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合集下载

浅议文学接受的过程

浅议文学接受的过程

浅议文学接受的过程作者:刘镭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阅读的具体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接受活动对于作品价值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学史是一个审美生产和审美接受的过程,它不仅是作家和作品不断产生的历史,也是读者的阅读史,是文学本文的效应史。

关键词:接受;文学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004-011.期待视野的定义正如前文所说,期待视野就是阅读期待,作为接受美学中的核心观念,期待视野有着自己的定义。

在文学阅读之先或者阅读过程中,读者过去阅读中的艺术经验、读者所处的历史社会环境以受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理想等综合性心理定势,它是读者据以理解文学本文意文的心理图式,又可以称为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这个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生命经验视野""文体期待视野"和"主题期待视野",它由诸多个体与社会、主观与客观因素共同形成,并非纯粹主观心理的产物。

尧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它"通过预告、公开和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含蓄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收。

它唤起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人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中,随之开始唤起对'中间与终结'的期待"。

比如,20世纪40年代人们对郭沫若的话剧《屈原》的理解,既与早期对屈原以及其他爱国作家的阅读经验相关,也与当时的时代氛围相关,观众(读者)会对屈原的行为、命运产生期待,并在期待的实现与修改中感受到心灵的净化与愉悦。

2.期待视野的层次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
2014-1-20 15
另一方面,读者作为社会的人以及文学 阅读作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的、 历史的整体意识和审美追求,也必然在个 人乃至集体的文学实践中形成影响并得以 表现。
所以,阅读期待既是读者因个体的情 感倾向、审美趣味和艺术理想所形成的个 人要求和期待,即姚斯所谓的“个人期待 视野”;也是受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要求 和社会潮流的影响而形成的在一定的历史 时期内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的共同期待,即 所谓“公共期待视野”;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制作、主讲:余和生
2014-1-20
1
文学接受在经历了文学消费阶段, 也即是当文学消费者购买了文学作 品之后,也就进入了文学接受的第 二个阶段:文学鉴赏,也称文学接 受过程。 一般而言,文学作品本身只含有 潜在的社会功能,具有发挥社会效 益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还须依 靠读者在接受过程中有步骤地实现。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产生,只是 给接受者提供了一个鉴赏的对象和 物质的依据,读者并不是一拿到产 品立即就能进入鉴赏,而是需要一 定的步骤逐步完成的。 一个完整的文学接受过程,一般 有发生、发展和高潮三个环节。 下面分别来谈。
2014-1-20 6
三是阅读可以逸情:陶冶性情
作为文学的永恒主题的爱情,为什么会 成为文学历久弥新的话题,为世世代代的人 们所津津乐道呢?认识了人类的阅读动机以 后,你就不难明白:人类,尤其是处于青春 期的少男少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因为有 一种隐秘但又是迫切的对于异性、对于美好 爱情生活的朦胧向往和执着探求。 如果我们否认或者无视这种向往和探求, 就像有些中学老师那样,发现学生在读琼瑶, 不被讥为“多情种”,也要拿来没收示众, 这实在不能算是明智之举。君不见,《还珠 格格》风靡神州;《将爱情进行到底》更是 风行校园…… 总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文学阅读活动 的形态和动机的广泛存在,可以见出理论对 于现象的解释之功。

15文学接受的过程讲解

15文学接受的过程讲解
——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诗》
题西林壁
苏轼
(三)领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延留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 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 有余快、有余怒。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二、文学接受的发展 三、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1.期待视野的定义 西方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德国接
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提出。在文学阅读 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 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 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产生异变的原因: 1.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导致异变。文学文本是
一个具有意义不确定及意义空白的召唤结构, 需要读者去填空、对话、兴味。 2.读者不同的个性化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第一,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第二,某 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第三,文学视 野会导致异变。第四,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 第五,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
(二)异变与还原(差异性与一致性)
1.异变的表现:
形象的异变: 情感的异变: 思想观念的异变:
2.产生异变的原因:
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和个性化 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政治观念



预定文化观念 文化视野 个人经验 文学欣赏能力
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解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

