贫乏型;韩国的农业农村结合型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农业是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长期发展的自然归宿。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既是全球人类寻求生存的必然需求,更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战后,一些国家相继实现农业现代化,形成了如美国的农业资源优势型、日本的农业资源贫乏型、韩国的农业农村结合型等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为我国走农业现代化之路提供了借鉴。 1 美国资源优势型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及启示 作为全球工业经济超级大国——美国,也是农业经济第一强国,其农业特点是高效率。其耕地不足全球7%,但农产品总产值占全球12.6%;用仅占全美2%的人口,满足了2.9亿人口的食品需要,以及2/3的农产品对外出口。在美国,其先进的工业为农业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进而美国的农业现代化的特点是以劳动生产率为主、土地生产率为辅。美国本土属于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更适宜农牧水产业发展。在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原土著人居住区就已经发展成诸多大型家庭农场,战后农产品及加工品有了高速的增长,先后经过1860以前的“农业时代”、较为发达的二战前农业经济、二战期间农业经济的转折、当代现代农业几个重要时期,率先在全世界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我国从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得到的借鉴:一是重点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美国在农业生产工具方面经历了改良农具阶段(1783-1865)、农业半机械化阶段(1886-1914)、农业机械化实现阶段(1914-1945)。在农业机械化实现阶段后,又朝大型化、综合化、自动化和电气化方向发展。二是全方位提升农业市场化水平。美国在1820年前还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1830)。经过一系列变革后,到1910年农村人口比重降到54.3%,1950年为15.3%,1989年为1.9%。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几乎所有农产品都进入了市场,市场成了农产品的唯一出路。市场的竞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起到推动作用。三是扩大农业对外贸易。美国的农业以出口为主,1890年农产品出 口占出口商品总值的74.5%,长时期占居主导地位;20世纪30年代以后有所下降,1984年为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课后习题 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每课一练(湘教 版必修3) 【基础过关】 1.下列哪一项不是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农业的优越的区位条件() A.地势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 B.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C.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D.水陆运输便利,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2.加利福尼亚州的沿海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的放牧业→大田作物→蔬菜、水果、乳酪为主体的方向转变。影响这种农业生产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A.经济效益B.交通运输条件 C.国家的政策与法规D.优越的自然条件 读“美国农业带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表示畜牧和灌溉农业带的序号是() A.⑥B.⑦ C.⑧D.⑨ 4.①农业带的自然条件是() A.气候温暖湿润B.无霜期短 C.土地贫瘠D.市场广阔 5.关于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的安全 B.是为了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C.大力开发生物资源,开垦草原、垦殖荒地 D.制定一系列保护耕地的法规,推广农业新技术 【能力提升】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回答6~7题。 6.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②地广人稀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④地势平坦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⑤ 7.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①劳动力充足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市场广大④复种指数高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⑤ 下表是中美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的相关资

中国农业和美国农业的区别

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与美国的比较 中国农业发展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比较中美两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做好当前的农业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都属世界最发达农业之列。美国农业之所以成功,有其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的因素,但更是与经历百年的历史演化和市场竞争所形成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构成的、有竞争力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农业是世界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实现现代化的前景,不能不与美国的农业联系起来,从而借鉴和吸收其经验和教训。 (一)中国农业的生产主体在专业化和规模上与美国差距明显 美国的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合伙农场占10%,公司农场占3%(1987年)。由于许多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也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因此美国的农场几乎都是家庭农场,可以说美国的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

与此同时,由于农产品市场开拓、科技进步和大围配置资源,促使农户分工分业,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农户集中。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加速了农户之间的兼并与重组。从农场数量和土地规模来看,1950年农场总数为565万个,拥有土地48645.71万公顷(包括耕地、牧场和饲草用地,下同),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86.20公顷。到1998年农场总数下降为219万个,拥有土地38598.87万公顷,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176.04公顷。农场数量下降了61%,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但这一过程不是均衡的,农场数量减少的速度在逐步放慢,二十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l6.85万个,6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l0.13万个,7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5.10万个,8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2.94万个。进入90年代,农场总数己趋于稳定。农场总数的下降增强了农户的产业竞争力。同时,使那些不适合现代农业经营的农户重新定位,转换职业,进入城市,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向城市的转移。现在美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由1910年的32%降到l.8%。 中国的农业生产主体自80年代初期的农村改革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户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与美国相似。但由于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低,农

