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方言传承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合集下载

以尖团分混考察影响方言变异的语言因素

以尖团分混考察影响方言变异的语言因素

城 市 如 苏 州 、 州 、 海 原 本 都 是 区分 尖 团 的 , 常 上 但 在 上 个 世 纪 5 年 代 左 右 , 不 约 而 同 ”纷 纷 出 0 “
现 了 尖 团 合 并 的 趋 势 , 上 海 话 ‘ 变 ’ 段 中 的 “ 二 阶 尖 团 音 合 并 , 约 经 历 了 二 三 十 年 , 在 已 在 中 大 现 年 人 语 音 中 全 部 完 成 ” 钱 乃 荣 , 0 3 9 。在 ( 20 :1 9) 苏 州 “ 便 是 5 岁 上 下 的 人 , 多 已 不 能 很 有 把 即 0 很
活化石。 文采用 随机抽样调查 的手段 , 本 结合变项规则分析法来 考察 与无锡 市区方 言精组尖音字 的变化相关 的语言 因素, 而揭 示出方言在和普通话接 触之 下是如何逐渐 向普通话靠拢的。 从 关键 词 :尖音;团音;变异 ;无锡方言 ;普通话;接触 作者简介 :曹晓燕( 9 7 17一 教学研 究。 中图分类号 :H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4 32 1)20 8 .6 收稿 日期 :2 1 — 2 1 0 0 1 0 ( 1 .130 - 4 0 0 0 0 1— 0 )女 , , 江苏无锡人 ,苏州大 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方言 、 外汉语 对
香 [ i ] 4 % s s 蕉 2
这 种 混 读 现 象 , 否 意 味 着 无 锡 方 言 的 尖 团 是 对 立 也 将 消 失 呢? 在 什 么 情 况 下 会 发 生 尖 团合 流 , 一 类字更容 易发 生变异 ? 哪 社 会语 言 学认 为 变异 不但 不是 自由的 , 且 而 是 有 规 律 的 , 语 言 系 统 内 部 和 系 统 外 部 共 同作 是 用 的 结 果 。 语 言 变 化 首 先 是 由 社 会 因素 引 发 的 , “ 但 是 , 些 社 会 因素 利 用 了语 言 结 构 中 已 存 在 的 这 裂 痕和 空 隙 。( ” 简 ・爱 切 生 , 9 7 7 研 究 异 19 :2 7) 质 语 言 肯 定 不 能 舍 弃 语 言 内 部 的 因 素 于 不 顾 。因 此 我 们 先 从 语 言 内部 结 构 的 角 度 来 考 察 影 响 方 言 发生 变异 的因素 。

无锡方言语音研究

无锡方言语音研究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无锡方言语音研究姓名:王轶之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指导教师:薛才德20080401i胡山开四屑泥母捏山合三薛以母悦,阅宕开三药泥来母,精组,见系略,雀,脚梗开三陌群母2字剧ua?山开二黠匣母2字,影母1字滑,猾,挖山合一末见母括,聒山合二辖刷,刮梗合二麦匣母1字划a?咸开一厶见系部分字合,鸽口盍溪母1字磕山开一曷见母2字割,葛山开三薛知组,章组哲,撤,舌●山合一耒除见系.钵,末,脱山合三薛书母1字说臻合一没除见系没,突臻合三术章组出,术物非组佛,物,勿a?曾开一德墨,得,贼北po?7曾开三职知照组值,测,织梗开二麦茌组2字责,策i97成开三叶以母2字叶,页业见系劫,业深开三缉见系急,及,吸山开三薛日母,见系热,杰,孽月见系揭,歇山开四屑见系洁,漂,噎臻开三质见系,日母日,吉,一曾开三职群母1字极梗开三陌见组2字屐,逆q-.i-_影母,以母.益,译,易日梗开四锡见组击,激,吃uo?山合一末见系部分字阔,活臻合一没见系骨,忽,核-e4=31厶171——铎溪母扩目口一德见系3字国,或,惑yo?山合三月疑母1字,云母月,越,粤越越南ilia78山合四屑见系决,缺,血梗开二麦匣母获I?咸开二叶精组接,妾,捷咸开四贴跌,帖,叠深开三缉来母,精组立,集,习包装设计公司/u贪酣看圈软院靴娘享让命金人旺兄雄用捏雀脚叶页吸菊肉掘U霉UanUDua?uo?横昆混困ym均菌韵光旺况刷刮挖骨或惑yo?月缺血m.呒喝1)五鱼a7△墨尔说明:Q的实际音值舌位偏前,可以记为【Q・】。

