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摩西十诫》看犹太文化
《十诫》观后感

关于《十诫》这部电影,电影内容来源于《圣经》,讲述了以色列人沦为奴隶400多年后,神选中的摩西在神的指引下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电影通过摩西不畏艰辛带领大家逃离埃及,将摩西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永不屈服的大无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激励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要不畏艰难险阻,敢于进取,为了美好的明天而不断努力奋斗。
这部电影整体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心灵震颤,从摩西身上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神要选择一位可以代表他的人,要在万千人中寻找这样一位符合神的要求的人是不容易的,而神选择了摩西,或许与摩西刚出生的时候的预言有关,另一方面,摩西的命运注定了他坚毅的性格,他本身是一个奴隶的孩子,却因种种原因成为了埃及的王子,又因为看不惯埃及人欺负奴隶误伤了人,法老要追究他的责任,他只能选择逃跑,从一个王子变成一个平民。
他身份的变换,促成了他坚毅的性格,什么都要靠自己,靠自己来好好的活下去,所以神选择了他作为神的代表。
要知道在历史中寻找一位具有离奇命运的人是很难的,而命运如摩西,从最高位置跌落至最低谷,再回归到人民心中,这需要经过内心多少的挣扎和认可?而摩西,他却是自愿走上这条路的,他本可以隐瞒身份而成为万众膜拜的法老,命运似乎嘲弄了他,而他却勇敢坚毅地承担起来,纵使他在失去王位之后对前途一片茫然之时。
无怪乎耶和华选择了他作为在埃及的犹太人的救星,他通过了神的考验。
信仰者借助信仰的荒谬的力量,达到了彼岸。
我不知道信仰到底是神圣的,还是荒谬的。
我只知道,信仰伴随而来的精神力量,在观看这电影之后,一再让人惊叹不已.摩西没有怨言,毅然选择了神要他承担的一切,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
他一直坚守自己的使命,不畏惧艰难险阻。
虽然他带领以色列人在逃离埃及的过程中中途经历过许多波折,有些时候他也无能为力,叫神神却不答应,这时他也曾怀疑神的力量,怀疑神是否会应允神所许诺的那片自由的土地。
但是摩西还是选择相信神,相信自己的选择,不管以后的道路有多艰辛,他相信通过自己和神的帮助那片应许的自由之地很快就会到达。
摩西十诫

龙源期刊网
摩西十诫
作者:
来源:《课堂内外(高中版)》2006年第10期
摩西十诫的宗教意义在于它是犹太教义的基础,而今天它被我们关注,是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二部成文法律,并对后世的法律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圣经》中的《出埃及记》记载了摩西十诫的来历。
传说在雅各时代,因为战乱和饥荒,犹太人被迫离开家乡,迁徙到富饶的埃及。
没想到,埃及的法老却容不下这些外乡人,把他们全部贬为奴隶。
经历了430年屈辱的奴隶生活后,他们在摩西的带领下,开始“胜利大逃亡”,回归他们的家乡。
这条逃亡之路历尽艰辛,犹太人一面要和法老的追兵作战,一面又要面对流浪途中的各种困难。
战胜这一切都依靠他们的英雄摩西。
据说有一天,他们流浪到西奈山下,心力交瘁的摩西曾丢下族人,独自登上山顶,在上面静修了40个昼夜,等摩西回来时,犹太人已经乱作一团。
摩西当即大发雷霆,他振臂向天怒喝道:“只因为你们不信神,神才给了我们那么大的惩罚。
刚才在山上,万能的神耶和华已与我订立了神圣的契约——只要你们能遵守神的十条诫律,神便会指引我们回到美丽的家乡。
”据说当时雷电交加,一股神秘的力量在西奈山的峭壁上刻出这十条诫律:
1.除了耶和华之外,不得再有别的神:2.不许雕制和崇拜任阿偶像:3.不许妄称耶和华的尊名:4.当守安息日(星期六)为礼拜耶和华的圣日:5.当孝敬父母:6.不可杀人:7.不可奸淫;8.不可偷盗:9.不可作伪证:10.不可贪图他人的一切。
摩西十诫之我见

10会计九班201010170916黄明月“摩西十诫”之我见《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希伯来人听从上帝的旨意,带领自己受难的同胞逃离埃及人的奴役,他们来到神的所在地西奈山祈求得到上帝的指引,上帝耶和华无形的手在西奈山的石碑上刻出十条戒律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希伯来人即后来的犹太人,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崇奉耶和华一神,将石碑视为最珍贵最神圣的物品,祭拜于圣殿之内。
公元前586年,巴比伦攻占犹太国,石碑因此下落不明。
这位被视为先知的希伯来人就是摩西,十条戒律也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二部成文法律的《摩西十诫》。
但直到今天,故事的真实性存在很大的争议性,石碑的有无也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谜。
希伯来人不屈服于奴役,他们选择了流浪,在摩西的带领下得到了上帝的眷顾。
不论故事真假,摩西十诫带给人们的影响是不可置否的。
它作为《圣经》中的基本行为准则流传了下来,是以色列人一切立法的基础,也是西方文明核心的道德观。
我不是基督教徒,对摩西十诫的理解也只能从字面意思去领会,可能很难深刻的体会到其中的宗教色彩以及对当时人们的指导意义。
