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牛蛙实验报告
生理实验报告牛蛙

生理实验报告牛蛙生理实验报告:牛蛙引言:生理实验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验可以深入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本次实验的主题是牛蛙的生理研究。
牛蛙是一种常见的两栖动物,其生理特点和人类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被广泛用于生理实验中。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将探索牛蛙的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特点。
实验一:呼吸系统牛蛙的呼吸系统与人类的呼吸系统类似,都是通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牛蛙的呼吸运动来了解其呼吸系统的功能。
实验中,我们将观察牛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呼吸频率和深度。
结果显示,当牛蛙处于水中时,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浅;而当牛蛙处于陆地上时,呼吸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
这是因为水中的氧气含量较低,导致牛蛙需要更频繁地呼吸来获取足够的氧气。
实验二:循环系统牛蛙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为了研究牛蛙的循环系统,我们进行了心脏解剖实验。
结果显示,牛蛙的心脏有三个心房和两个心室,与人类的心脏结构相似。
通过观察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流动,我们可以了解到牛蛙的心脏是如何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的。
实验三: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生物体内部信息传递的关键系统。
为了研究牛蛙的神经系统,我们进行了反射实验。
实验中,我们轻轻刺激牛蛙的皮肤,观察其反应。
结果显示,牛蛙对于不同刺激的反应速度和强度各有差异。
这是因为牛蛙的神经系统能够感受到外界刺激并迅速做出反应。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牛蛙的神经系统是如何协调动物的行为和生理功能的。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牛蛙的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牛蛙作为一种常见的两栖动物,其生理特点与人类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作为研究生理学的模型动物。
通过深入研究牛蛙的生理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生理功能,并为人类的健康和医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总结:生理实验是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次实验以牛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的研究,我们对牛蛙的生理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牛蛙实验报告实验原理

一、实验背景牛蛙作为一种两栖动物,因其独特的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性,成为生理心理学实验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牛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实验,是生理心理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牛蛙腓肠肌收缩的影响,探讨神经肌肉兴奋传导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1. 神经肌肉兴奋传导原理神经肌肉兴奋传导是指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通过神经肌肉接点传递到肌肉细胞膜,使肌肉细胞产生收缩的过程。
在神经肌肉兴奋传导过程中,坐骨神经作为传入神经,将神经冲动传递到腓肠肌细胞膜上的受体,引起肌肉细胞的兴奋和收缩。
2. 刺激与肌肉收缩的关系肌肉收缩是肌肉细胞对神经冲动的反应。
在实验中,通过给予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观察腓肠肌的收缩情况,可以分析刺激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
3. 牛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原理牛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实验,主要利用牛蛙坐骨神经与腓肠肌之间的解剖关系。
坐骨神经作为传入神经,将神经冲动传递到腓肠肌细胞膜上的受体,引起肌肉细胞的兴奋和收缩。
通过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可以直观地观察刺激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
4. 不同强度和频率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1)刺激强度:刺激强度是指给予神经肌肉接点的电流强度。
