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语文教学中的本色课堂

合集下载

彰显语文价值 追寻本色课堂

彰显语文价值 追寻本色课堂

形式简约而 内蕴丰盈 的本 色课 堂。


制定 简 明 、 扼 要 的 目标
教学 目标是 教师指导下学 生学习活 动的结果或 所要达 到 的标准 , 它具有导教 、 导学 、 导检测的功能 。如果说 良好 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 , 那么好的教学 目标的设计就是规范 的课堂教学 的开端 。 可见 , 教学 目标在教学设计 中是至关 重要 的。 而简单 的 学 习 目标 , 可 以让学 生更清楚 自己的学习任务 , 调整好 自己的 学 习心理指 向 。 较快地进入学习状 态。 我们常说 : 学生 的“ 学” 上 集 中体现 了教师教 的智慧 。教师教 的智慧 , 首先体现在要将每 次 的教学 目标制定得简 明 、 扼要。 新课程 目标 提出了 “ 三维” 目标 , 即知识 和能 力 、 过程与方
如在 教学《 卡 罗纳》 一课 时 , 笔者 就抓住 三个 目标进 行教
学 。 目标之一是要认识 5个生字 , 了解 文章通过语言 、 神情 、 动
作刻 画人物形象 的方法 , 这样体现了重视学生的识字兴趣和 良 好学 习习惯 的培养 。其次是指导学生 自主学 习, 让学生掌握借
助 自读提示 自主学习的方法 , 然后有感情 地朗读课 文 , 让 学生 在读 中体会作 者抓住人物 的语 言 、 动作 、 神情进 行细致 描写 的 写作方法 。 第三 , 懂得在别人遇到 困难或不幸时 , 要给予真诚 的
的综合提高 , 创设简洁集中 、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的教学环节。 她
的设计思路为“ 揭题初读一探 究内容一提示 主题一渲染 主题 ” 。 同时 , 在探究 内容时 , 她利用插 图导入 , 让学 生边读课 文边想象 鲁迅儿时在乡村令人难忘 的生活画面。 通过读 、 品细节描写 , 引 导学生感受鲁迅难 以忘怀 的与农家小朋友 之间的纯真友情。 随 后 以《 社戏》 一段话揭示 了本文的主题“ 怀恋 ” , 并 出示一 幅幅乡 村图片进一步渲染 主题 。 由于这位教师很好地把握了课堂教学 规范与开放的辩证关系 , 因此 , 各个环节安排简单而 明确 , 整个

诗意的本色语文课堂

诗意的本色语文课堂

2013-09治学之法摘要:“本色语文课”让人联想到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色的语文课一定是清新的、自然的,是诗意流淌的。

关键词:本色语文;教学审美;教学实效诗意的本色语文课堂文/刘军怎样构建诗意的本色语文课呢?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提倡本色语文,重建教学审美评价引领教育,审美驱动行为。

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生成,就会有什么样的实践和反思。

本色语文,不是要颠覆语文课堂,而是要把那些遗失的语文本色的东西找出来。

要浓淡有致,浓妆淡抹总相宜,要删繁就简,去除一切不和谐的杂质,真正的好课,不是做出来的,而是自然生成的。

评价课,不能只看形式,而要看实效,它构建出的课堂气氛,才能诞生尽善尽美的好课。

二、寻找本色语文,追求教学归真好课是不着痕迹的引导,是水到渠成的收束。

教学不是教师才华的卖弄,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

当教师把45分钟灌得滴水不漏时,我们的教学往往会患上“消化不良”“营养过剩”的病症。

本色的语文,应平平淡淡才是真,那些吸引人的噱头要少一些,自自然然的朴实要多一点。

三、实践本色语文,追求教学实效多给学生一些空间,让我们的课堂来一场大瘦身。

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多一些施展自我的空间。

我们的课堂确实变瘦了,但是因为有学生的参与,课堂仍然是丰盈的,丰盈不是肥胖,它是一种健康的充实。

完整的上课,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流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生成、课后反思。