摩西十诫短短十条就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它是每一个基督教徒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则。
读了前面四条“.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当守安息日为圣日”,你可能会觉得这个神约束人民必须只信奉他一个神,他非常的“霸气”,但这种“霸气”并非无理。
摩西十诫体现的是平等的“人神契约”精神:谁要毁约,谁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
同时,人民也有“神不佑我,我即弃之”的权利。
另一方面我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信仰多元化的社会,思想可能并不像当时的人们那样“单纯”,无法想象他们对神的追求与渴望。
在他们那个奴役的时代,是什么精神支柱让希伯来人甘受埃及人的欺负而依然坚强的活下来?是因为上帝,是因为他们始终相信上帝一定会派人来拯救他们,结果证明上帝没有辜负他们,上帝救了他们,带他们脱离苦难,所以他们不认为上帝的这几个要求过分,而且他们会对救世主专一,忠诚。
“十诫”含义及衍伸思考

“十诫”含义及衍伸思考“十诫”是指《圣经·出埃及记》中上帝通过摩西向以色列人民颁布的法律规则。
这十条法律规定了人与人、人与神之间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和行为准则。
以下是对“十诫”的含义及衍伸思考的详细阐述:“十诫”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法律规范之一,它们对于宗教、道德和法律都有深远影响,并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它们的存在反映了人类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需求。
首先,十诫规定了人与神的关系。
前四条诫命强调人们对上帝的顺服和崇拜。
上帝首要的位置以及对神的忠诚是犹太教和基督教信仰的核心。
这些规定要求人们只崇拜真正的上帝,不得崇拜偶像;不可因思念其他神明而怠慢上帝;不可轻忽上帝的名字;记住并守好安息日。
其次,六到十的诫命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些规定教导人们关心和尊重他人的生命、婚姻、财产和名誉。
其中包括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窃;不可作假见证;不可贪图他人的财物。
这些规定对于人类社会的和谐有着重要意义,强调了人们之间应该彼此尊重和互相帮助。
十诫不只是简单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它们还有深层次的含义和衍伸思考。
其次,十诫是一种道德标准。
这些规定提供了具体的行为规范,揭示了什么是对的和什么是错的。
十诫将人类的道德标准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要求人们更深入地思考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这也有助于塑造人们的品德和道德观,培养人们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三,十诫提供了社区和谐的基础。
这些规定强调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人际关系的规定,十诫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
人们通过遵守这些规则建立起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关系,从而实现社区内部的和睦与繁荣。
最后,十诫激发了个人对纯洁、正义和公正的追求。
这些规定不仅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准则,还要求人们保持纯洁的心灵和思想。
这种追求纯洁的精神增强了人们对真理、正义和公正的认识和追求。
它们激励个人与社会拥抱道德标准,并为人们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决策和行为的指引。
摩西时代的犹太文化与思想体系

摩西时代的犹太文化与思想体系犹太教是世界三大单神论宗教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
它的文化和思想深受《旧约圣经》的影响,其中的摩西时代是其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犹太文化和思想开始形成并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一、摩西及其法典摩西是犹太教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被认为是流亡在埃及的以色列族人的领袖。
在他手中,以色列人民从奴隶制度中获得自由,并开始了漫长的旅程,寻找自己的家园。
最著名的是,摩西在旅途中领受了上帝的启示,写下了《摩西五经》,也就是《旧约圣经》的前五卷。
这部法典详细记录了犹太人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也建立了很多面对生活的指南。
其中,著名的十诫是犹太教法律中的重要部分。
除此之外,摩西还建立了预言师和法官制度,这些制度帮助犹太人探索上帝的意愿以及判断人类行为的对错。
摩西的法典对于犹太人来说不仅是文化和宗教上的依据,更是生活的指南。
而且,它的影响也超越了宗教,深深影响了整个文化和社会的运作方式。