在一定范围内,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呈正相关。
当刺激强度低于阈值时,肌肉不产生收缩;当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肌肉收缩幅度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2)刺激频率:刺激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给予神经肌肉接点的刺激次数。
在一定范围内,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频率呈正相关。
当刺激频率低于一定值时,肌肉不产生收缩;当刺激频率超过一定值时,肌肉收缩频率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而增大。
三、实验方法1. 标本制备(1)处死牛蛙,迅速取出坐骨神经和腓肠肌。
(2)将坐骨神经和腓肠肌放入生理盐水中,以保持标本的新鲜度。
(3)用手术刀将坐骨神经和腓肠肌分离,暴露出腓肠肌细胞膜。
2. 刺激与观察(1)将坐骨神经连接到刺激器上,腓肠肌连接到肌电图记录仪上。
牛蛙阈刺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阈刺激的概念及其在生理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2. 掌握牛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3. 观察并分析不同强度刺激对牛蛙肌肉收缩的影响,确定阈刺激。
二、实验原理阈刺激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条件下,引起组织或细胞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本实验通过改变刺激强度,观察牛蛙肌肉收缩的变化,确定阈刺激。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牛蛙、任氏液、蛙板、玻璃板、蛙钉、刺蛙针、粗剪刀、组织剪、眼科剪、镊子、玻璃分针、放污碟和棉线等。
2. 实验仪器:刺激器、肌动器(肌槽)、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放大器、示波器、计算机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将牛蛙处死,置于任氏液中,解剖分离坐骨神经和腓肠肌。
用眼科剪剪去肌肉表面的脂肪和结缔组织,暴露坐骨神经和腓肠肌。
2. 连接肌动器:将坐骨神经一端与肌动器连接,另一端固定在玻璃板上。
将腓肠肌一端与肌动器连接,另一端与张力换能器连接。
3. 连接信号采集系统:将张力换能器输出信号连接到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再将采集处理系统与计算机连接。
4. 设置刺激器参数:设置刺激器输出电压为0.1V,刺激波宽为0.1ms,连续记录肌肉收缩曲线。
5. 逐步增加刺激强度:从0.1V开始,每次增加0.05V,连续记录不同刺激强度下的肌肉收缩曲线。
6. 观察肌肉收缩情况:观察并记录肌肉收缩曲线,当曲线出现明显的收缩反应时,记录此时的刺激强度为阈刺激。
7. 重复实验:重复以上步骤,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阈刺激值:在实验过程中,当刺激强度达到0.5V时,肌肉开始出现明显的收缩反应,因此,本实验的阈刺激值为0.5V。
2. 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收缩幅度逐渐增大。
当刺激强度达到阈刺激时,肌肉收缩幅度明显增大;当刺激强度超过阈刺激时,肌肉收缩幅度趋于平稳。
六、实验结论1. 阈刺激是引起组织或细胞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本实验通过改变刺激强度,确定了牛蛙肌肉的阈刺激值为0.5V。
生理牛蛙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牛蛙的生理特点,包括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等。
2. 掌握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3. 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牛蛙作为一种两栖动物,其生理结构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
通过观察牛蛙的生理现象,可以了解动物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牛蛙一只2. 实验器材:蛙类手术器械一套、解剖盘、解剖剪、眼科剪、镊子、探针、玻璃分针、蛙钉、培养皿、蛙板、滴管、棉线、任氏液、显微镜、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微机、肌槽、刺激电极、铁架台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牛蛙外观:观察牛蛙的整体形态、皮肤、四肢、眼睛等特征。
2. 解剖牛蛙:将牛蛙置于解剖盘中,用解剖剪剪开皮肤,暴露肌肉、骨骼、内脏等器官。
3. 观察呼吸系统:观察牛蛙的鳃、口腔、咽、食道等部位,了解其呼吸过程。
4. 观察循环系统:观察牛蛙的心脏、血管等部位,了解其血液循环过程。
5. 观察神经系统:观察牛蛙的大脑、脊髓、神经等部位,了解其神经传导和调节功能。
6. 进行生理实验:包括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等实验。
7. 观察肌肉收缩:观察肌肉在刺激下的收缩现象,记录收缩幅度、频率等数据。