农业国际合作发展

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农业国际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农业国际合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必须立足现有发展基础,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改善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环境,推动农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有机结合,加强农业领域外交,为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为明确“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指导全国农业国际合作工作,结合《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农业国际合作发展成就和经验 “十一五”以来,各级农业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对外开放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业国际合作工作全局,认真组织实施《农业国际合作“十一五”发展规划》,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任务,实现了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农业“走出去”稳步推进,农业“引进来”结构不断优化,中国农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发展成就

1.农产品贸易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稳步扩大,进出口产品结构趋于稳定,出口市场结构得到优化,地区布局更加合理,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统计,农产品贸易额由“十五”末的563.8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923.3亿美元,增长63.8%,年均增幅13.2%(出口年均增长9.47%,进口年均增长16.33%);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4.02%上升为4.18%,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由2005年的3.9%提高到“十一五”后期的4.4%,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美国、东盟、南美市场份额稳中有升,2009年比2005年分别提高3.1、4.5、2.3个百分点;西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得到积极开拓;欧盟市场份额基本持平,日本、韩国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2009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在全国农产品贸易额中所占比重分别为77%、4.62%、8.82%和9.38%,东部地区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中部地区实现平稳发展,西部地区年均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农产品贸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对农业农村经济整体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末,农产品贸易总额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左右,农产品出口占农业增加值比重为7.8%,直接和间接带动几千万人就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际粮价波动中,农产品贸易发挥了重要的余缺调剂作用,为粮食等主要农

美国农业概况及其特点修订稿

美国农业概况及其特点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美国农业概况及其特点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北邻加拿大,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湾。本土介于北纬30-49度之间。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总计为亿,其中白人约占84 %,黑人约占13 %,亚裔 % ,华人约160多万,多已入美国籍。通用英语。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5 %以上,因此农村就更显得地广人稀。美国的务农人口在1870年占52 %,1910年为32 %,2001年已经下降到了%。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劳动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长期高居世界首位。本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了1795美元(1967年不变价格),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 .62万美元。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土为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佛罗里达南端属热带气候,阿拉斯加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夏威夷则是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毫米。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土质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 %,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2000年美国农业用地为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

的19 %,为亿公顷,人均为公顷。美国还有永久性草地亿公顷,森林和林地亿公顷。美国农业也有些不利的条件,如山脉多是南北走向,北方的寒流可以长驱直入,影响南部地区作物的生长。美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驰名于世,其总面积有平方公里。 美国农业有以下特点: 1.“以农立国”的传统美国虽然作为移民国家,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有着“以农立国”的传统,历来注重农业科技的应用,又依仗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一直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政府对农业采取了支持和保护的政策,这使美国农业在世界上依然具有最大的竞争力。 2.以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为基础美国1826年制定了“宅地法”,奠定了家庭农场的基础。小型家庭农场(销售额小于25万美元)分5类:(1)资源有限型农场,(2)退休休闲型农场,(3)居住生活型农场,(4)低销售额的耕种型农场,(5)高销售额的耕种型农场。大型农场分3类:(1)大型家庭农场,(2)超大型家庭农场,(3)非家庭农场。小型农场的数量超过90%,占整个农业资产的70%。美国有204万个农场,其平均规模为公顷;农业劳动力有200多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2 %左右。现在“公司农场”的数量在不断上升,大约有7万多个,虽然数量不大,但其面积和销售额在美国农场中所占的比例却较大。但是,公司农场的基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参考教案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参考教案(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2.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3.了解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 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关于美国农业发展方面 的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3.运用知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 体会、见解和成果。 4.通过对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分析,了解农业可持 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思路 一.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以种植业为例) 1.读《美国农业分布图》,找出种植业(小麦、玉米、棉花等)的分布 位置。 绝大部分分布于美国中部,落基山脉以东,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广大平原上。 2.读《美国地形图》、《美国气候类型分布图》、《美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美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水热条件适宜——(纬度位置与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地势平坦广阔——(平原面积占全美的二分之一,有利机械化作业) 土壤肥沃——(温带草原气候区的黑土和密西西比冲积平原的沃土) 水源充足——(密西比河流经,五大淡水湖附近,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地广人稀——(教师提供:国土面积约930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2.3亿)3.读课文P52,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从书中找出 交通运输条件好——(阅读材料:《美国农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出)国家的政策与法规扶持——参阅课文P55—56《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得出。 补充:在《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中,其中哪条对你的触动最大, 请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1.要求学生回忆农业生产的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2.从书中找出“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课文P52 3.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具体表现。 活动:对照课文P53,找出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农业区名称。 4.了解美国“乳畜带”: (1)位置——美东北部和沿五大湖沿岸各州。 (2)有利条件——多汁牧草;消费市场。 5.了解美国小麦带: (1)有利的自然条件——地平、土肥、气候适宜。(对照课文P51地形与气

