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型)研究生课程设置

合集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新工科”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019年第3期总第192期1教育教学改革中国冶金教育CHINA METALLURGICAL EDUCATION“新工科”专业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专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

2018年3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热点与前沿,很多国内院校机械、交通运输相关专业已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启动实施,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1-4]。

重庆大学汽车学院以“新工科”理念为导向,针对重庆大学汽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建设了车辆工程领域教学案例库。

提出了车辆工程领域案例库建设值得注意的问题,对案例库建设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5]。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提出了从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充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教学重点和改进实践教学,巩固并加深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汽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学效果,实现了“宽”与“专”并重的教学目标[6]。

燕山大学面向国家“新工科”战略,确定培养创新型工科毕业生的基本目标,探索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并以物联网教学为例,实施了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项目启发式教学策略[7]。

东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首批入选“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在课程设置上,与汽车、物流、土木、信息、机电和管理等学科相融合,顺应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形势,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要“新工科”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李昕光1,2 裴玉龙1 张文会1 阎春利1(1.东北林业大学 交通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00)摘 要: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进行“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文件精神,“新工科”背景下的交通运输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在课程设置上与汽车、物流、土木、信息、机电和管理等学科融合。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计划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计划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计划(含茅以升班培养计划、高速特专班培养计划)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后劲足的交通系统高级管理人员、高级规划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工作人员。

一部分毕业生将能成为交通运输系统各业务部门的领导,一部分毕业生将能成为知名的交通运输专家。

二、基本要求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基本原理;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和法制观念。

2、掌握交通运输规划理论与设计方法、运输组织与优化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工程基础知识、经济、法规等宽厚的基本知识。

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规划设计能力、优化控制能力的高级运输工程师、交通工程师、系统工程师。

3、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管理能力。

4、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四、专业特色1、综合性: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2、“软”、“硬”结合。

既要学习土木、电子、计算机、机车车辆、汽车等工程技术知识,又要学习组织、优化、经济、管理、市场等知识。

3、大交通。

以铁路、公路及城市交通为主要对象。

五、主干学科与主干课程主干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主干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外语、运筹学、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交通运输信号、运输市场营销、运载工具及其原理、交通运输经济、线路基础、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专业课程组行车组织、货物运输组织、旅客运输组织、铁路车站及枢纽(或道路工程、交通工程学基础、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专业课程组)六、主要实践教学及基本要求七、毕业学分基本要求八、课程设置细化表注:1、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课学期为1-7学期,每学期16学时;2、课程设置细化表中未包含学生可任选的12学分课程。

085222 交通运输工程

085222 交通运输工程

全日制交通运输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领域代码: 085222一专业领域简介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涵盖道路与铁路工程、交通规划与理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四个二级学科。

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主要在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两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

载运工具(汽车)运用工程学科于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截止2010年,已招生24届,授予21届研究生硕士学位,是湖南省乃至中南地区最早以汽车使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并在汽车安全与车路协同技术、汽车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技术、汽车智能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车辆零部件创新设计和制造技术等方向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科研与实验条件。

该学科有交通部第一批重点投资建设的“汽车运用工程实验中心”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大型结构碰撞实验室”。

2002年被列为湖南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2006、2011年分别被列为湖南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

二培养目标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汽车运行品质、安全可靠性和监测维修等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研究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科研作风。

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可在某一研究方向得到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成果。

毕业后可从事汽车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汽车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技术、汽车安全与车路协同技术、汽车交通设施安全技术、汽车安全结构CAD/CAE/CAM 一体化研究、汽车碰撞试验技术、汽车电子控制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程设计与开发的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四培养方式1、采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实行集中在校学习方式。

2、实行双导师负责制。

双导师制是指1个校内学术导师,1个校外社会实践部门的导师,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应参与指导工作。

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实践部门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08522 交通运输工程

08522 交通运输工程

全日制交通运输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领域代码: 085222一专业领域简介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涵盖道路与铁路工程、交通规划与理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四个二级学科。

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主要在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两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

载运工具(汽车)运用工程学科于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截止2010年,已招生24届,授予21届研究生硕士学位,是湖南省乃至中南地区最早以汽车使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并在汽车安全与车路协同技术、汽车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技术、汽车智能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车辆零部件创新设计和制造技术等方向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科研与实验条件。

该学科有交通部第一批重点投资建设的“汽车运用工程实验中心”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大型结构碰撞实验室”。

2002年被列为湖南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2006、2011年分别被列为湖南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

二培养目标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汽车运行品质、安全可靠性和监测维修等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研究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科研作风。

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可在某一研究方向得到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成果。

毕业后可从事汽车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汽车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技术、汽车安全与车路协同技术、汽车交通设施安全技术、汽车安全结构CAD/CAE/CAM 一体化研究、汽车碰撞试验技术、汽车电子控制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程设计与开发的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四培养方式1、采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实行集中在校学习方式。

2、实行双导师负责制。

双导师制是指1个校内学术导师,1个校外社会实践部门的导师,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应参与指导工作。

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实践部门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

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代码:(0823)英文名称:(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一、学科简介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面向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区域或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开展研究,研究对象是交通运输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创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学科特色鲜明,1979年、1990年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6月入选985学科优势平台,2017年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在国内公路交通领域配套最齐全、体系最完整,包含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四个国家级二级学科和交通工程、物流工程与管理、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四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

本学科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攻克了特殊地区及环境公路修筑、客车运行安全、汽车新能源、车辆智能检测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学科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及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瞄准未来交通发展,重点开展多年冻土等复杂条件以及跨江入海、翻山越岭等高难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智能、新能源及无人驾驶汽车,综合、智慧、绿色、平安交通运输体系等领域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二、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品德高尚、学风正派,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远大理想、高尚品质;身心健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掌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和独立解决本学科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等方面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动向和学术前沿。