8.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牛蛙外观:牛蛙呈灰绿色,皮肤光滑,四肢发达,眼睛突出。
2. 解剖牛蛙:牛蛙内脏器官包括心脏、肺、胃、肠、肝脏、肾脏等。
3. 观察呼吸系统:牛蛙的呼吸通过鳃和肺进行。
鳃位于头部两侧,肺位于胸腔内。
4. 观察循环系统:牛蛙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5. 观察神经系统:牛蛙的大脑位于头部,脊髓位于脊柱内,神经遍布全身。
6. 进行生理实验: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观察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7. 观察肌肉收缩:肌肉在刺激下产生收缩,收缩幅度和频率与刺激强度和频率有关。
六、实验结论1. 牛蛙的生理结构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用于生理学实验研究。
生理心理学:牛蛙实验报告

生理心理学:牛蛙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一、实验目的①掌握基本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学习制备具有正常兴奋收缩功能的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基本操作技术。
②学习神经-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及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
③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④观察不同频率的阈上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形式的改变及关系。
二、实验摘要肌肉组织的兴奋主要表现为收缩活动。
一个刺激是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不仅与刺激形式有关,还与刺激时间、刺激强度有关。
用方形电脉冲刺激组织,在一定的刺激时间(波宽)下,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刺激称为阈刺激,所达到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能引起组织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称为最大刺激,相应的刺激强度叫最大刺激强度;界于阈刺激和最大刺激间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相应的刺激强度称为阈上刺激强器械剥离后肢标本,依次分离两后肢,坐骨神经,股骨头,游离腓肠肌后使用锌铜弓进行检验,获得具有正常兴奋收缩功能的腓肠肌标本。
2、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①材料:蛙、任氏液、常用手术器械、粗剪刀、蛙板、蛙钉、棉线、大头针、张力换能器、双凹夹、三角支架、保护电极、一维位移微调器、RM6240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②方法:启动电脑与RM6240型系统软件,设置仪器参数与时间参数(仪器参数:通道模式为张力,采样频率400hz-1khz,扫描速度1s/div,灵敏度10-30g,时间参数:放大倍数100-200,耦合方式为DC,上限频率10HZ,采样间隔:1-5ms)。
将腓肠肌跟腱的扎线固定在张力换能器的悬臂梁上,调节微距调节器(前负荷:1.5g),把刺激电极放在刺激电极上,保持接触良好。
改变刺激强度与刺激频率(刺激强度实验:刺激方式单次,刺激波宽0.1ms,刺激强度从0.1v逐渐增大,强度增量0.05v,连续记录肌肉收缩曲线,记录阈刺激和最大刺激值,测量每一刺激强度所对应的肌肉收缩张力;测量最大刺激时肌肉的收缩期和舒张期的时间。
做牛蛙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牛蛙的生物学特征和生理功能。
2. 学习牛蛙的解剖方法和技巧。
3. 掌握牛蛙的生理实验技术,如心跳观察、呼吸观察等。
二、实验材料1. 牛蛙1只(约100g)。
2. 生理盐水、生理剪刀、解剖剪、镊子、解剖盘、解剖针、显微镜、生理显微镜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牛蛙置于解剖盘中,用生理盐水浸泡,使其肌肉放松。
(2)在牛蛙的背部中央划一刀,将皮肤、肌肉和内脏分离。
2. 解剖牛蛙(1)观察牛蛙的外部形态,记录其体长、体重、眼睛、四肢等特征。
(2)解剖牛蛙的头部,观察其眼睛、鼻孔、口腔、咽、食道、胃、肠、肝脏、肾脏等器官。
(3)解剖牛蛙的胸部,观察其心脏、肺、胸腺等器官。
(4)解剖牛蛙的腹部,观察其肝脏、肾脏、生殖器官、膀胱等器官。
3. 观察牛蛙的生理功能(1)心跳观察:将牛蛙的心脏取出,放在生理盐水中,用显微镜观察心脏的跳动情况。
(2)呼吸观察:将牛蛙的肺取出,放在生理盐水中,用显微镜观察肺的呼吸运动。
4. 实验数据记录(1)记录牛蛙的体长、体重、眼睛、四肢等特征。
(2)记录牛蛙心脏的跳动次数、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牛蛙的生物学特征(1)牛蛙的体长约为10cm,体重约100g。
(2)牛蛙的眼睛较大,瞳孔呈圆形,有较好的夜间视力。
(3)牛蛙的四肢发达,适应陆地生活。
2. 牛蛙的解剖结构(1)牛蛙的头部有眼睛、鼻孔、口腔、咽、食道、胃、肠、肝脏、肾脏等器官。
(2)牛蛙的胸部有心脏、肺、胸腺等器官。
(3)牛蛙的腹部有肝脏、肾脏、生殖器官、膀胱等器官。
3. 牛蛙的生理功能(1)牛蛙的心脏跳动次数约为60次/分钟。
(2)牛蛙的呼吸频率约为30次/分钟。
五、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牛蛙的生物学特征和生理功能。