美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_刘仲齐(1)

美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刘仲齐 蒋建国  美国的农业生产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机械化以后,其生产结构和组织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近50年,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和开发新资源,美国的农业生产率平均每年以1.6%的速度递增,其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以前的各个时代。进入90年代以来,一个农民生产的食品可以满足128个人的需要。 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在以畜力为主的原始农业中,家庭农场是美国农业生产的主体,虽然有多种农民组织试图规范农业生产的规模和产品质量,但都未能成功。农业实现机械化以后,经理负责制的大农场迅速崛起,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差别日趋减少,农场成为一个依靠市场信息和指导计划进行粮食生产的车间,其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都受到了严格的监控。现代交通设施和通讯网络使农业和其他行业处在完全相同的竞争大环境中,其他任何一个行业的迅速发展都会给农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这就迫使农场主不得不积极主动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保证自身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农场规模和数量 农场是美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也是最古老、最活跃的经营单位。在实现农业机械化以前,美国有大大小小的农场630多万个,最小的农场规模只有1.2hm2,大多数属于家庭所有的自给自足型,生产方式简单。1920年以后,农业机械逐步取代了畜力和人力,至40年代末,绝大部分农场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与此同时,在政府的引导和各种农民的帮助下,通过租赁、转让、合并等形式,许多专业化、机械化、商品化程度很高的大农场逐渐发展起来,到1950年,农产品销售额超过2.5万美元的大农场已逾10万家。这类大农场在管理方式上采纳取了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与传统的家庭农场已截然不同。在此后的40多年中,随着通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农场规模迅速扩大,到1995年,农产品销售额超过4万美元的大农场已逾70万家,整个农场的数目下降到了206万家左右。 从土地面积来看,1950年,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约90hm2,1995年扩大到189hm2,其中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农场,其平均土地面积达到了430hm2。 农场规模的增大,有效地提高了生产的计划性,同时也增加了农场的风险。调查结果表明,产量和价格的波动对大农场产生的不利影响远大于家庭农场。这主要是因为农产品的资金周转率较低,前期投资和后期收益之间的距离既增加了贷款,利息,又加重了经营者的心理负担。但对于大型的专业农场而言,转向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很大,而且同样面临着严峻市场竞争。所以大农场的管理者把减少农业风险的希望寄托在科学研究和横向联系上,试较通过加强信息交流和充分利用新技术来保证价格的稳定性。据调查,1950年以来,各种农民组织提供的科研经费一直高于美国农业部提供的研究经费。产业和科研紧密结合笔相互依赖,使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70%以上。 二、农场类型 根据农产品的销售量在农场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美国的农场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场,称之为商业农场;另一类是非商业农场,包括半工半农型、别墅型、观赏型和其他各种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农场。在机械化、专业化的进程中,变化最大的是商业农场,在追求高额利润的过程,商业农场的市场内容和市场规模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生产周期相对稳定、产后加工业发达的畜牧业一直在美国农场中占多数,并呈上升趋势。据统计, 1995年从事各种畜牧业为主的农场占美国农场总数的33.1%,在中小型农场中,这类农场占的比例更高。由于市场的需求量的限制,粮棉型农场的市场规模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随着农场土地面积的增加,这类农场的数量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以生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粮食作物为主的农场,其集约化和现代化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农场,其平均土地面积为430hm2,比总体平均值241hm2。 非商业农场的农产品外销量仅占农产品销 20

