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点并校过程说明

合集下载

红河源小学撤并校点情况汇报

红河源小学撤并校点情况汇报

红河源小学撤并校点情况汇报————————————————————————————————作者: ————————————————————————————————日期:巍山县永建镇红河源小学小猪街分校撤点并校申请书巍山县永建镇红河源小学2016年9月1日巍山县永建镇红河源小学小猪街分校撤点并校申请书尊敬的各级领导: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红河源小学基础教育的规模效益,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有利于提高我红河源村委会片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进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基础教育的需要。

结合红河源小学小猪街分校11位学生家长及村民的要求,我校申请将红河源小学小猪街分校教学点撤并至红河源小学。

具体工作汇报如下;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

坚持发展教育,努力提高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

巍山县永建镇红河源小学,始终把办好教育,出好人才为根本,努力抓好教育工作。

截止2016年8月,巍山县永建镇红河源小学设中心完小一所,两个分校教学点,有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4人。

寄宿制学生65人。

巩固率达100%,入学率100%。

有教职工14人,专任教师9人。

学校占地面积3067平方米,有校舍建筑面积2127平方米,其中:框架1121平方米、砖混1006平方米。

学校有远程教育接收站1个,多媒体教室1个,计算机教室1 个。

有图书3680册,生均20册。

教育布局调整是教育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把学生相对比较少,条件比较差,教学质量相对落后的教学点撤并到中心完小,整合资源,让学生享受更优质的优质教育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红河源小学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巍山县各级领导的会议精神,在永建镇人民政府、永建镇中心校、永建镇红河源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9月份准备将红河源小学小猪街分校撤并到红河源小学,共涉及学生11人,小猪街二年级6人、四年级5人小计11人。

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

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群落。在撤点并校过程中,关于撤哪个村的学校,
把学校并到哪里,邻近几个村常常为此发生冲突甚至械斗,说明村民对学校 有深厚的感情。撤点并校对村民来说也很无奈,学生确实太少了。昔日引以 为豪的学校成为村民的内心之痛。
“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现状及问题
(一)对学生的影响:“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后,学校布局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这导致部分学校的服务半径相对过大,农村
子们赢在哪里。经济负担加重又成为学生失学和辍学的重要原因
之一。
未完。。。
为了适应集中办学,解决上学路途遥远的问题,发展寄宿制学校是 农村撤点并校后采取的普遍做法。寄宿制学校又会带来新的问题, 因为大部分学校都不是按寄宿学校的标准设计的,不能满足学生寄 宿的基本要求,如宿舍、就餐、饮水、洗漱、卫生、保安等等。十 多人甚至几十人拥挤在大通铺上,而卫生间却远在校园的另一角。 即使这种住宿条件,也还不能使所有学生都寄宿,因而城镇里出现 了大量的陪读者。陪读者大都是学生的爷爷奶奶,他们在学校边上 租房做饭、陪孙子上学。农村变成什么样子了呢?孩子的父母外出打 工,爷爷奶奶在县城陪孙子读书。撤点并校、集中办学迫使农村留 守的老人和孩子也进入了城镇,农村则是房屋上锁、田地撂荒,一 片凋敝景象。高中生寄宿不足为奇,初中生寄宿管理难度就很大了, 现在很多地方已开始推行小学生寄宿,六七岁的孩子就要远离父母,
在学校里独立生活。即使学校的物质条件、
管理水平很好,也不能替代孩子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度过 12年的寄宿生活,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似乎学 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长远的考虑。有专家建议应该给集中办学后的学校 配备校车,接送孩子上学。确有部分学校这样做了,租用社会车辆接送孩子, 车辆安全性、司机资质没有保障。营运者为降低成本常常严重超载。也有家 长们合租农用车接送孩子,挤满了孩子的敞篷农用车,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 谁又为他们的安全负责呢?在发达国家我们常能在街上看到黄色的校车,车 里座位高低、安全设施等都是专门为孩子设计的,对驾驶校车的司机有更为 严格的资质要求。撤并村校还会带来更为深层的乡村文化断裂和乡土认同的 迷失。在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中,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中心,具有至高无上的 地位,教师是乡村的知识分子,学校和乡村不可分割,乡村会因为有学校变 得更加完整,村民也会因为自己的学校而感到自豪。学校和村民、和乡村文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2001年我国正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运动,这项教育运动涉及全国7亿多农民、1.27亿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752万农村专任教师[1],在历经十余年后于2012年宣告结束。

