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污染及其预防
苯并芘对食品的污染及其预防措施

苯并芘对食品的污染及其预防措施摘要:对苯并芘的理化性质、食品中苯并芘的污染来源、危害性及预防措施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从食品的角度来看,苯并芘对人体具有非常明显和潜在的巨大危害.先时苯并芘的性质、污染来源及危害性有详细了解,后采取相应的有效防治措施,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引言:苯并芘又称苯并(а)芘,英文缩写BaP,是一种常见的高活性间接致癌物。
3,4-苯并芘释放到大气中以后,总是和大气中各种类型微粒所形成的气溶胶结合在一起,在8微米以下的可吸入尘粒中,吸入肺部的比率较高,经呼吸道吸入肺部,进入肺泡甚至血液,导致肺癌和心血管疾病。
关键词:食品苯并芘污染来源危害性预防措施理化性质巨大危害防治措施叙述人体一、理化常数CAS号:50-32-8 中文名称:苯并(a)芘结构式英文名称:Benzo(a)pyrene;3,4-Benzy pyrene 别名:3,4-苯并芘缩写:BaP、B(a)P 化合物类别:芳烃类分子式:C20H12 外观与性状:无色至淡黄色、针状、晶体(纯品) 分子量:252.32 蒸汽压:0.665×10-19kPa/25℃熔点:179℃沸点:475℃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甲醇,溶于苯、甲苯、二甲苯、氯仿、乙醚、丙酮等密度:相对密度(水=1)1.35 稳定性:稳定主要用途:本品在工业上无生产和使用价值,一般只作为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副产物随废气排放二、基本简介苯并芘(bǐ)是一类具有明显致癌作用的有机化合物。
它是由一个苯环和一个芘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目前已经检查出的400多种主要致癌物中,一半以上是属于多环芳烃一类的化合物。
其中,苯并芘则是一种强致癌物。
吸烟烟雾和经过多次使用的高温植物油、煮焦的食物、油炸过火的食品都会产生苯并芘。
对于苯并芘,日本人曾将其在兔子身上做过实验。
实验表明,将苯并芘涂在兔子的耳朵上,涂到第40天,兔子耳朵上便长出了肿瘤。
研究证明,生活环境中的苯并芘含量每增加1%时,肺癌的死亡率即上升5%。
食品卫生学 第二章(四)多环芳烃

遗传毒性
陆雅坤-2013
4.4对人健康的影响
急性中毒 萘:成人5000~15000mg ,儿童2000mg 致癌可能 胃癌
5 杂环胺类化合物
陆雅坤-2013
简介
污染来源
对食品的 污染情况
预防措施
生物活性、 对人危害
陆雅坤-2013
5.1 简介
杂环胺是从食品烧焦部分中发现的具有致突变性的成
分,化学结构是带杂环的伯胺。
致突变性强于苯并芘。
杂环胺类化合物
氨基咪唑氮杂芳烃(AIAs) 喹啉类 (IQ) 喹恶啉 类(IQx) 吡啶类 (IP) 氨基咔 啉
陆雅坤-2013
5.2 污染来源
己糖 蛋白质 氨基酸
美拉德
吡啶或吡嗪+醛 杂环胺
高温100~300℃
肌酸 肌酐
陆雅坤-2013
影响食品中杂环胺形成的因素
(1)烹调方式 杂环胺的前体物是水溶性的,加热反应主要产生AIAs类 加热温度是重要影响因素:当温度从200℃升至300℃ 时,杂环胺的生成量可增加5倍。 烹调时间:200℃油炸,杂环胺主要在前5min生成, 5~10min形成减慢,后不再生成。 水分:杂环胺生成的抑制因素。 ——结论: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水分含量越少,产生 的杂环胺越多。
陆雅坤-2013
5.3对食品的污染情况
易污染的食品 烹调方法
• 鱼、肉类 • 酒、香烟
• 煎烤 • 油炸
陆雅坤-2013
5.4 生物活性及危害
多环芳烃化合物污染及预防

多环芳烃化合物污染及预防多环芳烃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的污染物,具有毒性、致癌性和生物积累性等危害。
多环芳烃污染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重大危害。
