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范曾先生书画的鉴定

合集下载

范曾字画基本鉴定知识

范曾字画基本鉴定知识

范曾字画基本鉴定知识范曾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随沈从文编绘中国历代服饰资料。

利用工作的便利,他查阅大量的艺术史料,甚至有些资料是世面上难得一见的精品,进一步丰富了他的绘画知识。

作为中国画坛的话题人物,一直以来,范曾先生作品价格不断上涨,同时饱受非议。

有人曾说范曾的绘画,有线条无笔墨,有媚气无骨气,是放大了的连环画。

但是很多迹象表明范曾字画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是极高的,其作品受到了国内众多藏友的追捧收藏。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思想家、自由主义大师李敖评价:范曾人品有问题,当属可信。

他的画,乍看不错,但看多了,千篇一律。

他的字,做作讨厌,帐房的毛笔字而已。

范曾先生家学渊源,自幼浸于国学的氛围。

他的成长,乃至他大木葱茏,更多地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

换言之,范曾先生的出现,清楚地表明,中国传统文化虽在近代历经劫难,但仍顽强地葆有其生命力。

在此,我们愿以《范曾艺文集》的编纂出版,来呼唤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伟大复兴。

人如果出名了,书法与字画就会不断的攀高,这种关于收藏的话题近年来也是见怪不怪了。

而当今在绘画字画艺术圈之中,真正被称为当代集大成的艺术大师,被人称为500难得一遇的真大师范曾就是这一号人物。

范曾师出名门,是李苦禅、文怀沙等老一辈书画大家的徒弟。

而李苦禅又是齐白石老先生的弟子。

范曾曾在中国书画家中排名第三,在“中国百位最杰出的艺术家”中排名第十三。

当代且活着的著名国画、书法家——范曾。

他在多个领域颇有建树。

(点击右上角蓝色“关注”,书法也需正能量)出生国学世家的他,从小受到长辈们的熏陶,对传统文化有较好的先天基础。

其人对自己评价:爱画如着魔,画痴也!就是说他对国画情有独钟。

然儿,书画同源,不得不让范曾在书法方面做出努力。

范曾自曝:市场上99.9%的“范曾”的画都是假的

范曾自曝:市场上99.9%的“范曾”的画都是假的

范曾自曝:市场上99.9%的“范曾”的画都是假的有人说,中国是个造假的国度,这话很难听也很难同意,但造假是有的。

比如假烟假酒假名牌甚至假爸爸等等,凡事有真的,就必有假的,否则也就无所谓真假。

最近范曾又爆出一个说法:“市场上99.9%的‘范曾’的画都是假的。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不是假烟假酒那么简单,赶紧回家去对着灯光看看你的范曾是真的还是假的。

“范曾”的画有500万张近日,中国当代艺术大家范曾,接过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递上的聘书,成为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当天下午,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报告厅,为2000余名师生作了题为《泼墨的世界》的学术报告。

他在报告中说,“很多人认为我是个画家,但我画画的时间大概是我读书时间的1/10。

”范曾在下午两个半小时的演讲里,和师生们进行了愉快的交流。

范曾说,他每天早晨5点钟就起来读书。

吃完早饭最多画一个小时的画,然后要么是论道,要么是写作,晚上还常常作诗,到11点多。

范曾说,“现在市面上‘范曾’的画有500万张,其实我每年也就画250张左右的画,照此计算,500万张我要画两万年,所以市场上99.9%的‘范曾’的画都是假的。

”范曾的话令人想起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的话:“‘大拉斐’红酒的年产量也就24万瓶,到中国市场充其量也就5万瓶,但市场销售是多少?200万瓶!”有意思。

范曾就像个印钞机范曾(1938~),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

但是让范曾最出名的是绘画,而且他的画特别值钱,有人称他为“印钞机”。

这话一定也不假,搜索到他最近的部分拍品,成交价加起来十分吓人,2亿多元,抵得上一家中型的上市公司年利润。

因为如此,人人都愿意造假,而且造假拉斐比起造假范曾,只能算是小菜一碟,一幅范曾的画够一家几代撑死。

以这两年的部分拍品为例,2011年6月9日,范曾1997年作《八仙图》镜心拍出了6900万元,位列“榜单”第一;位于“榜单”第十的是1994年作《老子出关》,拍卖价也高达1104万元。