课堂肥胖而不丰盈是因为教师不能抓住重点,想面面俱到,内容太多,又舍不得忍痛割爱,呈现的是“富态”教学。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厚此薄彼”的意识,当然这不是说要教师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学生,而是在教学中要有所取舍。

本色的语文,应该让学生的情感和智慧都得到发展。

每一堂课,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

“敏者”学得快,“讷者”学得深,课堂上没有无所事事的学生,没有迷茫忧郁的眼神,有的是自信洋溢的笑脸。

要教好学生,教师自己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

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

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

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摘要:审视传统的语文教学几十年下来依旧是“师问课堂”,学生成了课堂上的观众。

特别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几乎没有,无视学生自主阅读的个人感悟,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让阅读变得陌生。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理念;语文课堂调查数据显示:一至五年级的阅读量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相差甚远。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引领我校语文教学走出低谷的“媒介”。

如何改变目前语文教学,将课堂学习时间尽量多地留给学生自主阅读,主题学习给我们开启了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一、理念先行,明确语文课堂改革的方向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在教师固化的所谓教学模式中输入新的语文教学理念。

2011年四月,我校组织骨干教师到潍坊观摩韩兴娥老师的课堂教学,在韩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听到的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看到的是韩老师抓住教材的主要训练点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引导学生积累教材中的经典语言,对整篇课文主要内容的精准把握,一篇课文仅仅抓住两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解决疑难语句,把握文章主旨,通篇读书、整体阅读感悟,没有条分缕析,但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一节课的时间实现了多篇课文的阅读学习,实现了阅读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

学习归来,老师们对阅读教学有了新认识:语文教学读为根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二、行动跟进,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我校特色建设发展规划中特别提到“以人为本”的理念,语文教学的改革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在语文学习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不是单纯地把时间还给学生,重要的是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累个人的感悟,增加求知的体验。

我们要求教师将课堂时间大致划分三个板块:教师讲解不超过30%,学生自主读书学习不少于50%,检测反馈大约20%。

观课议课也以此为标准,强化教师精简课堂上讲解的时间,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

第二,关注学生的学,让课堂活起来。

返璞归真——本色的语文课堂

返璞归真——本色的语文课堂

返璞归真——本色的语文课堂本色语文,就是让学生徜徉在内涵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去感受语言文字,用语言文字滋养稚嫩的心灵,用自己积淀的语言文字去放飞心灵,让学生吮吸着汉语言文化的乳汁健康幸福地成长。

本色语文说白了,就是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的魅力在语文里。

很欣赏王菘舟老师的一句话:“语文老师要用语文的眼睛看语文,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去挖掘语文的内在韵味。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

”这就是说本色课堂的语文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红娘”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启发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动脑、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开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教学的主导作用,要把握教学的主导作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是围绕教材和大纲,确立教学目标要求和任务,这在教学中是主“靶子”、是核心。

用“矢”射“靶”——用教学目标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在讲授每一节课的时候,应当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这一节课干什么?他需要学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这样学生学习目的就明确,效率也就高了!2教师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教学设立了目标,而不去实施,只能是“猪鼻子插葱”,到头来,教学也只是摆架子罢了。

3教师要紧扣教材,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新颖的、灵活教法组织教学,以教材为依据,把教学最终目的落到点上。

教材是文本,是编者精心编写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能体现和蕴含知识点。

因此,教师必须理解、吃透、深挖教材,这样才能传达教材所蕴含的知识点,才能用更为恰当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4语文课堂教学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著名语文教学大师于漪在这方面堪称模范,她的“听、说、读、写,以思为线”,则是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成功经验。

追寻语文教学的本色

追寻语文教学的本色

追寻语文教学的本色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

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

可喜的是,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语文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本真的精彩。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如何回归本色,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思考的课题。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王崧舟老师说过“生本课堂就是成全学生,成全生命。