因此,预防和治理多环芳烃污染变得至关重要。
多环芳烃和其它有机物质通常通过三种方式进入环境:直接排放、漏洞和废弃物的处理。
一些工业活动,如炼油、化工、焚化、松香生产和汽车尾气等过程,会释放多环芳烃。
除此之外,一些生活废物如烟草烟雾、木炭烟、燃烧的食物以及红肉,也会产生多环芳烃。
造成多环芳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不安全的废弃物处理方法。
许多人在丢弃垃圾时没有注意分类和处理方式,使得废弃物中的多环芳烃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和清除,就会污染环境。
此外,一些不按规定进行的工业活动也会导致多环芳烃的大量排放和泄漏。
为预防和治理多环芳烃污染,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环境监测。
对潜在的多环芳烃污染源进行调查和监测,定期开展水、土壤和空气等环境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多环芳烃污染问题。
2、合理污染治理技术。
制定科学合理的污染控制技术、污染物治理标准和监测评估方法,加强多环芳烃污染控制和治理。
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应考虑每种污染物和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技术和手段。
3、推广环保意识。
加强对公众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推广公众参与环保活动。
此外,还要加强企业和个人环保行为的规范管理,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对环境做出正确的贡献。
4、加强立法和监管。
科学制定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多环芳烃污染的监管力度,保障环境和居民的健康和安全。
综上所述,目前,多环芳烃污染仍然是一个深层次的环境问题。
各国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和改善多环芳烃污染的监管和治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多环芳烃的污染和危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护自然环境、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食品卫生学-第二章(四)多环芳烃教学提纲

陆雅坤-2013
5.2 污染来源
美拉德
己糖
蛋白质 肌酸
氨基酸
吡啶或吡嗪+醛
高温100~300℃
肌酐
杂环胺
陆雅坤-2013
影响食品中杂环胺形成的因素
(1)烹调方式
杂环胺的前体物是水溶性的,加热反应主要产生AIAs类 加热温度是重要影响因素:当温度从200℃升至300℃
时,杂环胺的生成量可增加5倍。 烹调时间:200℃油炸,杂环胺主要在前5min生成,
5~10min形成减慢,后不再生成。 水分:杂环胺生成的抑制因素。 ——结论: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水分含量越少,产生
的杂环胺越多。
陆雅坤-2013
影响食品中杂环胺形成的因素
(2)食物成分
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多的食物易生成杂环胺 高蛋白、低肌酸的食品(内脏、牛奶、奶酪、豆制品等)
产生的杂环胺低于含有肌肉的食品。 美拉德反应与杂环胺的产生有很大关系,该反应可产生
3~7个环的PAHs属前致癌物。 代表物:苯并(α)芘 (BαP)
陆雅坤-2013
理化性质
固体,高熔点、高沸点。 水溶解度低、易溶于有机溶剂、高亲脂性。
陆雅坤-2013
苯并芘
C20H12 相对分子质量252,常温下为浅黄色针状结晶
沸点310~312℃,熔点178℃ 几乎不溶于水,微溶于甲醇和乙醇,溶于苯、甲苯、环乙
经口——肝脏
