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1期+刘洪一+犹太人与世界——一个文化命题及启发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_刘洪涛

界文学的理想蓝图, 没有说世界文学应该是什么, 而是在说世界文学实际是什么, 以及世界文学是如 何生成的。这标志着对世界文学的认识从规定性向描述性的重要转变 。 更重要的是, 达姆罗什把世 最大限度地剥离了西方经验与世界文学根本原则之间的必然联系 , 充分 界文学描绘成一个公共空间, , 。 考虑到世界各区域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 为东方国家利用世界文学话语创造了条件 “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椭圆性折射 ” ( World literature is an elliptical 这个定义中最耐人寻味的是 refraction of national literatures) 这一描述 。“椭圆形折射” ( elliptical refraction) 是达姆罗什借用光学术 “椭圆形反射” ( elliptical reflection) 自创的一个短语。 所谓“椭圆形反射 ” , 语 是指在一个椭圆形空间 里, 一个焦点上的光源会通过反射作用重新聚焦到第二焦点上 , 从而形成双焦点。达姆罗什把世界文 “民族文学的椭圆形折射” , 学定义为 意在说明原语文化和宿主文化( the source and host cultures) 各自 提供一个焦点, 从而形成一个椭圆形空间, 一部作品作为世界文学存在于此, 和两种文化都有关联但 “椭圆形的 ” ( elliptical ) 与“折射 ” ( refraction ) 混搭, 并不受制于任何一方。达姆罗什之所以把 生造出 一个没有科学根据, 但却深刻揭示了世界文学本质的隐喻, 意在表明民族文学在进入世界文学空间 “反射” , ; 时, 不是简单、 直接的 而类似于穿越了一些介质 ( 例如语言、 文化、 时间、 空间等 ) 的“折射 ” “折射” 民族文学透过介质 成为世界文学, 与它本源的样子已经大为不同。 从这一理念出发, 不难理 解他所指出的世界文学与其他两个要素 ( 翻译、 阅读模式) 的关系。 世界文学的形成实际上关乎全球 、 。 范围内文学的生产 出版和流通的整个过程 从读者角度看世界文学, 它并非有一套固定的经典, 而 是一种阅读模式, 是一种跨越时空与不同世界进行交流的模式 。达姆罗什的这一说法, 很显然受到读 者反应理论的影响。按照读者反应理论, 一个文本在被读者阅读之前, 只是一些装订在一起的纸张、 印刷的一些文字而已; 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 才能赋予它作为“文学作品 ” 的生命。 据此, 民族文学作 品在成为世界文学的过程中, 读者的阅读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例如人类最古老的史诗《吉尔伽 美什》 在 1849 年才被考古学家发现, 到 20 世纪初叶才被翻译成现代语言, 才得以被不同民族的读者 它作为一部世界文学作品才逐渐为人们所知 , 也由此加入到世界文学的序列之中。 同样, 一部 阅读, 作品在其他民族中被阅读, 会引起新的关注, 并赋予作品以新意。例如在中国文学中并不受重视的清 《好逑传》 代小说 引起欧洲的关注; 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 》 在英国文学中并不重要, 在中国却 成为经典。这些都是跨时空、 跨文化阅读和交流对与世界文学生成的意义所在 。这些结论的得出, 显 见世界文学已经不仅仅是歌德的前瞻式理想 , 还是一个变化着的动态概念。 达姆罗什把世界文学定义为离开起源地 , 穿越时空, 以源语言或通过翻译在世界范围流通的文学 作品。这一定义, 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的认可。达姆罗什还在其他各种场合补充、 丰富、 推广着这一 《后经典、 ( 见苏源熙主编的《全 超经典时代的世界文学 》 全新的世界文学概念。他发表于 2006 年的 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 一文, 揭示了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经典的恒定性和变化规律 。 达姆罗什指 《多元文化时代的比较文学 》 ( 1995 ) 出版以来, 出, 自伯恩海默( Charles Bernheimer) 主编的 美国学界 欧洲中心主义被打破, 世界文学经典的范围扩展到亚 对世界文学的理解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改善 , 洲、 非洲、 拉丁美洲等地区。诺顿、 朗文、 贝德福特版世界文学作品选的最新版本史无前例地收入了来 自全世界数十个国家的 500 多位作家的作品, 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但达姆罗什统计了美国现代语
第1讲 导论 世界文化史

三、文化体系的构成