声调(8个)阴平55高开飞阳平13穷陈平阴上323古草好阳上24老淡厚阴去35盖菜放阳去213病穷社阴入55急曲黑阳入23月白俗2.5连读变调及其演变本节分别讨论无锡方言两字组和三字组的连读变调及其演变。

关于无锡方言的连读变调,钱乃荣的《当代吴语研究》和曹晓燕的《无锡方言研究》均有涉及,我们的调查与他们的有些不同,主要是进行一些补充。

无锡话资料

无锡话资料

无锡话
介绍
无锡话是江苏省无锡市的方言,属于江淮片,又称“锡剧”,其特点是声调平坦、音节简洁、韵味浓郁。

无锡话是无锡人民特有的一种语言,它源于古代剡族的方言,经过了长期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语音特点和词汇系统。

语音特点
声调
无锡话的声调比较平坦,韵味十分浓郁,使得听起来十分动听。

无锡话的声调
基本呈现平调,而且语调柔和,使得沟通更为愉快。

音节
无锡话的音节简洁明了,发音清晰。

一般来说,无锡话没有太多复杂的音韵规律,更能简单直接地表达意思。

语音特色
无锡话的语音特色主要体现在发音上,比如有些字母的发音会稍微有所不同或
者发音特点独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词汇
无锡话在词汇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

无锡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词语很多都是
无锡话中的专有词汇,有些词语在其他地方可能完全听不懂。

日常用语
无锡话中的日常用语灵活多样,表达方式也很生动形象。

比如“蛄板牙”、“梅花鹿”等词汇,很有特色。

地名
无锡话中有很多地名词汇,这些地名词汇经过演变和改变,成为了无锡地区独
具风采的文化符号。

文化传承
无锡话作为无锡地区的一种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无锡话,人们可以感受到无锡的历史风貌和地域特色,增强地方认同感。

结语
无锡话是无锡地区的一种宝贵文化遗产,它不仅代表着一种方言,更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保护和传承无锡话,有利于维护本土文化的多样性,也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让无锡话在脱颖而出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示无锡的魅力所在。

《2024年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接触研究——以无锡方言为例》范文

《2024年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接触研究——以无锡方言为例》范文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接触研究——以无锡方言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语言接触现象日益普遍。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语音接触尤为突出。

本文以无锡方言为例,探讨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层面的相互影响和接触,旨在深入理解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和语言使用的影响。

二、无锡方言概述无锡方言属于吴语系,具有独特的语音特点和词汇系统。

其语音系统丰富而复杂,声母、韵母、声调等均有其独特性。

此外,无锡话中的连读变调、儿化音等语音现象也十分突出。

三、普通话对无锡方言的语音影响1. 声母和韵母的变化: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无锡方言中的部分声母和韵母受到普通话影响,逐渐发生了变化。

例如,一些年轻的无锡人在发音时,某些音节的声母或韵母会不自觉地向普通话靠拢。

2. 语调的调整:无锡方言原本的语调系统较为复杂,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许多无锡人在日常交流中会不自觉地采用普通话的语调模式,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或与外地人交流时。

四、无锡方言对普通话的语音影响1. 保留特色词汇和发音:尽管在普通话的推广下,无锡话中的一些特色词汇和发音方式仍然得以保留。

这些词汇和发音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普通话的词汇和语音系统。

2. 促进语言多样性:无锡方言的保留和传承,对于维护中国语言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也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视角。

五、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接触机制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接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无锡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达程度较高,普通话的推广相对较快,但也保留了较多的方言成分。

