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本色

合集下载

语文本色与本色语文

语文本色与本色语文

语文本色与本色语文语文课是什么?何谓语文的本色,又何谓本色语文?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四年来,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从实验区所反映的情况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都比过去提高了。

老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掘。

通过课程改革,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

在课程改革中,开始重视校本研究,重视本土课程文化的发掘,也重视开掘广阔的母语教育的资源。

特别要提出的是,跟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广大教师、教研员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

他们用生动的课程范式诠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活跃了教研空气,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哨多。

内容庞杂,课件繁杂,这在公开课上更甚。

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虚,还表现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

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

课件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

有些课画蛇添足,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

第二,闹。

课堂上热热闹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闹,反而使课堂沉闷,学生的心灵之窗紧闭,没有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没有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火花。

第三,杂。

由于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语文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因而另一种形式的“架空分析”有所抬头,即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

还语文课堂以本色

还语文课堂以本色
结合的整个 精神 世界 的活动 。在教 育 、教学 过程 中 ,在学生 的学 习过程 中 ,情感和认知是精神世界 不可分割的部分 ,是彼此融合在一起的。教学不能 脱离 学 生 的情 绪 感 受而 孤 立 地进 行 。如果 那 样 ,学
学。
( )、 一 诵读感悟文本
( )、去除功利主义 ,关注生命 。 二 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 的一种 自我发展 、自 我重
在讲授李清照的 《 声声慢 》时 ,教师先补充了
女词人在不 同时期 的作 品 《 点绛唇 》、 《 一剪梅 》 等 ,并把这些作品投放到李清照悲情的一生这个大
背景中让学生去考察 ,去揣摩 ,然后再进一步研读
穷 、教育理念百花齐放,但在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的同时 ,也不难看到语文教学被逐渐抹去 了本色 , 拧十了原汁。这不得不提醒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 去重新审视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冷静地思考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 ,朴素地
视 ,是一种生命 的活动 ,而不是为 了生存 的一种方 式 ,正是基于这一点 ,语文教育者应该去除教育过
白居易曾经说过 “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情 是文学作 品的核心和主宰 。在教学实践 中,让学生
在 “ 读”中受到心灵 的触动 。朗读是一种和作者和 文本对话 的过程 ,每个人在读 中一定都会产生 自己 的认识和体验。
追问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希望 ,就让我们平淡地 、简 单地 、 扎实地 、 轻松地教语文,让语文回归本色。 我心中的本 色语文 ,要 “ 回归语文” ,回到语
《 声慢 》就 水 到渠 成 了 。有 位 同 学解 读 道 : 声
“‘却写得 字字含 愁 ,声声 是 愁 ,如注如诉 。 ‘ 寻寻觅觅 ’,是行为动作 ,作者 在经受 了国破家亡 、夫丧 、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 击后 ,内心极 为哀愁 ,无所依托 ,为了排解这一哀 愁 ,作者开始了漫无 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 ,茫然

返璞归真——本色的语文课堂

返璞归真——本色的语文课堂

返璞归真——本色的语文课堂本色语文,就是让学生徜徉在内涵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去感受语言文字,用语言文字滋养稚嫩的心灵,用自己积淀的语言文字去放飞心灵,让学生吮吸着汉语言文化的乳汁健康幸福地成长。

本色语文说白了,就是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的魅力在语文里。

很欣赏王菘舟老师的一句话:“语文老师要用语文的眼睛看语文,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去挖掘语文的内在韵味。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

”这就是说本色课堂的语文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红娘”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启发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动脑、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开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教学的主导作用,要把握教学的主导作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是围绕教材和大纲,确立教学目标要求和任务,这在教学中是主“靶子”、是核心。

用“矢”射“靶”——用教学目标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在讲授每一节课的时候,应当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这一节课干什么?他需要学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这样学生学习目的就明确,效率也就高了!2教师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教学设立了目标,而不去实施,只能是“猪鼻子插葱”,到头来,教学也只是摆架子罢了。

3教师要紧扣教材,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新颖的、灵活教法组织教学,以教材为依据,把教学最终目的落到点上。

教材是文本,是编者精心编写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能体现和蕴含知识点。

因此,教师必须理解、吃透、深挖教材,这样才能传达教材所蕴含的知识点,才能用更为恰当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4语文课堂教学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著名语文教学大师于漪在这方面堪称模范,她的“听、说、读、写,以思为线”,则是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成功经验。