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发布日期:2009-12-1108:28:48来源:世界农业2009.6作者:编辑: wjzx点击数:403 德国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政策和财政的大力扶持下,农业农村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得到了同步发展,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越来越美,城乡一体,交相辉映。 一、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概况 德国农业高度发达,表现在“六高”:一是农业生产效率高。农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4%,农户不足60万户,平均每个劳动力养活124人。二是农产品自给率高。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部分进口主要用于调剂品种或价格因素。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高。全国有各种联合体1079个,各类合作社1万多个,覆盖了绝大部分农产品及销售、加工企业,实现了农工一体化、产加销一体化,保障了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四是农业科技含量高。建成许多重点实验室,且科研作风严谨,注重原始创新,特别是在转基因技术、新品种选育和种苗技术、新的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不仅为德国农业生产,也为世界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五是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从播种到收获全部机械化,而且机械性能好,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农业生产。六是农民收入高。德国的农业发展以中小家庭农场为主,大部分农场规模在50hm2以下,90%农户经营饲养业及普通种植业,10%农户是葡萄、啤酒花、水果、蔬菜、烟草等专业户,畜牧业是德国大多数家庭农场重要的收入来源,每户农民年人均收入6.3万马克。 德国农村环境优美。近1/3面积覆盖着森林,许多中小城市几乎处于森林的包围之中,使德国成为一个风景秀丽的花园国家。德国政府严格实施《土地整治法》,明确了相关村镇规划,划定自然保护区,改善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充分听取当地居民意见,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

美国农业发达的原因

美国农业发达的原因 美国农业发达的原因: 1.地理位置:美国幅员辽阔,本土大部分处在温带和亚热带,夏威夷州位于热带,热量充足,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美国本土三面临海,受海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2.地形:美国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2以上,耕地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土壤肥沃,对农业发展有利; 3.气候:美国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又有多样性的特点。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美国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4.美国河湖众多: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它纵贯美国中部,水量大,流域面积广,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农业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美国在其优越的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成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许多农产品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美国是世界上出口农产品最多的国家。 美国主要信息: 1.美国本土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临墨西哥湾,北与加拿大相邻,西南与墨西哥相邻;阿拉斯加临北冰洋和太平洋;夏威夷位于太平洋北回归线附近; 2.美国是著名的移民国家:有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外来移民大汇集。美国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国; 3.地形:呈南北纵列分布,西部高大的高原和山地(落基山脉)、中部广阔的中央平原、东部低矮的山地(阿巴拉契亚山)。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耕地广大; 4.美国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又有多样性的特点。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美国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5.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效率高,产量大。 6.美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主要工业区有东北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美国是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东南端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著名产品为硅片。 7.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也是世界上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最大城市是纽约。

美国农业概况

美国农业概况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美国农业概况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北邻加拿大,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湾。本土介于北纬30490之间。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1994年全国总人口亿,占世界人口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人。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5%以上,因此农村就更显得地广人稀。美国的务农人口在1870年占52%,1910年为32%,1994年已经下降到了2%。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劳动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长期高居世界首位。本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了1795美元(1967年不变价格),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4740美元。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土为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佛罗里达南端属热带气候,阿拉斯加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夏威夷则是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毫米。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土质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美国的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为18817万公顷,人均接近公顷。美国还有永久性草地亿公顷,森林和林地亿公顷。美国农业也有些不利的条件,如山脉多是南北走向,北方的寒流可以长驱直入,影响南部地区作物的生长。美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驰名于世,其总面积有平方公里。

一、农业发展的特点 1.“以农立国” 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其农业部在比62年成立的时候,就在其部徽上写着,“农业是制造业和商业的基础”。美国方面依仗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另方面注重农业科技的作用,农业直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政府对农业采取了支持和保护的政策,使农业成为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 2.以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为基础美国1826年制定了“宅地法”,奠定了家庭农场的基础。1994年,美国有204万个农场,其平均规模为公顷;农业劳动力有252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2%。现在“公司农场”的数量在不断上升,大约有7万个,所占农地的面积和销售额都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公司农场的基础仍然是家庭农场。美国农业是高度商业化的农业,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很大。其粮食生产能力超过了亿吨,但由于生产过剩,政府实行限产措施(根据政府与农场主签订的合同,1995年休耕农田的总面积为1474万公顷),加上天气的影响,有的年景不足3亿吨。 3.农业专业化程度很高美国形成了些着名的生产带,如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等。早在1914年,美国农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种植专业化,这种格局保持至今。这种区域分工使美国各个地区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通畅的水陆运输网的建立更进步促进了区域分工专业化生产,而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也有力地推动了附近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美国是发达农业国