范曾字画的鉴赏与收藏

范曾字画的鉴赏与收藏

范曾字画的鉴赏与收藏1995年春拍到2003年春拍,各大拍卖行共上拍范曾的作品235件,成交195件,成交率高达90%。

还有1件作品《丽人行》在香港拍出1200多万元。

总之,近几年范曾的绘画市场人气指数骤涨,价格不断攀升,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

真迹是有“气场”的,无论是笔墨力度、线条质量、细节变化、设色高雅、人物神采,都非同凡响。

有人以为,范曾先生画画只使用自己的专用纸,比如带有水印“范曾艺苑”或者“荣宝斋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等字样的特制纸,事实上,范曾先生使用过很多种类的纸张。

这些所谓的专用纸,也有纯是伪造的,所以认为使用专用纸的画就是真的,必然会犯错误。

可见,纸张不是判断范曾书画真伪的依据。

近年来,收藏界有一个习惯,就是收藏字画的人特别要求作品与作者本人的合影照片,以证真身。

有牛人的背书,有自己独特的产品,有了品牌影响力,当然就会形成畅销,但是,搞企业的都知道,产品畅销有时候也头疼,因为会造成供不应求的现象,生产效率、产能必须提高。

所以,范曾先生也有办法解决,在他宽敞的画室当中,可以一墙排开很多张宣纸,进行集中创作,这样生产效率自然就大幅度提升了。

不过,这事虽然被藏家质疑是搞流水线,但没有关系,因为范曾先生毕竟不是开工厂,大家对簿公堂自然是范曾先生笑到最后,这事反而又成了范曾品牌的曝光率的推手,一度上了热点新闻榜。

品牌、产品、生产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生意能不好么?范曾认为,古典精神是一种内在的智慧,它不着一笔,尽得风流。

所以,中国绘画崇尚“内美”。

深沉、静谧、简洁、清雅、纯粹、含蓄,这是中国的高贵古典文化精神,正因为如此,它才有了无限丰富的内涵,令人们在百转千回,回味无穷,从遥远的古代直至现今。

这也正是范曾最为佩服的八大山人的绘画精神:绚烂源于平淡,丰富来自简约。

“以诗为魂,以书为骨”是范曾为中国画所提出之八字箴言。

“中国画状物言情,必依托于笔墨。

笔墨之优劣则视画家书法功力之深浅耳。

古往今来,有笔虽遒健而未成大气象者,此失魂落魄者也;苟笔疲腕弱而企成大气象者,则未之见,此魂无以附者也。

范曾字画的审美与鉴赏

范曾字画的审美与鉴赏

范曾字画的审美与鉴赏“中国画家里我是第一,这个我很自信!”范曾对社会评价和市场排行嗤之以鼻。

他认为当今社会艺术评论家并没有领悟其画作的精髓,并建议评论家如要对他的画作进行评论,必须去听他的课,认真读他写的书。

范曾对自己书法的评价。

范曾说,用杜甫形容李白的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来形容自己的书法比较妥帖。

自己的书法受文化影响较多,喜欢追求书法的清新俊逸。

他对自己的书法境界颇为得意。

范曾先生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人物画,兼长诗文、书法。

其作品《灵道歌啸图》等藏于日本冈山范曾美术馆,《八仙图》等藏于中国美术馆,《秋声赋》等藏于美国伯明翰博物馆。

尽管有书坛中人批评范曾书法是典型的“蜂腰鹤膝、春蚓秋蛇”,但也有不少人称赞这些并非缺点,而是“曲张有度自成一派”。

对范曾书法的这两种评价是最常见的争议,在批评者看来他写的字是典型的“坏毛病”,每一笔都刻意积墨拖尾弄成了节肢动物的体形,虽然这种字看着挺个性很有标志性,但“春蚓秋蛇”已是书法大忌,说范曾写字有“坏毛病”都算是客气的评价了。

范曾的作品融合山、水、花、鸟、人物于一炉,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

同时范曾在绘画语言上有创新,功力不凡。

他的古代人物画如:钟馗画,懂得范曾画作的大家谓其画作线条简括,形象生动,气韵生动,神采飞扬,精湛娴熟,笔力遒劲、鬼斧神工。

故范曾作品价格一直很高,甚至一直在增长。

有大名者,自有他过人之处,范曾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不宣扬情怀和匠心,而是在技能的基础上追求没有废笔的偶得之乐,而这些都是靠他多年积累的文化底蕴和绘画功力支撑的。