语文课中的三味本色

语文课中的三味本色

在 无 遮 拦 天 空 下 的 荫 蔽 ”这 句 主 旨旬 ,充 分 感 受 到 母 亲 对 让 学 生 感 受 到 学 习 的 喜 悦 ,寓 学 于 乐 , 更 能 让 他 们 懂 得 爱
的 内涵 。 三 、开 展 口语 交 际 活 动 ,践 行 爱 的诺 言

个 对 社 会 有 用 的 人 , 做 一 个 对 国 家 有 贡 献 的 学 生 ,这 语 文 学 习 主 要 不 是 靠 传 授 知 识 、揭 示 规 律 ,而 是 靠 在 大 量 的 、 丰 富 多彩 的 语 文 实 践 中感 悟 、 习 得 ,逐 渐 掌 握 运
子女无私 的爱 。通过借助 多媒体来创设 爱的氛围 ,不 仅能 就 是 爱 的升 华 , 因 为 有 国 才 有 家 。
用 语 言 文 字 的规 律 。 通 过 这 些 实 践 活 动 ,学 生 对 事 物 的 理
口 语 交 际 活 动 课 可 以 密 切 联 系 学 生 自身 生 活 和 社 会 解 会逐步加深 ,不仅 能培养他们 学习语文 的兴趣 ,增强文 实 际 , 它 让 学 生 回 归 生 活 世 界 ; 立 足 实 践 , 不 再 局 限 于 章的感染力 ,陶冶他们的情操 ,升华他们 的情感 ,而且能 书 本 知 识 的 传 授 , 让 学 生 亲 自参 与 、 主 动 实 践 。 在 教 学 潜 移 默 化 地 培 养 他 们 良好 的道 德 品 质 和 美 的修 养 , 让 他 们 完 艾 青 现 代 诗 《 爱 这 土 地 》 时 , 笔 者 组 织 学 生 开 展 一 时刻 感 受 到 爱 ,理 解 爱 的真 正 含 义 。 我 次 以 “ 国 主 义 ” 为 主 题 的 口 语 交 际 活 动 , 指 导 学 生 收 爱
集大 量有 关 战争 图片 ,爱 国人 士 的资料 等 , 以演 讲 、 图 参考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本色阅读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本色阅读教学

起一个引领作用 ,更关键 的还是让学生在 朗读 中感悟 。
■ 综 0 8 l麓 天207 合 1 0 — 地0 _ 8
j 螽 著 j 椎 ■I 鬻
二 . 论 纷纷—— 以探 究为 学 习 议 方式 语文新课程倡导 自主、合作 、 探
■■lI I
句 展开教 学。抓住一 句 ,提领 一篇 , 起 到了 “ 牵一 发而动 全身” 的作 用 。
段与段之间的联 系 , 补充 , 富课 文 丰 的内涵 , 文本 的字里行 间去揣摩作 从 者的未尽之言 、未了之情 , 发掘 文本 的文外之意 、弦外之音 。
这些动词 ,然后 通过对文中买橘子的
动 词进 行转 换 、删 除 ,并 与原 文 比
合作 、全班讨论 等活动形式 的交叉使
新 课 程 理 念 下 的 语 文 本 色 阅 读 教 学
● 陈 小 玉
自从 《 语文 课程标准》 中提 出 “ 努力 建设开放 而有活力 的语文课堂 ” 、 “ 学生 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些要求后 ,我们 的语文 教学开始片面地追求
愉快 学习 ,片面追求 活跃 的教学氛 围 ,使 新课改 下的语 文课堂 陷入 “ 、 虚 闹 、杂 、碎 、偏”的境 地 ,真可谓 “ 乱花渐欲迷人眼 ” 。学生快乐 了,个性 张扬 了 , 收获少 了;课堂热闹了 。文本冷落了,学习任务淡化 了。随着新课 改的深入 ,我们 发现 ,我们最需要 的还是最 朴素 、 常态 、最真 实的语文 最 本 色阅读课 。 什么是语文本 色?华 中师范大学杨 再隋教授有 精辟的概括—— “ 平平淡 淡 教语文 .简简单单 教语文 ,扎扎 实实教语文 ,轻 轻松松教语 文” 。是 的, 只有让语文还原本色 ,复归本位 。 返璞 归真 ,语文课堂才能与时俱进 。 那么 , “ 原生态 ”的语文本色课该怎么上?在实践 与思考 中,答案 日渐 清晰——追求语文教学 的本 色,语文课堂应该展现的是如下 四种生命样态。 书声琅琅—— 以朗读为学 习基础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语文特级教 师于永正 曾说过 “ 朗读法是 教语 文的根本 之法 .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一堂好 的语文课 首要 特征必 须是书声琅琅。古人云 : “ 书读百遍 ,其义 自见 。 中蕴含 了语文学习的 ”其 基 本规律 。当前 ,新课 程下语文教学 倡导 朗读 .要读得 书声琅琅 .读 得痛 快 淋漓 ,做到熟读成 诵 ,因为背诵 的过程实际上 是典范语 言模块整体储 存 的过程 ,背诵既积累了语言 .又积 淀了文化 ,提高 了语文素养 , 受用终生。 《 语文课程标准》 提 出要 “ 全面提高学生 的语 文素养” ,强调 “ 文课 语 程应 培养学生热爱祖 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 正确地理解 和运用祖 国 语言 ,丰 富语言 的积 累,培养语感 ,启发思维” ,这是学生学习语文最 主要 的目的。本色语文的 目的就 是抓住语 文的根 . 把准语文的脉, 锁住语文的魂 , 而这根 、 这脉 、 这魂都集 中在语言文字上 ,因此务必加强朗读。 如何把文章读好 ,读出韵昧 。这是古诗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教学 《 伤