文化作为一个系统结构就是说它具有体系性与整体性。 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部分不能取代全 体,而且部分之合也不等于全体,体系是独立的,自足的,同时 又是区分于其他体系的,这是体系研究的基本原则。
文化体系的构成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五个方面: 1、各国与各民族人民的衣、食、往、行等社会生活及其风俗习惯。 2、社会生产类型,指文化类型的主要生产方式,如畜牧生产、渔猎生 产、农业生产或是工业生产等,在人类历史上,古代文化一般是从农畜 业为主的生产形态开始,逐步进入工业社会。由于社会生产类型在文化 发展中地位重要,所以一般直接称为工业文化、农业文化、渔猎文化 等。 3、国家政治机制,包括国家政体与国体,国家法律制度,政府机构 等。 4、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 5、文化的精神取向,主要就是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化逻辑与民族 精神,道德评价等。它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价值判断与精神取向。
以上五种因素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层次,即社会生产生活层次(包 括以上所说的社会生活与社会生产)、社会组织层次(包括以上 所说的国家政治机制与科学技术和语言文字),与精神意识形态 层次(包括文化的精神取向)。 由于对文化体系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无意要求大家削足适履,只 是作出简单的层次划分,以便利于掌握和分析。
第二,虽然“文明”与“文化”有概念的差异,但是,二者 之间的互相联系与互相重合的部分,远远多于它们所表现出 来的差异与区分之处。所以在大多数的使用中,没有必要过 多地纠缠于它们的细微差别,甚至进行无所谓的争议。从广 义来说,文明与文化完全可以等同起来,看做基本相同的范 畴。这样的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它们的实质内容,而不必 过分沉溺于概念的分辨。
一、历史与历史学 二、文化与文明 三、文化体系的构成 四、世界是什么? 五、“西方”与“东方” 六、世界文化体系的划分 七、世界文化史的分期
9910全国读书心得阅读参考用书

9910全國讀書心得閱讀參考用書
1.「青春好悅」閱讀書目:
《追風箏的孩子》. 《為自己出征》.《少年時》.《轉山:邊境流浪者》.《在圖書館培養比爾蓋茲》. 《看見自己的天才》.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王永慶給年輕人的八堂課》.《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親愛的孜徳烈》《心靈雞湯》. 《天堂遇見的五個人》.《我所看見的未來》《洪蘭「講理就好」系列》.《讓高牆倒下吧》.《少年小樹之歌》. 《芬蘭驚艷》.《紅樓夢》.《星星都已到齊了》.《燦爛千陽》. 《美的覺醒》. 《山居筆記》. 《于丹論語心得》. 《大腦開竅手冊》. 《靈魂有多重?歷史上最搞怪的實驗》.《跳出思路的陷阱》.《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2.17加1學群
附錄
生涯規畫達人推荐書目
二。
《论犹太人问题》的文本解读

political emancipation is different from Religious liberation and and under certain
condition,they can coexist.At the same time,people were classified as"public person"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art III shows that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of the areicl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ext iS one.sided approach to the economic factors that hinder the
我要特别谢谢我的导师刘秀萍教授。导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学风、深厚的 学养都是我毕生学习的典范。感谢我的导师,是您让我明白了认真读书的重要性, 是您把我带入了知识的殿堂,是您指引了我前进的道路,是您教会了我构思和理 解。这篇论文从选题到观点的提炼、从布局的谋篇到文字的加工都离不开导师的 悉心指导,论文的每一处都凝结着导师的心血和汗水。导师的关爱使我受益匪浅, 带给我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躲帮琦、牛…:知。J7年川占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交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 授权北京交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提供阅览服务,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flourishing in Europe,the status of each class has changed,people have begun to concern the whole community's future and destiny.At this point,in the”Rheinische Zeitung",Marx had to face the reactionary feudal forces and intemal struggle of the