唯有真正为了师生生命的发展,以生命促成生命,并最终成全师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才是我心目中的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是美丽的,因为蕴含着数不尽的教育智慧而美丽,因为学生的成长而美丽,更因为真实而美丽。

在课堂中师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学习中,共同享受学习的快乐。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着生命活力的课程,所以在课堂中应努力寻求语言训练与人文感的最佳平衡点,追寻语文的本真状态,在阅读过程中建立多维对话,让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大胆交流阅读的感悟。

于永正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番茄太阳》以及薛法根老师执教的《桂花雨》、闫学老师的《纸船》还有低年级的《最大的书》、《三个儿子》等课,都凸显了以读为本,追求读中感悟,没有气势恢宏的语言,没有繁琐细腻的设计,展示了低碳课堂另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美丽!于老师说过,“书忌耳传”,“文贵自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读明白了,才能“文意自得”,“豁然贯通”。

回归高中语文本色追求有效课堂教学

回归高中语文本色追求有效课堂教学

回归高中语文本色,追求有效课堂教学李凤麟(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任弼时中学,江西永新343400) 摘 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课改理念就像一股春风吹进了广大教师的心房,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入到“课改”的浪潮之中,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不少问题。

本文就回归语文本色,追求课堂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本色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2-048-1  随着课改的不断发展,教师开始重视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开始懂得欣赏学生的发言,不用尖刻地批评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摆脱沉闷变得活跃起来;教师开始在教学中结合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努力创设大语文环境。

但是,正当我们教师自认为赶上了课改潮流的时候,由于我们个人素质的差异,解读新“课标”的能力还有欠缺,致使钻研出来的各种语文课堂也呈现出了不少问题。

一、出现的问题1.戏剧化。

一段时间来,我也曾经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总想吸引学生兴趣,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

冷静下来反思,这些频繁的活动是不是都需要呢?有没有起到促进语文教学的效果呢?事实上,很多活动都是流于形式的。

我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在《端午日》一课教学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体验赛龙舟热闹壮观的场面,学生以文具盒为鼓,以手为桨,有的学生干脆操起了教室的扫帚、拖把,呐喊声此起彼伏,一场紧张激烈的“赛龙舟”就这样开始了……显然在喧闹的背后隐藏的是浅薄和虚妄,淡化了“语文味”,学生在轮番上演的节目中增添了乐趣,丧失了理性思考,更谈不上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活动。

2.时尚化。

时下,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俨然成了“时尚”,大有让教学不用多媒体的教师羞愧难当之势。

课件制作唯美而丰富,师生一猛子扎进多媒体世界中遨游。

总觉得教师快成“鼠标”了,塑造着“点击”者角色,忽略了“点拨”者角色的再造。

追求诗意课堂 回归语文本色

追求诗意课堂 回归语文本色

追求诗意课堂回归语文本色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见真淳的精神享受。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肩负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历史传承。

语文教学离不开“美”,离不开“诗意”。

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

诗意语文,不是为语文课堂堆砌华丽的词藻,不是追求诗一般的浪漫和情调,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以文本为基础,根据语境和形象,用艺术的手段营造一种情境和意蕴,让学生浸润在氛围与意境中,呼唤起学生的诗意,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情感体验过程。

那么,如何进行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呢?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营造诗意的教学情境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最讲求课堂语言的锤炼,她的课堂是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享受诗意的乐园。

她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正因为于漪老师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所以她的教学语言生动隽永,能给学生如坐春风的艺术享受。

诗意的教学首先必须是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

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辅以现代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先营造出诗的意境,让孩子们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慢慢地感悟美,细细地品味真,从而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激。

如:教学《识字5》,播放有关大海的课件,让孩子们边看美丽的大海晚景图,边配以《渔舟唱晚》的音乐,此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那美丽、神秘而令人神往的大海:夕阳西下,孩子们光着小脚丫,欢笑着涌向软绵绵的沙滩,时而尽情地奔跑,时而捡起一颗颗美丽的贝壳。