撤点并校政策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的核心政策,笔者从撤点并校政策的演进过程出发,对撤点并校政策变迁进行历史梳理,并根据政策实施过程中效果的客观分析来找出每种效果产生的原因,以期对今后科学合理的布局农村中小学校提供有益帮助。

一、撤点并校政策演进历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开始进行,但是国家在全国范围正式颁布实行是在2001年,由于调整中出现一系列问题,2012年教育部宣布暂停。

“撤点并校”作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个具体的调整措施,撤点并校政策变迁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该政策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全面正式开始而进入公众视野,该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酝酿—起步—调整—暂停四个阶段。

(一)撤点并校政策的酝酿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本上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及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双重任务,农民子女基本上接受到九年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家长迫切期望其子女能够接受与城镇孩子同等质量的的教育,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对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进行重新布局调整,优化整合农村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而此时我国农村中小学大部分仍实行的的是“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分散办学的模式。

这种办学格局很大程度上与各地农村学龄儿童的数量不匹配,农村很多规模过小的中小学和教学点出现,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农村教育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并且90年代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然而我国此阶段的农村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化的进程,农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与城镇化水平不适应。

尤其是1998年,我国多数省份开始在农村地区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改革主要围绕着减人、减事、减支来进行并乡、并村、并校[2]。

合并、拆迁办学性质的情况说明

合并、拆迁办学性质的情况说明

下坝小学合并、扩建及办学性质
的变迁情况说明
下坝小学地处肃州区上坝镇下坝村五组,学校始建于1921年,已有90多年的建校史,2010年以前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2010年9月将茅福小学、光辉小学、新上小学三所村小撤点并于我校构建成了现在的下坝小学。

撤点并校后,改为寄宿制小学(附设幼儿园)。

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校迎来了项目建设的春天,一大批硬件设施建设项目落户校园。

2013年3月至2013年9月在学校西南侧修建了总面积有985平方米的幼儿园,中心幼儿园现已交付使用,2014年8月对东教学楼1737平方米进行了重新装修与粉刷,已交付使用。

2015年3月至今学校西北角正在修建斩新的学生公寓楼。

下坝小学
2015年3月。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2001年我国正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运动,这项教育运动涉及全国7亿多农民、1.27亿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752万农村专任教师[1],在历经十余年后于2012年宣告结束。

撤点并校政策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的核心政策,笔者从撤点并校政策的演进过程出发,对撤点并校政策变迁进行历史梳理,并根据政策实施过程中效果的客观分析来找出每种效果产生的原因,以期对今后科学合理的布局农村中小学校提供有益帮助。

一、撤点并校政策演进历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开始进行,但是国家在全国范围正式颁布实行是在2001年,由于调整中出现一系列问题,2012年教育部宣布暂停。

“撤点并校”作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个具体的调整措施,撤点并校政策变迁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该政策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全面正式开始而进入公众视野,该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酝酿—起步—调整—暂停四个阶段。

(一)撤点并校政策的酝酿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本上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及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双重任务,农民子女基本上接受到九年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家长迫切期望其子女能够接受与城镇孩子同等质量的的教育,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对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进行重新布局调整,优化整合农村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而此时我国农村中小学大部分仍实行的的是“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分散办学的模式。

这种办学格局很大程度上与各地农村学龄儿童的数量不匹配,农村很多规模过小的中小学和教学点出现,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农村教育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并且90年代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然而我国此阶段的农村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化的进程,农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与城镇化水平不适应。

尤其是1998年,我国多数省份开始在农村地区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改革主要围绕着减人、减事、减支来进行并乡、并村、并校[2]。