皮肤涂抹、膀胱灌输、皮下注射均可致癌
• 杂环胺-DNA 化合物
致突变、致癌
陆雅坤-2013
5.5 预防措施
减少来源
• 改进烹调方法 • 去除烧焦部分 • 微波炉烹调 • 避免煎炸烤
降低危害
• 膳食纤维 • 植物化学物质 • 次氯酸、过氧化
食用油的污染及预防

食用油的污染及预防液体,是一种极易被污染的载体,食用油,作为液体的一种,所面临的杀手自然也不少,最致命的杀手,当属霉菌和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类。
当油料种子在不合理的条件下贮藏,霉菌乘虚而入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渐渐的,有的种子没能抵住它的侵袭而产生毒素。
比方说:花生油容易被黄曲霉菌污染,并可产生大量黄曲霉毒素。
该毒素为脂溶性,能转入油脂中,高者可达数千微克/千克。
过了种子的时期,进入成形的时期中,另一杀手也幽然而来了,油脂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另一杀手便是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油脂与杀手的故事已是一个众所知晓的“秘密”。
其受侵袭的过程大概有四个方面。
(1)油料种子被污染,例如生产椰子油时,使用的原料并没有完全的干燥好,如果是经晒干,毛油中苯并芘(一种由熏制食品、烘烤食品和煎炸食品、煤焦油、等燃烧产生的烟气、香烟烟雾、毒素和致癌物。
)含量为90微克/千克,而如果是经烟熏干,则高达393微克/千克。
在食用植物油苯并芘含量的测定中,工业区高于农业区10倍。
(2)油料浸出时的杀手:采用浸出法制油时,如果溶剂质量不符合要求,轻汽油中较高的多环芳烃类组分,也可污染油脂而残留量很高。
(3)油脂使用过程中,因温度过高,而且反复使用,致使油脂在高温下发生热聚,也可形成多环芳烃类物质。
(4)在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润滑油、机油等污染油料、不良的中间产品及作业环境,最后均能使苯并芘转溶于油脂内。
据北京有关单位调查:菜籽油脂厂在生产时使用含有5250一9200微克/千克苯并芘的机油作润滑剂,其油脂中苯并芘的含量为2.4一36微克/千克,改用花生油作润滑剂后,苯并芘含量仅0.6一9微克/千克。
既然有杀手,必然会有应敌之策,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国内外对油脂中黄曲霉毒素的去毒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一般认为碱炼法去除黄曲霉毒素比较理想。
又据广西的经验,含有黄曲霉毒素200一300微克/千克的花生油,加入白陶土0.5%处理后,可减少至10微克/千克以下。
N-亚硝基、多环芳烃

②亚硝酰胺无需活化,可在体内接触部位
水解生成烷基偶氮羟基化物。
2、致畸作用和胚胎毒性 有人用亚硝酰胺做实验,结果使仔鼠产生脑、 眼、肋骨和脊柱的畸形,并存在剂量效应关 系。而亚硝胺致畸作用很弱。
3、致突变作用 ①亚硝酰胺是一类直接致突变物,能引起细 菌、真菌、果蝇和哺乳类动物细胞发生突变。 ②亚硝胺需活化后才有致突变性。
(一)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 1.结构及理化性质
①化学结构:苯并(a)芘是由5个苯环构成
的多环芳烃。
②溶解性:溶于苯、甲苯、二甲苯及环己烷 等有机溶剂中,在水中难溶解,稍溶于甲醇 和乙醇。
③稳定性:阳光及荧光可使其发生光氧化作
用。臭氧也可使之氧化,也很易卤化。碱性
条件下稳定,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易与NO
或NO2作用发生硝基化。
④其它:在苯溶液中呈蓝色或紫色荧光。可被
带正电荷的吸附剂(如活性炭、木炭、 Fe(OH)3)吸附。但不被带负电荷吸附剂吸附。
2、食品中B(a)P的来源:
多环芳烃主要由各种有机物如煤、柴油、汽油、
原油及香烟燃烧不完全而来。食品中B(a)P含量
茶叶中含有呱啶、生物碱等仲胺化合物;
鱼加工为制品时,不论是晒干、烟熏、装罐均 可致仲胺量增加。
所以食物中胺类含量随其新鲜度、储藏