美国是发达农业国,也是发达工业国 1、美国建国时是个农业国: 1783年,美国是个各殖民地涣散、软弱的联合体,要把它建设成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战争。战争可以将一个国家锻造成一个牢不可破的纽带,把国家里的人民紧紧地联结起来。这个战争首先是独立战争。独立战争以后,美国的各州抱到了一起。第二个战争是南北战争,这个战争使后来的南部和北部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但即便这样,美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 美国的西进运动使美国将西部广大的地区展开,吸引了广大的人口西进,形成了大批的西部农场主。这些农场主生产的大量粮食和经济作物,为工业提供了原料,又极大地拓展了国内市场,使得整个美国经济体得以快速、成倍地放大,并直接推动了以生产农业机械为主的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 西进运动还诞生了大量的暴发户,暴发户又把资金投资到西部铁路建设和矿山的开发,有些将资金投资到东部的制造业。 这时我们又体会到了邓小平理论: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假如一个国家人人都是穷鬼,那这个国家就是个穷国家。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后,他们抱着大把大把的钞票是会投向各行各业的,他们不会傻乎乎地存在银行里贬值。 但不管怎样说,这时的美国仍然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只是摊子铺得大而已。北方的农场主,南方的种植园是这时经济的主力军。 2、自然条件优越的美国,农业发展很快: 有部分中国人总是感叹美国两三百年,就已经那么发达了,中国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却仅仅如此而已。而且,这些人还进行比较发现中国和美国许多方面差不多,不应该有那么大的差距。比如中国的面积世界第三,美国第四;中国的人口世界第一,美国第三;中国大部分在北温带,美国也是;中国在太平洋这一边,美国在太平洋那一边;长江世界第三,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等等。比较的结果让自己对中国彻底丧失信心了。 但实际上,上述比较不全对。我们看一个国家的自然条件,往往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等方面来分析。从位置来看,不能简单的看我们在太平洋这一边,美国在太平洋那一边。因为美国两边濒临大洋(后来阿拉斯加还北临北冰洋),而我国只有一边。我国的太平洋沿岸的沿海地区经济已经十分发达,如果西部的新疆、西藏、云南等也临海的话,也像沿海地区那么发达的话,我们的经济也快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了。从地形来看,绝对数字是差不多地,但美国的平原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中国的平原只有12%,这简直不能相提并论。从气候上讲,我国大部分在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而美国也是大部分在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夏威夷),甚至有部分寒带(阿拉斯加)。这和我国是差不多的。但从河湖来讲,我们又差多了。密西西比河入墨西哥湾,与五大湖也比较近,有短短的运河相通,五大湖通过圣劳伦斯河还与大西洋沟通,形成庞大的水运网,这是我国的水运网望尘莫及的。美国矿产资源丰富,储量产量巨大。这一点和我国差不多。 归纳起来,①美国海陆位置优越,海上航运便利;②平原面积广大,土地资源丰富;③气候多种多样,水热资源充足;④水系庞大完整,内河航运发达;⑤矿产资源丰富,储量产量巨大。这五方面,仅③和⑤两方面,我国可以相比,其他三方面我们没有办法比。 当然,国家与国家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我国需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应该说劳动力资源除了绝对数量以外,我们没有办法和美国相比。美国从建国开始就十分注意吸收外来高素质的移民。要移民先到移民局,美国是吸收外来移民最多的国家,也是移民被拒绝入境最多的国家。所以,美国自始至终都非常注意移入高素质的移民,拒绝普通的移民。要不这样,一个国家只是接收一些难民、平民,甚至恐怖分子,那这个国家就没有前途了。自然条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人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优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2课时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学习目标理解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到现在我还很清楚地记得1993年的那场黑风暴,只看见天边远远地升起了一大片灰黄色的云雾,那片云雾就如故事中描写妖怪出山那般,以非常迅疾的速度遮天蔽日地向我们的村庄覆压过来。据此完成1~2题。 1.“黑风暴”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①大风②过度垦荒③破坏植被④气候干旱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我国最容易出现文中描述现象的区域是() A.塔里木盆地B.河西走廊C.河套平原D.青藏高原 我国的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7%,而化肥用了世界的40%多。2008年我国生产和使用了5 868万吨化肥。……平均每公顷施化肥500千克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认定的225千克/公顷的安全上限。据此完成3~4题。 3.过量使用化肥,会导致() ①土壤养分比例失调②土壤肥力增加③水体富营养化 ④农产品质量提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为避免滥用化肥,应发展______农业() A.节水B.精确C.处方D.生态 2008年5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旨在加大其农业保护力度的《2008年农业法案》。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日趋紧迫之际,在农业谈判主要议题,即关于农业补贴削减公式的讨论已临近关键时刻之际,美国国会此举无疑是“火上浇油”。据此完成5~6题。 5.《2008年农业法案》中的________政策是“火上浇油”() ①免耕②休耕③补贴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A.①B.②C.③D.④ 6.上题选项中的政策,属于保护性耕作方式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方法技巧练 材料分析题的解答步骤 材料天门网(2009年7月28日):针对盛夏高温伏旱天气,24日,市农业局总农艺师