二、敬拜和祭祀对于犹太人来说,敬拜上帝是最重要的行为之一。
在摩西领导下,以色列人民开始建造神殿和遵照详细的规则进行祭祀。
这些祭祀在敬拜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犹太人的祭祀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燔祭、赎罪祭、和平祭、素祭和赎命祭。
燔祭是最常见的一种祭品,代表人们对上帝的全身心奉献。
赎罪祭是一种纪念活动,以表达他们对过去的罪行和错误的悔恨之意。
和平祭则代表丰裕和庆祝。
而素祭则是犹太人主食的一部分,它象征了清洁与神圣的地位。
赎命祭则是为了赎回人的生命的。
在礼拜过程中,犹太人唱诗、跳舞,和合唱,以表达他们对上帝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而他们的祭祀则是体现了对上帝的敬崇和信仰。
三、犹太教的伦理观犹太教强调道德和伦理问题。
在犹太教法典中,财产法和婚姻法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这些法律规定了公平正义和合法行为的标准。
与此同时,犹太教也强调慈善、尊重和同情。
在以色列人的生活中,慈善和同情是很普遍的。
犹太人认为,这些美德和行为表现出了他们对上帝的真实信仰,并且能使他们像上帝一样行事。
十诫电影1956观后感

十诫电影1956观后感《十诫》是由西奥多罗波洛斯基导演,于1956年上映的一部法国电影。
该片以《出埃及记》中的十诫为蓝本,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诠释了这一古老故事。
电影《十诫》通过十段深入浅出的故事,展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信仰与背叛、罪与赎等主题。
影片首先以“不可有别的神”为题材,讲述了在古埃及时期,摩西领导着犹太人民从法老手中逃离奴役。
电影通过设定世俗的背景,展示了对至高神的信仰和法老的独裁统治之间的对立关系。
根据圣经记载,神为了拯救神的百姓,给了摩西一块神石板,上面写着十条诫命,即所谓的十诫。
这些诫命被视为神圣不可违抗的规则和道德准则。
电影通过逐一展示这些诫命,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之间的对立冲突。
其中,“不可杀人”揭示了杀戮的残暴,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在片中,犹太人在逃离埃及时,经历了与埃及人的激烈战斗,暴力与恐惧交织,无辜的生命丧失殆尽。
这一场景让人深思,暴力与仁爱作为人性的两个极端,人们面临着选择的困境。
而在“不可淫乱”的诫命中,电影展示了忠诚与背叛、欲望与自控之间的矛盾。
摩西的兄弟亚伦在摩西长时间离开山顶时,与众人打造金牛犊并奉为神明,背叛了神的诫命与约定。
然而,《十诫》并非只是一个道德的教诲,它同时也是一个关于权力与统治的视角。
法老是电影中最清晰的统治者形象,他以无情和凶残的手段控制着犹太人民。
而摩西则是一个受神的委托,以平等和公正为理念的解放者。
电影通过对法老与摩西的对立描绘,探讨了权力的滥用、专制和暴力统治。
慢慢地,观众意识到十诫不仅仅是一个个道德规范,它是为了对抗那些以权力压迫的人,为了让人们不再受命运的摆布,而作为一种解放与独立的力量存在。
除了故事本身,电影还通过其独特的电影语言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导演罗波洛斯基运用多个不同的故事线索、引人入胜的镜头和意味深长的对白,使电影更具维度和厚度。
同时,他巧妙地运用了光影和音效,创造出梦幻般的视觉效果。
片中的加时拉长和慢动作等技法,深化了观众对每个场景的思索。
犹太人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犹太人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姓名:陈蓉系别:经管系班级:国贸一班学号:110701106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对于永不懈怠的人是一座里程碑,对于骄傲自满的人则是一个包袱;对于志向远大的人是向上攀登的阶梯,对于胸无大志的人便是无底深渊。
而犹太民族曾在我眼中,曾是一个充满苦难的国家,命运几乎没对他们报以微笑,和中华民族一样,他们也曾忍受欺凌,时间长达一千八百多年,如斯漫长。
然而,自从上了犹太人的文明之后,我才发现犹太民族不止充满了苦难,还有面对苦难仍然不放弃、永远充满信心、希望和爱。
我从他们的奋斗和成就中启示到了许许多多。
从《摩西十戒》中开始认识以色列,从爱因斯坦开始认识犹太人,从“犹太人的文明”这门课升华了我对犹太人的认识:犹太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为什么面对苦难他们仍能不屈不挠?为什么在屈辱中他们仍能够继续奋斗?为什么备受欺凌他们仍能创造出一番成就?修完这门课,我被深深震撼了。
对于犹太人,他们的幸福在哪里呢?我想或许是犹太文化的曲折和坚韧,又或许是犹太人的毅力和成功,总之,不论是什么,他们的精神我只能敬佩、学习。
渐渐地,我发现了,渐渐地,我成长了,渐渐地,他们给了我很多启示:一.犹太人成功的第一个关键就是高度重视教育。
以我的了解,犹太人的整体素质很高,哪怕是最贫困的家庭,也会尽力使子女接受尽可能多的教育。
另外,犹太人酷爱读书。
经调查表明: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
全国有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办借书证的人就有100万。
由此可见,犹太人在整个人生中始终坚持学习,这种重视教育的理念就是犹太人重新站起来的关键。