和加工条件而变化,有些加工方法和食物成 分可能是胺类生成的条件。它们广泛地存在
于环境之中,特别是食物中。另外,胺类也
是药物、化学农药和一些化工产品的原材料。
2.合成 1)部位:环境、食品、动物体内。 鱼、肉制品、乳制品、果蔬、啤酒等
食用油脂的卫生和管理规定范文

食用油脂的卫生和管理规定范文一、油脂的加工方法常用油脂的加工方法有:精炼法、压榨法、浸出法。
(一)精炼法精炼法用于动物油脂加工,将动物组织在高温下熔炼,再经压榨或过滤取油。
(二)压榨法压榨法多用于加工植物油,分热榨和冷榨。
热榨是先将油料种子焙炒后再榨取,这种方法出油率较高,杂质少,因为加热破坏了种子内的酶类、抗营养因子和有毒物质。
冷榨是种子不经加热直接压榨,出油率较低,杂质多。
(三)浸出法浸出法是利用有机溶剂将植物组织中的油脂分离出来,然后再将有机溶剂去除,获得毛油。
我国常用的溶剂为轻汽油(沸点60℃~90℃),是石油的低沸点分馏物,它的主要成分为已烷和庚烷。
二、食用油脂的酸败及其预防1、食用油脂酸败的原因油脂酸败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动植物的组织残渣和微生物中的酶引起的酶解过程,可使甘油三酯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使油脂酸度增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氧化;二是在氧气、紫外线、水等外界因素作用下所引起的脂肪酸,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的自身氧化过程。
铜、铁、锰等金属离子可催化油脂的氧化过程。
油脂的自身氧化是引起油脂酸败的主要原因。
2、食用油脂酸败的食品卫生学意义(1)感官性状发生变化这是因为油脂酸败产生的醛、酮、过氧化物等有害物质使油脂带有不愉快的气味和滋味,即所谓的哈喇味。
(2)营养物质被破坏,导致食用价值降低食用油脂中的亚油酸、维生素A、D在油脂酸败过程中可因氧化遭到破坏。
(3)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油脂酸败产物对机体的酶系统如德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有明显破坏作用,影响体内正常代谢,危害人体健康。
因油脂酸败而引发的食物中毒在国内外均有报道。
3、防止油脂酸败的措施(1)从加工工艺上确保油脂纯度在加工过程中油脂应避免动植物组织残渣的存在;控制水分含量,我国规定含水量不得超过0.2%;防止微生物污染。
(2)采用正确的贮存方法油脂适宜的贮存条件是密封、隔氧、避光、低温;在加工和贮存过程中应避免重金属污染。
(3)添加抗氧化剂添加油脂抗氧化剂是防止食用油脂酸败的重要措施。
食品化学性污染及其预防

染色馒头事件 2011年4月初,《消费 主张》节目指出,在 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 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 的主食专柜都在销售 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三 种馒头,高庄馒头、 玉米馒头和黑米馒头。 被曝系染色制成,加 防腐剂防止发霉。馒 头生产日期标注为进 超市的日期,过期回 收后重新销售。每天 有3万问题馒头销往联 华、华联、迪亚天天 等30维的摄入。膳食纤维可 以减缓重金属吸收的速度,在肠道内 与铅结合形成不溶解的、不被吸收的 复合物,而随粪便排出。 2、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以及食物的营 养平衡。机体营养况良好的情况下, 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抵抗 外来有害物质的侵害,或缓解毒性。 3、 适当增加无机盐的摄入。可以抑 制有害金属的吸收,或减轻有害金属 的危害。 4、控制脂肪的摄入。过多的脂肪可促 进其毒作用。 5多喝茶、多吃豆类。茶多酚能与重金 属形成络合物而产生沉淀,有利于减 轻重金属对人体产生的危害。豆类也 富含酚类物质。
