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撤点并校

合集下载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必要性教育是配合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因此,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教育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节约教育投入成本和教育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从2001年起,《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施以来,国家推出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撤点并校”的重要决策。

摒弃“村村办学”“麻雀学校”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从办学体制教育质量和教育投资上看,农村小学传统的“村村办学”“麻雀学校”的办学布局将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

农村小学实行撤点并校政策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生源数量越来越少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着接受教育不规范的现象,有些地区的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加之,城镇教育优势的诱惑,使得大量学生外流;还有许多留守儿童,被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到大城市就读等原因都造成了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

“村村办学”——村小布局分散;“麻雀学校”——班额小,学生人数少。

在增加学校设备等教学设施上,政府投入大量经费,致使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2]近年,为了改变生源数量少,提高教育投资效益的目的,“山村小学“走上了撤并的道路。

(二)农村小学仅享有“低质资源”1.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首先,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数是属民师转正或直转,大多知识水平低、知识老化、专业技能薄弱、学历偏低和老龄化现象与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远远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4]农村的教育信息相对闭塞,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不能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些教师四十岁以上者居多,很难接受新观念、新方法,他们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滞后,教学能力不强,落伍已成不争的事实。

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的审视与反思

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的审视与反思

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的审视与反思摘要:撤点并校政策是国家为了对农村地区进行教育改革、优化农训教育资源、缩进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从而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

文章从学理上分析了农村地区实施撤点并校的历史背景,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政策实行原因,并且将政策实行的整个过程分为酝酿、起步、调整、暂定四个阶段,探究政治的演变历程,进一步掌握政策整体,从而基于相关主体对农村地区实施撤点并校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对政策实施的十余年进行审视反思,为现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观点和思考。

关键词: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农村基础教育;审视与反思一、引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也加速发展。

教育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教育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所以说一个国家的教育决定这这个国家的未来。

教育,不仅能使个人学习到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提高自身的高德和素养,更是能为各行各业输送人才,从而服务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人才保障。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配置教育资源、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如何提升教育质量,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地区,这些问题亟待改善和解决。

为了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使得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党和政府不断对教育进行深化改革。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出生人口大幅减少,农村中小学适龄儿童的人数急剧减少,导致了农村地区出现了招生规模小、办学条件差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的中小学。

同时由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教育部门致力与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集中,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或者省城和县城迁移,随着而来的是农村的适龄儿童也大量涌入城市,这不仅仅导致了农村教育生源的骤减,更加重了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农村“撤点并校”现象研究

农村“撤点并校”现象研究
撤 并 后 出现 “ 巨班 ” 现象 , 六 七 十 人 甚 至 更 多 学 生 挤 合 了教育 资 源保 留 了各 个学校 的优 质 资源 , 提 高 了资源利 规 模 , 教室 内空气 不流 通容 易 引发 口 乎 吸道 传 用率 。各 学校 长期 以来 形成 了各具 特 色 的校 园文化 , 在 撤 在 同一 个教 室上课 , 染病 , 班 级 人 数过 多 , 教 师 无法 满足 每 一个 学 生 的 学 习需 并后 组 建 起来 的 新学校 中表 现 出校 园文 化 多元 化 的 发展 趋势 , 丰 富 了学校 的校 园文 化 建 设 , 增 进 了不 同地 域 文化 要使得 教育质 量 降低。许多学校 被 撤并后 闲置 的校 产 没有 便造 成 了新 资源 的浪 费 , 违 背 了基 础 教 的 大融 合 。合 并 后 的教 学点 大 都 设在 人 群 比较 密 集 的村 得到 充 分 的利 用 , 并 没有达 到优 化教育 资源 的 目的。 镇便 于 学区进 行集 中管 理 。国 家加 大 了教 育投 资 , 在 基 础 育改 革的初 衷 , 1 _ 2 . 3 再 度 引发教 育公平 热议 。学校布 局调 整 的 目的 设施 、 师资、 教 学仪 器 的配 置和 学校 的管 理水 平 方面 也 朝 以促进 教 育公平 着城 镇 中心化 发展 。 充沛 的 师资能 够满足 学 生 的需要 , 改 是 为 了提 高教 育质 量均衡 教 育资 源分 配 ,
竞 争 又一 次 摆在 教 师面 前 , 他 们 感 受到 来 自各 方 修 缮 学校 , 购 买教 学 用 的图 书 , 器 材 。但 在 撤 点并 校 之 后 才济 济 , 面 的压 力 。面 临新 的环 境 , 教 师要再 一次经 历人 际 关系 的 政 府就 能节 省一 大 笔 资金 , 将 其 用在 社 会 的其他 建 设上 。 成功 地融入 到 这个新 集体 中并 非易事。 ② 对 于 学校 而言 , 撤 点并校 后 由于投 入 加 大 , 资 源相 对 集 磨合 , 1 _ 2 - 2 学校 发展 受 限。很 多新教学 点并没 有相 应扩 大 中, 办 学 条件 有很 大 改 善。 不仅 提 高 了教 学质 量 , 而且 整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的问题与对策探析【摘要】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以及家庭教育参与度下降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提高师资培训和支持、以及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家庭教育的对策。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解决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资源分配、师资力量、学生适应、家庭教育、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师资培训、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农村教育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是指将原有的多个小规模农村小学合并成一个大规模学校,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教学质量。