能够承担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能主持和组织科研与开发,并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

085222 交通运输工程

085222 交通运输工程

三 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1 2
四 培养方式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研究方向名称
1、采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实行集中在校学习方式。 2、实行双导师负责制。双导师制是指 1 个校内学术导师,1 个校外社会实践部门的导 师,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应参与指导工作。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I
I
II
I 必修 10 学分
I
I
II
I
I
II
IIபைடு நூலகம்
限选 6 学分
I 必修 2 学分
II
I
I
I
I
课程列入培 II 养计划,不
I
计学分,由
导师和学院
II 负责检查和
II


审核
必修环 开题报告

0312047 0312048
发动机燃烧及排放 现代无损检测技术
0312049 汽车事故工程
0312056 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
专业实践
注: 1、同等学力或跨专业入学的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补修本学科相应 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 2 门,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计划,不计学分,由导师和学院负责检查 和审核。 2、硕士生基础英语实行免修制度,凡入学以前通过英语六级,且英语六级 520 分以上 者可申请免修学位英语。免修基础英语,记 3 个学分。 3、研究生导师根据研究方向需要,可开设院级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列入培养计划, 由学院负责检查与审核。

交通运输工程-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交通运输工程-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2.论文开题 学位论文开题时需要同时递交文献综述报告或调研报告。应 包含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学科知识、与论文工作研究内容相关的 中文文献阅读数量不少于 30 篇,英文文献阅读数量不少于 10 篇。 以工程实际背景为选题时,可以包括专利文献和现场调查等内容。 写出综述报告,由导师评阅。 论文开题报告内容包括课题来源、选题背景、研究方案(目 标、内容、方法、创新点及关键问题、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等)、 研究工作基础(工作条件、困难问题、解决办法)、研究工作计划、 时间安排。入学后第三学期提交开题报告,一般应为 0.5~1.0 万字,并由包括导师在内的专家组进行评议,写出评议意见。开 题报告一次未通过者,可在半年内补做一次,补做仍未通过者可 劝其退学。
北方工业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
2.综合交通信息感知与车联网技术 主要研究面向动态复杂场景的综合交通感知与车联网技术, 实现大范围空间人/车交通行为识别、实时高精度交通流数据获 取、交通状态预测预报、海量交通数据挖掘、多源异构数据融合 与转化等。 3、综合交通规划与管理 主要研究现代交通需求管理及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 城市与区域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城 市智能交通系统管理规划、设计与运营,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理论 与方法,数字城市交通技术等。 4、交通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 主要研究城市交通大数据的准确获取、综合分析、计算智能 与呈现,交通控制系统运营状态采集与分析,复杂交通网络信息 分类集成,动态交通仿真与决策支持,全景式道路交通网络状态 的时空分析,挖掘城市交通系统演化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5、交通安全理论与工程技术 主要研究城市交通安全理论与技术,驾驶行为建模与分析, 各种运输方式的安全系统分析、设计、评价,交通安全检测与事 故诊断技术、交通事故模拟分析,行人交通安全监测与预防,安 全技术在交通系统的应用与推广等。

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方面简介

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方面简介

一、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代码(430114)(一)领域简介建筑与土木工程是我国基础建设重要的工程领域,也是国家最早批准开展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领域之一,涵盖我校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所有专业,具有宽口径、大系统、覆盖面广的特点,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主要培养从事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研究方向包括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等,涉及水利水电、交通、地质、材料等相关学科范畴的设计、规划、勘测、施工、维护与管理等工程应用及技术问题。

(二)培养目标本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较为扎实和系统的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及其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应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运用先进技术方法解决在相应工程领域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和维护方面的问题;具有独立担负相应工程领域的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至少要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具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三)领域范围1.软土特性及地基基础工程 8.边坡抗滑稳定性力学分析2.堤坝及道路工程 9.钢筋混凝土结构3.岩体高边坡及地下工程 10.钢结构与钢-混组合结构4.土工抗震与防灾减灾 11.桥梁结构设计5.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12.桥梁安全监测6.病险结构物检测、监控与加固 13.市政、道路工程及交通工程7.桩基础的加固机理及力学性能分析 14.工程管理与项目管理(四)培养年限与学分工程硕士培养为3-5年。

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个学分。

(五)论文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可以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工程设计与实施方案、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应用基础性研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日制工程硕士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专业型)
研究方向
1、铁路运输
2、交通工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理论
学分
实践
学分
学期
考核方式




公共课
(必修)
第一外国语(通过六级,免修)
3

9143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基础课
(要求学分》4)
0711001205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
9999730701
专业实践
5
0
5

考查
9999730702
实验课程
2
0
2

考查
9999730703
前沿技术专题
1
0
1

考查
选修课
(要求学分》1)
910601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91430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注: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



I
0852223261
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原理与方法
2
1
1

考试
0852223262
铁路货物
考试
0852223263
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方法与实践
2
1.5
0.5

考试
0823031204
智能铁路运输系统
2
1
1

考试
0852223264
大型铁路枢纽综合设计理论与方法
2
1
1

考试




II
0823211204
交通系统及交通需求管理
2
1
1

考试
0852223265
综合交通规划与实践
2
1
1

考试
0852223266
交通设计原理与综合运用
2
1
1

考试
0823211203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
2
1
1

考试
0852223267
智能交通技术及应用
2
1
1

考查
实践教学
(要求学分8)
2
2
0

考试
0823031202
技术经济学理论
2
2
0

考试
0852223161
决策支持系统
2
2
0

考试
专业基础课
(要求学分》4)
0837001102
交通运输工程学
2
2
0

考试
0823031101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
2
2
0

考试
0823231203
综合运输布局与网络优化
2
2
0

考试
专业课
(要求学分》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