美国发展现代农业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发展现代农业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进展现代农业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在进展现代农业中,我们遇到许多问题,如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等。面对严峻的现实,借鉴吸收美国的一些宝贵思想和成功做法,关于我们推进农业的可持续进展不无裨益。 【一】洋为中用:借鉴美国进展现代农业的经验 美国是现代化的农业强国,其有利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为现代农业进展奠定了优越的基础。然而,自然环境不是其他国家所能借鉴的,而能吸取的那么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条件。一般认为,美国是从二战前后到20世纪70年代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现代农业的转变与进展过程中,其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重视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 美国现代农业之因此有如此迅速的进展,关键在于重视农业科技。其要紧内容确实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为代表的农业科技革命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迅速实现产业化经营。 由于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美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高。在耕作技术上,美国的信息化程度较高,差不多将GPS(全球定位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到耕种和农田治理中去。在耕作手段上,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重视农业机械制造科研的投入,保持在农业和农业机械制造领域的优势。在农产品成果上,粮、豆、果、菜、畜普遍采取了转基因技术,不断进行品种的更新换代,以适应市场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在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时,特别重视对环境的保护。譬如,严格限制农作物杀虫剂的使用,极少使用化学药剂:大力进行盐碱地的治理,科学选择适合土壤种植的作物品种。 2、重视教育和科技人才的培养。 美国相当重视农业教育的投入,将教育和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农户生产等一个完整的体系。美国各州都有自己的农学院,农学院在州和县(郡)又建立了农业推广站。农学院要紧开展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等基础研究以及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工作。其中,推广经费由联邦、州和县共同负担。充足的农业科学研究经费为进展现代农业科技与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由于美国重视农业教育,故而在现代农业进展中,其不仅有强大的科研主力军,而且农民队伍训练有素,有些甚至掌握了数字化的现代技术。 3、建立比较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美国农业社会服务组织覆盖面广,将几乎所有农业生产和经营领域都纳入推广服务范围,包括从教育、科研、推广、物资购买、产品销售、合作保险、金融信贷、法律咨询、电力、信息服务等。在服务中,充分发挥各类农业服务组织的作用,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其任务包括:销售、加工服务、供应服务、信贷服务等。 4、农业产业化经营。 美国的农业产业化开始于20世纪初期,随着工业化、社会化的进展而进展。在美国,农民生产、农业产业化和市场销售三个环节紧密相联。产业化带动农民生产,而市场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又扩大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产业化的一个

农业国际合作发展

农业国际合作发展

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农业国际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 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农业国际合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必须立足现有发展基础,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改善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环境,推动农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有机结合,加强农业领域外交,为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为明确“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指导全国农业国际合作工作,结合《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农业国际合作发展成就和经验 “十一五”以来,各级农业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对外开放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业国际合作工作全局,认真组织实施《农业国际合作“十一五”发展规划》,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任务,实现了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农业“走出去”稳步推进,农业“引进来”结构不断优化,中国农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发展成就

1.农产品贸易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稳步扩大,进出口产品结构趋于稳定,出口市场结构得到优化,地区布局更加合理,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统计,农产品贸易额由“十五”末的563.8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923.3亿美元,增长63.8%,年均增幅13.2%(出口年均增长9.47%,进口年均增长16.33%);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4.02%上升为4.18%,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由2005年的3.9%提高到“十一五”后期的4.4%,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美国、东盟、南美市场份额稳中有升,2009年比2005年分别提高3.1、4.5、2.3个百分点;西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得到积极开拓;欧盟市场份额基本持平,日本、韩国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2009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在全国农产品贸易额中所占比重分别为77%、4.62%、8.82%和9.38%,东部地区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中部地区实现平稳发展,西部地区年均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农产品贸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对农业农村经济整体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末,农产品贸易总额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左右,农产品出口占农业增加值比重为7.8%,直接和间接带动几千万人就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际粮价波动中,农产品贸易发挥了重要的余缺调剂作用,为粮食等主要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