悖逆与整合:犹太文化的深层结构 ——刘洪一先生《犹太文化要义》结构主义解读

列维 . 斯特劳斯认为 :文化的本质就是结构 ‘ ‘ 不仅各种文化都有 自己的结构 世界 文 化也 如 此 。 因为各种文化都存在于一个大的文化体系中 寻找文化的深层结构 似乎成为许多具有哲学气 质的文化研究学者的研究秉性 在“ 结构主义人类 学之父” 列维 . 斯特劳斯之前 以寻找“ 结构 ” 为研 究 主 旨的学 者 已不少 费尔 迪 南 . . 德 索绪 尔 (e i de F r d dn e 在《 通语言学教程 》 ) 普 中论及 人类语言共时性的普遍语法 马赛尔 . : a 。  ̄ ( rl M c M ) 论馈赠》 在《 中论及人与人 之间“ 全面给予, , 的馈赠交换关系 卡 尔 . 马克 思 ( al Ⅸ) 对 立 K rM 从
,
。
知心理学家让 ・ 皮亚杰 Ja i e) enPa t ̄说 :一个结 g “ 构是 由若干成分所组成 ;但是这些成分是服从于 能说 明体系之成为体系特点的一些规律的。这些 所谓组成规律 ,并不能还原为一些简单相加的联 合关系 ,这些规律把不同于各种成分所有的种种 性质的整体性赋予作为全体的全体。” 就是说 , 整体并不是各种成分的简单相加 ,对各种成分的 研究并不表明了解整体,整体还有整体作为整体 自己的性质。刘先生在《 犹太文化要义》 中对犹太 文化深层结构 的追寻 ,也可看作是结构主义方法 在区域文化或者特定文化的研究经典 。书中归纳 出“ 悖逆一整合” 的犹太文化结构 , 丰富和深化了 世界上有关地 区或特定文化研究的认识 。
文化研 究传统上承属于人类学 的研究范 围。 自 “ 最具哲学深度 ”的克 洛德 ・ 列维 ・ 斯特 劳斯 ( l d ut e ei t us Ca e s v v S as)创立结构主义人类 u G a L —r 学以来 , 人类学“ 这门社会科学第一次赢得了尊敬 , 使之成 了( 社会科学 中) 占统治地位 的学科。 【 ”J 1 结 构主义思潮引起社会科学瞩 目的同时 ,文化研究 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或方法也延伸到政治学、经济 学、 哲学 、 历史学 、 文学、 艺术等不 同领域。文化研 究队伍的扩大, 使人类学研究者既惊喜又忐忑。 人 类学者为避免文化研究的学科性质弥散 ,急于确 定学科性质和标志,对未做过 田野调查 和没有撰 写 民族志 、 特别 只做文本分析的文化研究 , 一般都 不予认可 ;, x 文化研究 出现 的形而上演绎方法 , - t 也 抨击甚多。文化研究的上述隔离和分化影响了文 化 研究 群 体之 间 的学术 对话 和 一些 文化 研 究 成果 的传播和推广。因此, 著名犹太研究学者刘洪一先 生所著《 犹太 文化要义》 可能更多地被作为犹太 , 学或者圣经研究的一个典籍 ,而容易被忽视其在 汉语世界 中人类学或文化研究 的意义。 《 犹太文化要义》 从宗教人类学、 知人类学 、 认 教育人类学 , 文化变迁与涵化 、 濡化等角度 , 糅合 符号学 、 功能主义 、 结构 主义等方法 , 特别是透过 结 构主义视角对犹太“ 悖逆一整合 ” 文化精神 的提 炼概括 ,成为对区域文化或者特定文化作整体通 观研究 的典型范例 。 一个多世纪以来 , 中国通过对 外国文化 的接触 ,为反观 自省 自身文化的长短得
《论犹太人问题》的文本解读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art III shows that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of the areicl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ext iS one.sided approach to the economic factors that hinder the
Hegel Youth Movement.ne second is the ideological background.During the 1 9th century,30-40,Hegel Youth Movement launched a new ideological liberation
Jews’liberation,which is a simplification of the problem clearly,and secondly,in