我——从幼儿到大学,接受的教育有许许多多,可一般都是父母教管,老师督促,自己很少能自己阅读,看到了犹太人的成功,我被折服、被感动,以后的以后,我会努力读书,为自己、为祖国。
中国的少年们,也应该借鉴学习,增加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品质,做有素质的中国人。
摩西十诫

摩西十诫译文:第一条:“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第二条:“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
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
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第三条:“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第四条:“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六日要劳碌做你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
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第五条:“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
”第六条:“不可杀人。
”第七条:“不可奸淫。
”第八条:“不可偷盗。
”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
”第十条:“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摩西十诫》据说是上帝在西奈山的山顶亲自传达给摩西的,是上帝对以色列人的告诫。
上帝本人将这些话刻在石碑上,送给摩西。
但是,后来摩西看到族人根本不听从这些诫条,一怒之下就将石碑毁了。
上帝又命令摩西再制作新的石碑,完成后,放在约柜(Ark of the Covenant)里。
以色列人将约柜看作圣物,放在圣殿里,任何人不得擅自触摸。
《圣经》里记载有人因为擅自触摸约柜而被雷击致死。
而且,有外人从至圣所的帐门窥望过,发现约柜的上方经常都有云雾积聚。
后世的科学家根据这些纪录,推断可能在约柜内放置了一种简单的生物电池,就像在古埃及陵墓发现的那一种。
电的积聚使水汽积聚,并使触摸的人触电。
到了公元前590年,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打犹太国,耶路撒冷在被困3年以后,终于在公元前586年被巴比伦军队攻占,王宫和圣殿全被烧毁,从此,约柜下落不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摩西十诫》看犹太文化
在阿拉伯半岛和地中海海岸之间有一肥沃的狭长地带,这片约旦河东岸的土地有广袤平原和秀美的景色,时常勾起人们的遐想,这即是犹太民族的诞生和祖居之地——巴勒斯坦。
犹太人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900年,强大的埃及帝国兵锋所至,迫使美索不达米亚的移民来到此处,移民中的一员亚伯拉罕成为了犹太民族的创始人(事实上古兰经也以亚伯拉罕为阿拉伯人的祖先)。
安逸的生活并不长久,饥荒最终又迫使犹太人流浪到了埃及,并沦为了农奴。
约公元1445年,摩西带领着犹太人获得了解放和新生,进发并最终回到了他们的“伽南之乡”。
摩西出埃及的事迹被《圣经旧约》详细记载,在西奈的旷野中,摩西为其孤独的族人制定了一套律法,即《摩西法典》,其中最重要者便是《摩西十诫》。
犹太人认为《十诫》是神圣伟大的神谕,通过“上帝的手指”刻在石头上传示后人。
这些法律具有法律上的、宗教上的和道义上的特点。
《摩西十诫》对于犹太人文化心理特征的形成居功至伟,已然融入犹太民族的生命之中。
以现代的眼光看,犹太文化也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化的起源之一,故此,《摩西十诫》的意义也就不局限于犹太民族。
以下,我就此经典文本为基点,试窥犹太文化之一斑。
《十诫》的头两条,确立了犹太人一神论和不崇拜偶像的文化心理特征。
第一条称:“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由此,犹太人从早期多神论的信仰中摆脱出来,确立起上帝的绝对而超越的权威。
这种
思想随后被基督教所继承,并影响了整个西方文明和法律的概念。
(按塞西尔·罗斯的论证,犹太人的上帝应该叫“雅赫维”,而非基督教讹传的“耶和华”)
第二条不仅巩固了上帝的超自然能力,并告谕人们不应寻求俗世万物和人自身作为崇拜的偶像。
这不仅表现出犹太民族性格的内敛性和独立性,而且与西方反犹主义的兴起也有很大关联。
如“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的表述,说明犹太文化固执自己信仰的排他性,“中介性客民”的文化性格也势必难以融入其它社会之中,这易形成与其它文化的对立。
我们很容易看到这么个让人寻味的现象:曾作为犹太教一支的基督教为欧洲所接受后,竟与犹太教产生了严重的对立,成为反犹主义孳生的温床,犹太人被视为缺乏爱国心和异教徒的代名词,而遭致基督教的镇压和迫害。
第四条到第十条或以宗教教义、或以道德律令来规定犹太人的生活作息方式,表现出犹太文化除了超越理性的一面,也是一种入世入俗的文化。
在这些条目中,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得到确认。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十诫》最重视的要算利益关系了,除第五条“孝敬父母”外,莫不与处理人际利益扯上关系。
这点与重视亲子关系的中国传统文化有所区别,也是犹太人善于从商的一个文化因缘!