这种共存的状态为语音接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共时层面,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会不自觉地受到对方语言的影响,从而产生语音上的变化。

在历时层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会逐渐缩小或扩大。

六、结论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语音接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受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个体语言使用习惯的影响。

吴方言的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吴方言的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吴方言的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作者:丁柳秦浩于晓洁程晓晗王婷婷董彬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在国际化浪潮的推动下,随着普通话的广泛推行以及义务教育的普及,地方方言的地位也受到了冲击,而吴方言作为全国第二大方言,此刻也正面临着使用人数减少,其语音、语调变异,语义曲解的尴尬现状,对此本文从科技,教育等方面对吴语的保护提出对策,使吴方言得到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吴方言;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G275.9;H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8-0078-02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具有多个民族,多种语言,且方言多类化的国家,包括56个民族80多种语言和方言。

然而,汉语是我国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语言,包括七大汉语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语方言、粤语方言、赣方言。

其中,吴方言是汉语方言中居于第二位的方言,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普通话的推行,吴方言的地位日渐式微,地道的吴语严重退化萎缩,有可能是中国主要方言中最早消失的一个。

如果吴方言消逝,使用吴语的昆曲、评弹、沪剧和苏剧等艺术形式也将被遗忘甚至消失。

吴方言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对其进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2015年,国家推行“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项目,江苏省积极响应这一工程,建立调查点。

鉴此,本文对吴方言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方言保护的应对策略。

二、吴方言的发展现状吴方言,又称江南话、江东话、江浙话、吴越语,在国际语言排名中位居全球第十位,而吴语在中国排第二位,使用人口数量大约在8000万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在中国其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江西、上海、安徽、福建等地,因其委婉动听,有“吴侬软语”的称号,在历史长河中享有极高的地位。

但近20年来,由于吴地经济、文化繁荣发达,人口流量大,普通话日益受到推崇,吴方言的使用严重衰退。

据调查,全国15-29岁年龄段中96.77%的人认为国内交往中普通话最为重要,仅有15.67%认为汉语方言更为重要,能用普通话交谈的比例高达70.12%,而只有约25%的学生更喜欢苏州话。

无锡方言声调实验研究

无锡方言声调实验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无锡方言声调实验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指导教师:***20070509田2.1MI单字调FO由线圈田上3M2单字调,O由残田田2.5M3单字调珊■残嚼田Z工n单事调FO曲线田日2.4砣单丰调n由残目圈2j玎单丰调种■线目2.1.1.2单字调基频走势从图2.1、2.2、2.3、2.4、2.5、2.6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无锡方言单字调降尾段的基本情况。

降尾在每个发音人的每个调类中都非常突出,而且不同的发音人之间,降尾的表现也不同;Mi的降尾是往上升的;M3的比较平,但与前面调型段的基本走势能够很明显得区分开来;其余四人的降尾段都呈降态,F2的降尾特别明显,降幅最大.下面我们按调类依次观察单字调的基频走势。