2. 通过解剖牛蛙,我们掌握了牛蛙的解剖方法和技巧。
3. 通过观察牛蛙的生理功能,我们了解了牛蛙的心跳和呼吸情况。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操作要轻柔,避免对牛蛙造成伤害。
生理学实验报告牛蛙

生理学实验报告牛蛙牛蛙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动物,在生理学实验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牛蛙的生理学实验进行讨论,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实验意义。
实验目的:牛蛙生理学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记录牛蛙的生理反应,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通过实验,可以研究牛蛙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特点,为人类生理学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实验方法:牛蛙生理学实验通常采用无菌操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首先,需要准备一组健康的牛蛙,并对其进行麻醉处理,以减少其疼痛感。
然后,将牛蛙固定在实验台上,以便进行后续的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仪器和设备来记录牛蛙的生理反应。
例如,可以使用心电图仪来监测牛蛙的心电图变化,了解其心脏功能。
同时,可以使用呼吸测定仪来测量牛蛙的呼吸频率和氧气摄取量,以研究其呼吸系统的特点。
此外,还可以使用电刺激仪器来刺激牛蛙的神经系统,观察其反应。
通过刺激不同的神经,可以研究牛蛙的神经传导速度和反应机制。
实验结果:通过对牛蛙的生理学实验,可以得到丰富的实验结果。
例如,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可以观察到牛蛙的心率、心律和心脏收缩力等参数的变化。
这些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牛蛙的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机制。
在呼吸系统方面,可以观察到牛蛙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氧气摄取量等参数的变化。
这些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牛蛙的呼吸适应能力和氧气传递机制。
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以观察到牛蛙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例如,当刺激牛蛙的触摸感受器时,牛蛙会产生相应的动作反应。
这些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牛蛙的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机制。
实验意义:牛蛙生理学实验的意义在于为人类生理学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对牛蛙的实验,可以揭示出许多生物学特性和功能,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例如,通过研究牛蛙的心脏功能,可以了解心脏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心脏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同时,通过研究牛蛙的呼吸系统,可以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生物牛蛙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生物牛蛙生理特性观察实验二、实验目的1. 观察牛蛙的呼吸、运动和排泄等生理特性。
2. 了解牛蛙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三、实验原理牛蛙是一种两栖动物,其生理特性与其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通过观察牛蛙的呼吸、运动和排泄等生理特性,可以了解其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四、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盘、解剖剪、解剖针、镊子、载玻片、盖玻片、生理盐水、碘酒、酒精、棉签等。
2. 实验材料:活牛蛙一只。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牛蛙置于解剖盘中,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清洁牛蛙体表,观察其外观。
2. 观察呼吸:观察牛蛙的呼吸频率和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 观察运动:观察牛蛙的运动方式,记录其游动速度、方向等。
4. 解剖观察:a. 将牛蛙置于解剖盘,用解剖剪剪开腹壁,观察其内脏器官,记录观察结果。
b. 分别观察心脏、肝脏、肾脏、胃、肠道等器官,记录其形态和大小。
c. 用显微镜观察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的细胞结构。
5. 观察排泄:观察牛蛙的排泄物,记录其颜色、形状等。
六、实验结果1. 呼吸:牛蛙的呼吸频率较快,采用肺呼吸和皮肤辅助呼吸的方式。
2. 运动:牛蛙的游动速度较快,方向灵活,善于跳跃。