海风轻轻地吹拂着,海鸥快乐地鸣叫着,大海高兴极了,捧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把它送给黄昏。

渔船满载着珍珠、鱼虾和海带,停泊在宁静的港湾,只留下远处天边,一抹绚丽的晚霞……教师用有美的语言,使课堂像水墨画一样充满意蕴,像散文诗一样灵动优美,像交响曲一样震撼人心。

语文本色课堂

语文本色课堂

语文本色课堂如今,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非语文的东西源源持续地涌进了语文课堂,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似乎承载了太多非语文的东西。

很多语文教师被当前纷繁的语文教坛混淆了语文本色。

就在这语文教学“大观园”中只茫然地穿梭于各类教学法并简单效仿,让我们的教学“荒了自己的田,种了他人的地”。

为此,崔峦教授曾反复强调: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实实在在促发展。

让语文课程回到原点,复原其本色,在老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的实践学习语言,把语文的“根”留住,使语文课堂真正坚守语文本真、追求教学质效。

而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上出本色的语文味来,静下心来想想,我认为:在恰当使用多媒体习得有效知识的同时,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心童真。

一、有效的知识出现在语文课堂上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母语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根,智慧之泉,创新之源。

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奠定基础,训练扎实,效果落实。

特别是低段教学我个人认为能够从以下三点去做:1、教学内容简单。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课堂上遵从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留到以后再讲。