对语文课堂本色的思考

对语文课堂本色的思考
而 ,时 下仍 有许 多教 师 由于 对 新课 程理 念 理 解 不 透 。 没 有 把 语 文 课 上成 名 副 其 实 的 “ 语文 ” 课 : 脱 离 文 本 而 天 花 乱 坠 者 有之 ;拘 泥 于 教 科 书 而 照 本 宣科 者有 之 ; 滥 用 多 媒 体 而 越 俎 代 庖 者 亦 有 之 … … 面对 形 式 主 义 的小 组 合 作 学 习 , 面对 纷 至 沓 来 的激 励 性 评 价 . 面 对 眼花 缭 乱 的 多媒 体课 件 展 示 , 语文 界诸 多有 识 之 士 大
并 不重 要 , 务 实高 效 才 重 要 。
用 什 么语 气 朗读 ? 等 统 一答 案 后 , 就 让 学 生 带着 这种 语 气 朗读 ,这 样 的 朗 读训 练未 免 有 走 过 场 的 感 觉 , 有
浮 光 掠影 之 嫌 。 真正 的朗读是让 学生 在美好 情感 的氛 围 中 , 体 味 作 者 的感 情 , 把握作 者的脉搏 , 读 出 文 本 中 固有 的
文 课 堂 很 少 听 到 琅 琅 的 读 书 声 ,教 师 一 味 地 分 析 内


务 实高效 的课 堂
新课改 之后 , 确 实 听 了一 些 轰 轰 烈 烈 、 热热 闹闹 的语文课 , 有 些 老 师 的课 堂 集 书 法 、 绘 画、 音乐 、 舞 蹈 于一 体 , 美则 美 矣 , 可是 , 这 还 是语 文课 堂 吗 ? 。 有 些 老 师的课站得高 , 看 得远 , 挖得 深 , 就像“ 百家讲坛 ” . 深 则 深矣 , 可是 , 这 还是 中学 语 文 课 堂 吗 ? 华 中师 范 大学
“ 书 声 琅 琅 的 课堂 ” “ 凝 神静 思 的课 堂 ” 。
所 特有 的一 种 情感 体 验 和 审 美 愉 悦 , 对 于丰 富学 生 的 内 心世 界 和 情感 体 验 非 常 重 要 , 对 于 开 发学 生 的多 元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也谈语文教学的本色韵味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也谈语文教学的本色韵味

