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周而不比同步练习
论语之周而不比练习附答案

论语之周而不比练习附答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周.而不比周:团结B.观其所由.由:理由C.好行小慧.慧:聪明D.不以人废.言废:拒绝解析:选B B项,“由”是“经由,经历”的意思。
2.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群而不党.党: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友.直,友谅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则远.怨矣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名词作动词,结党营私(2)名词作动词,与……交友(3)形容词作动词,远离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B.节用而爱人C.忠告而善道之D.晏平仲善与人交解析:选C C项,忠告而善道之,“道”通“导”,劝导。
4.下列对加点字“以”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视其所以.②以.德报怨③君子不以.言举人④君子以.文会友⑤不以.人废言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③⑤C.①④/②③/⑤D.①/②/③⑤/④解析:选B①名词,行为;②④介词,用;③⑤介词,因为。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人焉.廋哉②毋自辱焉.③君子矜而.不争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选D①疑问代词,哪里;②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③连词,表转折关系;④连词,表并列关系。
6.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人比而不周。
(2)君子不以言举人,__________________。
(3)事君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疏矣。
(4)君子以文会友,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子周而不比(2)不以人废言(3)斯辱矣朋友数(4)以友辅仁二、《论语》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08周而不比(学生版)

八、周而不比(学生版)班级:学号:姓名:㈠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实词(解释加点的词)1.君子周.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4.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5.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6.人焉廋.哉()7.人之过.也,各于其党.()8.观过,斯知仁.矣()9.友.直,友谅..,友.多闻.()10.友便辟..,友便侫..()..,友善柔1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3.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14.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15.不可则止,毋.自辱.也()16.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5.人焉.廋哉.()6.人之.过也.,各于.其党()7.观过,斯.知仁矣()8.好行小慧,难矣哉.()9.益者.三友,损者三友()10.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1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2.以.德报怨,何如?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3.以德报怨,何如..()1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5.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16.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17.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18.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并翻译)1.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2.人焉廋哉?()3.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4.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6.以德报怨,何如?()7.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 ,则远怨矣。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一③题。
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①从体裁角度看,这首诗是。
②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③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
……善书者必争此一笔。
”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一句的?答:。
3,视其所以,,,人焉廋哉?4,君子以文会友,。
5,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欲罢不能。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1)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
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景物,又搬取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多病所需唯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7,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高中 八 周而不比论论语名师导航 选修 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八周而不比名师导航内容感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告诉我们,交朋友要交正直的朋友〔友直〕,诚信的朋友〔友谅〕,博学多闻的朋友〔友多闻〕。
不要去交那些谄媚逢迎〔友便辟〕,态度伪善〔友善柔〕,巧言善辩的朋友〔友便佞〕。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就大体可以看出他的为人。
正直的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断。
诚信的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他能使我们的内心妥帖、安稳,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净化与升华。
博学多闻的朋友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可以使我们学到很多知识。
相反,谄媚逢迎的朋友,毫无正直、老实之心,没有是非原那么。
态度伪善的朋友,当着你的面,永远是和颜悦色、满面春风,恭维你,奉承你,却在背后传播谣言、恶意诽谤。
巧言善辩的朋友,是没有真才实学,巧舌如簧却腹内空空的人。
因此,一个坏朋友很少给我们真正的启迪,多半是在伤害我们。
根底梳理一、重要字词1.字音字形矜.而不争〔jīn〕人焉廋.哉〔sōu〕便辟.〔bì〕便侫.〔nìnɡ〕事君数.〔shuò〕2.通假字忠告而善道.之〔通“导〞,劝导〕3.重要词语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HY..〔矜:庄重。
群:合群。
HY:结HY营私〕观其所由..〔经由,经历〕好行小慧.〔聪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要求〕以德.报怨.〔德:恩惠,恩德。
怨:仇怨〕以直.报怨〔正直〕君子以文会.友〔结交〕4.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友.直,友.谅,友.多闻〔名词活用为动词,结交〕友直.,友谅.,友多闻..〔直、谅、多闻: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直的人、诚信的人、博学多闻的人〕友便辟..〔便辟、善柔、便佞: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谄媚逢迎的人、假装和蔼的人、巧言..,友便佞..,友善柔善辩的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那么远.怨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离〕6.成语积累周而不比:关系亲密,但不勾结。
选修《《论语》选读》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选修《《论语》选读》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测试题 2019.91,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遵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1.找出这段文字中的通假字。
①__________通__________,②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