1.T1男女声T1的基本走势有着显著的差异:女声是典型的高降态,男声中M1和M3呈微降态,M2的调型段大部分都是平的,只在末尾处有些降。

2.T2和T6之所以把12、T6放在一起讲,是因为每个人各自的T2、T6走势都是几乎完全一致。

MI、Fl、1:2、F3的基频曲线呈平升态,M2、M3的则呈直升态。

其中M1上升的部位比较靠后,Fl、F2、F3则基本在调型段中间部位,第6个点处开始上升。

16第二章无锡方言单字调实验研究图中,横坐标是基频采样点,纵坐标是LZ值。

前面我们通过基频走势的观察,发现除了F2比较特殊外,其余每个人的降尾段都发生在第9个点以后,因此,在作图时,第lO点的值不取。

为了使不同发音人的每个调类之闻的比较更具有直观性,这些图不再按照不同人而根据不同调类来绘制。

袁2.3羊字调基并的Lz值MlFlP1n∞H玛ⅣIP7聃F9PlnnH玛P6P7聆1119T1l381141.030.97091O盯077067o.55I47I.6ll70l醴l,9l40lIO070O.1711'2.L09.1.34.1.311-1.2S.1.17n9I以72.044-0,01.-lO.I.40.149.,49-l39-l”_063oot044T3021n45.079n9..1.04.1,OIn蛳n碍_016.039_o87-I∞.137.136·119-o蛄.03loooT4.102.1l,.112n蛇.o矸-0.40-014006043r1舱-12D.1.14毋95.o∞.o甜0170510j5T50,19.017_o嚣n罄-016-0.0401l0,31n70Omn%.007OmO捌045O曲n稻O舯T‘.I.15.I33.i.]111.1.31.1.22-I.07-0村4酊-0.22-I.0I.12I.1.2I.I.篮-I“n曩6.042O.∞o.44T72:041,971.9'21.J9l舶1.豁t∞l乃1.65l701.74l以l研l鼬tjl13,1.19矗95"lib.n81n∞-o.∞n5I_046.031.o.130.090.33^84.o竹.093n76-o明n16021n舄074^n1112HnIF3HP5M”礴一Pl1P211,3H玛KIYl一一Tl098I,07113I,IltI.171,13I.02n格oJ3l9I2.032惦I,蛄176l笼IlOOm-0451"2.I.77466.1.4l-116.o盼也*也llnl,0.34n∞趣∞矗竹.0靳.0.17O胛104I|010.辩13.o.格.I.03.I.II.1.∞.o.91.o硒-o.42,o.16O.Q2016-0.09.0.斟.0.43.o∞-0,264∞O五O西1"4.1.引.1.40.I16n雒.02;7.o.2,Oj06o.3'J0.45.1,22·1.1I以蝣一。

无锡方言传承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无锡方言传承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无锡方言传承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作者:陈梦瑶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5年第11期摘要:基于面向无锡市民的问卷调查以及对无锡各地方机构进行的采访调查,本文对无锡方言的传承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结果显示:目前无锡方言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外来人口的进入使方言的使用范围不断缩小;地方政府、学校、民间文化机构等对方言保护虽起作用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年龄、居住地区和居住时间三个因素对方言传承产生重要的影响;家庭在方言传承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方言无锡方言方言传承从1986年国家把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起,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被广泛接受。

同时,随着社会交流的频繁,方言自身在各个结构层面上不断发展变化,“其主导的发展趋势也就是主流演变趋势十分明显,即各地方言均在向共同语靠拢”[1](P108)。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吴地,语言的交流和融合不可避免,而正如学者周玉洁所提出的,现代共同语“在经济文化水平又居于核心区域之上”,在语言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随时间的推移取得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方言的影响日渐缩小”[2](P113)。

无锡方言作为吴方言的一支,同样受到共同语的影响而逐渐被边缘化,通过对无锡方言传承现状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透视吴方言乃至中国其他地区的方言在共同语影响之下的困境。

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总结发现,目前学界对无锡方言的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

除了钱基博(1918)、赵元任(1936)和翁寿元(1984)等学者在无锡方言的语音和本字方面有非常权威的研究专著之外,针对无锡方言的音系、词汇和语法等内容的研究也有许多突出成就。

在上述方面,黄明明(2005)专门研究整合了20世纪以来有关无锡方言的重要研究成果。

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语音学和语法学角度,是对无锡方言本身的探讨,并没有将其放在现实语用层面进行研究,因此未能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较大的社会反响。

本文主要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从现实语用的角度出发,根据目前无锡方言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在充分掌握本地市民对方言发展的态度、地方机构针对方言保护做出的措施的基础上,寻找方言持续传承的出路。

《2024年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接触研究——以无锡方言为例》范文

《2024年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接触研究——以无锡方言为例》范文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接触研究——以无锡方言为例》篇一一、引言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中,方言与普通话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独特表达,与普通话的广泛传播和普及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语音接触现象。

本文以无锡方言为例,探讨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语音接触现象,旨在深入理解方言与普通话的互动关系及其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二、无锡方言概述无锡方言是吴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其语音特点主要表现为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差异。