comparison with the later articles,it has not yet reached the heigh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the third,廿le artcile neglects the Jews’own advantage.On its contemporary sense,the text have a kind of critical spirit and academic quality,which will affect the China's ongoing construction
understanding on person,beyond Feuerbach’S the concept of natural person,and
读《论犹太文化》笔记

读《论犹太文化》笔记这本书是南京大学的徐新教授的作品,主要是徐新和其学生写成。
我对于犹太人的兴趣来自一个方面,就是在犹太人的历史中,为什么犹太人会受到这样的迫害,因为在我的哲学理解中,如果一个人或者阶层受到长期的迫害,那些施加迫害的人自然是主要责任者,但是受到迫害的一方本身也应该有一些不对的地方。
因为我非常坚持王守仁的“仁者,万物一体也;义者,宜也。
”的思想。
当世界出现不和谐的情况的时候,一定是其中的两方都没有为对方考虑,也就是没有意识到他们其实是一体的。
带着我的两个疑问,我开始了寻找答案的历程。
我从当当网购买了徐新写的两本关于犹太人的书——《犹太文化史》、《论犹太文化》。
因为我急于找到答案,我认为《论犹太文化》能够更快的给我答案,所以我先阅读了《论犹太文化》。
在我寻找答案之前,其实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猜想,这个猜想来源于一些平时的耳濡目染——犹太人是因为长期占有经济的高层,同时在政治上又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所以才导致了他们被迫害的悲剧。
我有了一个基本的猜想。
我需要一些资料来印证或者是证伪我的观点。
对于疑问,我没有任何的猜想,但是很显然,问题的答案将会对我有巨大的助益,给我借鉴。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开始慢慢的搜集第一疑问的答案:1.犹太文化是在各种中东文化的夹缝中生存了下来,为了能够生存,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不同的变革以适应时代的需要,犹太人人中的拉比胜任了这一使命。
2.犹太拉比为了犹太文化的生存,不断的对犹太的经典进行新的解读,一个最为重要的解读就是将对《塔木德》的学习等同于对于上帝的信仰。
就是学习等同于信仰。
一个两千年来坚持学习的民族产生的智慧积淀,是造就这个民族优越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要学习就必须识字,所以一千多年前,犹太人就没有文盲。
传统的犹太人每天必须阅读一页《塔木德》,七年半通读这本书。
3.犹太人是流散的民族,生活在异国他乡,他们生活完全与异族隔离,也就是说他们只进行经济上的交往,从来不进行文化上的交往。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研究--刘洪涛

劳伦斯· 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写于 2010年的《翻译研究与世界文学》 达姆罗什2006年的《后经典、超经典时代 的世界文学》:提出经典的三层次说:超 经典(hypercanon)、反经典( countercanon)和影子经典(shadow canon)。
二、重绘世界文学地图 伊曼纽尔· 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研究
刘洪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引言:歌德论世界文学 德国作家克里斯托弗· 马丁· 魏兰(Christoph Martin Wieland)在1810年第一个使用“世 界文学”术语。 1793年,德国启蒙运动的理论家,狂飙突 进运动的代表作家赫尔德提出建立“包罗万 象的全世界的文学史”的设想。
弗朗哥· 莫莱蒂(Franco Moretti)的《世界 文学猜想》(2000)把近代以来的世界文 学看成一个不断进化发展的体系,这个体 系有中心,有边缘,其权力关系是不平等 的。文学的进化发展总是从中心向边缘运 动,是一个不断扩散的过程。“树”和 “波浪”的比喻。
三、世界文学与东方主义 阿米尔· 穆夫提(Amir R. Mufti)的《东方主义 与世界文学机制》(2010))探讨了东方主义 在建构世界文学机制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汉学家、翻译家安德鲁· 琼斯(Andrew F. Jones)1994年发表《“世界”文学经济中的 中国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发起的“20世纪中国 文学的世界性因素”的讨论。
五、世界文学新理论对外国文学界文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灵 活而又奇妙的。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谨 言慎行,高瞻远瞩的法国人从中得到最大 的好处。他们已经一种充满自信的预感, 他们的文学将在更高的意义上对欧洲产生 像在18世纪上半叶产生过的那种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31期刘洪一:犹太人与世界——一个文化命题及启发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06-04-03 22:41:01 编辑:点击次数:1179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周年。