点首 先 应 该 是 最 朴 素 、 真 实 、 常 态 的 语 文 课 , 化 最 最 是 简求 活 后 语文 教 学 工 具 性 与人 文 性 的 高 度统 一 。 以本 次 课 堂 展 示 为 例 ,执 教 者都 很 好 地梳 理 了 文 本 , 出 了简 洁 而又 提 纲 挈 领 的研 究 性 问题 。 提 孙 双金 老 师执 教 的 《 语 》 — “ 习之 道 ” 论 — 学 。以“ 孔
( 用手 上 下 比划 ) 师 。
《 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 宋 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 ( 名生填读课文第四 自然段 ) 指 师 :填上 的这 么多词语 中,哪一处是你最欣 赏的
呢?
生 : 座 山 连 着 一 座 山 , 的 高有 的 低 , 续 不 断 一 有 连
的。
生 : 密的 树 叶绿 得 发 亮。 稠

四 蓉
: _ \


也谈语文教 学的本色韵味
江 苏如 东县 洋 口镇 新林 小 学(2 4 0 赵 260 )


简洁 的 目标
就一堂课而言 , 有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 区, 只 根 据文 本 特 点 、 学生 特 点 制 定 合 理 的 目标 进 行 教 学 , 不 才 至于 成 为 空 中楼 阁 , 是有 效 的 教 学 。本 色 语文 的 落 脚 才
师 : 个字? 哪 生: ! 亮 师: 。 亮 就是 指— —
师 : 也会 用 它 来说 句话 吗 ? 你 生 . 里的 山岭 连 绵起 伏 。 : 这 生 : 长城 连 绵起 伏 , 长啊 ! 好
生 : 空中的云有时也像小山一样连绵起伏。 天
这 个片 段 中教师 并没 有急 于将 正确 答 案告 诉学 生 , 是用 手 势 演 示 了 “ 伏 ” “ 山” 而 起 的 西 。学 生 立 刻 就 明 白了 “ 连绵 起 伏 ” 的意 思 , 以在 造 句 时就 得 心 应 手 了 。 所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谈语言课的本色教学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谈语言课的本色教学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谈语文课的本色教学【引子】语文是什么?曾以为,语文就是对一篇篇课文进行分析串讲;曾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会听、说、读、写;曾以为,语文就是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是什么?或许一千个语文老师就有一千种答案,或许昨天、今天、明天的语文会有着不同的答案,但今天的语文应该去掉更多的浮躁、繁杂,要真真实实、扎扎实实、朴朴实实,还原本色, 返璞归真!【现状篇】【镜头】1有位教师在教《秋天的图画》,新课一开始,教师利用多媒体让孩子欣赏秋天的美景,接着感知课文,读读说说秋天美在哪儿?然后不惜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分小组讨论、合作画画、比赛读书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便学完了全文。

【镜头】2一位教师执教《清澈的湖水》一课,教师为了让学生树立环保的意识,便让学生扮演该文中的小洁和丢纸的小男孩,将故事向下生发。

同桌练习、上台表演,进而发出号召写环保标语,直到学生变成一个环保专家为止。

【镜头】3有些老师在教《司马光砸缸》《跳水》《称象》等课文时,着力于引导学生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或称象的办法,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伟大的友谊》致力于体会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何以伟大,美其名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上《落花生》努力于探究怎么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默默无闻的奉献自己的人,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读《鸟的天堂》注重于感受大榕树如何如何美丽,美其名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剖析篇】第一,虚。

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花花动作多,花拳绣腿多,花里胡哨多。

内容庞杂,课件繁杂,这在公开课上更甚。

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虚,还表现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

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

课件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

有些课画蛇添足,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

第二,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的本色
作者:谢文献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6年第06期
摘要:语文课的本色是“读”。

“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是语文教学充满灵性的一剂灵丹妙药。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的“读”,激活学生思维,激活语文课堂。

“读”让语文教学拥有了灵性。

关键词:读;语文教学;本色;灵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00-01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一方风景,是一种美丽,是一片真情,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

而所有这些都是以语言为载体,借助语言展现语文的内涵与神韵。

我认为语言的学习就必须依赖于反复的读。

可是“读”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已有逐渐淡化的趋势,相当一部分教师以“机械的识记、繁琐的讲析、零散的问题”代替了学生的读,代替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与感悟,从而让语文教学也逐渐丧失了原本的灵性。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真正认识到:“读”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我们应该通过“读”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大世界,欣赏语文独特的美,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

如何把冷冰冰的文字转换为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文字,这需要学生去倾心的阅读,这是生命的本色阅读。

一、语文课“ 读”的步骤
1、亲近文字,读出文章“写什么”。

在语文课上,每接触到一篇新的作品,我首先让学生去读,一人一段赛读,做到:读准字音,读准句读,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重复。