要达成这个教学境界,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在深入上下功夫,在浅出上做文章。

在二年级低段的教学中我认为识字教学很重要,首先得让学生会认会写。

2、教学环节简洁。

一些语文教学课堂,因为教师组织得不严谨,使得教学环节互相脱节;也有的是花样迭出,环环相套,频繁更替,使学生应接不暇。

其实,教师在课堂上要惜时如金,珍惜时间,就是珍惜学生的生命。

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去掉非语文的东西,即使是语文的东西,也要突出重点。

语文课也是要“洗”的,要努力让课堂洗练、利落,这样才能让孩子学得扎实、有效。

3、教学语言简明。

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和评价的语言要力求精练、简洁、准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求语文教学中的本色课堂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黄厚江老师执教的《黔之驴》一课诠释了“本色课堂”的基本特征:目标明确,过程清楚,方法简单,效果实在。尊重学生,用最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高境界——扎实、朴实、厚实。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本色课堂 简约 思维发展 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课堂才是好的课堂?2012年3月在省靖江中学,我参加了“首届苏派语文教学论坛”研讨会,欣赏了黄厚江老师执教的《黔之驴》一课,在黄老师的课堂上找到了本色语文的魅力,在看似简朴的课堂教学中明白了本色语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定位。 黄老师执教的《黔之驴》一课,真切地体现了语文“本色课堂”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目标明明白白 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必须遵循教学逻辑。遵循教学逻辑必须有一个合理而明确的逻辑起点,即既有明确的教学需要,又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既清楚教什么和怎么教,又清楚为什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确定教学的逻辑起点,就是在语文课堂的共性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的个性特点之间,以及意义和形式之间,寻找它们的契合点。黄老师的这节课遵循了教学逻辑,目标定位明明白白。他将教学目标定格在:1、强化寓言文体意识,探究故事的深层寓意;2、分析 “驴”“虎”的形象,分别从驴和虎的角度讲述故事。这样,教学目标明确了,教者就有的放矢,收放自如;学生也学到真知,得到锻炼,提升能力。 课堂实录选: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指着“黔”字)这个字认识吗? 生:读“qian”,是地名,指贵州。 师:那题目的意思是—— 生:黔地的驴子,贵州的驴子。 师:是当地的驴子吗? 生:不是的,是从外地运来的。 师:这是一篇什么样式的文章? 生:寓言。 师:根据大家的阅读经验,阅读寓言应当关注什么? 生:关注它的主人公,它的主人公是动物。 师(笑):你这句话里有问题。“主人公是动物”这种说法有问题。(生笑,听课教师笑。)你可以这样说:寓言的角色或形象一般是动物。 生:要关注它的寓意。寓言往往都讲明一个道理,就是寓意。 简约的课堂就是追求教学中的干脆利索,把课讲简单一些,在品析中提升情感、丰富体验;在结合文本适度拓展中将文本置于更 广阔、更开放的知识体系中,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 黄老师执教的《黔之驴》,教学设计上目标很明确,简而言之,就是充分体现了对文本的尊重。课堂教学中,黄老师有三处强调《黔之驴》的文体。首先是上课伊始,让学生回答“这是一篇寓言”,并追问学生,“阅读寓言应当关注什么”,由学生根据阅读经验得出,寓言学习应当关注形象与寓意。这正如写文章,已经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埋下了伏笔。其次,在过程中又一次强化文体意识,引导讲故事这一教学环节。最后小结课堂教学,归纳所学形象、所理解的寓意。另外教学目标的设定也体现了适度、和谐的原则,分别从驴和虎的角度讲述故事,分析“驴”“虎”的形象。这样课堂教学的容量、难度和深度都恰到好处,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切合所教班级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目标、内容的简约,是一种健康课堂的语文教学追求。 二.教学过程清清楚楚 课堂实录选: 师:那大家知道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生:【齐声】读! 师:对,首先要读。课文读过了吗?注释读过了吗? 生:【小声齐答】读了。 师:有点底气不足,注释要以默读为主,课文要以朗读为主。请同学读课文,谁主动读? 生举手。 师:女生优先吧。听的同学可以想想她读得怎么样?应该怎么读? 一女生朗读课文。 师:读得怎么样啊?与你们心中的标准一致吗?有没有觉得比她读得好的? 一男生朗读课文。 读完学生鼓掌。 师:读得是否更好一些?这也是应该的,因为你比女生后读。 生笑。 师:女同学咬音很准,男同学把寓言的语气都读出来了,像最后一句就有一种胜利者的姿态,你愿意带大家一起读吗? 生齐读。 师:谢谢这位同学,你的活比老师干得好…… 教学中,黄老师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首先是朗读,是诵读文本,默读注释,理解文意,其中诵读文本是前提,是关键。