3. 解剖观察:a. 心脏:呈红褐色,心脏有四个腔室,心室较大,心房较小。
b. 肝脏:呈红褐色,质地柔软,有明显的叶状结构。
c. 肾脏:呈红褐色,质地柔软,有明显的肾小球和肾小管。
d. 胃:呈淡红色,胃壁较厚,有明显的皱褶。
e. 肠道:呈淡红色,有明显的环形皱褶。
4. 排泄:牛蛙的排泄物呈黄色,呈颗粒状。
七、实验讨论1. 牛蛙的呼吸频率较快,采用肺呼吸和皮肤辅助呼吸的方式,有利于其在水陆两栖的生活环境中适应。
2. 牛蛙的运动方式灵活,善于跳跃,有利于其在逃避敌害和捕食时提高生存能力。
3. 牛蛙的内脏器官发育良好,能够满足其生理需求。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了牛蛙的呼吸、运动和排泄等生理特性,了解了牛蛙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肉组织的兴奋主要表现为收缩活动。一个刺激是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不仅与刺激形式有关,还与刺激时间、刺激强度有关。用方形电脉冲刺激组织,在一定的刺激时间(波宽)下,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刺激称为阈刺激,所达到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能引起组织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称为最大刺激,相应的刺激强度叫最大刺激强度;界于阈刺激和最大刺激间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相应的刺激强度称为阈上刺激强度。
四、实验结果
(1)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在实验中,双毁髓后的牛蛙四肢瘫软,双腿下垂不再进行收缩。解剖后,可看见牛蛙心脏仍在收缩跳动,并能观察到胃、肝、两侧的肾、大小肠、肺部等器官。游离腓肠肌后,用锌铜弓检验坐骨神经的正常兴奋收缩功能,当蘸有液体的锌铜弓接触坐骨神经时,能明显引起腓肠肌收缩舒张。
(2)刺激频率对骨骼肌的收缩的影响
肌肉收缩的形式,不仅与刺激本身有关,而且还与刺激频率相关。若刺激频率较小,使刺激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则肌肉收缩表现为一连串的单收缩;增大刺激频率,使刺激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时间、小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则肌肉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加刺激频率,使刺激间隔小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收缩时间,则肌肉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上图为刺激频率-收缩幅度的整体数据图像,可知在0.1-3V的范围内,收缩幅度缓慢且不断上升,不存在收缩幅度“立刻产生”且“一旦发生幅值达到最大”的现象。
上图为刺激强度-收缩幅度实验的整体数据图像,可知强度在达到某个阈限后,显著且稳定地产生了收缩幅度,并在测量中获得了一系列相对近似的收缩幅度。整体符合“全或无”特性。同时,开始阶段产生的少量较弱收缩幅度,及各个测得幅度之间的差异,也表示了此实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全或无”特性。
三、材料与方法
(1)材料:培养牛蛙、任氏液、常用手术器械、粗剪刀、蛙板、蛙钉、锌铜弓、培养皿、滴管、棉线、张力换能器、双凹夹、三角支架、保护电极、一维位移微调器、RM6240C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2)方法:
1、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①材料:牛蛙、常用手术器械、玻璃板、锌铜弓、培养皿、滴管、任氏液、粗剪刀、蛙板、蛙钉、粗棉线
26
收缩
3.83±3.06
6.89
27
收缩
3.9±3.17
7.07
28
收缩
3.99±3.23
7.22
29
收缩
4.98±2.22
7.2
绘制折线图可得:
根据图表,我们可知折线图总体平缓,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小。即刺激频率逐渐提高时,张力大小随之增大,且增幅小。在刺激频率较小与较大时,增加相同量的刺激频率,所引起的张力增大值相近。
实验名称: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①掌握基本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学习制备具有正常兴奋收缩功能的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基本操作技术。
②学习神经-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及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
③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④观察不同频率的阈上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形式的改变及关系。
0.498
—
—
1.2
0.469
—
—
1.3
0.513
—
—
1.4
0.447
—
—
1.5
0.418
—
—
1.6
0.528
0.05
0.2
绘制折线图得:
根据图像,我们可知当刺激强度逐渐增大时,收缩幅度先是跳跃性增大,其后保持一定波动,到达某个最大值开始逐渐下降。
五、讨论
1、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在受到电刺激时是否表现“全或无”的特性,为什么?
