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排律、绝句、古诗,这些诗体间有什么区别
体诗,律诗,绝句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近体诗【近体诗】亦称“今体诗”。
诗体名。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
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
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2、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3、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讲平仄,八句绝句分为五言和七言绝句,四句一、以格律分类: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二、以字数分类: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
三、以句数分类: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
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四、以用韵分类:(一)古体诗:1. 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
2. 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
3. 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4. 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 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二)近体诗:1. 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 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 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
4. 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邻韵:某些韵母的发音与另一个或另一些韵母相近。
它们是「邻韵」。
在填词押韵时,我们常常会借用一些邻韵的字。
只要两个韵发音相近,就也算作押韵了。
例如《蛛丝马迹》第二段:地上有面包糠伴两滴冷汗原来雪柜清仓查明谁来造案这句歌词中,「糠」和「仓」都是ㄤ韵,而「汗」和「案」则是ㄢ韵。
古诗、绝句、律诗区别

1.起源时间不同:(1)上古诗歌以古体诗中的四言诗为主,古体诗中的五言最早产生于汉代。
而古体七言的产生可能早于古体五言。
但在唐代以前不如古体五言多见。
到了唐代,古体七言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古体七言为长句。
(2)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
(3)绝句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
2.诗歌字数上的不同:(1)古诗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2)律诗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3)绝句由四句组成,常见的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3.格律要求不同(1)古体诗的韵脚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上、去、入声。
古体诗的押韵,有的是两句一押韵;有的是一句一押韵;还有的是三、四句一押韵。
古体诗在汉、魏和六朝诗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
唐以后,由于受近体诗的影响,往往也用律句,这称为入律古风。
古体诗有了一般古体诗和入律古风的区别。
古体诗的对仗,不同于近体诗,不受格律的限制。
(2)律诗格律要求非常严格。
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其他两联用不用对仗。
(3)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
如果第一句押韵,也押平声韵。
扩展材料古诗体裁的分类(1)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诗词写作律诗与绝句的区别与联系

诗词写作律诗与绝句的区别与联系一、律诗的分类:每首诗为8句,称为律诗,又以每句字的多少分为七言律诗、五言律诗;每首诗如果在8句以上,则是排律,亦分为七言排律、五言排律。
二、绝句的分类:每首诗为4句,称为绝句,同样以每句字的多少分为七言绝句、五言绝句。
三、律诗与绝句的区别:绝句每首诗4句,上下句式可对仗,也可不对仗;律诗每首诗8句,中间的四句(既颔联、颈联)要求对仗。
四、律诗与绝句的联系:第一,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通称近体诗或格律诗,都讲求诗韵、平仄、对仗,平仄格律及韵脚有定式,且韵脚一般只押平声韵。
第二,绝句其实就是律诗的断章。
换言之,一首律诗,取其首联与颔联(一二三四句)、或取颔联与颈联(三四五六句)、或取颈联与尾联(五六七八句)、或取首联与尾联(一二七八句),均可成为一首绝句。
但是,不是每首律诗都可随意断章,就能成为数首绝句的,这要看这一首律诗的写作构成,在它分割以后,形成绝句,在起承转合四大要素上是否单独成立。
五、排律的格式及特点:前面讲了,一首诗,如果句式在8句以上者,称为律诗。
那么,做为排律,在符合律诗“诗韵、平仄、对仗”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则至少10句,而且,排律诗,除去第一、第二句,及最后两句外,其它的句式,每句要求上下句对仗。
如果不符合“诗韵、平仄、对仗”三大要素,就不是排律,而要纳入古风诗论。
根据每句中字的多少,排律诗亦分为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下面列举一首月沐的排律诗近作,直观地品读以加深理解:田野晚春(排律?新韵)平川望断秀云天,万里春光渭水边。
雨后初晴斜影外,东风转向乱红前。
花摇瑞气牵诗意,叶荡轻风网趣闲。
油菜金枝嵌细露,麦田绿浪泛青烟。
禽鸣犬吠惊丝柳,蝶舞蜂飞恋澈泉。
莺语穿杨鸣绿树,笛声透栅醒桃园。
风吹碧树开云路,日照浮桥渡木船。
一抹朝霞勾粉黛,稀疏飞絮憩茅檐。
新泥有意劳春燕,老马用心犁沃田。
本是花间陶醉客,食香饮露不思还。
--月沐作于二0一0年四月二十三日这首诗,是一首比较成功的排律诗,符合律诗的三个基本要素,一、诗韵:首句及每双数句最后一字押韵平声且韵脚在同一个韵部;二、平仄:符合平起式首句押韵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律;三、对仗:除去第一、第二句“平川望断秀云天,万里春光渭水边。
绝句律诗古诗的概念与区别