值得注意的是后面的几条都受到前两条的约束,这凸现了犹太人对异教徒的态度。
如约书亚屠杀了一万两千名异教徒后,曾将《摩西十诫》刻在石头上,而其中就有“不可杀人”一条,此举实在让人看
起来是一种对人类的嘲弄。
无庸讳言,犹太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产生了诸如马克思、爱因斯坦、贝多芬等推动人类文明的巨人,千年流散的曲折也始终没有抹煞掉犹太民族回归故土的执着追求。
这不仅令今日追忆犹太人历史的我们为其哀惋叹惜,也使我们不难发现《摩西十诫》在犹太人身上留下的深深烙印!
毋宁质疑,犹太民族产生了诸多伟人,如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马克思
犹太人的先知
在不同时期民族的竞逐中,往往以伟大的帝国来终结这场角斗,而失败者则有如流星消逝于历史视野之外。
在遥远的古代,大概只有犹太的命运有所例外,它让世人铭记的原因之一便是犹太先知的存在。
按传统的观点,犹太人的宗教是摩西率领族人出埃及后,辗转在西奈旷野中产生的,摩西则是犹太先知的原型。
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先知的言论使犹太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得以形成和发展,并且成为犹太人一段段苦难历程中得以坚持和恢复信仰的号角。
在公元前7-8世纪,先知成为守卫犹太人良心的喉舌。
先知其本质并非是一个“预言家”或占卜者,而是一个监视犹太民族现状的人。
先知来自于各个阶层,有朝臣、祭司、牧羊人和农民,他们以强烈的道德意识在周边获取影响。
每当危机来临,他们便会挺身而出痛斥民族的倒退,批评国王的贪婪和错误,并激起人民抗击压迫和外来
宗教入侵的激情。
无可非议,先知当中也有些沽名钓誉之徒,但总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品行和真诚是不容置疑的,如著名的先知提比斯人以利亚在撒马利亚达到了其腐朽统治高峰的时候,作为一个粗鲁的乡下人,曾衣不遮体地走到国王和王后面前,直斥其非。
在所谓《先知书》里还保存着不少犹太先知们充满道德义愤的作品。
犹太先知的心目中,《摩西法典》显然是民族神圣的精神基础。
但先知并非仅是因循守旧的继承者,他们的言行带给西方精神上的超越、永恒的批判精神和终极关怀,对现代西方文化心态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
而且,先知除了强烈的民族情绪外,也用为民代言的方式确立起了君权统治的理论基础,因此先知对外虽然是鼓吹战争主义,但对内则始终是比较温和而支持君权的。
由是观之,先知与中国文化中“士”的地位颇有相似之处。
他们既和国家政治息息相关,但又始终保有一定的独立性,并擅长于在面临民族危机时以担道救世的责任感,积极运动,鼓励民族情绪来应对挑战。
在犹太人被巴比伦人赶出巴勒斯坦囚禁之后,先知将大量的民族文献带入囚禁地,他们宣扬《摩西法典》的内容,呼吁犹太人不要放弃自己的信仰,慰籍族人心中的伤痛。
耶路撒冷的圣殿已成废墟,他们却试图在犹太人心中建立起新的圣殿。
在先知积极努力之下,犹太人固守着他们的精神家园,并发展出了礼拜、祈祷会等新的宗教仪式。
先知传教布道的模式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和传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两个宗教的神职人员身上时常闪现着先知的影子。
公元135年,罗马帝国将耶路撒冷的圣殿再次摧毁后,犹太人开始了近两千年的大流散。
但由于先知所做出的努力,甚少有犹太人背宗叛教,成为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四处流散却依旧保持固有文化信仰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