在这方面,市场不会撒谎,他的作品能够拍到百万,在当代中屈指可数,只有作品真正有价值,才能在市场站住脚跟。

范曾谈艺,“论如析薪,贵在破理”。

即使千字短文,也是历史掌故,信手拈来,妙语隽思,触目可见。

钱锺书有言:“名家名篇,往往破体。

”近几年,范曾有多篇学术论文,被《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隆重推出。

其论二十世纪美的误区和古典主义之复归的《毋忘衆芳之所在》,谈战争与《诗经》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均长达二三万言。

范曾论书法的六种境界

范曾论书法的六种境界

范曾论书法的六种境界
范曾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大师,他提出了书法的六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殊胜,这种境界指作品的内容、形式、技法都达到
了极高的水平,具备了高超的艺术价值。

第二种境界是入妙,即作品具有独特的韵味,能够深深地吸引人,令人陶醉。

第三种境界是神妙,这种境界指作品达到了神韵和灵性的层次,
超越了质感和技巧本身的范畴。

第四种境界是奇绝,这种境界指作品在技巧、构图、笔墨运用等
方面达到了出众的水平,使人不得不叹服。

第五种境界是幽深,这种境界指作品的内涵深邃,能够引发人的
思考和感悟。

第六种境界是飘逸,这种境界指作品的风格轻盈、流畅、柔美,
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律。

总之,范曾论书法的六种境界不仅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高度概括,同时也是范曾自身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深厚的艺术修养的体现。

范曾的画到底好不好

范曾的画到底好不好

范曾的画到底好不好
就画论画,范曾的画好吗?当然好!而且是非常好!
范曾的画有缺点吗?当然有!而且非常多!
范曾
他的人物画属于传统写意水墨,注重笔韵,线条流畅,从技法上看,已无可挑剔,笔法生猛老辣,着色不多,却显淡雅高远,人物的塑造生动,有独特的风格,造诣非常高。

范曾曾经提出绘画“九品”论:一品,谓之画家,作品赏心悦目 ;二品,谓之名家,作品蔚然成风 ;三品,谓之大家,作品继往开来;四品,已成大师,凤毛麟角;五品,谓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 ;六品,可称魔鬼,从未看到……当赵忠祥问其画作属几品时,范曾说:坐四望五,以待来日。

当下大师称谓比比皆是,敢说自己是大师的,范曾为第一人。

灵月
那么,范曾的画缺点在哪呢?
1.太多
范曾的真画很多,假画更多,数量巨大,优秀的艺术品,绝不能烂大街,否则艺术价值会大打折扣。

钟馗
2.重复
题材重复,构图重复,甚至被网友称为流水线画法。

老子出关
3.雷同
范曾画的人物形象雷同,符号化严重。

花鸟动物可以符号化,分出品种即可,但人不一样,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达摩
4.缺乏情感
人物画最高追求是刻画内心,画出人物情感,范曾的写意人物造型生动且准确,但细看缺乏情感,表达手法都流于表象,没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停滞不前。

他自己说的坐四望五,还真的有待来日~
善无畏。

近年范曾书画赏析(二)

近年范曾书画赏析(二)

近年范曾书画赏析(二)近年范曾书画赏析(二)范曾先生亦常作达摩面壁图,一般为坐姿岩下。

是幅作于2001年(辛巳)的达摩,为站立侧身像,眼眸荧然有光,衣纹洒脱,有出水当风之概,虽无多背景之衬托,但把渡江达摩的气象活现于纸端,堪称雄浑。

“面壁九年成正果,风风雨雨挟江东”,范先生题此,联想其乃“江东”之人,知有感触存焉。

《灵运临池图》是幅作于1979年(己未),是范曾先生的得意之作。

笔墨精良,收放有秩,把“谢客风容快古今”的灵运风采表现了出来。

居栖于画面左侧石上的一只青蛙,在不经意中增添出一股别趣,引发读者池塘春草之思,与画中人一同游戏于自然田园之间了。

范先生在引元遗山诗后,颇有感慨,谢氏之卓荦文字,乃世事崎岖使然,倘“生盛世,得宠誉,其诗文或不传矣”。

非惟一人一世,此一大文学史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中国画家不以变体为无能,一画既出,或十之百之,非简单之重复也。

