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

合集下载

谈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发展

谈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发展

谈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发展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国家把创新提到了有关族兴衰的理论高度。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的创新精神,否则创新和创造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开拓进取的人才,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探讨的问题。

就学生创新精神的产生过程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宜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

一、问题意识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个包括发现能力、创新欲望、创新行为的复杂过程。

通过对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具备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方法。

创新精神首先要有发现精神,而要发现,必须具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一种包括好奇、敏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当一个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问题意识,便会通过自己的双眼去发现、运用自己的大脑去分析、去创造,其创新精神也就随之萌芽、滋长。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提出了“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飞而往地下落”的问题,发现了地球引力;伽利略看到教堂中风吹吊灯的摆提出了“为什么吊灯的摆幅和距离差不多”的问题,发明了钟表;瓦特看到蒸气把壶盖顶起进出了“能不能加大蒸气力量推进车轮转动?”从而发明了蒸汽机车……,不胜枚举的创新实例说明,只有对现象敢于提为什么,才能有所发现,有新发现。

从心理学上说,创新精神的实质是一种意识,这种意识的产生根源于个人周围事物的茅盾,当茅盾存在时,问题也就出现了。

学生一旦对所发现的问题倾注了兴趣,就会产生相当的精神动力,进而激励他们去有所创新。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新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

既然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根源,那么学生问题意识的高下,可以直接反映出其创新潜能的个性差异,多问“为什么”的孩子比少问“为什么”的孩子要懂得多,勤动手动脑独立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孩子,往往能取得令人惊讶的成绩。

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新精神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为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创设环境,让学生敢问“好问”是孩子的天性,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特点。

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的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应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

对不敢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他问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不能批评,要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去想,让他树立自信心。

因此,只要解决了学生的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他们在上课时就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创设情境,使学生乐问要使学生乐问,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的主观因素,创设种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

如:我在教《草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时,我出示了一个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思考后,纷纷质疑:①课文中哪些句子讲了“一碧千里”的意思?哪些句子讲了“并不茫茫”?②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③作者在描写草原景色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方式?因此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就能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

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敢问、爱问,但个别学生在提问时,不加思考地乱问,为提问而提问,造成问题的学生善问,而且要有所创新地问。

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上 述 两 个 教学 过 程 可 归 纳为 下 列 两个 模 式 。 ( 班 : 师 提 出 问题 一 学 生发 现 更 多 问题 一) 教
谈谈 自己的粗浅看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实践 : 问题 意识 ” 教学 实 例 “ 的 在 历史教学 中笔者 以“ 问题 ” 主线 , 用创 设问 为 采 题情境 , 引导学生探究解 决“ 问题 ” 以此作 为培养学生 , 创造精神 的教学方式 。思路是这样 的: 学生在教师创设 的 问题 情 景 中 , 现 问题 , 决 问 题 , 发 解 南此 思 维 得 到 发 展, 科学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在培养。 笔 者用两种不 同的方法在高一年级两个班级讲授 《 中同近代现代史 ・ 上册》 二章第二节 《 第 洋务运动》 , 时 教学 目标是一致 的,问题也一样 ,使用 的是 同样 的教 案 ,教 学形 式是 以课 堂 讨 论 的方 式 展开 教 学 。首 先在 f 班 开 始 教 学 , 示 问 题 , 行 开 放 式 的 教 学 , 学 生 一) 展 实 让 自由讨 论 , 开 思 维 的 空 间 , 意提 出不 同 的 问题 随 放 任 着 讨 论 的深 入 , 生提 出 了 许 多 问 题 , 至 , 生 似 乎 学 甚 学
自 由的追 求 目标 。这个 过 程 可 以通 过 两 个 阶段 来 完 成 。 第 一 阶段 : 养 发 现 问题 的 习惯 , 导 学 生 阅读 学 培 指 习材料 , 出质疑 与设 疑 。 提 我们 把 指 导 学 生 阅读 学 习 材 情绪高 涨 , 问题越提越 多 , 内 容也越来越怪。其中有些超 出了教师备课范围 , 确实令 人“ 难以招架” 。可见 , 这是一堂问题繁多 、 副其 实的 名
Z HON GXU E
WE NK E

谈“问题意识”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谈“问题意识”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谈“问题意识”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与求解,而质疑则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

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要以疑导学,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着手,让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敢做,即围绕所学内容敢问与众不同的问题,敢说与众不同的话语,敢想与众不同的方法。