这一举措通常是由于农村人口减少、学生规模小、学校资源匮乏等原因所致。

撤点并校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08年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分类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学校资源整合,优化师资结构,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领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举措,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

撤点并校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如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家庭教育参与度下降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撤点并校的影响,解决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支持,促进学生适应和交流,提高家庭教育的参与度。

只有全面掌握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方法,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小学的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至此结束。

1.2 问题提出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虽然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教育质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由于学校撤并导致学生数量增加,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习惯产生影响。

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学校设施陈旧,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

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的直接目的,是政府为了省钱被撤点并校的小学生坐拖拉机上下学所谓“撤点并校”,指的是自90年代末已经存在、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具体说来,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

2001年开始大规模撤销农村小学,每天减少64所农村小学开启这场“教育改革”的,是2001年国务院出的台的一份名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

文件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该条具体规定: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详细]此后,“撤点并校”以一种近乎疯狂的态势横扫了中国广袤的农村,如下图所示,因为这一政策,自1997年以来,平均每天有64所农村小学消失:1997一2009年农村小学校数与全国小学校数变化情况对比(单位:所)1997年2009年减少学校数合计平均每天减少学校数全国农村小学数512993 234157 278836 64 全国小学数628840 280184 348656 80 农村小学校数所占比例81.5% 83.5% 79.9% 80%(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数据(目前只公布到2009年))“每年节约1670万”,是县级政府狂热推行“撤点并校”的最大动力“撤点并校”的理由,综合起来,有这么几点:1、农村生源因为计划生育而逐年减少;2、关闭农村小规模的教学点,将学生和师资力量集中到部分城镇学校,可以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3、学校规模扩大,可以造成规模效益,提高教学质量;4、农村孩子到城镇学校上学,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这四条理由,除了第一条是客观因素之外,其余三条,不过是政策制定者一厢情愿的主观期望,后来的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期望并没有实现(具体内容见下文)。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我国把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作为重要政策,一方面采取大力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仍坚持以人为本。

在实施国家农村撤点并校政策时,也明确要求保护贫困家庭孩子的自由受教育权。

然而,推进农村撤点并校,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到贫困家庭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教育的受教育权。

首先,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带来的学校极其不平等。

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使贫困家庭孩子的学校资源分配变的更加不均,有的学校教学设备现代化,有的学校连最基本的教学资源都得不到。

这样的不平等,使贫困家庭孩子在获得教育上处于劣势,使同龄孩子在学习技能的发展上出现差距。

其次,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带来的学校环境恶化,使贫困家庭孩子的学习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学校规模缩小,校园设施落后,学校管理水平降低,学习环境也受到严重影响。

例如,在一些撤点并校学校里,学生们可能出现教室过少、厕所设施落后、饮用水不卫生等问题,使孩子们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变得更难。