绝句律诗古诗的概念与区别
绝句、律诗和古诗是三种不同的诗歌体裁,它们的概念和区别如下:
1. 绝句: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形式,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律绝要求押韵,并遵守平仄规律,古绝则不要求平仄格律。
绝句一般有四句,超过四句的则称为排律或长律。
2. 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形式,分为律诗和排律两种。
律诗共八句,分为三韵、四韵、五韵、六韵和八韵,其中五韵和六韵的律诗被称为“长律”。
律诗要求押韵,且每句都有固定的平仄格律规定。
律诗共包含八句,每句共有五个字的律诗称作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共有七个字的律诗称作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共四联,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第四句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为排律或长律。
3. 古诗:古诗是指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创作时期主要在唐朝之前。
古诗一般有四句或八句,每句字数不固定,且不要求押韵和遵守平仄规律。
古诗是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等。
古诗的体裁有五言、七言、杂言等,一般不讲对仗。
古诗的句式一般以五字句和七字句为主。
综上,绝句和律诗都是近体诗的一种,且都属于古诗的范畴。
在写作技巧上,绝句和律诗要求严格,注重声韵和谐,而古诗则更加注重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绝句、律诗和古诗都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表现力。
古诗、古体诗、古风,近体诗、格律诗,律诗、绝句的概念

古诗、古体诗、古风,近体诗、格律诗,律诗、绝句的概念
古诗:广义是指古代的诗歌.狭义的古诗就是古体诗.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古风:唐代以后诗人们作古体诗,与格律诗相对,往往称之为“古风”或在题目上标明“古风”.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格律诗:即近体诗.
“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各自有什么特点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各自有什么特点绝句和律诗的区别有:1.句子数不同。
绝句的句子数是四句,而律诗的句子数则是八句。
2.押韵、平仄与对仗不同。
古绝讲究押韵,平仄与对仗则较为自由。
而律诗不仅讲究押韵,而且平仄、对仗有严格规定。
绝句和律诗的区别一是起源不同,“绝句”起源于汉魏时期,多见于汉乐府。
而“律诗”萌芽于南朝时代,在初唐时期定型,直到中晚唐才逐渐成熟,它的发展可谓是长久艰难,可见古人想诗歌发展得靠多年慢慢摸索。
二是字数不同。
“绝句”每首只有四句,但是每句中的字数又不相同,可以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绝句也可分为律绝和古绝。
例如七绝,高适的《别董大》,五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等。
“律诗”每首一般有八句,大于八句的为排律或长律。
每首律诗有每句字数的区分,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等。
比如誉有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作者杜甫,五律我们所熟知的王维的《山居秋暝》等等。
绝句的特点绝句的语言要特别精练,它的每一句都有字数的限制,且要符合声韵的要求,因而凡是能够精简的字词,要尽量精简省略。
比如:五绝每行为五字,一共四行。
七绝每行七字,也是四行。
绝句的篇幅短小,用最少的字表现或者展现你所要表达的主题。
或者干脆就说:截取一段最突出的画面来表现作者的意图。
律诗的特点律诗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字字。
还有每句六字,全首四十八字的,称六言律诗,传世作品极少。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
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
古诗、绝句、乐府、律诗有何区别联系?