《文学概论》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

《文学概论》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
❖ 3、文学批评的工具:社会理论和文学理论。
❖ 4、文学评价的标准:社会观念和审美观念。
❖ 5、文学批评的表达形式:系统的批评著作。
二、文学批评的模式
❖ 1、文学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和多种意义,从而决定了 文学批评的多样性,文学批评是由原型层次、现实层 次和审美层次综合构成的复合体。
❖ 2、文学多层次性产生多种文学批评理论(三类)。
❖ “同化”:旧审美观念吸纳新审美经验(顺应传统)
❖ “顺应”:新审美经验改变旧审美观念(反叛传统)
文学释义的基本构成(解释的循环):
❖ 文字解读→篇章理解→现实经验(感性意象) →审美经验(审美意象)→审美判断(文学欣 赏)→现实释义(社会价值)→审美释义(人 生意义)→文学评价(现实价值与审美价值) →文学批评(个别)→文学原理(一般)→文 学知识→文学解释……
❖ 2、现实层面的阐释:反思现实体验;抽象现实意义。
❖ 3、审美层面的阐释:反思审美体验;阐发审美意义; 抽象审美范畴。
❖ 4、文学意义的剩余就是文学意象(感性意象和审美意 象)本身(理性观照下的形象体验 )。
❖ 5、文学评价即对文学作品的(现实与审美)意义的自 觉评价,标准是读者的社会观念(意识形态)与审美 观念。
❖ 2、文学文本的结构开放性(文本+主体参与意义) ( “意义空白”、“召唤结构”、“启发性结 构” )。
❖ 3、文学文本的意义关联与“文本间性” :
❖ 4、文学文本的意义确定性(现实层面)与开放性 (审美层面)的结合。
❖ 现实意义(限定)文学接受审美意义(创新)
三、文学接受的条件——环境
❖ 1、文学接受环境主要是指文学接受所处的外部社会 文化环境与文本内部的文学环境。
❖ 3、批评家的关注点和文学的不同类型也导致不同的 批评

文学接受的过程

文学接受的过程


——白居易:新乐府序
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曾 经宣称:他期待的理想读者,是那些毕生 研究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而其他 什么都不做的人.
3.隐含的读者与现实的读者的关系: 不能完全对应
❖二、文学接受的发展
❖ 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 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 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读 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有余 怒.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知识点:
❖ 期待视野、接受心境、隐含的读者、召唤结 构、共鸣
❖ 期待视野及形成原因及其作用. ❖ 怎么理解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共鸣及其产生的原因.
❖ 兴:孔子诗可以兴 宋人朱熹释为感发志意
味:钟嵘诗品序滋味说 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 读者借助自己的想像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中得 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二异变与还原差异性与一致性
❖ 1.异变的表现: ❖ 形象的异变: ❖ 情感的异变: ❖ 思想观念的异变:
2.产生异变的原因:
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和个性化 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 传神文笔足千秋, ❖ 不是情人不泪流; ❖ 可恨同时不相识, ❖ 几番掩卷哭曹候.
❖ 清 永忠
❖ 3、共鸣的种类 ❖ ①个体共鸣 ❖ ②群体共鸣 ❖ ③人类性共鸣
❖ 文学欣赏中的共鸣,是文学作品自身价值实现 的重要途径
❖ 能不能将共鸣的强弱有无视为评价作品的尺 度
二净化
1.净化,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诗学. 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 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 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 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文学概论第15章讲解

文学概论第15章讲解
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从基本特征来看,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抑郁与 虚静这样三种情况。
心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与社会生活状况 及个人境遇有关,其次,与主体身体状况有关,第三, 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文学理 论教程
接受心境 ㈡
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当读者处于 欣悦的情绪状态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引起 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 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作品,也有可能因 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真正体 味到作品的奥妙。
接受动机
由于期待视野不同以及期待视野自身的发展变化, 在文学的阅读接受活动中,读者的动机是不一样 的。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审美动机;二、 求知动机 ;三、受教动机 ;四、批评动机 ;五、 借鉴动机 。
文学理 论教程
接受心境 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 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 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
接受心境之于阅读效果的影响还表现在,即使面对 同一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 读境界。
文学理 论教程
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所谓“隐含的读者”(implied reader),是相对
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 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三个因素会决定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一、作家 的创作动机;二、作家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三、作 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
二、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感经验与作者或作品 中人物情感经验的相同或相似。
三、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意志愿望与作者或作品 中人物意志愿望的相近。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15章文学接受过程一、文学接受的发生(一)期待视野1.期待视野的含义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称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2.期待视野的层次(1)文体层的期待视野文体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

(2)形象层的期待视野形象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3)意蕴层的期待视野意蕴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此外,诸如作家的姓名,作品的篇名、题记、开本以及装帧设计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3.期待视野的形成与期待视野的形成有关的因素:(1)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这些都会影响读者期待视野的形成。

(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等。

(3)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所有这些,也会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如女性读者往往期待细致入微的情绪感受,男性读者会更期待粗犷不羁的情感宣泄等。

总之,从整体上来看,正是由这些源于世界观、人生观、文学艺术素养和特定生理机制的先在欲求、先在经验,逐渐形成了读者阅读活动中的某种心理图式,这便是期待视野。

4.期待视野的类型按其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1)个人性期待视野,是指一般读者在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期待视野;(2)集体性期待视野,主要是指专门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特殊读者所拥有的期待视野。