回顾历史,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有着相同的悲惨遭遇,在“二战”这场人类浩劫中,当年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还曾接纳了相当数量无家可归的犹太人。
六十年过去了,犹太民族至今还对中国人民怀有感激之情。
但是,普通的中国人对犹太文化都不怎么了解,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就更凤毛麟角。
可是深圳居然有这么一位专家,20余年来主治犹太文学和犹太文化,他在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成绩斐然,独树一帜,他就是深圳大学教授、副校长刘洪一。
多年来他出版相关学术专著6部,发表论文70余篇,编著7部,译著数十万字,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被同行认为是国内该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去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理论新著《犹太文化要义》,读来让人耳目一新;由他主编、国内有关研究专家共同撰写的六卷本、约300万字的《犹太名人传》,其总序的题目是:寻名人足迹,与智者对话。
这颇能代表这位研究者的情怀。
为什么选中“又偏僻,又冷门”的犹太文学?
刘洪一1960年出生于江苏徐州。
中学毕业后,曾做过机器加工工人和搬运工。
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这为他提供了走上为学之路的契机。
1978年起,他先后考入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和黑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主攻美国犹太小说研究。
外国文学的范围很广,为什么偏偏选中当时看起来“又偏僻,又冷门”的犹太文学和犹太文化?刘洪一告诉记者,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早有交往,犹太人民一直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两个民族在现代史上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在文化上有许多共通之处,很有互补和借鉴的意义。
犹太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参照意义,一直吸引着刘洪一的学术视点。
刘洪一谈起他最初的研究对象、与海明威齐名的美国著名作家索尔·贝娄(SaulBellow)。
索尔·贝娄是犹太人后裔,他的父母早年作为移民从东欧来到了加拿大,后又移民到美国。
他身上负载着深厚的犹太传统和欧洲犹太人不平凡的历史遭遇,当索尔·贝娄进入美国这个西方世界的大熔炉后,古老的犹太传统和当代西方文明在他身上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犹太人的根在哪里?犹太人如何适应现代生活?犹太人在西方世界何去何从?这些文化上的根本问题深深地困扰和煎熬着索尔·贝娄的心灵世界。
因此,身份困惑、自我找寻、边缘人心态、生存的危机,诸如此类的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便成为索尔·贝娄的小说主题,并由此启动了美国小说对当代西方人类生存境遇问题的思考。
索尔·贝娄被认为是继海明威、福克纳之后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家,就在于他的作品不仅具有一定的犹太性,同时还具有鲜明的世界性,从犹太人的问题生发出世界性的普遍意义,并给人以震撼的文化冲击力。
刘洪一通过研究认识到,索尔·贝娄是犹太民族在现代西方世界的一个表征,他的文学世界蕴涵着深刻的文化机理,要真正解读文学,就必须发掘其文化之根。
同时,传统与现代,民族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调适,不仅是犹太人面临的文化命题,也是当今世界最具前沿性的文化挑战。
以犹太文学和犹太文化为研究的切入点和样本,对阐释当代文化的本质问题,对参照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对话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都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对这一课题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发现,刘洪一义无反顾地走上关于犹太文化研究的学者之路。