在声母方面,无锡方言的辅音音位与普通话存在较大差异;在韵母方面,无锡方言的元音音位和音调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在声调方面,无锡方言的调类和调值与普通话存在明显的区别。

三、无锡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接触现象1. 声母接触:在无锡方言与普通话的交流中,由于声母的差异,往往会导致语音的变异。

例如,在普通话中,一些声母的发音在无锡方言中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因此人们会采用近似的发音方式来替代。

2. 韵母接触:无锡方言的韵母与普通话的韵母存在差异,这导致在语音接触过程中,某些词汇的发音会发生变化。

例如,一些无锡方言中的词汇在普通话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发音,因此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普通话的发音规律。

3. 声调接触:无锡方言的声调与普通话的声调存在较大差异,这导致在语音交流中会出现声调混淆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人们会调整自己的发音方式以适应对方的声调习惯。

四、语音接触对无锡方言的影响1. 语音融合: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无锡方言在与普通话的交流中逐渐融合了普通话的发音特点。

这使得无锡方言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具有了更广泛的交流性。

2. 语音变异:在语音接触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普通话的影响,无锡方言中的某些发音会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使无锡方言的某些特点逐渐消失,但同时也为无锡方言注入了新的活力。

3. 语音创新:在面对普通话的挑战时,无锡人民在保持自身方言特色的同时,也会进行语音创新。

他们会在原有的发音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普通话的发音规律和交流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锡方言传承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面向无锡市民的问卷调查以及对无锡各地方机构进行的采访调查,本文对无锡方言的传承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结果显示:目前无锡方言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外来人口的进入使方言的使用范围不断缩小;地方政府、学校、民间文化机构等对方言保护虽起作用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年龄、居住地区和居住时间三个因素对方言传承产生重要的影响;家庭在方言传承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标签:方言无锡方言方言传承从1986年国家把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起,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被广泛接受。

同时,随着社会交流的频繁,方言自身在各个结构层面上不断发展变化,“其主导的发展趋势也就是主流演变趋势十分明显,即各地方言均在向共同语靠拢”[1](P108)。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吴地,语言的交流和融合不可避免,而正如学者周玉洁所提出的,现代共同语“在经济文化水平又居于核心区域之上”,在语言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随时间的推移取得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方言的影响日渐缩小”[2](P113)。

无锡方言作为吴方言的一支,同样受到共同语的影响而逐渐被边缘化,通过对无锡方言传承现状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透视吴方言乃至中国其他地区的方言在共同语影响之下的困境。

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总结发现,目前学界对无锡方言的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

除了钱基博(1918)、赵元任(1936)和翁寿元(1984)等学者在无锡方言的语音和本字方面有非常权威的研究专著之外,针对无锡方言的音系、词汇和语法等内容的研究也有许多突出成就。

在上述方面,黄明明(2005)专门研究整合了20世纪以来有关无锡方言的重要研究成果。

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语音学和语法学角度,是对无锡方言本身的探讨,并没有将其放在现实语用层面进行研究,因此未能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较大的社会反响。

本文主要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从现实语用的角度出发,根据目前无锡方言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在充分掌握本地市民对方言发展的态度、地方机构针对方言保护做出的措施的基础上,寻找方言持续传承的出路。

一、无锡方言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困境(一)人口流动抑制方言传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方言区的人员交流日益密切,因工作、婚姻等原因出现不同方言区人员的混住,为便于交流,势必会选择共同语进行交流。

正如李锦芳所指出的,原本是方言和普通话的“双语操用者”,因长期与非同一方言区对象的交流需要,而失去双语环境,势必转为共同语“单语人”(李锦芳,2005:15-116),从而影响到下一代的语言使用。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目前,无锡市民中年轻的外来人员较多,导致无锡整体的社会语言环境向普通话倾斜,这对无锡方言无疑会产生较大的冲击。