画之既久,忽焉有所妙悟,新境或随之而出。

今写此图,是其证也。

”——范曾先生作于1987年(丁卯)的这张老子出关,为彼时杰作,景象高阔。

先生作此画时,甚有体会,故题有上面一段画论。

内中道出一个妙诀,就是题材的重复对于创作的重要,在不断重复中熟练、升华、进境。

技进乎道,庄子所举庖丁解牛之例,就是此理,不知乎此而朝三暮四,还大言创新云云,自欺而已,终无所得。

《佳客相过》范曾先生书法,四字横幅之作颇多见,此《佳客相过》作于 2003年(癸未)。

范先生书法,于1998年(戊寅)发生一大变体,脱略了此前的一些波折婉转,用笔直取,爽快利落。

先生书法碑帖赅备,方圆既济,而自成体貌。

赏先生书法,往往叹其风清骨峻,感其使笔落墨之间,能擒纵自如,或重如崩云,或轻似蝉翼,真得沉着痛快之书法妙旨。

《庄周梦蝶》庄周梦蝶,为范曾先生得意之题材之一,典出《庄子·内篇·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教你如何辨别真假范曾字画,好的范曾字画别错过

教你如何辨别真假范曾字画,好的范曾字画别错过

教你如何辨别真假范曾字画,好的范曾字画别错过在进入榜单的3位当代书画家范曾、吴冠中和何家英中,仅有范曾的成交总额为上升状态,成交总额为2.26亿元,同比2012年春增加8.13%,榜单排名仍为第11名。

在范曾的国画代表作中,《老子出关图》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上面的三幅《老子出关图》请大家仔细欣赏一下,能够发现其中的区别?亦或是艺术造诣上的突破?不管是技巧上,还是构图上都是同出一辙,虽然多少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可忽略不计,整体来看,并无区别。

既然是这样的“同质性”作品,为什么能够从414万,一路飞涨到1650万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范曾的社会地位在提高,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那么作品应该市价上的飞涨也是情有可原,和艺术本身无关。

范曾的性格决定了他是一个老师严肃创作的画家,而对传统,他选择了最艰难的道路:潜心进去,冲决出来。

他对于传统的吸收,确实已达到徐悲鸿所说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断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地步,且不说他朝斯夕斯,已经出神入化的人物,仅仅摭取他画面上一石一树、一事一物,无不妙造毫端,每每使专攻此道者敛衽束手。

这样的境地,绝非仗恃一端之学、半日之功便挟技自鸣者所能梦见。

近年《范曾序跋集》(海南出版社)、《画外话·范曾卷》(人民文学出版社)、《范曾散文三十三篇》(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范曾卷》(人民美术出版社)、《范曾临八大山人》(人民美术出版社)、《范曾谈艺录》(中国青年出版社)、《范曾诗稿》(华宝斋出版)、《鲁迅小说插图集》(线装书局·广陵书社)、《插图本鲁迅小说经典集》(海南出版社)等影响甚大。

看范曾先生字的整体特点,就是锋芒毕露,想要提按笔画粗细造势。

画人物画,短线条,快速线条太多了。

影响到写字,影响到对字的审美。

范曾先生的字,看时间长一点,会累的。

以范曾先生,画白描人物水平那么高,对毛笔的控制非常厉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的鉴定
崔自默
因为我是范曾教授的第一个博士生,对范先生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有所研究,对相关资料也很熟悉,又不是惟利是图的商人,所以,经常有人拿着所谓范曾书画来请我鉴定。

之所以说“所谓范曾书画”,就是说有的是真品,有的则是借用“范曾”署名的赝品。

一般而言,只要字画还没有装裱,不用打开,我从折叠着的纸张的背面,就可以断定出字画的真伪。

“不用打开”,之所以敢如此断言,是因为中国书画有“力透纸背”之说。

范曾先生主张“诗魂书骨”,其绘画线条有书法用笔的力度与节奏感。

其次,范曾先生的用纸和用墨、用色都很讲究,所以在很熟悉之后,从背面来判断不是太难的事情。

在画面打开之后,我一般判断起来不会超过五秒钟。

“崔五秒”,是我鉴定范曾先生字画得到的绰号。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我这“崔五秒”,不是简单的凭感觉的枉然判断,那需要相关知识和资料的全面熟悉。

范曾书画的风格,在三四十年之内,有所变化,更有所统一。

很多人说范曾绘画缺少变化,这么说只是表象,其实,范曾先生的书画风格一直在变化,或者说在一直完善。

孔夫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正因为
在变化中求统一,在风格稳定中求完善,才有了范曾先生书画的雅俗共赏,得到市场的长久认可。