古诗、绝句、乐府、律诗有何区别联系?《唐诗三百首》的目录排序是: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乐府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句(孙洙所著,清·同治辛未年春刊,书名《唐诗注疏三百首》)。
总的来说就是古体诗、乐府诗、格律诗。
近体诗是有固定的格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格律,在字句平仄要求上都有严谨的规则限制(即相对、相粘、相替、相错),在韵上要求一韵到底的平韵;古体诗的格式较为宽松,对于格律的要求近乎无(有人说有拈二之类的,但是其实并不绝对符合),用韵的话可以换韵;乐府诗的话本身是指乐府所收集的歌辞(例如,杂歌谣辞)以及乐府所使用的歌辞(例如,郊庙歌辞),乐府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入乐。
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先从时间看:古体诗是何时存在的,按照后人的定义,差不多就是第一首诗就是古体诗了。
然后秦设乐府,汉兴乐府,制定乐谱,收集歌谣,这样才出现了最初的乐府诗。
最后就是乐府诗的逐渐发展,乐府古题新作,拟古题,乐府新题等等不断出现,不入乐的乐府诗也越来越多。
在没有了音乐的辅助之时,很多人对于诗的吟哦开始产生了注意,所以就出现了今体诗,又过了一段时间,今体诗才演变成了近体诗。
当然了,近体诗能不能入乐呢?也是可以的。
哪怕唐代,有不少近体诗依然还是入乐的。
我就不举例了。
人懒。
所以他们的联系就是,古体诗最先出现;乐府诗在古体诗的基础上整理了乐谱,制订了章程用处,因为是乐府所产,所以叫乐府诗;近体诗是在乐府诗的发现基础上演化而出。
具体怎么演变的我也懒得讲,大致就是清乐的产生,以及五言诗代替四言诗成为主流为开始,然后就是对于声律的探索了。
乐府诗可以是古体诗,古体诗也不一定是乐府诗(最出名的可以说是《诗经》了吧,《诗经》是古体诗,也可以用来吟唱,但不是乐府,因为它不是乐府整理的)。
近体诗不是古体诗,但可以是乐府诗(随便举个例子吧,乐府诗里有一个曲种叫相和曲,里面有一个曲目叫《江南曲》,里面就有近体诗,比如说宋之问的作品――妾住越城南,离居不自堪。
如何区分律诗和绝句 二者有什么区别

如何区分律诗和绝句二者有什么区别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是:律诗是每首有八句的格律诗,绝句是每首有四句的格律诗。
如何区分律诗和绝句
1律诗和绝句的概念
1、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例: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
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例: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2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1、起源不同。
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型于唐朝初年,因其格律严密而得名;绝句起源于汉朝及魏晋南北朝歌谣。
2、句数字数不同。
绝句一般四句,五言绝句是二十个字,七言绝句是二十八个字;而律诗一般为八句,五言律诗一共四十个字,七言律诗一共是五十六个字。
如果仅六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八句,则称排律或长律。
3、押韵不同。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
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只需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这几个概念不是独立的,他们有时是相互交叉的。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绝句
中国诗体。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
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
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
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
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
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后面还有详细说明)。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总而言之,区别在于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
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
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
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
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
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颔联、颈
联一般要对仗。
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
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
|||||||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
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
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
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
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
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汉乐府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
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他的思想性主要有:1、反映的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2、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痛苦;3、批判了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
他的艺术性主要有;1、叙事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并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从乐府开始,中国叙事诗开始了新纪元;2、比兴的大量运用,是以前诗歌所没有的;3、形式多样,有四言句,有五言句,有杂言句,语言活泼生动。
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传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它与近体诗的区别是:句式比较灵活自由,比兴的大量运用,形式多样,语言活泼生动。
而绝句,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平仄、押韵,讲究语言的凝练,意境的营造等。
竹枝词
唐代乐府曲名。
也称竹枝、竹枝子。
本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间歌曲。
崔令钦《教坊记〃曲名》中已载有“竹枝子”,则在唐玄宗朝已采入教坊。
中唐前期诗人顾况已有《竹枝词》之作。
唐穆宗朝,刘禹锡为夔州刺史时,根据民歌改作新词11首,歌咏巴山蜀水自然风光、人民习俗、男女恋情,也曲折透露了自己被压抑的心情,语言通俗优美。
每首七言四句,形同七绝,其《竹枝词九首》
前有《引》说:“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
岁正月,余来建平(今四川巫山县),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
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
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迂如吴声。
虽伧□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
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
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之,附于末,后之聆巴□、知变风之自焉。
”当时白居易也有《竹枝》。
其后作者颇多,大都用来写人情风土,有民歌色彩。
唐代《竹枝词》歌词不甚拘平仄,可歌唱。
后来用为词牌。
《词谱》载皇甫松二体,一为两句两平韵,一为两句两仄韵,均单调14字;孙光宪一体,单调28字,四句三平韵,注云:“刘、白《竹枝词》俱拗体七言绝句,此独婉谐。
”三体每句于第四字、第七字后分别用“竹枝”、“女儿”为和声,也和刘、白之作不同,故《词谱》录以为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