非无锡籍群体通过社交、婚姻等途径渗入无锡家庭,使共同语的“语言势力”影响到无锡家庭内部,从而导致方言的流失。

而更倾向使用方言的无锡老人在家庭中的话语权比较少,在家庭中很难对子孙辈的方言传承意识产生影响。

方言流失的现状在问卷结果中也得到呈现:在无锡居住十年以上的市民中,经常使用无锡话与只用无锡话的受众约占87%,偶尔使用、很少使用甚至是不使用的占13%。

其中,有13位居住时间超过十年以上的无锡籍市民认为无锡人没有必要会说无锡话。

通过采访了解到,这一部分市民除了在工作中需要用普通话交谈外,在家庭内很少与家人用无锡话交谈。

他们认为随着外来人员的加入,使用普通话的频率增加,而在家里用普通话也能够很好地交流,为避免语言转换之间产生的不必要的麻烦,已经没必要再使用或学习无锡话。

这也反映了语言环境的变化对人们方言使用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

(二)语言环境限制方言传承陈保亚(2013)提出:儿童自然学习母语有两个主要环境,一个是家庭语言环境,一个是周围语言环境。

其中的“周围语言环境”主要是由政府和学校为儿童营造出来的,地方语言政策或措施对儿童的周围语言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但目前无锡地方机构对方言保护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1.政府强调“传承”而非“保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年)和《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指导下,目前无锡政府在语言文字工作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对共同语进行推广和普及;对民族语言进行保护和传承,其中包括开设有关的民族语言课程;但在地方方言方面,政府只是从“传承”角度开展工作,还未提及与“保护”相关的教育问题。

在有关政策指导下,无锡政府曾举行过两次方言传承活动。

其中一项集中性的官方活动,是在江苏省的统一部署下开展的“方言语料保护工作”。

第二项工作是由无锡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无锡教育电视台承办的2015无锡市“最美乡音”童谣传唱活动。

由此可以发现:无锡政府举行的传承方言活动较少且缺乏普及性。

对于无锡市部分小学开设方言课程的现状,无锡教育局的政府工作人员指出,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了解无锡地方文化、宣扬地方特色,并非旨在教会学生使用无锡方言。

对于小学及其以上学历的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语言文字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教师必须以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学语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在方言传承中的作用。

同时,由于我国地方方言种类繁多,很多方言尚未有明确的区域界定和划分,国家很难对这些极具区域色彩的方言做出统一的规划和部署,从而很难出台相关的政策去保护。

2.学校资源及能力有限在目前总体的教育背景之下,小学同样面临升学压力,老师和家长都不会对方言和地方文化传承方面有过多的关注并投入精力。

从而导致学校缺乏进行有关方言教育的时间,也没有相关的师资对学生进行方言教育,只能以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向学生宣传方言文化。

虽然有的小学开设方言课程,但其目的是向以非无锡籍居多的学生群体宣传无锡方言文化,属于校本课程的范畴,并没有明确的评分机制。

通过对无锡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采访,我们了解到学校并非不愿意开设方言课程。

只是由于总体的社会语言环境是共同语的环境,学生缺乏运用方言的环境,而且包括家长在内的社会群体对于方言课程的开设并不重视,导致学校能起到的作用极其有限。

3.民间机构的影响有限目前,无锡许多现代传媒以其独特的方式努力宣传无锡方言,主要包括:《江南晚报》的“一天一吴语”栏目、无锡电视台推出的《阿福聊斋》《扯老空》等电视节目……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无锡方言在无锡市民之间的传播,也以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广大市民对无锡方言的关注。

但其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电视节目一般是在特定的时段进行,而非持续播出,对其产生兴趣和进行关注的人群主要是中老年无锡籍市民,而他们本身都会说无锡方言。

这也就表明,民间组织的一些活动实际产生的影响并非想象中的广阔和深入。

(三)方言内部差异较大导致家庭方言教育的缺失通过对6组无锡家庭成员进行的采访了解到,无锡方言内不同区域的方言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受访的一组家庭中,父亲生长在惠山区,而母亲生长在南长区。

虽然两位家长平常交流中都使用方言,并且没有障碍,但在他们读小学三年级的孩子的身上,存在只会听而不会讲无锡方言的情况。

这也表明,某一方言内不同区域方言的差异,对已经有一定方言基础的成人来说可以进行联想理解,而对刚开始学习方言的儿童来说则会导致其产生一定的混乱,从而减少学习方言的热情。