当堂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错误的及时纠正,读后再交流感悟,说一说这篇文章的要义是什么?想像作者要传达什么样的内容,这里主要以读解决文章“写什么”的问题。

在学生赛读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让每一位同学都当评委,及时有效地评价,以提高学生读的欲望,读的兴趣,激励他们向自己的朗读极限挑战。

2、走进文本,读出“怎么写”。

当学生完成了对语言文字的阅读,读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去自由阅读,读出文章的美,读出文章的特色。

品读欣赏自己喜欢的字词句段,看一看作者如何布局谋篇,如何表达立意,让学生在读中欣赏、感悟、理解、点评,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议一议。

这里的阅读是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因为阅历的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视角的不同,审美能力的差异等,学生的感悟都是独一无二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默雷特”。

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对于有
新意的品赏要特别激励,以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张扬自我风采。

这一次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深入接触,主要探究文章的写作艺术特色,可以与写作教学巧妙融合,在对文本的赏析中,让学生品味文章的高妙之处,从而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之中。

这一次的阅读主要是读出文章“怎么写”的问题。

3、走近作者,读出“为什么写”。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集真善美一体的经典作品,像诗词歌赋的韵律、凝练、想象之美,散文的抒情,议论文的睿智,说明文的科学,小说的动人情节,戏剧的尖锐冲突,都是作家的生命智慧之作。

作为语文教师的终极任务不是让学生去读懂一篇文章,去欣赏文章的艺术特色,而是去欣赏文章中的灵魂之美,也就是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就是我们要探究的文章的主旨。

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思想有所净化,情操有所陶冶。

所以语文课要重视阅读,在了解了内容,欣赏了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阅读,延展式的阅读,读出文章“为什么写”。

在阅读时,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穿越时空,读出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品格。

二、语文课“读”的方式方法
1、范读,读出作品的情感之美。

虽然现在新课改倡导以学生自学为主,但是语文课的范读还是必要的。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笔优美,生意盎然,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喜悦,又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情调。

如果教师不进行范读,学生一般是很难读出那种矛盾之情的,激情的范读,让学生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侠肝义胆;让学生听“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豪情壮志……范读,引领学生走进语文情感大世界,去体会文学作品的情境之美。

2、朗读,读出文章的意境之美。

语文课如果没有了读书的声音,就像是没有歌声的乐谱,就没有了音乐的声之美。

再美的文章,如果不朗读出来,我们就感受不到它的独特的美。

特别是优美的散文,诗词歌赋,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奇景的辽阔意境之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高远境界之美……可以说文本中优美经典的部分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感悟其中优美的意境,这些优美的句段往往具有文学艺术的三大美感:形式美、音乐美、绘画美。

所以我们要通过声音传达出作品独特的音乐美,通过视觉、思维、想象欣赏它们的形式美与绘画美。

3、诵读,读出学生的个性之美。

当学生对一篇美文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程度,就可以向阅读的最高境界——诵读发展。

学生了解了文章的精华美处,情感思想,就可以通过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悟来处理作品的朗读。

对文章进行诵读,也就是朗诵,在朗诵中完成对文本思想情感、意境的升华。

当我们上完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现代诗词后,同学们有了朗诵的欲望和情怀。

有的同学朗诵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有的同学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的同学朗
诵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他们的朗诵各有特色。

我知道,他们都是用了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作者作品产生了共鸣,才会朗诵得动情精彩……
4、齐读,语文课上的天籁之音。

有的人认为语文课上的齐读是华而不实,没有什么意义。

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在欣赏诗词歌赋时,齐读不但需要,而且是非常的必要。

不信,你听学生一起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那声音如海浪,有低,有高,有婉转,有澎湃,……闭上眼睛,让你沉醉,让你享受。

最爱语文课让学生齐读优美经典的诗词歌赋,句段名篇,真是一种听觉的盛宴,犹如天籁之音,沁人心脾。

齐读是语文课上的交响乐,是师生与作者心灵共振的展示……
语文课堂,“读”为基础,“读”是本色,唯有读可以铸造语文万紫千红的春天。

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王国,去朗读,诵读,品读,研读;读出真,读出善,读出美。

只有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走进课文,真切实在的美美的赏、细细的品、深刻的悟,学生才能真正的享受语文的神韵与奇妙,才能享受语文带来的灵魂的洗礼与思想的超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