- 1 -。

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指的是自90年代末已经存在、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具体说来,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

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

出发点布点分散一、村小布点分散,班额小,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教师素质二、村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育质量令人堪忧.由于农村学校布点分散小班额班级比例大造成了农村师资力量的分散配置一人一班甚至一人一校的现象大有存在.加上目前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一些学历偏低和老龄化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改要求远远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经费紧缺三教育经费紧缺软硬件设施差.虽然国家每年按生均下拨给学校公用经费,但这些资金少效益难以发挥,仅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学校点多面广其危房改造校产修缮教学及生活设施添置等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僧多粥少资金分散后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无疑增加了教育成本加重了政府和农民的负担科学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实行集中办学寄宿式办学已成为突破农村基础教育瓶颈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必行之路通过集中办学中小学能基本满足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将生源少效益低的学校撤消合并使农村学校初步实现规模办学“撤点并校”的理由,综合起来,有这么几点:1、农村生源因为计划生育而逐年减少;2、关闭农村小规模的教学点,将学生和师资力量集中到部分城镇学校,可以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3、学校规模扩大,可以造成规模效益,提高教学质量;4、农村孩子到城镇学校上学,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辍学原因(学生辍学率上升)首先,教育费用骤增,家庭难以支撑。

从财政角度看,撤点并校后成本是降低了,但对农民来说成本却增加了。

主要表现在:一是并校后许多原来就近上学的学生因寄宿产生了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合计每年数千元的开销。

我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研究

我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研究

2.提高农村中小学低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家 庭方面,家长可以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 家务;学校方面,了解和关心低龄学生的 生活,低龄学生与高年级同学混合住宿
四、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对策
• 3. 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机制对农村中小学各 个班级尤其是低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有条件的地区 可以为每个并校的学校配置一名具有心理咨询专业技能的 教师;健康教育课;观看安全教育纪录片;监护制度
三、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
• 4.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困难 过 大的班额影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优秀 师资补充困难;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教师 队伍老龄化严重
三、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
• 5.多数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和食堂管理不善 如宿舍、就餐、饮水、洗漱、卫生、保安 等不能满足学生寄宿的基本要求,因而城 镇里出现了大量的陪读者;食堂管理较为 松懈,没有做到不定期的食堂卫生检查。
2020/1/8
五、日本的撤点并校进程及对策
二、对策 (一)国家通过财政补贴保障撤点并校顺利
进行 (二)基层教委建立专门审议会充分听取民
意 (三)采取弹性化的措施解决撤点并校中的
小规模学校问题 (四)建立完善的校车制度
2020/1/8
六、美国的撤点并校措施及借鉴
一、措施 (一)学校交通制度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
• 4 .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中小学教育教 学质量一是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 采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资金,完善合并后学校的基础设施, 扩建新校舍,新宿舍等。对于规模较大的班级,要进行合 理调整。二是提高师资力量,实行全员聘用制,采取优教优 酬,末位淘汰的措施有的地方可以对农村教师岗位实行流动 制,增加部分教学点的师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撤点并校
简介:
2001年起,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收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

但由于部分地区在操作中的不当,也有地区出现学生生活条件下降,甚至辍学的现象。

因此,该政策的实施和操作方法的正确性,受到舆论的争议。

孤儿背井离乡独自求学,父母含辛茹苦将儿女送到城中读书,城镇学校校长惊惧农村学生如潮涌来等等,随着一系列“尴尬”的暴露,推行了8年的“撤点并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走进公众视野。

1、农村学校撤并师资力量加强
学生集中教学,师资力量会更强,一些硬件条件也会更好。

向城区集中,带动优质教学资源整合,还可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校舍利用率,便于管理(留守儿童)
2、离家远交通问题凸显
“小孩总是贪玩的,没有在家长的身边,缺乏父母的监督和管教,很多寄宿的学生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一些比较顽皮的孩子,离开家长以后,没人看管着,在学习上更容易放松。