吝店镇中心校撤校并点工作汇报材料

吝店镇中心校撤校并点工作汇报材料

吝店镇中心校撤校并点工作汇报材料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大力普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学校生源分布呈现出不均衡、逐步减少的态势。

合理调整布局、实现优势教育资源共享、防止教育教学质量效益低下成为了突出的问题。

一、目前吝店镇辖区内义务段教育现状吝店镇中心校辖区义务段公办学校共9所,其中小学7所、初中2所。

在校生2742人,其中小学在校生1465,初中在校生1277。

在编教师共有197人,其中小学段教师105人,初中段教师92人。

另有民办学校一所,在校生610人。

吝店中心小学在校生834人,占公办小学在校生总数的56.9%,百人以上完小一所,其它5所小学在校人数均不足百人。

吝店一中在校生858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67.2%,在编教师67人,占初中在编教师总数的72.8%;吝店二中在校生126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9.8%,在编教师25人,占初中在编教师总数的27.2%.二、现状分析(一)小学段1、年级数多、学生数少与教师配备不足之间的矛盾。

尽管绝大多数小学在校人数不足百人,但由于年级全、课程开设标准的要求未降低,因此各小学普遍教师紧缺。

2、教师跨学科、跨年级、包班情况与专业成长之间的矛盾。

目前,各小学普遍存在一个教师带同年级所有学科或一个教师带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现象,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3、教师所带学生数过于悬殊,平行班少,导致在科学评价教师的机制建设方面实施困难。

(二)初中段1、师生比例严重失衡。

目前吝店一中在校学生858人,在编教师67人,师生比:1:12.8;吝店二中在校学生126人,在编教师25人,师生比:1:5.04。

2、班级数与教师配备比例失衡。

目前吝店一中共17个教学班,班级数与教师配备比例为:1:3.94;吝店二中共设3个教学班,班级数与教师配备比例为:1:8.33。

3、人浮于事与教师紧缺形成鲜明对比。

目前吝店一中教师的周平均工作量12节以上,吝店二中教师的周平均工作量在6节左右。

总之,受教学点设置多、教师平均分布广等方面因素影响,导致我辖区内各校普遍出现教师紧缺,优势教育资源无法共享。

校点撤并工作方案

校点撤并工作方案

校点撤并工作方案目前,全乡有11个村行政村。

除保安、三益外,其余行政村皆保留有教学点,全乡现有完小(即中心小学)一所,8个教学点,存在诸多弊端:1、教学点多而散,不利于中心小学的管理。

2、教学点普遍存在校舍及周边环境的安全隐患,容易发生各方面的安全事故,师生人身安全难以保证。

3、教学点学生数极少,无法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教师教学无激情,教学效果差。

4、办学条件极差,跟不上现代教育的需求,教师配备无法满足各方面的人才,学生全面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5、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学科成绩较差。

校点撤并的意义有利于中心小学的'管理,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配备,有利于发挥中心小学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落实教育均衡发展。

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校点撤并原则1、生源稀少,办学条件落后,优先撤并原则。

2、确保学生就近入学原则。

3、义务教育与学前教育统筹兼顾原则。

撤点并校方法与步骤1、2010—2011学年撤去和睦、象栏、佛坑、新寨、璜溪、五丰等六个教学点。

2、待中心小学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及中心幼儿园独立设园后,视实际情况再相继撤并豪康、砂睦教学点。

校点撤并后学生入学就读处理办法1、小学生入学就读实行自愿、方便入学原则,选择适当的校点或中心小学就读。

一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实行住宿,需由家长接送。

2、3—5周岁幼儿可自由选择至各校点附属幼儿班或经过审批的私立幼儿园(班)和中心园就读,上放学时家长必须每日接送。

撤并后校点财产处置办法根据上级的有关文件通知精神,撤并后校点财产中可动产归并至学校(即中心小学),不可动产交还行政村管理。

其他要求1、高度重视,加强宣传。

撤点并校有利于调优全乡教育布局,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各村一定要高度重视,大力宣传,使村民深刻领会和认识撤点并校的重要意义,确保我乡撤点并校工作顺利实施。