黄老师安排了三种类型的四次诵读。一是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初知文意;二是请班级中朗读优秀者范读,借以明确诵读要求;三是请朗读优秀的男生领读课文,因为该男生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需要指出的是,在阅读评价中,黄老师心细如发,既客观地指出女生范读中存在的问题,又用“先读后读”的调侃保护了女生的自尊, 更通过让男生带读课文,并用“你帮黄老师干了活,而且干得比黄老师好”,含蓄而巧妙地肯定男生的朗读水平,这是一种很有激励性的表扬。声情并茂的朗读,既是文言文教学的需要,也为后面理解文意作了充分的准备。 黄老师还通过设计讲故事的教学环节来彰显寓言这一文体意识。文本就是一个小故事。讲故事这一看似朴素的教学环节,实为匠心独运。黄老师对讲故事提出的要求有二:一是以故事中形象的口吻,二是加以想像,且不允许翻译。这两条要求创造性地解决了对文言文本内容的把握问题:是在翻译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理解文本内容。教学过程清清楚楚。它的展开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简简单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喜欢并易于接受的自然是简洁的教学方法。黄老师认为:应该坚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的方法就是以听说读写为活动形式的方法,就是以语言为核心的方法,就是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的方法。光怪陆离的多媒体过多使用,反而限制学生的思维,扼杀其创造力。语文课要真正留出时间,给学生潜心会文。这节课他就是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一张嘴,演绎出精彩的课堂。 课堂实录选: 分析“驴”的形象 师:读寓言要抓故事,读故事要抓主要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黔之驴是什么样的驴?请用自己的习惯标画出哪些语句主要写驴,从哪些方面写驴,写出了一头什么样的驴? 学生标画。 师:来交流一下。 生:“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一句从虎的角度写驴外表的强大。 师:外表强大?请推敲怎么表达。 生:光从外表还看不出强大。 师:那就是写外表之大,刚才他说了“以为神”,这句话怎么译? 生:把它当作神。 师:很好,以之为神,从老虎的角度写驴外表之大。 生:“驴一鸣,虎大骇”一句从老虎害怕的角度写驴鸣叫声大。 生:这一句告诉我们,因为贵州本来没有驴子,所以驴一叫,老虎就怕了。 师:请注意围绕如何写驴这一核心话题思考! 生:“驴不胜怒,蹄之。”一句中显示了驴脾气的暴躁。 师:这能看出驴脾气暴躁,“不胜怒”是什么意思,能译一下吗? 生:禁不住愤怒。 生:这句也可看出驴没有真才实学却自以为是。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生:从“蹄之”。 师:蹄不也是一种本领吗?怎么说它没有真才实学啊? 生:我来补充,“不胜怒,蹄之”,驴忍不住发怒了,但它除了蹄,实在没有其它强大的本领了。 师:很对,文中还有一句与之意思相似的句子,你能找一下吗? 生:“觉无异能者。” 师:谁觉? 生:【齐声】老虎! 师:对,你们看鸣、蹄这些本领确非异能,表明驴确实没什么真本领。 师:还有写驴的地方吗?谁注意过第一句话,“黔无驴”不也是在写驴吗? 生点头。 师:这驴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 生:从外地来的,是船载以入。 师:“船载”是什么意思? 生:用船运过来。 师:译得好,这不就是写驴的来历吗? 师:读寓言要特别注意主角的结局,我们还不得不关注驴的下场,这很重要!文中哪句是写驴的结局? 生:【齐声】“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师:这句话还是从老虎的角度来写驴,如果从驴的角度考虑该怎么说呢? 生:驴被咬断了喉咙,吃光了肉。 师:好的,那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场? 生:驴无异能。 师:这个问题一下回答蛮难的,待会再往深处想,我们先从前人说过的成语来看看。 生:黔驴技穷。 生:黔驴之技。 生:外强中干。 师:“外强中干”是否出自本文还需考证,但用在这里很贴切。 生:庞然大物,工于心计。 师:成语积累很丰富,“工于心计”形容老虎也很贴切,但是否语出此处同样得考证。 师:“庞然大物”在什么情况下用?姚明在篮球场上叱咤风云,简直是庞然大物。这个例子行吗? 生:不行,“庞然大物”不能形容人。 师:好,有想法,但想法不一定对。请联系驴的遭遇,再看看可以形容人吗? 生:能,“庞然大物”形容表面强大却没有真正能力的对象。 四、分析“虎”的形象 师:对,驴的故事就大致读到这里。刚才有个问题同学们很为难,事实上作者的大量笔墨并没有用在驴身上,而用在老虎身上,为什么呢?我们先看看这是一头怎样的虎。 生:老虎是胜利者。 生:但老虎一开始怕驴。 师:从文中找依据说说。 生:“以为神”、“大骇”、“远遁”、“甚恐”。 师:找的好。 生:老虎工于心计,它慢慢了解,慢慢适应驴。 师:也从文中找依据说说。 生:“稍出近之”、“又近出前后”、“稍近益狎”,老虎一步一步在试探,表明它工于心计。 师:说得真好。刚才古人读《黔之驴》从驴的角度概括了很多成语,我们能不能从老虎身上也概括几个词,可能以后会成为成语,同学们能试试吗? 生:黔虎之智。 生:黔虎识驴。 课堂教学中,黄老师依据寓言短小精悍特点,采用指导朗读、变序讲故事之法,使学生一直处在读寓言、讲故事的亢奋状态中,成了课堂上的小主人。 其二是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平常对此文中形象的把握,多立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