“寄宿的孩子多了,不仅要考虑孩子的学习问题,生活上也要更加留心,老师有时候也管不过来。

”不少家长特意放下家里的农活,专门租房负责照顾孩子,周末的时候再回去帮忙做一些农活,无形中增加了家长不少负担。

从积极的意义上说,撤点并校,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教师不愿意去的学校撤掉,集中到县镇办学,提高所有学校的办学质量。

通过撤点并校,解决农村地区学生的义务教育问题,相对于就近办好每个学校,整体提高农村各地学校教育水平来说,是更容易操作的事。

负面的影响也十分突出,一方面,这些适龄儿童只能远离家乡,寄宿求学。

虽然寄宿求学并非不可以,但孩子的家庭教育、人格教育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果政府不补贴学生的寄宿费、交通费的话,寄宿同时意味着农村孩子更重的教育负担。

另一方面,更严重的问题是,并校之后,办学条件极为艰苦,人满为患,并没有提高教育质量,寄宿学

远离家乡去求获得的依旧是低质量的教育。

产生的问题:
学校布局的调整是区域教育发展中经常性的工作,但是,近几年我国农村广泛进行的以“撤点并校”为导向的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

所造成的大量的校舍闲置,引发出诸多新的社会问题。

撤点并校,学校向县、乡集中,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城镇出现学生人数很多的巨型学校和巨型班级,尤其是县城的高中,学生人数达五六千、近万人的中学已不在少数。

如此巨大的学校规模,给学校管理、学校文化营造、
校风建设以及教育资源再分配等方面都带来新的问题。

学校过于集中,也给居住分散的农村学生上学带来不便,不仅路途遥远,也存在安全隐患,加重了家长和学生的负担。

寄宿制、一餐走读制或租车接送,家长付出的成本都远远超过了义务教育免学费、书本费带来的实惠,看不出家长和孩子们赢在哪里。

经济负担加重又成为学生失学和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适应集中办学,解决上学路途遥远的问题,发展寄宿制学校是农村撤点并校后采取的普遍做法。

寄宿制学校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因为大部分学校都不是按寄宿学校的标准设计的,不能满足学生寄宿的基本要求,如宿舍、就餐、饮水、洗漱、卫生、保安等等。

十多人甚至几十人拥挤在大通铺上,而卫生间却远在校园的另一角。

即使这种住宿条件,也还不能使所有学生都寄宿,因而城镇里出现了大量的陪读者。

陪读者大都是学生的爷爷奶奶,他们在学校边上租房做饭、陪孙子上学。

农村变成什么样子了呢?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在县城陪孙子读书。

撤点并校、集中办学迫使农村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也进入了城镇,农村则是房屋上锁、田地撂荒,一片凋敝景象。

高中生寄宿不足为奇,初中生寄宿管理难度就很大了,现在很多地方已开始推行小学生寄宿,六七岁的孩子就要远离父母,在学校里独立生活。

即使学校的物质条件、管理水平很好,也不能替代孩子与父母的亲子关系。

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度过12年的寄宿生活,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似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长远的考虑。

有专家建议应该给集中办学后的学校配备校车,接送孩子上学。

确有部分学校这样做了,租用社会车辆接送孩子,车辆安全性、司机资质没有保障。

营运者为降低成本常常严重超载。

也有家长们合租农用车接送孩子,挤满了孩子的敞篷农用车,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谁又为他们的安全负责呢?在发达国家我们常能在街上看到黄色的校车,车里座位高低、安全设施等都是专门为孩子设计的,对驾驶校车的司机有更为严格的资质要求。

撤并村校还会带来更为深层的乡村文化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

在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中,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中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是乡村的知识分子,学校和乡村不可分割,乡村会因为有学校变得更加完整,村民也会因为自己的学校而感到自豪。

学校和村民、和乡村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群落。

在撤点并校过程中,关于撤哪个村的学校,把学校并到哪里,邻近几个村常常为此发生冲突甚至械斗,说明村民对学校有深厚的感情。

撤点并校对村民来说也很无奈,学生确实太少了。

昔日引以为豪的学校成为
村民
的内心之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