文学接受的过程

文学接受的过程

•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文学作品 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 空”。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 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 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
• 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加达默尔也认为,艺 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 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有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 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 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 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随着不同读者参 与对话,同一文本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 3.接受心境 • 伴随着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并影响阅读效果的
情绪状态,就叫做接受心境。 • 接受心境包括欣悦、抑郁和虚静三种状态。
• 欣悦心境是指读者进入阅读过程时所特有的兴奋、 欢快、乐观的情绪状态。
• 抑郁心境是指读者进入阅读过程时所特有的失意 伤感、郁闷压抑的情绪状态。
• 虚静心境是指读者进入阅读过程时所特有的平淡 冲和、清静自然的情绪状态。
• 1.期待视野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事先拥 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投入接受活动 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
• 例如,贾平凹在《老西安》中写道有几个老人坐在 城南门口的河壕上拉话儿,话头是由“大芳”照相 馆橱窗里蒋介石的巨照说开的。一个说:蒋委员长 不知道一天吃的什么饭,肯定是顿顿捞一碗干面, 油泼的辣子红红的。要是我当了蒋委员长,全村的 粪都要是我的,谁也不能拾。这是那个老人的期待 视野。
• 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 • 当读者处于欣悦心境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引
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 郁心境时,即使面对杰作,也有可能因心烦意乱而难 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领略其中的美妙。而当 处于虚静心境时,读者往往能够凝神贯注,用心专一, 从而设身处地,心醉神迷,真切领会文本的真正奥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3课时)
文学接受的产生
期待视野
1定义。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很常见)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

文体期待。

在电影中有类型片,比如看武侠片要刺激、激烈。

恐怖片越刺激越好。

在戏曲中有程式,在文学中同样有许多固定的文体对应某种程式,比如童话,比如词,读者阅读一篇词,诗歌,读者往往有所期待。

形象期待。

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阅读武侠小说,其中的主人公一定是玉树林风,潇洒俊朗。

经典改编是历久弥新的话题: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一些新的改编经典现身荧屏,每每谈及也总有新意。

近期荧屏上蜂拥而至的所谓翻拍“红色经典”,又引发了对经典改编的不同争论。

是与非,功与过,改与不改,如何改,都需要艺术家切实把握好经典改编的尺度。

人们期待视野中的经典和改编后的经典不可避免会有距离,一旦距离过大,也必然会带来误读,这不仅是对经典的伤害,也是对文化、对受众的伤害。

而只有当人的期待视野和改编经典之间的距离维持在一定尺度时,人对于改编的接受才处于一个最大值。

意蕴期待。

希望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2期待视野的形成。

相关因素(1)世界观、人生观。

(2)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

(3)特定的生理机制。

从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可以分为个人期待视野和集体期待视野。

个人指一般的个体性读者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所拥有的期待视野。

集体期待视野则是众多读者的个人期待视野累积而形成的具有某种共同性的社会性期待视野。

比如才子佳人小说的流行、目前商战小说的走红、情感类小说的再度走俏。

接受动机:
审美动机。

求知动机。

受教育动机
批评动机。

借鉴动机。

三、接受心境:
接受效果问题的分析:鲁迅说过一段很有趣的话,大意是一部《红楼梦》,多情男女看到缠绵、禅学家看到“空”、易学家看到“阴阳”、道学家看到“淫”……。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设置了隐含读者。

(1)创作动机决定(2)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3)选材及文体的特点。

(行业小说)
现实的读者与隐含读者的关系。

对应或偏离、丰富。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
三、理解与误解
正解与误解(读者的前理解、先入为主的思想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等构成对话关系,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存在不同与偏差)
与本义相同是正解//与本义发生偏差则是误解
误解又分为(1)正误(2)反误
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义有所抵触,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作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这种误解看上去切合实际,令人信服。

(事例:海明威/)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穿凿附会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顺向适应:从头知道尾(言情小说/类型电影);定向联想[往往创造性弱]
逆向适应:往往具有创造性。

富有艺术魅力。

(出人意料)
但是完全出乎读者意料则可能出现“完全遇挫”的情况。

(极端个人化、结果往往很难实现预期目的)事例:对红色经典的改造如《沙家浜》另外如现代主义作品别人看不懂。

所以,真正赢得读者的作品应该是既有顺向适应又有逆向适应,把握好两者的分寸。

第三节文学接受的高潮(第三个阶段)
共鸣(高山流水:知音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际遇所深深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具有对话点)
原因(1)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思想观念与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观念相通。

《平凡的世界》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中所体现的坚强的信念,塑造了孙少平、孙少安这两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人物形象。

作品发表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引起巨大反响,
(2)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感经验和作品中人物经验的相同或相似。

《渴望》(3)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意志愿望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意志愿望的相近。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净化
它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另一个标志,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并与之形成共鸣后,不由自主地达到精神调节、情绪排遣、杂念去除和人格提升的状态。

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一种更高境界,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与之形成共鸣、达到净化后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和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读好书有这样的收获,豁然开朗。

秦王:而此刻秦王明知刺客在前竟背对无名转身悟字,悟无名带来的残剑的字,一个八尺“剑”
字。

“我悟到了,琴棋书画剑本是相通,只是通往人生境界的途经而已。

此字已达到最高境界,就是无剑,就是天下!”大敌当前反促成秦王悟字。

“想不到我唯一的知己竟是我通缉的罪犯!”
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可能的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即文学作品在引发了读者的共鸣,使读者达到净化和领悟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三月不知肉味)
【本章思考题】
1名词解释期待视野正误与反误
2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3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净化与领悟之间有什么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