也正因为有好的市场,所以有很多“所谓范曾书画”流通于市场。

范曾先生自己说过,“求真迹,万之一”,意思是说他的真画只占市场流通量的万分之——他这么说,既是自豪,也是无奈。

因为很少能见到真迹,没有相互比较,所以很多人难以判断一张作品的真伪,以至于把赝品当真品,或者偶人径直认为范曾先生书画水平不过如此、很一般。

假如把一张真迹与一张赝品放在一起,即便是外行,也比较容易凭直觉来做出正确的选择。

真迹是有“气场”的,无论是笔墨力度、线条质量、细节变化、设色高雅、人物神采,都非同凡响。

有人以为,范曾先生画画只使用自己的专用纸,比如带有水印“范曾艺苑”或者“荣宝斋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等字样的特制纸,事实上,范曾先生使用过很多种类的纸张。

这些所谓的专用纸,也有纯是伪造的,所以认为使用专用纸的画就是真的,必然会犯错误。

可见,纸张不是判断范曾书画真伪的依据。

近年来,收藏界有一个习惯,就是收藏字画的人特别要求作品与作者本人的合影照片,以证真身。

事实上,照片可能是伪造的,是在电脑上经过移花接木而合成的;也有的是照片为真,但照片上的画与眼前的画未必是同一张。

有一次,我见到一张“所谓范曾先生”与一张作品的合影照片,因为太熟悉先生的面貌,所以我一眼就看出照片上的人不是范曾先生本人。

就我所知,由于特定的原因,范曾先生基本拒绝与作品合影,所以,只要卖主特别强调作品带有合影,基本就值得怀疑了。

根据我的经验,带照片的范曾书画,基本为赝品。

关于鉴定证书,不管是出于权威机构或者署名权威人士,我的意见是它不足为据。

只要花钱,鉴定证书可以买来,或者有人自己直接伪造证书。

不管什么“专家”,都只能针对特定领域的某一路作品有所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

近现代书画大家很多,哪一个专家都不敢说一览无余、全面鉴定。

至于研究范曾书画的专家,寥寥无几,即便有人专门研究,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化价值与艺术风格的阐述上,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与市场流通的相关经验,其意见也是不可靠的。

总之,带鉴定证书的范曾书画,也未必可靠。

有人以为,“来路可靠”的字画应该就是真的。

所谓“来路可靠”,无外乎指作品出于官家、富户、名流,其实,有时也只是一说而已,不可轻信。

给收藏品编故事,是古董这一行当的基本常识,所以谨访一时感情冲动,认假当真。

我鉴定范曾书画,一般不会打听作品的来路,我只看画面本身。

拿画过来的人,或许已经找人鉴定过,或许已经走过几家画店询过价格,这些我都不在乎。

因为对交易双方情况都不了解,所以一般我不会开口发表意见。

我吃过亏,随便一开口直言,却砸了人家的买卖,买主感谢我,卖主却怨恨我。

现在,我立了一个规矩,不管谁拿来什么作品,只有先交了鉴定费,我才会发表我的意见。

关于范曾书画的鉴定,尤其如此,知无不言。

不交钱的作品,我可以随便看看,但不会发表任何意见。

拿人钱就得说真话,或许可能无意中得罪了哪一方面,但是我只对作品负责,对我拿到的劳务费负责。

有时,鉴定人会要求我写一个书面鉴定意见,我会再额外收取相应的费用。

至于这么一张纸将来有多大用处,那不是我要考虑的。

我只代表我自己,也不敢说我是鉴定范曾书画的“第一专家”。

我的意见别人相信与否,那是他们的事情。

收藏者可以相信自己的眼睛,或者相信他们承认的行内专家。

拍卖行一般也有自己信任的专家,他们有各有各的主见与权利。

对于现在还在世的画家,拍卖行有时会听取他们的鉴定意见,但画家的说法也不是绝对的“金口玉言”。

画家有时会因为某些理由而真假混淆,倒也未必是故意或恶意的。

最后再次声明:我鉴定艺术品(包括范曾书画),只代表我自己的主张,我不会人云亦云,或见风使舵、朝令夕改。

根据行规惯例,买家卖家在某一作品成交很长时间以后,也没有再回来“找后账”的道理,因为任何鉴定家都不可能负责藏品的未来命运。

艺术品的命运,除了藏家个人的心理因素,还受整个社会历史、时代风尚以及文化经济的综合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