当他们发现用普通话也可以与家人进行交流时,就容易产生语言学习的惰性,会选择自己已掌握的语言进行交流。

二、影响无锡方言传承的相关因素分析(一)年龄一个地方方言内部存在新老派的区分,这个区分的一个内在标准就是年龄的划分。

王洪君(2009)提出,新派方言受时代和共同语的影响比老派方言更大,因此老派方言更为纯正,而新派方言正在逐渐向共同语靠近。

也就是说,年龄使得处于同一时空状态下的使用同一方言的群体发生了分歧。

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显示,这种分歧不仅存在于语音方面,而且普遍存在于人们对方言传承现状的看法、发展态度等文化心理方面。

对于“您认为在无锡地区,无锡话和普通话相比哪种更利于沟通”这个问题,无锡籍25岁以下的市民有一半认为无锡话更利于沟通,而认为普通话更利于沟通的则只占14%;25~50岁之间的市民对普通话和无锡话的态度虽然没有25岁以下受众那样有明显差别,但无锡话仍然占一定的优势;反倒是50岁以上的市民,他们对普通话和无锡话的态度基本持平,均占37%。

我们发现,无锡籍高龄群体由于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够更为敏感地感受到无锡方言正逐渐朝共同语方向发展。

同时,他们在无形中也逐渐接受了方言流失的必然性,认识到在许多社交场合中,方言难以保证交流的畅通。

因此,他们倾向于在自身影响能力范围内建构一个小的方言群体,也就是在家庭中尽可能地保证方言的使用,从而努力维系方言的存在。

如果说无锡籍高龄市民是保护无锡方言的中坚力量,那么非无锡籍高龄市民则是反对无锡方言的主导力量。

在调查中,100%的50岁以上非无锡籍市民都选择以普通话为交流方式,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语言习得能力有所下降,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无锡方言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

与此相反的是,低龄群体中无锡籍市民由于受到学校的语言环境影响,更多地使用普通话进行交谈,但是他们心理上大多数对于方言的传承发展持积极态度。

同时,低龄非无锡籍市民由于方言习得能力比较高,对无锡方言的抵触心理相对较小。

(二)居住地区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当某一区域内部无锡籍与非无锡籍人口数量相差较大时,该区域的市民对无锡方言前景的展望,普遍要比人口数量相差较小的区域更为积极。

这就表现出了一个区域环境内部,不同语言势力相互较量的问题。

在本次研究的样本中,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的无锡籍市民明显多于非无锡籍市民,而滨湖区中的非无锡籍市民远多于无锡籍市民。

多数接受调查者对无锡方言的发展前景持积极态度,有33.3%~45.1%的市民认为无锡方言会“扩大影响力,成为强势方言”。

人口数量相对平均的惠山区和锡山区的市民则只有5.6%和16%选择了该选项。

可以看出,在不同籍贯的人口数量差距较大的区域中,无锡方言发挥了“主场优势”,使无锡籍市民产生“语言优越”的心理;而这种语言优越感即使在非无锡籍人口较多的滨湖区仍然存在,并继而产生“物以稀为贵”的自豪感。

而在惠山区和锡山区内,由于不同籍贯人口数量的持平,导致无锡方言的语言优势的缺失。

特别是惠山区,因其有惠山古镇等旅游景区,不仅有较多的非无锡人员的流动,而且也有较多老无锡人居住,语言环境相对复杂,使该区域的无锡市民明显感受到普通话对无锡方言的冲击,从而逐渐丧失了对本地方言的信心。

(三)居住时间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居住时间越短,偶尔听到或很少听到无锡话的比例越大;居住时间越长,经常听到无锡话的比例越高。

在访谈交流中了解到,大多数无锡本地人会选择性地使用无锡方言:在清楚某片区域内有较多非无锡籍市民聚居的前提下,进行社交活动时,会自觉地选择普通话进行交流;而当了解到交谈对象在无锡已居住较长时间,能够听懂无锡话时,会适当地使用无锡话与之交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