2.下列“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秦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A.赵王岂以璧之故欺秦邪B.以啮人,无御之者C.余船以次俱进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3.下列对“而”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强而赵弱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③城入赵而璧留秦④徐而察之A.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B.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C.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4.下列加点“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C.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5.下列画线的词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王召见B.宁许以负秦曲C.臣请完璧归赵D.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6.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段写蔺相如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
B.本段写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势,权衡曲直利害,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对策,并自告奋勇接受出使秦国的重任。
C.蔺相如决定许璧于秦,是从国势的强弱上考虑的,不囿于一事之象、一时之见,故而他的判断符合客观形势。
D.根据文意,“王必无人”中的“必”解释为“一定,肯定”义,更能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甘罗者,甘茂孙也。
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2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
《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
"这是符合事实的。
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
《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晋大夫臼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
”又《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曰:“《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唯仁者能之。
"又《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信善哉!”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乃是引述“古志”之言。
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
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
《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
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
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
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
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材料二: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
据《论语》所记,孔子尝说:“君子义以为上。
”(《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卫灵公》)“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见得思义。
”(《季氏》)孔子所谓义即道德原则之义。
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泛指道德的原则。
论语选读-《周而不比》教材内容与课后问题整理

2021年浙江高考国学经典复习:《周而不比》教材内容与课后问题整理【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
”(2.14)【注释】①周而不比:“周”和“比”都有密合的意思。
这里“周”指以义合,“比”指以利合。
“周而不比”的意思可与下章“群而不党”互参。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匀结而不团结【2】子曰:“君子矜(jīn)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2)【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参考译文】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喜爱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厌恶人。
”【4】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人焉廋③哉?人焉廋哉?(2.10)【注释】①以:为。
②由:经由,经历。
③廋(sōu):隐藏。
【参考译文】孔子说:“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5】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
观过,斯知仁矣。
”(4.7)【注释】①党:类。
【参考译文】孔子说:“人的过错,各自取决于他所属的类别。
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具有仁德了。
”【6】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5.17)【参考译文】孔子说:“一帮人整天待在一起,说话不涉及道义,只喜欢卖弄小聪明,难以有所成啊!”【7】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①,友善柔②,友便佞③,损矣。
”(16.4)【注释】①便辟( pián bì):谄(chǎn)媚逢迎。
②善柔:假装和善。
③便佞( pián nìng):巧言山辩。
【参考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
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閉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专项测试同步训练1765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 ,,素以为绚兮。
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山行即事王质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释:①蘋(pín):一种水草。
②酲(chéng):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往议阴晴:行人来来往往,都在讨论着天气变化。
B.荷雨洒衣湿:听得雨打荷上,才发现下雨,才发现衣服被雨洒湿。
C.鹊声喧日出:喜鹊喧闹,似乎在告诉人们太阳出来了。
D.鸥性狎波平:波平如镜,生性爱水的鸥在水面尽情地玩乐。
②“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③本诗以“山行”为题,诗句中却没有一个“行”字,诗题与诗句是不是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3,君子矜而不争,。
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子行三军,则谁与?A.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风乎舞雩 B.始可与言《诗》已矣子服景伯以告C.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异乎三子者之撰 D.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不吾知也5,君子不以言举人,。
6,事君数,斯辱矣;,。
答案1,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2, ①A(首联用拟人手法,意为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在忙着议论究竟是阴好,还是晴好)②第一问:用了拟人和夸张。
第二问:表达了作者对山色的喜爱之情。
③不矛盾。
简要分析: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所写内容(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蘋风吹袖、鹊声喧日、鸥性狎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
合起来,就是所谓“山行即事”。
3, 群而不党4, D(D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为状语后置句;B为省略句;C为状语后置句)5, 不以人废言6, 朋友数,斯疏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而不比 同步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各于其党.(类) 君子矜.