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指的是自90年代末已经存在、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具体说来,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

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

出发点布点分散一、村小布点分散,班额小,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教师素质二、村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育质量令人堪忧.由于农村学校布点分散小班额班级比例大造成了农村师资力量的分散配置一人一班甚至一人一校的现象大有存在.加上目前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一些学历偏低和老龄化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改要求远远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经费紧缺三教育经费紧缺软硬件设施差.虽然国家每年按生均下拨给学校公用经费,但这些资金少效益难以发挥,仅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学校点多面广其危房改造校产修缮教学及生活设施添置等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僧多粥少资金分散后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无疑增加了教育成本加重了政府和农民的负担科学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实行集中办学寄宿式办学已成为突破农村基础教育瓶颈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必行之路通过集中办学中小学能基本满足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将生源少效益低的学校撤消合并使农村学校初步实现规模办学“撤点并校”的理由,综合起来,有这么几点:1、农村生源因为计划生育而逐年减少;2、关闭农村小规模的教学点,将学生和师资力量集中到部分城镇学校,可以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3、学校规模扩大,可以造成规模效益,提高教学质量;4、农村孩子到城镇学校上学,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辍学原因(学生辍学率上升)首先,教育费用骤增,家庭难以支撑。

从财政角度看,撤点并校后成本是降低了,但对农民来说成本却增加了。

主要表现在:一是并校后许多原来就近上学的学生因寄宿产生了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合计每年数千元的开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小学撤点并校
过程说明
XX小学教学点在上学年的工作中,得到了上级领导、村委会及各位学生家长的支持,教育教学工作得以平稳的开展。

但教学点的工作也只能仅是维持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存在着诸多不利。

在教学点办学过程中我们也时时感到困惑,遇到了实际困难,也深深感到自身办学条件的不足。

一、学生流失相当严重。

本辖区在校就读学生特别少。

一年级学生数4人,二年级学生数4人,三年级学生数8人。

很多优质生源流入他校。

二、师资力量欠缺。

我校开设有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4个班级,教师配备4名,每个教师要代两个,甚至三个学科。

在教师精力和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同时抓好三个学科的教学质量很困难。

三、教学设备老化、损坏。

教学用具还是十几年前购置的,导致教师无法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只能沿袭“黑板加粉笔”的老路子。

面对这些实际现象,我们觉得还是应该集中教师资源和集中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优势资源办学这样也有利于教育进一步的办大办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撤点并校也是大势所趋。

结合XX小学教学点的实际情况,辖区内主管学校——XX小学校委会领导联合我校在8月下旬,首先与XX村村委会X书记进行了沟通,表达了将XX 教学点学生转到辖区内主管学校——XX小学就读的意愿,宣传了主管学校——XX小学的优质办学条件,一、校园环境建设。

在已有环形跑道和篮球场地的基础上,配置了4个标准的乒乓球台以及120套标准的课桌椅。

让学生课余能锻炼身体,上课有优越的环境。

二、师资力量充足。

XX小学开办了幼儿园、学前班、小学一至六年级,在专职的语文、数学教师教学的基础上,三至六年级英语教学由专职教师担任。

早读,教师到班;午写时间,教师提前到班,有针对的督促、辅导学生学习。

提升了学生学习成绩。

三、近几年XX小学配备了校车,为辖区内学生服务,每天早上上学,下午放学到指定地点接送学生。

学校还开办了食堂,
为学生准备中餐,避免了学生中午上学、放学途中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通过对XX小学的宣传,工作得到了XX村委会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我们走访了上学年在校就读学生家长,在此过程中我们走访了30名学生家长(包括上学年学前班学生家长),宣传了主管学校——XX小学的优质办学条件,同时向家长发放了《告家长书》并与学生家长签字。

通过交流,学生家长对教学点工作也给予了支持和理解。

综上所述,望主管学校及上级领导对XX小学教学点撤点并校及师资力量的整合,集中办学给予理解和支持。

2016年8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