这“与众不同”本身就体现着创新。

1问题的提出目前,绝大多数教师都已认识到“满堂灌”是一种不良的教学方式,可往往又以“满堂问”取而代之。

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问,学生答;所谓的“精讲多练”就是教师精讲例题,学生大量解答练习题。

其实,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被要求去求解由他人提出的问题,他在“答”的过程中,是作为一个“信息受体”出现的,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

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相反,假如我们能让学生有机会自己提出疑问,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被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充分发展。

就课堂教学来说,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下,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创新教育的首选形式。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突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尝试,让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在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让他们自己预习新知识,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学习氛围。

2实验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以下几个目标: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质疑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表达自己学习结果的能力。

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展示和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和体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前言在现代社会里,创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可以为未来做出贡献,不管是通过发现新的技术、改进生产方式还是通过社会创新。

然而,创新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强大的动力驱动人们去思考如何创造出创新的点子。

这是因为创新涉及到各种不同领域跨学科的知识、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和一定的灵感。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介绍如何培养问题意识以及如何激发创新精神。

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人们对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思考以及求解的能力。

它是稳步成长的思维模式,能够帮助个人和组织成员识别和解决问题。

通过培养问题意识,个人和组织成员可以探索并实施解决方案,因此成为创新和改进的基础。

如何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好奇心:好奇心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石。

我们可以通过问一些问题、探究已有的问题或者尝试新的方式来激发自己的好奇心。

•学会观察:观察周围环境是培养问题意识的一个关键部分。

我们可以观察一些身边的细节,比如公司的工作环境、进餐时间的状况、同事之间的关系等等。

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潜在的问题。

•探究原因:对于自己遇到的问题,需要学会追溯其中的原因。

一个问题的原因可能与看起来的表面状况毫不相干,因此我们需要认真观察、分析表面状况背后的原因。

•分析和思考:在发现问题之后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分析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

分析问题的目的是得出精确的相关数据,以便后续对所需解决方案进行有效的设计。

•求解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多个人或团队的合作性和判断力。

我们可以多参与讨论、过程中不断优化、对方案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等方式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什么是创新精神创新是发现新想法,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创新精神是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得个体和组织能够发现和利用新想法并将其转换为创造出具有新价值的产品、服务、流程和体系的能力。

如何激发创新精神•看待问题的能力:当我们看待一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对问题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新精神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具备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我们的知识和智慧去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具备问题意识。

同时,创新精神也非常关键,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方式和思路。

首先,要培养问题意识,我们需要学会看清问题本质。

很多时候一个问题的出现,是因为我们没有看清问题的本质,误以为表面上的现象就是问题的真正原因。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认真了解问题,仔细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问很多关于问题的问题,反复思考,不能因为脑中已有传统的思路而忽略问题的本质。

其次,我们还需要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一个问题。

事物存在的本质是多面性的,因此只有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才能更全面、深刻地了解问题。

比如,在生活中我们碰到的问题,可能是由环境、人、物等多个方面共同造成的,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剖析问题,进而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同时,锻炼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创新思维不是在头脑中胡乱构思,而是基于前人的经验与思考,提出更好的想法。

学会在实际的情境中不断地尝试多种不同的方案,发掘实际问题的新颖、高效得解决方法。

通过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能够创造出更好的东西,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此外,我们还可以参与一些有意思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我们锻炼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参加挑战赛、发明创新比赛等。

这些比赛可以有效地锻炼我们的问题解决能力,激发我们的创新潜能。

通过与其他参赛者的比拼,我们还能学习一些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技巧。

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我们才能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创造更好的结果。

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不断学习,提高我们的技能,不断地尝试,挑战自我,以期成为一名优秀的解决问题者,同时也是一名创新者。

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保护与培养

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保护与培养

1+1=1可以成立吗―――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保护与培养南京市江宁区周岗中学王忠彪 211125【内容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

其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和培养人才的核心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作为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优化学生的创新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创新创新意识创新个性问题意识在毛文凤博士的101个教育案例中看到里面的一组等式:1+1=1 2+1=1 3+4=1 4+9=1 5+7=1 6+18=1咋一看完全象是胡闹,怎么结果会全等于1?若认真一想,就知道这不仅不是胡闹,而且是个充满创新的设计!如果我们试着为这些算式的数字加上单位名称,结果就大不一样了。

1(里)+1(里)=1(公里);2(月)+1(月)=1(季度);3(天)+4(天)=1(周);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5(月)+7(月)=1(年);6(小时)+18(小时)=1(天)原来这些算术题完全正确。