他以心治学,执着求索,以其犹太文学和犹太文化研究上的造诣和建树,受到学界的关注和尊重,1997年破格晋升教授,成为深圳大学和国内该领域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当野花被小伙子献给女友
刘洪一在文学方面的研究是独到的。
他给记者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
旷野里一株野花,固然美丽,但它是自然化的东西。
如果某一天一个路过的小伙子采摘了它,把它的美丽献给了自己心爱的女友,那么这枝野花就成了爱情的符号和载体,野花就具有了人为化、社会化,这就是“文化”。
小说也是如此,作者用一种虚构的方式,把情节、背景、心理、言语、细节等要素捏合到一起,编织成一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就是一个蕴涵深厚的文化。
刘洪一就是这样独辟蹊径,研究文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美学,而是以文化美学和文化诗学的理钊ヌ骄课难 澜纭?00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刘洪一的理论专著《走向文化诗学——美国犹太小说研究》,该书以美国的犹太小说为“文本”,将其放在文化诗学的广阔视野中去解析。
刘洪一本着他多年所从事的犹太文学、文化及中外比较文化诗学研究,本着对文化与诗学研究的通观,对美国犹太小说的文化价值及诗学价值进行了综合解读,并对小说和文化诗学的若干普遍原理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他所倡导的新的理念和方法,受到学界高度关注,被认为是美国犹太小说研究之翘楚。
《光明日报》、《外国文学研究》等报刊都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该书是“国内学术界文化诗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个好样本,填补了空白“。
中国文化和犹太文化最具可比性
刘洪一执着于学术探索,但并不是一个为学术而学术的学者,而是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在当代世界,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异质文化之间、中外文化之间的文化接触和文化冲突、文化融合都将不可避免的历史情形下,如何采借外来优质文化而又能保持民族传统的健康延续,成为21世纪学界高度关注的焦点性命题,而关于流散族裔文化研究就自然成为了本世纪学术界的一个显学。
实际上,“流散”(theDispersion)问题是一个源于犹太民族数千年散居世界的历史而最早提出的一个文化命题,在进行流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时,犹太文化因其流散时间漫长、文化交融复杂、民族特征模糊反而鲜有人进行全面分析。
刘洪一教授的《犹太文化要义》无论是从犹太学研究还是从后殖民文化研究来看都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推动了犹太文化研究、流散族裔研究、异质文化间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问题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该书以前所未有的大视野、大格局,比较全面地梳理了犹太文化产生的流程和结构、思想方式和生存机智、文化母本与现实表征、宗教精神与审美文化等方面,可谓是犹太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难能可贵的是,《犹太文化要义》以犹太文化的流散族裔问题为样本,以文化通观的思想视野,把犹太流散族裔问题纳入到广阔的文化语境和全球语境中,建立起与当代文化现实相适应的研究话语。
刘洪一教授谈到,我国著名史学家、文化学家周谷城教授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文化一以贯之、最具可比性,那就是中国文化和犹太文化。
刘洪一教授认为犹太民族2000多年来,一直在与异质文化的接触中进行着文化冲突和文化的保持,如何既能采借异质文化的优质要素,又不致被异质文化所同化;如何既能保持民族传统,又能适应现代世界,犹太文化都展示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中国文化在发生方式、存在方式等方面与犹太文化不尽相同,但在与异质文化的接触、冲突、采借中,所面临的文化挑战具有类似之处,特别在全球化时代,在文化接触和文化冲突越来越不可避免的条件下,如何吸纳外来优质文化、保持和弘扬民族传统,以在全球化和世界文化的对话中立于不败强盛之地,关于犹太文化的研究都对我们有着重要而现实的参照意义。
录音下载地址:http://202.112.28.132/hust/lecture/1131.mp3
PPT下载地址:http://202.112.28.132/hust/lecture/1131.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