而不争(夸耀) 小人比而不周.
(团结) 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任) 不以人废.
言(拒绝) 友直,友谅.
(诚信) C.事君数.,斯辱矣(频繁) 忠告而善道.
之(传道) 友便辟..
,友善柔(谄媚逢迎) D.君子以文会.友(结交) 群居终日,言不及.
义(涉及) 友便辟,友善柔..(假装和善) 2.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唯仁者能好人..
B.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C.忠告..而善道之 D.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3.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何以报德
A.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B.观过,斯知仁矣
C.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D.甚矣吾衰也
4.下列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友.
便佞 B.友直.
,友谅,友多闻,益矣 C.事.
君数,斯辱矣 D.久而敬.之 5.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
B.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人的过错,各自取决于他所属的类别。
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具有仁德了。
]
C.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一帮人住在一起,谈的没一点正经事,只喜欢卖弄小聪明,很难与他们结交!]
D.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晏平仲善于跟别人交朋友,交往越久,别人越尊敬他。
]
6.下列对文句的理解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 )
A.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人和言不同。
好人可能说坏话,坏人可能说好话,同一个人的话也有好有坏,所以不能以言举人,也不能以人废言。
“不以言举人”,是不凭你讲了几句正确的话,就全面肯定你,极力推举你;“不以人废言”,是不凭你说了几句错误的话,就全盘否定你,从此不用你。
B.“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
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
C.“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表明孔子看人从不片面出发,而是详细的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因此,孔子能看到一个人的不足,同样也能看到一个人的长处,不把人一棍子打死。
所以,孔子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很恰当。
D.“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同正直的人、能体谅别人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
这是孔子认为交朋友应该有的道德底线。
7.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②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③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
④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原则。
(2)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8.阅读甲、乙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甲
①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乙
朱熹是儒学集大成者。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如今俗语云‘逢人只说三分话’,只此便是不忠。
”
对待朋友不能“只说三分话”,朋友有缺点错误,必须反复指出并帮助他改正。
这才算得上直言规劝的朋友。
(1)“以怨报怨”“以德报怨”“以直报怨”这三种处事态度,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2)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的交友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D [解析] A.矜:庄重自持。
B.责:要求。
C.道:通“导”,劝导。
2.C [解析] C项,都是“忠言相告”的意思。
A项,古:喜爱人。
今:品行好的人或健康的人。
B项,古:所为。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D项,古:不听从。
今:不可以。
3.A [解析]A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B项是省略句,C项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主谓倒装句。
4.D [解析] A项,名词用作动词;B项,形容词用作名词;C项,名词用作动词。
5.C [解析]正确译文是:一帮人整天待在一起,说话不涉及道义,只喜欢卖弄小聪明,难以有所成啊!
6.D [解析]“友谅”的意思是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解释为诚信。
D项解释为“能体谅别人的人”,故错误。
7.(1)适中交往
(2)同意。
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是认为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能一味追名逐利。
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竞争要求不仅不矛盾,反而能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
8.(1)我赞成孔子“以直报怨”的态度。
“以直报怨”就是用正直来回报仇怨,这种处事态度能激浊扬清、匡正世风,让社会和谐良性发展,它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以怨报怨”的态度则易激化矛盾,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以德报怨”的态度则易姑息养奸,助长不良之风。
(2)不正确。
儒家认为“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朋友数,斯疏矣”。
因此,与朋友交往时要把握好尺度,主张“和而不同”,讲究“适中”交往。
在与人交往时,需要彼此友好和善。
但儒家不主张一味妥协与谦让,有时需要用正直来回报仇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