PVC保鲜膜可能致癌风波 2005年10月13日,《第一财经日报》以《全球禁用日韩致癌保 鲜膜转道中国》为题报道称,聚氯乙烯(PVC)保鲜膜含有致癌 物质,而且有害物质容易析出,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对人体有致癌 作用,特别是干扰人体内分泌,引起妇女乳癌、新生儿先天缺陷、 男性生殖障碍甚至精神疾病等,对人体危害较大。PVC保鲜膜在国 外已禁用,而我国一些超市的生鲜产品,如蔬菜、水果及熟食包装 仍然大量采用PVC保鲜膜,LG、三菱、三荣这3大品牌占据了 国内市场近80%的份额,它们主要是来自日本和韩国的产品。
苏丹红染色脐橙 2010年12月16日,沈阳晚报对华润万家超市三经街店出售的 散装脐橙涉嫌含有苏丹红进行了报道。12月脐橙大量上市,一些颜 色过分鲜美,油亮亮的脐橙其实是经过染色、打蜡“美容”过的。 记者随即在市面和水果批发市场进行调查发现,市面上确实存在染 色脐橙。变身后的脐橙比变身每斤前贵了一块钱。许多商家为了追 求经济利益铤而走险。专家表示,食用染色水果会损害脏器,严重 时还会导致重金属中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污染及其预防
一、食品中B(a)P 污染来源
1.熏烤食品污染熏烤食品时所使用的熏烟中含有多环芳烃(包括B(a)P)。
烤制时,滴于火上的食物脂肪焦化产物热聚合反应,形成B(a)P,附着于食物表面,这是烤制食物中B(a)P 的主要来源。
食物炭化时,脂肪因高温裂解,产生自由基,并相互结合(热聚合)生成B(a)P,例如烤焦的鱼皮,B(a)P 可高达53.6~70μg/kg。
2.油墨污染油墨中含有炭黑,炭黑含有几种致癌性多环芳烃。
有些食品包装纸的油墨未干时,炭黑里的多环芳烃可以污染食品。
3.沥青污染沥青有煤焦沥青及石油沥青两种。
煤焦油的蒽油以上的高沸点馏分中含有多环芳烃,石油沥青B(a)P。
含量较煤焦沥青少。
我国一些地方的农民常将粮食晒在用煤焦沥青铺的马路上,从而使粮食受到污染。
4.石蜡油污染通过包装纸上的不纯石蜡油,可以使食品污染多环芳烃。
不纯的石蜡纸中的多环芳烃还可污染牛奶。
5.环境污染食物大气、水和土壤如果含有多环芳烃,则可污染植物。
一些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受污染较突出。
二、对人体的危害
B(a)P 主要是通过食物或饮水进入机体,在肠道被吸收,入血后很快分布于全身。
乳腺和脂肪组织可蓄积B(a)P。
动物实验发现,经口摄入B(a)P 可通过胎盘进入胎仔体内,引起毒性及致癌作用。
B(a)P 主要经过肝脏、胆道从粪便排出体外。
B(a)P 对兔、豚鼠、大鼠、小鼠、鸭、猴等多种动物,均能引起胃癌,并可经胎盘使子代发生肿瘤,造成胚胎死亡及仔鼠免疫功能下降。
B(a)P 是许多短期致突变实验的阳性物,但它是间接致突变物,在Ames 试验及其他细菌突变、细菌DNA 修复、姐妹染色单体交换、染色体畸变、哺乳类细胞培养及哺乳类动物精子畸变等实验中均呈阳性反应。
关于B(a)P 致癌的机制与其代谢活化过程有关。
B(a)P 在体外并不能与DNA、RNA 或蛋白质以共价结合,但是进入体内后,即被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
酶氧化成环氧化物,则可与核酸大分子中的亲核基团结合而诱发肿瘤。
B(a)P 对人的致癌作用,至今尚无肯定的结论。
目前关于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多集中在探讨多环芳烃与胃癌的发生的关系方面。
三、预防措施
1.减少污染改进食品的烤熏工艺;使用纯净的食品用石蜡做包装材料;加强环境质量监控,减少多环芳烃对环境及食品的污染。
2.限制食品中B(a)P 的含量有人估计每人每年从食物中摄人的B(a)P 总量为1~2mg,也有人认为在40 年内,人体摄人B(a)P 的总量8mg 时,就有可能致癌,因此人体每日摄入B(a)P 的量不宜超过10trg。
如果每人每日进食lkg 食物,则在食物中B(a)P的含量不应超出 6 斗g/kg。
我国目前制订的卫生标准要求:熏烤动物性食品中B(a)P 含量≤5μg/kg(GB7104—1986),食用油中B(a)P 含量≤10μg/kg(GB2716—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