只是要得出这个正确的答案,不能用我们正常的思维方式,要用创新思维。

如果用算术中的正常定理去看,这些等式荒唐得可笑。

但这些近乎荒唐的等式后面却是思维的创新和思维的改变。

这组等式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去创新,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创新;要让学生改变思维,教师必须首先学会改变思维,教师要多一个视角看问题,多几种方式想问题。

只有教师不囿于原有的思维定势的框式中才能创新,用创新的力量去改变学生的发展,才能去引导学生创新,才能抓住学生创新的火花,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温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培养创新意识,需要从问题入手,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

优化问题教学,能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用问题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

问题是创新的源头。

所谓问题是指主体面临的新情况与已有的认知结构间的矛盾和不平衡。

问题的出现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既是一种学习的动力,又是一种创新的因素。

创新始于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产生的。

人类创新史告诉我们,所有的创新都源于问题。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始于他在苹果树下的思索:“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不飞到天上去呢?”正是由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善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特别重视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

二、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创新活动就将成为无本之木。

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动力,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有待于培养和激发。

培养好奇心是重要的举措。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的追究问题罢了。

”人们把这理解为科学家的谦逊,其实此语道破了发现和创造的天机:好奇心、问题意识及锲而不舍的探索。

爱迪生也是一位善于问个为什么的发明大师,正是他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因此才会不断地探索创新,才有了他一生的一千多项发明。

近年来,世界数学领域有一个重大科研成果,那就是英国人怀尔斯证明了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的360多年没有人能证明的“费马大定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
姚本先
[摘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中外教育家所共识。

但是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典型表现为两类:其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其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因此,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完全有理由相信,它的影响与意义已不局限于教育自身,必将对今天和明天的中国整个社会姆椒矫婷娌
惴憾钤兜挠跋臁6源耍嗣且延懈叨鹊墓彩丁H欢沟兹媸迪终庖蛔浜头稍荆褂幸桓雎さ墓蹋枰幼罨〉墓ぷ髯銎稹1热纾拇葱戮裼氪葱履芰θ绾闻嘌⒋雍未ε嘌壤嗨频奈侍猓夹枰颐侨险娣治龊徒饩觯裨虼葱陆逃秃苋菀壮晌饔谛问降目诤疟暧铮蛐槲奁斓目罩新ジ蟆>脱拇葱戮衽嘌裕胰衔侍庖馐妒谴葱戮竦幕炕奈侍庖馐妒桥嘌葱戮竦钠鸬悖嘌奈侍庖馐妒窃炀痛葱氯瞬诺墓丶弧?/span>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不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谈创新精神及创新教育,是空洞抽象的,毫无实际意义。

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

一般来说,显而易见的问题毋需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含在习以为常现象背后的问题。

所以,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

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

正因为如此,心理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定理”的科学修正及创新,非常清晰而准确地说明了这一点。

因为比萨斜塔上的试验几乎人人可为,但是能意识并发现这一问题存在的仅有伽利略一人。

就像每天有无数的人烧开水都可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但没有人能像瓦特那样提问:壶盖为什么会跳?正是瓦特的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发明的蒸汽机,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

这些理论与实践,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一个简单却是十分重要的命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

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


高度肯定和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中外学者所共识。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这是对学习中的问题意识科学而辩证的阐述。

宋代的另?着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更精辟,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

近代着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国外也有很多学者极力推崇问题及问题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苏格拉底也同样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

近代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触发新问题的问题”。

爱因
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

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养和激发。

据考察和研究,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第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

对教育者来说,是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激发的过程就是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在的动态的问题意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

第二类情况是学生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

对教育者来说,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培养的过程是指使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

相对而言,大部分学生属于第一类型,具有问题意识,但需要激发。

少数学生属第二类型,问题意识较少,重点在于培养。

针对第一类型,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

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反之,教师对学生大胆的发问,经常的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捣乱、钻牛角尖,并加以批评、训斥甚至讽刺和挖苦,毫无疑问不仅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应该承认,一般教师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而对“问”则很少关心,很少要求,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

如此,学问不会真正长进。

因为缺少问题意识,创新精神也显贫乏,而创新能
力则非常有限。

这可能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特征,也是一个弊端。

所以,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问题意识的显现与发展获得环境的肯定和支持。

针对第二类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外,还要特别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环境,为学生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

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实质上仍然是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科学地释疑、解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