②方法:启动电脑与RM6240型系统软件,设置仪器参数与时间参数(仪器参数:通道模式为张力,采样频率400hz-1khz,扫描速度1s/div,灵敏度10-30g,时间参数:放大倍数100-200,耦合方式为DC,上限频率10HZ,采样间隔:1-5ms)。将腓肠肌跟腱的扎线固定在张力换能器的悬臂梁上,调节微距调节器(前负荷:1.5g),把刺激电极放在刺激电极上,保持接触良好。改变刺激强度与刺激频率(刺激强度实验:刺激方式单次,刺激波宽0.1ms,刺激强度从0.1v逐渐增大,强度增量0.05v,连续记录肌肉收缩曲线,记录阈刺激和最大刺激值,测量每一刺激强度所对应的肌肉收缩张力;测量最大刺激时肌肉的收缩期和舒张期的时间。刺激频率实验:采用连续单刺激,自动频率方式,起始频率1hz,结束频率30hz,步长1hz,组间延时大于5s,连续记录不同频率时的肌肉收缩曲线,观察不同频率时的肌肉收缩形态和张力变化,观察测量各刺激频率所对应的肌肉收缩的最大张力),观察并记录其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②方法:使用毁髓针将牛蛙进行双毁髓,用手术器械剥离后肢标本,依次分离两后肢,坐骨神经,股骨头,游离腓肠肌后使用锌铜弓进行检验,获得具有正常兴奋收缩功能的腓肠肌标本。
2、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①材料:蛙、任氏液、常用手术器械、粗剪刀、蛙板、蛙钉、棉线、大头针、张力换能器、双凹夹、三角支架、保护电极、一维位移微调器、RM6240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①实验截图:
②实验数据:
实验项目
收缩形态
张力变化
收缩最大张力
刺激频率(Hz)
1
收缩
2.63±0.61
3.24
2
不收缩
2.65±0.7
3.35
3
收缩
2.67±1.01
3.68
4
收缩
2.7±1.44
4.14
5
收缩
2.74±1.73
4.47
6
收缩
2.78±1.89
4.67
7
收缩
2.83±1.88
4.71
8
收缩
2.89±1.85
4.74
9
收缩
2.93±1.96
4.89
10
收缩
2.98±1.98
4.96
11
收缩
3.02±2.04
5.06
12
收缩
3.06±2.09
5.15
13
收缩
3.09±2.19
5.28
14
收缩
3.14±2.26
5.4
15
收缩
3.18±2.39
5.57
16
收缩
3.24±2.48
5.72
17
(3)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①实验截图:
②实验数据:
实验项目
收缩幅度(g)
收缩期时间(s)
舒张期时间(s)
刺激强度(V)
0.2
0.044
—
—
0.3
0.029
—
—
0.4
0.059
—
—
0.5
0.264
—
—
0.6
0.476
—
—
0.7
0.447
—
—
0.8
0.447
—
—
0.9
0.44
—
—
1
0.462
—
—
1.1
收缩
3.28±2.51
5.79
18
收缩
3.31±2.46
5.77
19
收缩
3.32±2.45
5.77
20
收缩
3.35±2.44
5.79
21
收缩
3.39±2.51
5.9
22
收缩
2.56
6.01
23
收缩
3.51±2.65
6.16
24
收缩
3.61±2.71
6.32
25
收缩
3.68±2.93
6.61
答:
首先,“全或无现象”所描述的是“细胞要产生动作电位,刺激强度和刺激持续时间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任何性质的刺激一旦刺激强度达到了阈值,动作电位就会立刻产生,刺激强度和刺激持续时间低于阈值不产生动作电位(无),动作电位一旦发生,其幅值达到最大(全)”。——摘自《人体生理学》(第三版)
我认为,在刺激强度-收缩幅度实验中某种程度上存在“全或无”现象,在刺激频率-收缩幅度实验中则并不存在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